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可修改江西省五校2019-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我们需要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负载中国价值观的优秀内容载体。近日,翻看何中坚先生所译的唐诗集一日看尽长安花:英译唐诗之美,虽是外文,但仍然感受到了优雅音韵、浑融意境。前段时间阅读翻译家许渊冲的作品,已领略到中国诗词通过另一种语言展现时的神与韵。两位翻译家的努力让人看到,诗词等门槛较高的中国文化,同样能够让启迪、感动和美,抵达国外读者的心灵。其实,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
2、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不少人发帖讨论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一位网友说,他们家隔壁曾住着一位上了年纪的独居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该网友,以感谢对她的帮助。可以想见,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使国外读者孤独的精神世界丰盈。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作家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琅琊榜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
3、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阵地。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研究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虽然大多包裏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
4、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而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梦时一度将宝玉错认成女孩。误解与曲折并不是问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让真正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更多地传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季羡林曾说过,“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与世界共赏中国文化之美,将为人类文明注入更多的可能性。(摘编自张凡中国文化,让世
5、界看见)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何中坚和许渊冲的翻译作品让中国诗词的音韵和意境借助另一种语言展现了出来。B. 中国诗词深受外国读者喜欢,他们通过诗词不仅可以学习中文,还可以慰藉心灵、交流情感。C. 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只是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不多。D. 中国文化过去只被少数外国人品读研究,如今借助新传播工具,已为更多外国人所接受。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由何中坚、许渊冲的诗词翻译引出“中国诗词可以抵达国外读者心灵”的观点。B. 文章举荷兰女士送李白诗集给邻居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诗词已普遍为外国人所理解。C
6、. 文章第三段运用几个具体的事例论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的观点。D. 文章第四段既阐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措施。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文化虽然门槛较高,但仍然可以获得外国人的喜爱,给他们的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B.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能见度”越来越高,是因为翻译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网络交流的开放。C. 虽然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上受到了极大关注,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思想价值的作品不多。D.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必定会有曲折,我们要做的就是打造优秀作品,传播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答案】1. C 2. B 3. D【解析
7、】【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只是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不多”错误,选项扩大范围,根据原文可知,应是“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作品,虽然大多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选项忽略了“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作品”这一前提,变成所有“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故选C。【2题
8、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是为了说明中国诗词已普遍为外国人所理解”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举荷兰女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诗词可以作为某些外国人情感表达的载体,不能说明中国诗词已普遍为外国人所理解。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
9、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中国文化虽然门槛较高”错误,原文第一段中说的是“诗词等门槛较高的中国文化”,并非所有的中国文化。B项,“是因为”错误,原文第三段中只是说“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互动感、参与感”,并非是让“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能见度越来越高”。C项,“中国当代文学在
