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第11章热固性塑料注塑模设计_第1页
模具设计第11章热固性塑料注塑模设计_第2页
模具设计第11章热固性塑料注塑模设计_第3页
模具设计第11章热固性塑料注塑模设计_第4页
模具设计第11章热固性塑料注塑模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热固性塑料注塑模设计热固性塑料注塑模设计 内容简介: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讲述热固性塑料的成型方法和特点;热 固性塑料注塑模具的设计要点,包括型腔数目的确定、 分型面的设计、成型零件的设计、嵌件的安装要求、 排气系统的设计等内容; 浇注系统设计,包括主流道、分流道、型腔位置、 浇口位置形状尺寸的设计等。 学习目的和要求: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热固性塑料的成型方法特点。 2、掌握热固性塑料注塑模具的设计要点和其 浇注系统设计的有关知识。 重点:重点: 1、热固性塑料注塑模具的设计要点。 2、热固性塑料注塑模具浇注系统设计。 难点:难点: 热固性塑料注塑模具浇注系统设计。 1

2、1.1 概 述 加工对象:酚醛塑料、氨基塑料、环氧树脂等热固性塑料 特点:优良的耐热和阻燃性、耐化学性、抗蠕变等,且价格低廉。 成型方法:压制成型和压铸成型 手工操作繁重、复杂,成型周期又长,模具易损坏,成型质量 不稳定 11.1.1 成型方法特点 1生产效率高 2塑件固化均匀性改善 3劳动条件明显改善 4注塑件质量稳定 11.1.2 注塑工艺特点 (一)工艺特点 (2)塑化温度范围宽 一般要求物料在7090能够塑化,具有 一定流动性。如果物料允许的塑化温度范围比较大就可以将实 际应用的塑化温度提高,以便于下一阶段注射。如果允许的塑 化温度范围比较窄,一定要严格控制实际塑化温度,避免温度 升高

3、而出现早期硬化现象。并要求在注塑机的料筒中存留15 30min,具有热稳定性。 1热固性注塑料 (1)合适的流动性 热固性注塑料的拉西哥流动性般大于 200mm。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以内的线型分子或具有少量支链 型的分子,其流动性最好。木粉作填料的注塑塑料流动性最 好,无机填料的流动性较差。玻璃纤维和纺织填料的塑料流 动性最差。添加润滑剂可提高流动性,过多固化剂会降低流 动性。 (3)高温下能快速固化 固化速度快能缩短成型周期, 提高生产效率。但过快固化,会造成局部型腔特别是细小 部位充填不满。 (4)收缩率要小 比起热固性塑料的压制和压铸成型, 注塑料的收缩率最大。因为成型中受到压力最小;

4、且模具 温度高,脱模后冷却至室温又再次收缩。另外热固性注塑 料的收缩率与填料的种类和含量有关。木粉等有机填料会 使收缩率大增。矿物填料,特别是玻璃纤维充填的注塑料 收缩率较小。过大的收缩率使制品尺寸变化大,又易产生 变形翘曲。模具设计收缩率仍以模具和制品在室温条件下 的尺寸计算。由于该收缩率与注塑料品种和配方关系很大, 通常又含有40以上填料,收缩率应由生产厂的注塑料说 明书或试验确定。 2热固性塑料注塑机 热固性塑料注塑应该用专门的注塑机。这种注塑机与 常用的热塑性塑料注塑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区别: (1)料筒加热方式 热固性塑料的塑化热量主要来源是 螺杆旋转的剪切热。料筒的外加热主要起预热作

5、用,并起 对料筒温度的调节作用。单一的电热方式易使物料过热固 化。因此,常用水或油加热料筒。也有电加热水结构的料 筒。另一种是油电加热料筒,电热仅用于预热,塑化时调 节油温来控制料筒温度,所以料筒温度控制精度较高。 (2)塑化螺杆的压缩比 由对热塑性注塑料的23.5:1 改小至1:1。长径比由1520减小为1215,以减少对物 料的剪切和摩擦作用。 3注塑工艺 (1)工艺要点 热固性塑料注射中有熔体温升的要求,所以一般取 较大的注射压力,相应采用较高注塑速度,以获得较高 的摩擦热,有利于缩短充模和硬化定型时间,同时还能 避免熔体在流道中出现早期硬化,并减少制品表面的熔 接痕和流动纹。 热固性塑

6、料在模具中进行固化反应,会产生缩合水 和低分子挥发物,模具型腔必须设有畅通的排气系统。 否则会在塑件表面留下气泡和残缺。固化成型时间按最 大壁厚计算,一般为812smm,快速固化的注塑料5 7smm。 (2)存在的问题 热固性塑料中的填料,如玻璃纤维在螺杆剪切作用中 会受损;而布屑、纸片等大颗粒填料难于进料,不但物料 的流动性差,而且对螺杆和模具等磨损作用大,又使注塑 件取向较严重,产品易翘曲变形。 塑件中的嵌件的安放受成型速度等限制,不能过多和 安放过慢。 浇注系统凝料只能作废料处理。 热固性注塑的设备和模具成本高,而且耗能也大。 2 模内流动和固化 热塑性塑料熔体充模,流速沿断面呈抛物线分

