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部编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 歌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 青来了。造化 神秀,阴阳割昏 。 胸生曾云,决眦入 。会当凌 ,一 众山小。( 1) 中的 “岱宗 ”指哪一座山?( 2) 中的山有哪些特点?( 3)最后两句表达了 人什么思想感情?【答案】 ( 1)泰山( 2)高大、雄 (雄奇)、壮 、秀美( 3) 未来充 信心,有 大的志向和广 的胸 。【解析】 【分析】( 1)岱宗:指的是泰山,五岳之首,在山 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 五岳之首, 山所宗,故又称 “岱宗 ”。据此可作答。( 2) 句 “ 青未了 ”一句以距离之 来 托泰山之高大。“造化
2、 神秀,阴阳割昏 ”两句,写近望中所 泰山的神奇秀 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胸生曾云,决眦入 ”两句,用 “决眦 ”二字生 地写出了泰山神奇 的景 。据此,泰山的特点可概括 :山 雄 高大,景色秀美壮 。意 即可。( 3)末句的 “会当凌 ,一 众山小 ”写 人从望岳 生了登岳的想法,在突出了泰山的高峻的同 ,写出了雄 一切的雄姿和气 ,也表 出 人的心胸气魄。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 行 比,表 出 人不怕困 、敢于攀登 、俯 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据此理解分析作答。故答案 : 泰山 高大、雄 (雄奇)、壮 、秀美 未来充 信心,有 大的志向和广 的胸 。【点 】 本 考 的理解,根据文下注 明确。
3、 本 考 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 全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确泰山特点。 本 考 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 全 ,把握 意,抓住 “会当凌 ,一 众山小 ”体会感情。2 下面两首 歌,完成下面小 望 岳 (唐 )杜甫岱宗夫如何 ? 青未了。造化 神秀,阴阳割昏 。 胸生曾云,决眦入 。会当凌 ,一 众山小。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注释】 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海隅:海边。 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壑:山谷。( 1)这两首登高抒怀的诗
4、歌,首联均是远观山景,描绘出了山的_ 之态。从诗歌中读到了诗人杜甫是激情满怀,踌躇满志的;而王维则恬静淡远,流露出_ 的意向。( 2)望岳的尾联是千古名句,被后人另作解读,衍生出了新的意思。请写出你从中领悟到的生活哲理。【答案】 ( 1)高远 (或高壮 );归隐 (或隐逸、遁世 )( 2)我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领悟到的哲理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以胜者姿态立于绝顶,俯视一切。【解析】 【分析】( 1) 望岳第一联,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泰山的高,不直接写,而是写在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到远远横亘的泰山,通过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终南山首联 “太乙近天都 ”,意思
5、是终南山的太乙距离天空很近,终南山虽然高,但是距离天还很远; “连山到海隅 ”,终南山虽然绵延千里,但是也未能连到海。上下句都是用夸张的手法,从远景写出终南山高远的特点。所以两首诗,都是远观山景,描绘山高远或者说高壮的特点。 终南山前几联总写终南山的高远以及烟云雾霭的景色变换,阴晴变化中中峰的千岩万壑,最后一联耐人寻味,“欲投人处宿”的主语应该是“我 ”, “我”在游山, “我 ”在观物抒情, “我 ”在 “隔水问樵夫 ”,流露出诗人寄情于山水,有意归隐的情绪。( 2) “会当 ”是 “一定要 ”的意思。攀登的过程是辛苦、艰难的,但是 “无限风光在险峰 ”,登上山巅,才有机会雄视天下, “一览
6、众山小 ”。故答案为: 高远 我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领悟到的哲理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以胜者姿态立于绝顶,俯视一切。【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等额把握,注意抓住诗歌中的句子理解。 本题考查诗句哲理的把握,注意首先明确句意,然后明确诗句隐含的哲理。3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1)写出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贾生才调更无伦_ 可怜夜半虚前席_( 2)这首诗歌采用 _的手法,通过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意在揭露晚唐皇帝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同时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自己_的感慨。【答案
7、】 ( 1)无同类能比;可惜(2)借古讽今;怀才不遇【解析】 【分析】( 1)“无伦 ”, “伦 ”,意为 “类”, “无伦 ”意为 “无同类能比 ”; “可怜 ”,古今异义,今义为 “怜悯 ”,古义为 “可惜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贾生才调更无伦 ”,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意思是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
8、知贤的行为,揭露晚唐皇帝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是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故答案为: 无同类能比;可惜; 借古讽今;怀才不遇【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根据句意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形式好人情感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就是读懂诗歌,理解内容和写作手法,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进行。4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望 岳杜 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齐鲁青未了_ 造化钟神秀 _ 阴阳割昏晓 _ 荡胸生曾云 _ 会当凌绝顶
9、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请从 “钟 ”字入手,对 “造化钟神秀 ”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答案】 ( 1)不尽;聚集;分;同“层 ”;终当,终要。( 2)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 “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4)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
10、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诗句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的意思进行理解。未了:不尽;钟:聚集;割:分;曾:同“层 ”;会当:终当,终要。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意思的理解。注意重点词语如:钟、割、会当等次的正确理解。示例: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钟 “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阐述。示例: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
11、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故答案为: 不尽;聚集;分;同“层”;终当,终要。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钟 “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诗句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
12、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的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 +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赏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要结合自的生活实际进行阐述。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社日谢逸 雨柳垂垂叶 ,风溪细细纹 。清欢唯煮茗