10、世界上受到了极大关注”错误,原文第三段中只是说“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作家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阵地”,也还谈不上“极大关注”。故选D。【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11、“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12、,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我生活的小县城,居民小区就只摆了两个绿色的大垃圾桶,并没有标明哪个是装干垃圾的,哪个是装湿垃圾的。小区许多居民在倒垃圾时,根本不把纸张、餐盒等干垃圾和作为湿垃圾的 厨余、果皮等分隔开,而是直接将装满干湿垃圾的袋子统统扔进垃圾桶。由清洁工统一收集拉 往各个集中收运点,再由专门的垃圾转运车运往垃圾填埋场处理。清洁公司对住户没有生活垃 圾分类的要求,小区好多住户家里只有一个垃圾篓,出门倒垃圾时,直接提上套在垃圾篓里的 塑料袋。垃圾在出门之前就没有分好类。即便一些素质较高的住户自觉把垃圾进行分类,清洁 工也是一股脑儿扔进垃圾车。街边放置的垃圾分类桶,清洁
13、工除了把能到废品收购站卖钱的可 回收垃圾另行收集外,其它垃圾都统一拉往集中收运点。小城镇生活垃圾分类之所以难推进,表面上看是垃圾分类方式单一造成的,但更为深层次 的原因在于垃圾处理体系不完善。一方面,建设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 理设施并维持正常运转需要较大投入;另一方面,如实行垃圾分类收集、转运,需大幅度提高 生活垃圾日常处理成本。在没有“硬要求”和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小城镇多采取填埋的简单方 式处理生活垃圾。(摘编自生活垃圾分类,到底卡在哪,人民日报2018 年 5 月 30 日)材料二:从一些垃圾分类推广相对成熟国家的经验来看,是否将其纳入法治轨道,是影响该项工作 成效的重
14、要因素。对于垃圾分类,一些地方作出规定,居民一旦出现垃圾处理不分类的情况, 就很可能面临一纸罚单。与之配套的是,一些地方还对生活垃圾分类予以事无巨细的详尽指导, 使之内化为居民基本的生活习惯。但是,目前我国有关垃圾分类的规章制度主要为激励性质, 在督促个人履行环保责任方面,还缺乏有效的约束性、惩罚性规定。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制定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 2021 年底,基本 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 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 35%以上。方案还强调实施生活垃圾强 制分类的城市要结合本地实际,于 2017
15、年底前制定出台办法,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 收运、处置等方面要求。垃圾分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法治引领也需要因地制宜、相互配合。 法律法规制定出来不仅仅是“要我做”,更要巧用规则设计来实现“方便做”。(摘编自张璁靠法治手段推进垃圾分类,人民日报2018 年 4 月 11 日)材料三:政府不仅要担负起自身责任,更为重要的是促进民众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应该来一场垃 圾分类的全民教育,培养民众垃圾分类的意识。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首先应该让民众学会辨别垃圾。应按照国家制定的垃圾分类标准, 向民众宣传普及各类垃圾知识,让民众在家中就可以对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最终方便回收。 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应该
16、让民众认识并享受到垃圾分类的好处。垃圾分类对于环保有着 重要意义,所以要大力宣传垃圾分类对于环保的好处。广东东莞某社区将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 分开回收,厨余垃圾经过处理之后成为有机肥,社区就每个月向居民派发一次有机肥,供大家 在栽花种草时使用;有更多需要的居民可以直接向社区提出,随时领取。由于在处理垃圾的同时也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个社区的居民更有动力参与垃圾分类。 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应该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实践中。不仅仅是让民众成为垃圾分类的执行者,也要吸引民众成为垃圾分类的传播者。比如可以邀请民众参观垃圾回收厂,邀请民众对垃圾分类建言献策让民众培养主人翁意识,真正把垃圾分类当成自己的事。
17、(摘编自张一琪来一场垃圾分类的全民教育,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 年 8 月 27 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清洁公司对住户没有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民众以及清洁工就很少将垃圾分类。B. 生活小区的垃圾桶没有分类标志也是造成民众不主动将垃圾分类的原因之一。C. 垃圾分类方式单一是造成小城镇生活垃圾分类难以推进的直接原因。D. 完善垃圾处理体系并维持其正常运转的投入资本制约着小城镇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从生活中居民实际处理垃圾存在的现象中分析出垃圾分类难以推进的原因。B. 材料二从垃圾分类推广相对成熟国家的经
18、验入手指出我国垃圾分类也需法治引领。C. 材料二既介绍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也客观地分析了实施方案的利弊。D. 材料三采用递进式结构,逐层深入的论述了怎样才能进行一场垃圾分类的全民教育。6. 请结合材料概括推进垃圾分类有哪些具体措施?【答案】4. C 5. C 6. 对全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培养民众垃圾分类的意识,让每个人真正把垃圾分类当成自己的事。完善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并做到正常运转。建立健全有关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