7、布, 如图11-2(a)所示。 热固性塑料熔体充模时,流速沿断面呈 “活塞 流” 分布,如图112(b)所示。 热固性塑料熔体温度均匀一致,没有明显的内外层。因此注塑 充模塑件在整个断面上有较均匀一致力学和电绝缘性能。但是这种充 模流动,在模具高温模壁处的流速很高,对模壁产生很大摩擦磨损。 热固性塑料充模后固化交链成三维网状结构,不会出现大分子链 的取向,也很少产生熔体破裂现象。 热固性塑料熔体在充模过程中,模内熔体受热时,一方面由于分 子链活动性增大使粘度降低;但另一方面因固化反应而使粘度大增。 如图11-3所示,是两个相反的综合影响结果。 综上所述,热固性塑料注塑模具的总体结构设计时必须

8、考虑如下特点。 1 制品尚未固化前树脂粘度比热塑性塑料低,对于 001002mm缝隙也会溢出。 2 制品成型后硬而脆。其分型面上飞边和钻入缝隙溢料 使清理困难。易破碎的小片会磨损模具表面。 3 热固性塑料的摩擦系数和收缩率较小。塑件对型芯包 紧力较小,开模时易滞留在型腔的一侧。 4 塑料熔体对模具成型表面有较严重的磨蚀磨损。 5 模具工作温度远高于室温,使室温下的装配间隙很难 控制使工作时的运动零件产生咬死和拉毛现象。 11.2 模具设计要点 11.2.1 型腔数目确定 应以保证足够大的锁模力,防止分型面上出现飞边 来确定型腔数。 其中,n为由锁模力决定的型腔数;F为注塑机的锁 模力(N);P

9、c为型腔内塑料熔体的压力(MPa);B为流道和 浇口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mm2);A为每个制件在分型 面上的投影面积(mm2)。 根据经验,酚醛塑料成型时型腔压力Pc为3040MPa,氨 基塑料Pc为4060MPa,不饱和聚酯Pc为1020MPa。 )8 . 06 . 0( 1 B P F A n c 还需校核塑料熔体在料筒中的存留时间 b。 使 b不得超过熔体状态的维持时间。目前,该允 许维持时间 b 46min,有 所以,每次实际注塑量为注塑后料筒中存料 的0.70.8较为合适。因为料筒中存料总量一定。 倘若注塑量过少,会造成塑件上有过早固化硬块。 甚至必须经常对空喷射,以防止塑料在料筒

10、中固 化。 b b b G G 11.2.2 分型面设计 避免分型面处溢料或减小溢料飞边厚度的措施: 1)尽可能减小分型面处动、定模的实际接触面积,以利于 加工和装配时提高接触面的平行度,增大接触面处的闭合 压力,增加模具闭合的紧密性 。将分型面除型腔和浇注道 所在区以外部分削去0.51.0mm,如图11-5所示。 2)分型面上尽量不设与成型无关的孔穴或凹坑,如螺钉固 定孔、销钉孔等应设计为盲孔。对于难以避免的孔,应尽 可能远离型腔,并避免与排气槽连通以避免这些孔内溢 入塑料,难以清理。 3)尽量避免减少或避免在分型面上出现溢料飞边,或尽可 能使可能溢料的方向垂直于分型面。 4)分型面应具有一

11、定硬度,接触部位的硬度应能达到 5257HRC,非接触部位的硬度也应高于30HRC。 11.2.3 成型零件设计 1. 考虑热固性塑料注塑收缩率的离散性较大 2. 计算得模具型腔尺寸中减去毛边值。 3. 成型零件设计应尽量避免镶拼结构 4. 型腔和型芯一般都应经过热处理淬硬 5. 成型零件常用镀硬铬后抛光来提高光洁度 6. 型腔表面粗糙度应在Ra0.20以下 2降低表面粗糙度。热塑性注塑模运动零件配合 面一般为Ra 1.60,很少小于0.80,热固性注塑模运动 零件配合面应不超过Ra0.40。 3采用镀铬或采用固体润滑剂。镀铬是为了增加 表面耐磨性,某些小孔、深孔不易镀铬,可采用耐高温 的石墨

12、类固体润滑剂减少磨损。 4采用无摩擦磨损的配合方式。对于顶杆、脱件 板等的顶出部分,应尽可能改用锥面配合,闭模状态无 间隙或仅极小间隙,推件时无摩擦。 11.2.4 对相对运动零件的要求 采取下述措施避免或减少磨损。 1.提高配合面硬度。一般情况下应达到HRC5458, 特殊情况下达HRc60以上。 11.2.5 嵌件和安装 热固性塑料制品中若要安放嵌件,首先要防止熔体 钻料,其次要求安装快速。 安放嵌件要求: 1)尽量采用台肩式嵌件 2)提高嵌件与模具的配合精度 3)保证嵌件定位的稳定性 11.2.6 某些机构的设计特点 热固性塑料由于溢料间隙小,给模具顶出机构提出特殊要求。顶 杆顶出机构常