13、 ,美味只羹芹 。饮不遭田父 , 归无遗细君 。东皋 农事作,举趾 待耕耘。【注释】 谢逸:字无逸,自号溪堂,抚州临川人,送“江西诗派 ”诗人。隐居乡里,布衣终身。 风溪细细纹:微风吹拂,水生细纹。 羹芹:煮芹为羹。 田父:依杜甫诗意,田父指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 细君:用东方朔典故,指妻子。 东皋:水畔高地。 举趾:举脚,下田。(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描写了春社时节淳美的田园风光。B.首联描摹了一幅春雨丝丝,垂柳依依,微风细细,水波粼粼的早春图画。C.颔联主要写了诗人在煮茶喝羹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之情。D.颈联是说喝酒没有知音,赠妻没有物品,言中流露出哀伤之情。(2)下
14、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格调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机和乐趣。B.诗人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C.全诗紧扣 “待”字,表现诗人慵懒散漫的生活态度。D.此诗用词精炼,用典贴切,用情真挚。【答案】 ( 1) D( 2) C【解析】 【分析】( 1) D 项流露出的不是哀伤之情,而是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 2)紧扣 “待 ”字,不是表现诗人慵懒散漫的生活态度,而是恬淡娴静的生活态度。故答案为: D; C【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内容的理解,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再做分析选择。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
15、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作者简介】杜牧(803 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樊川文集。【主题思想】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
16、忧虑的情怀。( 1)诗中用一个“_”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_”三字引出下文“商女 ”的出场。( 2)真正 “不知亡国恨 ”的是什么人?(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 ( 1)笼;近酒家( 2)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3)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 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做到熟读原诗,先结合课下注释进行翻译。通过前两句可知, “笼 ”字写出秦淮夜色迷蒙冷清的特点,次句以 “近酒家 ”三字引出下文 “商女”的出场。(2)本题主要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原文
17、,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分析内容可知,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3)本题主要考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可知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故答案为:( 1)笼;近酒家( 2)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3)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之情。【点评】在体会作者感情时,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7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望岳唐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
18、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描述颈联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呈现的画面。( 2)品味颔联中 “钟 ”或 “割 ”字的妙处。【答案】( 1)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似乎在胸中荡漾。张目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似乎就要裂开。(2)示例一: “钟 ”字是凝聚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与秀丽齐聚于泰山,体现了诗人对泰山神奇、秀丽景色的热爱与赞叹。示例二: “割 ”字有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高耸的泰山将天色分割,泰山南北呈现出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雄伟形象。【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描绘画面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19、,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云 ”“鸟”的动态画面;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 “曾(层) ”“归 ”,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即可。(2)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解答时从关键词语的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钟 ”字是聚集之意,这里的意思是 “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割
20、 ”字是分割之意,这里的意思是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两个词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故答案为: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似乎在胸中荡漾。张目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似乎就要裂开。 示例一: “钟 ”字是凝聚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与秀丽齐聚于泰山,体现了诗人对泰山神奇、秀丽景色的热爱与赞叹。示例二: “割 ”字有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高耸的泰山将天色分割,泰山南北呈现出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雄伟形象。【点评】( 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诗歌内容
21、的理解。描述画面时首先要明确诗歌的景物,即意象。诗歌的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然后分析景物(意象)的特点,用流畅的语言将之描述出来。( 2)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答题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 +表达效果 +感情(心情)。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
22、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 “莫笑 ”二字,表达诗人对农家淳朴厚道民风的赞赏。B.颔联写诗人困顿之后的豁然开朗,道出了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C.颈联描写 “春社 ”的祭祀活动,表达了诗人对乡土风俗的喜爱。D.全诗紧扣 “疑”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 ( 1) D( 2)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解析】 【分析】( 1)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一个“
23、游 ”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故选D。( 2)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今后若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会拄着拐杖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故答案为: D; 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点评】 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准确理解诗歌内容,能读懂诗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大意,理解诗人寄予的情感并能从诗歌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炼字、炼句的角度进行赏析点评。游山西村全诗紧扣一个“游 ”字