19、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偷换概念,“直接原因”错,应是“表面原因”。故选C。【5题详解】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客观地分析了实施方案的利弊”错,没有分析“弊”。故选C。【6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要求概括推进垃圾分类的具体措施,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一方面,建设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 理设施并维持正常运转需要
20、较大投入;另一方面,如实行垃圾分类收集、转运,需大幅度提高 生活垃圾日常处理成本”“目前我国有关垃圾分类的规章制度主要为激励性质, 在督促个人履行环保责任方面,还缺乏有效的约束性、惩罚性规定”“政府不仅要担负起自身责任,更为重要的是促进民众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应该来一场垃 圾分类的全民教育,培养民众垃圾分类的意识”“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应该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实践中”概括答题要点。【点睛】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
21、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五 九老 舍张丙,瘦得像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他的议论,不是有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说!”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读书是不可能
22、的。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打架来着。”他说。“谁?你?”我问。“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地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假若你一看见他打那个小孩子,你便想到: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
23、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作呢!而且,这样的东西,你真要过去说他几句,他一定问你:你管得着吗?你是干什么的,管这个事?你跟他辩驳,还不如和石头说几句好话呢;石头是不会用言语冲撞你的。假如你和他嚷嚷起来,自然是招来一群人,来看热闹;结果是他走他的,你走你的路;可是他白打了小孩一顿,没受一点惩罚;下回他遇到机会还这样作!白打一个不能抵抗的小孩子,是便宜的事,他一定这么想。”“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作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
24、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他呢?”“他?反正我是计画好了的:假如我不打他,而过去劝,他是得意扬扬而去;打人是件舒服事,从人们的兽性方面看。设若我跟他讲理,结果也还是得打架;不过,我未必打得着他,因为他必先下手,不给我先发制人的机会。”他又笑了;我知道他笑的意思。“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那自然我也想到了。我打他,他必定打我;我必定失败。可是有一层,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
25、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就是真还了手,把我打伤,我,不全像那小子那样傻,会找巡警去。至少我跟他上警区,耽误他一天的工夫(先不用说他一定受什么别的惩罚),叫他也晓得,打人是至少要上警区的。”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他要动手了?”我问
26、,很不放心的。“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请注意,这里他很巧妙的,去了一个“敢”字!)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注】
27、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1931年10月齐大月刊。1915年5月9日, 袁世凯被迫接受日本二十一条中的十二条内容。条约签订后,袁世凯亲书两道密谕,要各省文武长官勿忘签约的5月9日为国耻日。全国教育联合会决定,各学校每年以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举行纪念,借此警励国人毋忘此日,誓雪国耻这一天被民众称为“国耻日”。(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五九”为题,不同于现代小说以人名、物名等为题的惯常用法,标题显得较为陌生化,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引导读者思考小说的主题。B. 小说开篇描写张丙的外貌,并重点突出对他眼睛的刻画,
28、“深而很黑”,暗示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黑眼睛开始发光”,表明他内心的激荡、不平。C.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我”与张丙虽然十分熟悉,但交谈时主要是倾听,并没有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以及思想倾向。D. 小说将视角放置于底层市民的日常生活,呈现他们的生存状况,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而且笔触有所延伸,深入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8. 张丙有很多“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小说借此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 小说主体部分由人物对话构成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7. C 8. “我”问张丙有什么新闻时,不轻易发笑的他笑了笑,
29、他为自己敢于教训欺侮小孩子的壮小伙而自豪,表明他天性善良,富有正义感。他平时“最厌恶武侠小说”“不要作什么武侠”,但当他看到小孩被欺负时能行侠仗义,这凸显了他不惧强暴、打抱不平的勇敢形象。平常他的批评结束在“中国是无望的”,这次他没有说这句话,也没有喝完茶就走了,表明他从标语中受到了鼓舞,反映出他从沉沦、失望到觉醒、看到希望的变化。 9. 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对话描写凸显了张丙爱发议论、善良、勇敢、正义的觉醒者形象,以及打小孩的壮小伙卑躬屈膝、欺压同胞的洋奴形象。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的主要情节通过“我”的反复发问和张丙的回答来展开推动,不枝不蔓,简单高效,线索清晰。契合人物活动。故事写张丙和“