13、用。 1脱件板机构 脱件板上的孔与型芯的配合间隙比热塑性注 塑 模中要求的要小,且要求脱件板淬硬。 封闭式封闭式敞开式敞开式 2顶管和推块机构 必须避免采用整体式、凸肩式顶管,必须避免采用整体式、凸肩式顶管, 应该采用两脚式(扇形式)顶管或开窗式(直通式)顶管。应该采用两脚式(扇形式)顶管或开窗式(直通式)顶管。 3顶杆脱模 顶杆机构是最适用于热固性注塑模的脱模机构,顶 杆顶出端采用圆柱面配合,容易达到配合要求,溢入的 塑料也可以从配合段下段孔的扩大部分逸出。 11.2.7 排气系统设计 热固性塑料注塑模不但要排出型腔中的空气,还有 固化反应所产生的挥发性气体,因此,排气量大。在浇 口前的分流

14、道就应该开始排气。排气槽宽度就等于分流 道宽度,在分型面上深度取0.12 mm左右。一般在型腔 四周均应当排气,在料流末端更应保证排气畅通。分型 面上排气槽宽度38mm,深度0.06 O.18mm,如图 11-10(a)所示,排气槽相互间隔至少25mm。排气糟允许 物料溢出,并有与型腔表面相同的粗糙度和硬度。但遇 到小型板件,排气量又不大,则用约0.06mm浅的排气槽, 使飞边去除容易。也有在芯柱上开设排气隙,见图11- 10(b )。在芯柱外圆上磨出34个深0.050.075mm的 平面,然后经中心引气孔导出气体。 返回 排气槽在分型面排气槽在芯柱烧结块排气 11.2.8 浇口部位的镶块 热

15、固性注塑模浇口部位的磨损特别严重,需定期更换修 复,因此采用浇口镶块形式,用硬质合金制造。 11.2.9 模具绝热 热固性注塑模的模具温度一般在160210之间, 动、定模的模具安装底板之外都要增加绝热垫层,防止 模具向注塑机模板上散热。 返回 热固性塑料注塑模加热系统使用最多的是电热棒,也有 用电热板。其加热功率计算见第九章,应该用两绝热板之间 的模具总重量计算。也有一个专用经验公式: W = 02V (11-3) 式中 W加热器功率(W); V被加热模具体积(cm3)。 动模和定模分别设置测温热电偶,以自动控制模具温度, 使成型表面温差在2.5之内。表11-1为部分热固性塑料注 塑成型模具

16、温度提供了参考。 11.3.1 主流道和冷料井 1. 为加快升温速度,将主流道设计得比较细小,以增加 单位体积的传热比表面积和摩擦生热量。 与热塑性塑料注塑模具相同,卧式注塑机用模具主流道呈 圆锥形,角式注塑机用模具主流道多呈圆柱形或椭圆形。热塑 性与热固性注塑模其锥形主流道尺寸与注塑机喷嘴尺寸关系如 表11-2: 11.3 浇注系统设计 2.热固性注塑机喷嘴孔径一般为58毫米(热塑性注塑机多为 36毫米),小于主流道衬套上的凹面球面半径。 倒锥形硬料井 Z型头拉料杆 环形槽硬料井 3.拉料腔(顶拉腔) 收集前锋硬料 11.3.2 分流道 分流道断面形状:圆形、梯形、U字形、半圆形、矩形等。

17、从流动阻力来看,圆形最小;宽度和高度之比愈大的矩形,流 动阻力愈大。 从传热效果来看,以狭长的矩形比表面积(流道表壁面积与容 积比值)最大,传热效果最好,而圆形比表面积最小,传热 效果最差。 从加工难易程度来看,圆形最难加工,其它形状加工容易。 选择分流道的断面形状应结合其长度综合考虑; 分流道较长时,为避免流动阻力过大,宜选用圆形、梯形或U字形 分流道; 分流道很短时传热面积成为主要矛盾,宜用薄而宽的矩形分流道, 特别是压铸模具,其分流道一般都很短。 但注塑模具最常用的还是梯形分流道。 分流道的断面尺寸由制件大小决定,热固性注塑模 与热塑性注塑模并无本质的不同,其断面积可按下式进 行初步估算

18、: A=0.26W+20 上式适用于酚醛塑料粉及其类似的热固性塑料。截面 高度的大小,则根据成型体积、制品的厚度、几何形状和 复杂程度确定,小型:24mm 大型:48mm。 分流道的布置:平衡式和非平衡式。 最好取平衡式布置,即由主流道到各型腔的流动距离、断 面尺寸及形状和转弯角度都是对应相等的,这样可保证各 型腔均衡的进料和补料,使各制品性能一致,且不易出现 由于不连续进料所造成的缺陷。但另一方面分流道的距离 应尽可能短,平衡式布置常会造成分流道过长。这时应对 其利弊全面考虑。 11.3.3 型腔位置 型腔在分型面上的布置应力求其投影面积中心与注塑 机的锁模力中心相重合。对于普通卧式注塑机其锁模力的 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