24、,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而不是紧扣“疑 ”字。 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 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 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通过诗中的典故可以看出,作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想做官而没人引荐的苦衷,表达出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的愿望。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千寻塔 ”写出了塔的什么特点?( 2)诗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
25、( 1)高峻 / 高而陡( 2)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的眼睛,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解析】 【分析】( 1) “千寻塔 ”的意思很高很高的塔,这是夸张写法,作者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2)内容上,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意思是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最高的地方。情感上,这首诗歌是诗人他初涉宦海之作。当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想要变法革新,于是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自己高瞻远瞩,想要进行变法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不畏 ”还体现了诗
26、人不畏奸邪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故答案为: 高峻 / 高而陡; 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的眼睛,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如何体现的。10 关于下面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A. 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指出此次出行的目
27、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B. 颔联中一 “随 ”字,化动为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一“入 ”字,写出了船达平原旷野时江水气势之博大,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C. 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把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D. 尾联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答案】 B【解析】 【分析】 B 项, “化动为静 ”错。应该是:化静为动。通过法,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故选故答案为: B。
28、“随 ”字的 “化静为动 ”的手B。【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1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 。 朔气 金柝,寒光照 衣。 将 百 死,壮士十年 。(木 )( 1 ) 句 照 应 木
29、兰 诗 前 文 的 “ _ , _ ; 句 可 用 后 面 的“,_ ”来概括。(2)写木 的征途和 地生活 , 中渲染了怎 的气氛(3)木 替父从 表 了()A.古代北方 女的 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表 了木 怎 的思想感情?B.古代 争的残酷和 治 争政策的否定C.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D. 国主 精神以及古代人民 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 【答案】 ( 1)愿 市鞍 ;从此替 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 ( 2)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 思念 人的感情;写 地生活,渲染 森 的气氛,借以烘托木 的豪情壮志。( 3) A【解析】 【分析】( 1) 句照 前面的 “愿 市鞍 ,从此替 征
30、 ”, 句可用后面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 ”来概括。( 2)本 考 境描写的作用。 文本可知,第三段 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不 娘 女声“表 了木 的思 情 。同 “关山度若 “一句写出行 的迅速和不易。渲染 森 的气氛,烘托出烘托木 的豪情壮志。( 3)本 考 概况文中主旨的能力。文章主要 述的就是木 替父从 的故事,主要表 的是木 个形象,表 了古代北方 女的 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至于B、 C、 D个 中涉及的内容文章中没有体 出来。三故 : A。故答案 : 愿 市鞍 ;从此替 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 ; 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 思念 人的感情;写 地生活,渲染 森
31、 的气氛,借以烘托木 的豪情壮志。 A。【点 】 本 考 重点句子的掌握。 合上下文分析即可分析作答。 本 是 境描写的考 。思路: 句 写出了 的景物特征,渲染了 的氛 ,烘托了人物 的心情。 本 考 的是 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 的关 是在理解 文内容的基 上,根据 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 合相关的 句,分析 即可。12 歌,完成下列小 。晚次鄂州卢纶云开 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 昼眠知浪静,舟人夜 潮生。三湘 愁 逢秋色,万里 心 月明。旧 已随征 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释) 这首诗作于作者避安史之乱南下流亡途中。 估客:商贾。 三湘:本指湘江流域,泛指江南地区。 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鼓鼙( p);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1) “愁”字堪称本诗的诗眼,从三、四联看,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具体说说三四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答案】(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设备远程维护系统合作开发合同(2篇)
-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件-教学课件:中餐零点早餐服务
- 2025年上海市汽车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届高三押题信息卷(一)生物及答案
- 新质生产力指导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新质生产力基石
- 2025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卷(带答案)
- 动眼危象的临床护理
- 2025煤炭供应合同模板
- 婴童服饰行业分析
- 2020-2021学年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工作计划
- 【试卷】-《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系统检修》课程考试试卷(闭卷)A卷
-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教学模式改革典型案例
- 大型会展中心管理及运营模式研究-以大虹桥国家会展中心为例
- 《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制定技术要求
- 江苏开放大学2023年秋《组织行为学 060044》第二次作业参考答案
- 试卷印制服务投标方案
- 室外健身器材施工方案
- GB/T 462-2023纸、纸板和纸浆分析试样水分的测定
- 加油站防雷设施巡查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