30、我”喝茶聊天,以对话展开合情合理。巧妙点出小说主题和时代背景。结尾借人物之口点出“五九”的含义,表现社会环境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提升读者阅读体验通过独立成段的对话叙述故事,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并没有
31、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以及思想倾向”错误。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目睹事件的见证人,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作者借“我”这一人物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我”与张丙十分熟悉,交谈时主要是倾听,同时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以及思想倾向。这一点可以从以下材料中看出:“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斗他”“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
32、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文本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有两大类,一是简要概括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这类题只需简要总结性格特点即提炼出关键词句。二是问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这类题做答案时应该包含两方面,首先提炼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关键词,然后举出文本中的相关事例来证明。结合小说全文,张丙善良而又富有正义感,看见一个壮小伙欺负一个小男孩,上前帮助,仅仅是因为这“不体面”;懦弱又自欺欺人,他讨厌做武侠小说中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类的事情,和人家打架后想到如果“真还了手,上警区耽误人家一天的功夫
33、”;愚昧而又妄自尊大,不敢正视现实,例如“他常常说中国人是无望的”,又不敢去反抗;平常他的批评结束在“中国是无望的”,这次他没有说这句话,也没有喝完茶就走了,表明他从标语中受到了鼓舞,反映出他从沉沦、失望到觉醒、看到希望的变化。张丙是“九一八”事变前后社会动荡时期的普通市井人物的典型。【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的对象是小说的主体构成。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如下:先由表及里理解主体构成的含义,然后从形象、情节、主旨等方面分析作用。如本题问的是“小说主体部分由人物对话构成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先要到文中找到包含人物对话的部分,由表及里理解其含义,再看小说用人物对话作为主体部
34、分的用意。解答本题,分析小说主体部分由人物对话构成的好处,可用“四指向一联系”的思考模式答题。1.指向小说环境。对环境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指向故事情节。对情节结构的作用:贯穿始终的线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3.指向人物形象。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4.指向小说主旨。对主旨的作用:突出主旨。5.一联系。联系读者思考,谈读者对此的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在五九这篇小说中,老舍用“我”和张丙的对话作为小说的主体部分,全篇小说基本上都是由“我”和张丙的对话展开,人物形象也是主要通过语言描写的方式来刻画的,只有少数内容涉及到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35、从“我”和张丙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了发生在张丙身上的几件事情:张丙看见一个壮小伙欺负一个小男孩,上前帮助,打了壮汉一个嘴巴,仅仅是因为他觉得“不体面”;张丙和人家打架后,还想到如果“真还了手,上警区耽误人家一天的功夫”等等。从这些对话中,作者凸显了张丙爱发议论、善良、勇敢、正义的觉醒者形象,借人物之口点出“五九”的含义,表现社会环境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同时,这些对话符合张丙和“我”喝茶聊天的情节,又简单高效地推动着小说后文情节的发展,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36、。孙永字曼叔,世为赵人,徙长社。年十岁而孤,祖给事中冲,列为子行,荫将作监主簿,肄业西学,群试常第一、冲戒之曰:“洛阳英隽所萃,汝年少,不宜多上人。”自是不复试。冲卒,丧除,复列为孙,换试衔,擢 进士第,调襄城尉、宜城令,至太常博士。御史中丞贾黯荐为御史,以母老不就。韩琦读其诗,叹誉之,引为诸王府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王韶以布衣入幕府,建取熙河策,永折之曰:“边陲方安静,无故骚动,恐变生不测。”会新筑刘家堡失利,众请戮偏裨 以塞责。永曰:“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乎?”竟用是降天章阁待制、知和州。时仓法峻密,庾吏受百钱,则黥 为卒,府吏亦如之。神
37、宗问:“此法既下,吏尚为奸乎?”对曰:“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 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府吏,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议复肉刑,事下永。永奏曰:“刻人肌肤,深害仁政,汉文帝所不忍,陛下忍之乎?”神宗曰:“事固未决,待卿始定耳。”不果行。入判将作,进端明殿学士。病不能朝,神宗遣上医调视,六命近侍问安否,至虚枢密位以待。辞去益力,提举崇福宫。逾年,起知陈州,徙颍昌。永裕起陵,许、汝当运粟数十万斛于陵下,调民牛数万,永请而免。元祐元年,迁吏部,又属疾,改资政殿学士兼侍读,提举中太一宫,未拜而卒,年六十八、赠 银青光禄大夫,赙金帛二千,谥曰康简。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
38、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范存仁、苏颂皆称之为国器。(节选自宋史孙永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B. 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C. 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D. 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11. 下列对
