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热土晒甲坨_第1页
故乡热土晒甲坨_第2页
故乡热土晒甲坨_第3页
故乡热土晒甲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故乡热土晒甲坨40年来40年了我是你不停抽打着放牧的一只陀螺游子放牧天涯秀色珍存心底辉映记忆深处的春花秋果40年了 40年来过去的日子历历如昨负载尘土以及阳光普照的生活一身血性一腔豪情却挡不住露从今夜白挡不住白发归乡者至清至纯的莲花湖跃跃欲试的银鳞碧波一湖的慧心与亮眼麦穗的叠影湖光的碎影爱的神经始终醒着绷着故乡热土晒甲坨曾经,有一首歌我不敢唱,我不敢唱常回家看看。曾经,有一支萨克斯曲我 不敢听,我不敢听如泣如诉、不绝如缕的回家。那一天,梦魂所系,脚步伴 随着心动,我踏上返乡之路。站在阔别已久的家门口,如梦初醒:我之于故乡, 已是一名过客,一位匆匆的游客。也只有站在家门口,我才真切地丈量出梦与现

2、实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曾经为我的 童年和少年遮风挡雨的三间坐西朝东的破败土房, 我在无数个梦中屡次重建得何 等美奂美仑啊。 但现实毕竟无可更改, 坍塌于 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西厢房旧址,30 年来一直是一片青青菜园。日见蝴蝶舞,夜闻蛙鼓鸣。准确地说,不是站在 家门口,而是站在菜园子的篱笆前。村道已改,房舍已迁,物逝人非。在风中, 在雨中,在岁月轮回中,我的家,就这么悠然袒露着绿的襟怀。应该明白,其实我早已经明白,自从走出家门,就把家严严实实地揣进了心窝。 心无旁骛, 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见世面, 打造自己的未来。 每当遇到难极了的关 口,不低头,咬着牙,忍着痛闯过去就是。在月色如银的难眠之夜,

3、不回头。我 明白,沿着曾经很现实的家的方向,只会怅然地收获迷失和痛失。作家张烨说过: 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家园刻进了灵魂, 才会做她最好的儿女。 是 啊,就让南屋的绿色, 北屋的翠色以及灶膛间的油菜花, 玉立并盛开在我的灵魂 之上。在漫漫的人生旅途,有人迷失在雾中,有人因劳顿而放弃,有人甚至倒毙 在路旁。即便如此,四面八方永远都是走长路的家乡的好儿女。我确信,只有不 悔不倦地奔赴在理想之路上,才会真正拥有回家的感觉,也才有资格回家。40 多年的城市生活,把我塑造成所谓的“城里人”。我熟悉了这一座海滨城市 的人情世故和四季阴晴。 渐渐地,小城故事, 不再是我一路仰望的激动人心的事 情了。我从城市生

4、活的神奇向往中, 陡然张大迷惘的眼睛, 发现自己融入城市的 同时,竟然自始至终地怀念着乡村。我对于家乡的记忆, 是从河北省昌黎县晒甲坨开始的; 对于故乡晒甲坨的夏天记 忆,我是随着奶奶轻轻摇摆的蒲扇的节奏开始的。 从头伏到末伏, 从酷暑到秋凉, 很快就缠绕成记忆的线轴,伴着季节的更迭而消退了溽热,淡化为平常的日子。记得上学的时候学习 政治经济学 这门课程, 最先接触的一个名词叫做“生产 力”,其释义为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当时我老是与另外一个词互相 混淆,那个词叫做“劳动力”。 我从小是一个在生产队挣工分的小劳力, 所以对 劳动力的理解感同身受, 刻骨铭心。夏天天亮得早, 四点多钟生

5、产队上早工的钟 声惊扰了清梦,揉着惺忪的睡眼,踏着露水,到庄稼地里捉虫子。庄稼的叶子上 只要有孔洞痕迹, 必然会有青虫咬啮茎叶, 我们的操作程序很简单, 快速从叶片 的背面将青虫捏死, 循环往复, 直到湿热的空气与太阳一起徐徐升起, 方才踏着 收工的哨子回家。吃完早饭之后上午的工作又换成了装麦车。 将捆好的麦个子依次装到马车上, 开 始装车的麦个子外延要大,将基础坐实,越到上面越要收缩,码到与屋顶比高, 用棕绳拦牢靠,拉到打麦场脱粒、扬场、装袋。一个上午要装五车麦个子拉到打 麦场卸载。 每一次都焦渴难耐地盼着快一点到麦场, 抱着一桶糖精和醋精勾兑的 井水,咕咚咕咚地喝一个痛快。由于我年龄小、体

6、力单薄,下午再开工我就不再 和壮劳力一样继续装麦车,而是干一些装小麦口袋一类相对清闲一点的农活。夏天的乡村, 下雨天是不能不提的惬意时光。 雨水泼洒在干涸的土地上, 激起一 片白色的水雾, 浓郁的土腥味扑鼻而来, 长久的暑热顿然逍遁。 三五成群的人们 聚在阴凉的土炕上玩扑克,窗外雨声,屋内欢声,那是格外轻松的享受。但是我 和奶奶居住的西厢房是土顶屋, 一下雨就洇漏,满屋子摆满了接雨水的坛坛罐罐, 就连能躺下睡觉的干爽寸地都没有, 完全是一副狼狈不堪的光景。 为了我能够正 常休息好,奶奶一个晚上反复地倒掉接满坛坛罐罐的雨水,几乎彻夜难眠。当年在农村我虽然算得上半个壮劳力, 干农活挣工分一点不比别

