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初探_第1页
古诗教学初探_第2页
古诗教学初探_第3页
古诗教学初探_第4页
古诗教学初探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古诗教学初探古诗,作为一种文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占有一定的比例。让学生学习古诗文,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但是小学语文课堂古诗文教学是语文课,它的语言学习任务不容忽视。课堂教学的时间很有限,在文化传承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上的提升,如何达到有效、高效,让学生有更多的得到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几年来,在教学工作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对古诗文的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背的层次上,应经常地逐步地指导学生理解、欣赏,让学生感知,品味中国古诗文之美,丰富其文化素养,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熟读成诵,整体感知诗文大意。 小学生古诗文最主要的方式是“读”,要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重复的

2、只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和感悟。如果没有意境的丰富,感悟的深化,语言就失去了感染,就吸引不了学生,学生会失去持续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重复诵读就成了精神的负担。所以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好既要让学生整体感知,不强调逐字逐句翻译解释,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当的解释,并从中积累词句的关系。如果一点不求理解,学生学习古诗文就不可能自觉坚持。整体性理解,目的是让学生在吟读中产生意象,让形象产生感染力。要把古诗文转化为形象,不可能不顾及古诗文中关键性的重点字词,即文眼或诗眼的理解。在重点字词的理解中要注意最具活力的字义理解,在教学中不能只是整体性模糊的理解,只有较准确的理解积累,这个字词才是活的,它具备了迁移

3、的功能,当它在其它古诗文和现代文中重新出现或组合出现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古诗里的字、词,有的经过年代的演变,早已“面目全非”了。比如通假字,学生更是陌生,就是老师讲解了,学生也容易遗忘。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最后一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在这边就通“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古诗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自学,让他们借助文中的注释及字典,联系上下句,通过讨论明了诗文的大意,有的学生就说:“这边的见字应该是看见的意思,句意应该说,走过小桥忽然看见土地庙旁边的茅店,所以见字应该读jin。”有的学生就说出了不同的见解:“文中有注释告诉我们这边的见字是通假字,所以应该是出现的意思,句意

4、应该是走过小桥,土地庙旁边的茅店就忽然出现我们的面前,所以见字在这边应该读xin。”很明显第二个同学的说法才是对的。然后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诵读,学生就能较快地整体感知诗文的大意。这种学习方法学生会迁移到课外自学古诗文中,这样学生就能源源不断地吸取古诗文的营养,得到了活水源头。 二、突破疑难,理解诗文句意。 理解重点词与重点句是理解诗句的关键。教学时我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不过多的讲解,少给点“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多点个性化的理解,用自己的话串出诗句的大意,在串句意时,有时要重点把握好诗句的“序”,使“疑”得到了及时的排除,从而使学生在初步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诗文进

5、一步的理解。比如石灰吟中“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就引导学生了解是因为“要留清白在人间”所以才“粉骨碎身全不怕”,这样顺序一变动,学生对全诗的理解就加深了。在理解词语时,我还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古今不同的词义上,如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有的就会提出“可怜”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值得同情、怜爱”呀,这样一发出疑问就引起了大家的激烈争论:这样和“露似珍珠月似弓”就联系不起来了呀,这显然是不对的吧!这个时候我用投影仪出示初秋的夜晚,淡淡的月光下草地上布满了晶莹的露珠的优美的画面,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月光下的露珠是那样的晶莹透亮,犹如一颗颗可爱的珍珠发出迷人的光芒,便恍然

6、大悟“可怜”在这边所表示的很明显不是现在所通用的“值得可怜、怜爱”的意思,而是“可爱”的意思,他们对这首诗的诗意也就随着“疑难词”的理解而领略了大半了。在古诗文的教学中,突破疑难,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 三、寻找诗眼,探明写作思路。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寻找诗眼,对巩固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探明诗人写作思路,感悟诗人的情感大有裨益。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我启发学生说:“文章有中心句,句子有中心词,这个中心词可以牵制文章,倾注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诗也一样,有的古诗有一个诗眼,这个诗眼如果找到了,就可以窥探到作者的写

7、作目的,写作思路。理解古诗文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同学们是否能给这首诗找找诗眼呢?”学生一听,就立即忙开了。意见的分歧也由此而生:有的说是“闻”,理由是“闻”是听说的意思,因为整首诗都是在写作者听说了“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后的事情;有的则说是“好还乡”,理由是作者漂泊在外,想回家了;还有的说应该是“喜欲狂”,理由是作者听到好消息很高兴。在学生争执不下的时候,我适时的点拨,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甫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及他当时的处境,使学生了解到当时作者是因为战乱而漂泊在外,然后联系诗文,帮助学生抓住诗人的情感发展,从“涕泪满衣裳”“喜欲狂”“放歌”、“纵酒”最后想象“好还乡”的路线,可见作者听到朝廷军队

8、收复失地的时候,心情是多么的高兴啊!真是“喜欲狂”啊!这样一来,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思路就一目了然了。 四、品味欣赏,理解诗歌情感。 由于古诗词的创作时代离现在已经是非常久远,学生不了解诗词的背景,不懂古诗的韵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诗词呢?我认为可以采用品味诵读的方法。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这首词中,我先播放一段描绘初夏夜乡村田间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欣赏,在学生欣赏优美画面的同时,我动情动容地吟诵,极力地感染学生,以声传情,让学生从老师的“音”、“调”中去体会古诗的韵味,领悟其中意境。接着,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如何读出“音”、“调”,读出感情。这样学生的“读”不仅“多”,而且会

9、充满了激情,逐渐进入作品的意境,仿佛身临其境在微风习习,有月,有鸟,有蝉、有蛙,还有稻花香的乡间小道上散步,从而就容易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因丰收之年而喜悦的情感了。 五、抛砖引玉,拓展延伸。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多积累一点古诗文呢?除每节课尽可能适当安排多一点教学容量,教学内容的理解不要追求一步到位之外,还要讲一点“多多益善”的策略。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古诗三首泊船瓜洲(宋 王安石)、秋思(唐 张籍)、长相思(清 纳兰性德)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这三首诗的时代背景不同,诗人的境遇也不同,为什么教材要把它们编在一起让我们来学习呢?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点呢?”由于学生对古诗已经基本理解,所以很快就能领悟出教材的编排是“别有用意”的。虽然时代背景不同,诗人的境遇不同,但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都表达了羁旅之人一个共同的心声“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及热爱。”在古诗中,像这一类的古诗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的时间,好好地上网找一找,并认真地抄出来,在班级中好好地交流。由此达到拓展延伸的目的。在古诗文教学中,一般都可以主教的一篇带一组自由阅读的办法,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