39、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擢进士第”意为考中进士,其中的“擢”有提拔、拔选意,往往指提升官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陟”“拜”“除”等词。B. “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裨将,是将佐的通称。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C. “则黥为卒”中的“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又称“墨刑”。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适用于较轻的罪犯。D. “赠银青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赠谥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0、 ()A. 孙永小学进修学业,考试常常取得第一名,祖父告诫他要谦逊,他从此不再参加此类考试,直到祖父去世,服丧完毕,更换了考试名衔,考中进士。B. 孙永被加任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他反对王韶提出的攻取熙河的计策,后来因为新修的刘家堡失守被降为天章阁待制、知和州。C. 孙永不赞同黥面等肉刑,他认为刻坏人的肌肤,只会对仁政有很深的损害,汉文帝在位时都不忍心这样做,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D. 孙永对朝政大事常持论公平,颇受神宗看重。他病重不能上朝,神宗派遣最高明的医生前去调治,又六次命身边侍从去问安,并到枢密院虚席等待。范存仁和苏颂都称赞他有治国之才。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
41、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乎? (2)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 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府吏,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答案】10. A 11. A 12. D 13. (1)处在敌人必争之地,军队孤立无援,这是兵法所说的不能守。归罪别人来免除自己的责任,对我来说能心安吗?(2)虽然有强盗罪刑的人要判死刑,但仍然还有很多人愿意当强盗,何况发配为奴隶呢? 要使人畏惧法令却不革除私心,即使是府吏,也不敢保证他们以后不再犯法。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中的关键词语有“居”“尤”;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犹”“革”“虽”。【解析】【10题详解】
4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比如本题:“事或悖于理”是谈事理之间的关系,不应断开;“与人交”应停顿,“终身无怨仇”也要单独成句。据此推断 A项正确。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1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43、,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拜”和“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无提升之意。【1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
44、拔高,等等。D项,“神宗到枢密院虚席等待”理解错误。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3题详解】
45、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1)句关键点:“居”:“处在”;“所谓也”:“这是所说的”;“尤”:“归罪”责备;“于我安乎”:“对我来说能心安吗”。第(2)句关键点:“犹”:“还”;“众”:“很多”;“况配隶邪”:“何况发配为奴隶呢”;“虽”:“即使”。参考译文:孙永,字曼叔,世世代代都是赵地人,迁到长社居住。十岁时就失去了父亲
46、,成为孤儿,祖父孙冲任给事中,孙永被列为儿子这一辈分,受荫庇任将作监主簿,在小学修习课业时,考试常常取得第一名。他的祖父孙冲告诫他说:“洛阳是个英才荟萃的地方,你年龄小,不应经常在他人之上。”从此他不再参加考试。祖父孙冲去世,服丧完毕,又列为孙辈,更换了考试名衔,考中进士,调任襄城尉、宜城令,官至太常博士。御史中丞贾黯推荐他做御史,他以母亲年老为由没有去就任。韩琦读了他的诗,赞叹称誉他,引荐他做了诸王府的侍读。后来,孙永被加任龙图阁直学士,出任秦州知州。王韶以平民的身份进入他的幕府,提出了攻取熙河的计策,孙永当面反驳他说:“如今边疆刚刚安静,无缘无故去骚扰,恐怕会生出难以预料的事端。”恰好刚修
47、筑的刘家堡失守,众人请求杀了偏将来推卸责任。孙永说:“处在敌人必争之地,军队孤立无援,这是兵法上所说的不能够防守的情形。责怪别人来免除自己的过错,对我们来说能心安吗?”孙永最终因这件事被降为天章阁待制、和州知府。当时仓法(关于管理粮仓的法令)很严厉周密,管粮仓的小官贪污一点钱就被黥刑贬为士兵,府吏也是如此。神宗问道:“这法规制定下去之后,官吏们还有人敢做违法的事吗?”孙永回答说:“虽然有强盗罪刑的人要判死刑,但仍然还有很多人愿意当强盗,何况发配为奴隶呢? 要使人畏惧法令却不革除私心,即使是府吏,也不敢保证他们以后不再犯法。”朝廷又商议要使用肉刑,把这事交给孙永办理。孙永上奏说:“刻坏人的肌肤,
48、这是对仁政有很深的损害,汉文帝都不忍心这样做,难道陛下您忍心这样做吗?”神宗说:“事情本来就还没有决定,只想等你来才决定。”最终没有实行。入朝任判将作,进升端明殿学士。生病不能上朝,神宗派最好的医生前去调治,又六次下令身边侍从去问安,甚至空着枢密史官位来等他。孙永更力争辞去官职,但皇帝还是提拔他担任崇福宫。过了一年,起任陈州知府,后调任颍昌知府。建造永裕陵时,许、汝两地应当运送几十万斛粮食到陵下,征调数万百姓耕牛,因为孙永请求而被免去。元祐元年,迁任吏部官员,由于又适逢生病,改任资政殿学士兼任侍读,后来又被提拔任中太一宫,还没任职就死了,享年六十八岁。被追赠为银青光禄大夫,赐给金帛两千,谥号为
49、“康简”。孙永外表温和内心刚劲,常公平议论朝政大事,不弄虚作假,一些事有的违背常理,即使用权势来威逼他,他也不会屈从。在做人做事中不曾把骄横、高傲表现在脸色和言辞上,与人交往中,终身都没有与人结怨。范存仁、苏颂都称赞他有治国之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苏轼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注此诗作于元丰二年徐州任上。炯:光明,明亮。青苹:一种生于浅水中的草本植物。14. 下列