7、人差, 毕竟是个 孩子,贪玩之心不泯。中午鲜有睡午觉的时候。常常揣上两个全粉的馒头,提上 长长的竹竿去树林里套知了。 我知道什么样的马尾丝又结实又柔软, 我也娴熟地 掌握引逗知了翘尾, 上推丝套儿套住知了以后又稳妥又牢靠的捕捉技法。 当时并 不知道这类小尤物能烹炸的酥脆充当下酒菜, 纯属少年不惜力不知累, 将捕捉的 知了喂鸡、喂鹅鸭。晚上到大门外的当街石板上乘凉, 或者干脆踩着梯子上到房顶, 赤膊躺在房顶就 像躺在暖哄哄的热炕上, 与一同纳凉的左邻右舍望着一闪一闪的星星和弯弯的月 牙,听着从远处隐隐约约传来的犬吠声, 以及自家老母鸡咕咕咕的叫声, 天南海 北地闲谈一些芝麻绿豆事儿, 直到梦中呓

8、语, 朦胧地睡到后半夜露水浸身, 才各 自朦胧地回家。 伸展肢体舒坦地躺在土炕的凉席上, 仍有知了远远近近、 高高低 低在叫,不肯停歇。作为北戴河机场所在地, 2016年3月 31日,伴随着飞机引擎的轰鸣声,一架银 白色的客机平稳降落在北戴河机场的跑道上。 那一刻,我的家乡迎来了首架大飞 机。从此, 晒甲坨这个地标性村庄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 但是真正去过晒甲坨以 及了解晒甲坨历史的人恐怕不多, 身为一个真正的晒甲坨人, 我深切地希望通过 我的笔,把自己的家乡引出“深闺”,让更多的人认识她,走近她,喜欢她。透过历史的烟云,传说唐贞观后期, 唐太宗亲征高丽,唐军前锋薛仁贵路经此地, 东渡滦河后军队

9、铠甲尽湿,人困马乏,薛仁贵下令大军在此扎营,晾晒铠甲,休 整队伍。故而这片鲜为人知的不毛荒沙地得名晒甲坨。 在历史上, 滦河下游由于 径流量年变差及含沙量过大, 又因地质构造活动频繁, 河道曾数次变迁。 据卫星 照片显示及遥感水文分析,到 12 世纪以后,由滦县与昌黎交界处的现今河道冲 出丘陵,从而给昌黎县境的南部平原地区留下了比较宽阔的沙带。 实际上据史料 记载,晒甲坨等村庄多为明朝初期的山西、 山东等地移民选择地势较高的沙丘而 建。在这些叫成“坨”的村庄中间,留出了一大片旷野,是滦河主河道的遗留, 当时地势较洼,像盆地一样,无以落足。不承想,如今修建秦皇岛北戴河机场, 派上了用场,由主要种

10、植花生、 甘薯的地方,化蛹成蝶地变成了一个现代化民用 飞机场的诞生地。前些年在晒甲坨一带曾经成功打出温泉井, 地热资源从此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建 成温泉浴池服务于村民洗浴。早在 2010 年昌黎县旅游局针对晒甲坨温泉项目的 深度开发,就做出了令人信服的科学论证:该地热资源面积约 10 平方公里,具 有丰富的CL- Na - Ca含量,属高矿化变的含氟、硅酸的氯化钠热源水。相信随 着新机场的建成投用, 在秦皇岛地区具有独占性的温泉开发、 矿泉热浴项目, 将 会成为晒甲坨吸引外地游客的一个新亮点。作为甘薯和花生的主产地, 由于独特的沙化环境和沙质土壤条件, 晒甲坨出产的 甘薯具有瓤沙、甘甜、味香的

11、特点,俗称“栗子面”甘薯。 每每成为当地人的“嚼 贵儿”(美食),常常做为招待外地客人必不可少的桌上餐。冬天,把洗净的甘 薯上锅烀熟, 盛到花篓里冻起来, 带着冰碴的冻甘薯吃在嘴里清香甘甜, 别有滋 味。一年四季的饭桌上, 烀薯块,贴薯面饼, 当干的;煮薯茬儿粥,熬薯面糊糊, 当稀饭;煎咸薯条、咸薯片,当菜。口袋里揣一把脆生生的薯干儿,作为吃零嘴 儿的“上好佳”小食品。冻甘薯,甘薯菜,是当年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早 已成为当地农家待客的独特饮食风格。 晒甲坨另一种主要农作物的花生, 部分以 优良品相外销, 本地也已经实现了花生榨油深加工。 村办压榨花生油企业, 早已 摆脱小作坊生产模式,摈弃原始的手工压榨,采用先进的机榨技术,出油率高, 油香浓郁, 经过多道工序对黄曲莓菌蒸滤处理后, 品质上乘, 其适口感和营养成 分,完全可以与鲁花等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