50、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诗情景交融,人因物而情迁,物因人而生色,句句景语都或明或暗地透出忧愤之情。B. 由首句观之,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绮丽之中略带凄清之感。C. 最后两句写的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的凋零之花,寄寓了人生命运的感慨。D. 本诗将写人、写花、写月、写酒四者揉为一体,又穿插写来,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15. “炯如流水涵青苹”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是写月的名句,在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上有相同之处,请加以赏析。【答案】14. A 15. 从修辞手法看,二者写月光都以水喻月光,以水的清澈喻示月光的明亮,通过巧妙的比喻营造
51、出明净、空灵的意境,表现出此刻安闲自适的心境。从表现手法看,二者都体现了动静结合,使沉静的夜色有了动感,勾画了一个清虚、明静、空灵而缥缈的超凡境界。都表达了诗人对月夜之景的喜爱与闲适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考生应认真阅读全诗,把握主旨,然后逐项分析,注意细节。本题中,A项,“句句景语都或明或暗地透出忧愤之情”错误,如开头两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语气平淡,首句写花,花落春归,点明了时令;次句写月,月色入户,交代了具体时间和地点。并无忧愤之情。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考生应从选取意象、画面风格、情感效果等方
52、面综合分析。本题中,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炯如流水涵青苹”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是写月的名句,二者都是先写月光再写月影。“炯如流水”是月光,“涵青苹”是对月影的形象描绘;“积水空明”是月光,“水中藻、荇交横”,是写月影。写月光都以水喻月光,以水的清澈喻示月光的明亮。“炯如流水”,是说月光清澈如水,“炯”字写月光的明亮;从选取的意象来看,写月影都以水草设喻,一个是“青苹”,一个是“藻、荇”。从画面风格来看,似水的月光穿过杏花之后,便投下斑斑光影,宛如流水中荡漾着青苹一般。流动的月光与摇曳的青苹,使沉静的夜色有了动感,这两句诗勾画了一个清虚、明静、空
53、灵而缥缈的超凡境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写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在水中摇曳着,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也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点睛】参考翻译:杏花飞扑帘幕散播着最后的春光,明月进入门户寻找我这幽居的人。提起衣袍在月下漫步踏着摇曳花影,月华如水,点点花影有如水中飘浮的青萍。在花下安排酒席杏花清香流溢,客人争攀枝条花片如纷纷香雪。山城酒薄喝起来没有味道,劝各位不如吸取映入杯中的明月。清越的洞箫声在这月明之夜吹断,我只愁明月落下,酒杯空空。明朝可恶的春风卷地刮起,就只见绿叶丛中栖息着点点残红。(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54、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2)王勃滕王阁序中“_,_”两句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3)庄子逍遥游中,引用了齐谐一书的句子描述了大鹏从海面一飞冲天的震撼画面的两句是:“_,_”。(4)李密陈情表中“_,_”两句传达出活着不惜性命国效力,死后结草衔环报答君恩之意。【答案】 (1). 寓形宇内复几时 (2). 曷不委心任去留 (3). 潦水尽而寒潭清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5). 水击三千里 (6).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7). 臣生当陨
55、首 (8). 死当结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寓形、曷不、潦水、暮山紫、抟扶摇、陨首。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最近一段时间,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一批短视频应用爆红,成为这两年最流行的一种新文化形态。这些短小的表演最
56、初以模仿流行歌曲等的“秀”作为基础,形式随意,花样繁多,虽,但却成为现在最流行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地“表演式”展开生活记录,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短小的片断并不追求很深的意义,而注重某种片刻的“感觉”。比如今天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爽”或“萌”。这当然说不上是高雅的趣味,( ),其中展现出来的活力。它所表现的一些积极内容、所传播的“正能量”,能够与主流文化相兼容,也能让青少年群体,对他们的社会认同起到积极作用。文化史上历来有“文”“野”之分:一方面,文艺精致化提升的功能是极为重要的;另一方面,草根文化的滋养和丰富也。“文”要提升“野”,“野”要丰富“文”,这样的规律是文
57、化和文艺发展的必然。17.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B. 它通过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片断式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C. 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体现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D. 它通过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片断式体现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18. 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 瑕瑜互见 不容置疑 乐此不疲 大有可观B. 鱼龙混杂 不容置疑 乐此不疲 不可或缺C. 鱼龙混杂 不容小觑 喜闻乐见 大有可观D 瑕瑜互见 不容小觑 喜闻乐见 不可或缺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但它确实已经是一种突然兴起并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