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同仁县江里沟铜钼多金属普查报告_第1页
青海省同仁县江里沟铜钼多金属普查报告_第2页
青海省同仁县江里沟铜钼多金属普查报告_第3页
青海省同仁县江里沟铜钼多金属普查报告_第4页
青海省同仁县江里沟铜钼多金属普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青海省同仁县江里沟矿区铜钼多金属矿普查地质报告湖南中色地质矿业有限公司二00九年六月青海省同仁县江里沟矿区铜钼多金属矿普查地质报告编写人:唐伟德审 核:陈学升制 图:徐鸿 符新华总工程师:伍磊单位负责:刘锋平提交单位:湖南中色地质矿业有限公司提交日期:二00九年六月目 录第1章 绪论11.1目的和任务11.2交通及位置21.2.1位置21.2.2 交通21.3矿权登记情况41.4自然地理和经济条件41.5 以往地质工作及研究程度51.6 本次工作情况7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92.1 地层92.1.1 下二叠统大关山群(p1)92.1.2 下三叠统隆务河群(t1)92.1.3 白垩系(k)102.

2、1.4 第三系(n)102.1.5 第四系(q)102.2 构造112.2.1 褶皱构造112.2.2 断裂构造112.3 岩浆岩122.4 区域矿产142.4.1 矿产分布及其成因类型142.4.2 矿床(点)分布规律142.4.3 成矿地质条件152.4.4 代表性矿床(点)地质特征172.5 1:50000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18第三章 普查区地质203.1地层203.1.1下二叠统大关山群上岩组(p12)203.1.2 下三叠统隆务河群下岩组(t1a)223.2 构造223.2.1 褶皱223.2.2断裂223.3岩浆岩243.4围岩蚀变27第四章 矿(化)体地质304.1矿(化)体

3、特征304.2矿(化)体富集规律324.3找矿标志334.4控矿因素及成因类型初步认识344.5找矿前景及方向初步分析35第五章 地质工作质量评述385.1 1/1万填图方法及工作质量385.2 1/5千实测地质剖面及工作质量385.3 样品采集、加工、分析、岩矿鉴定及质量39第六章 经费结算40第七章 结论417.1 主要工作成果416.2 存在的主要问题416.3 下步地质勘查工作建议42附图目录顺序号图号图 名比例尺1-1青海省同仁县江里沟矿区实际材料图1:100002-2青海省同仁县江里沟矿区地形地质图1:100003-3青海省同仁县江里沟矿区矿化点地质图1:100004-4青海省同仁

4、县江里沟矿区找矿方向及工作部署图1:100005-1江里沟矿区a-a实测剖面图1:5000附表:1附表一:化学分析结果表2附表二:岩矿鉴定报告3附表三:江里沟矿区矿化点电子文档第1章 绪论1.1目的和任务青海省同仁县江里沟矿区铜钼多金属普查属青海省西部矿业同仁龙升矿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进行地质勘查项目。受业主的委托,该项目由湖南中色地质矿业有限公司承担。其具体任务是:1)运用新的找矿思路和方法,对已有地质勘查成果进行深入研究,以铜钼为主矿种,基本查明江里沟矿区铜、钼多金属矿资源状况;2)开展1:10000地质填图及1:5000地质剖面测量,岩矿分析鉴定等基础地质工作,划分地层时代,岩性分段,确

5、定有利的矿化层位,大致查明区内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空间分布及富集规律,大致查明矿石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矿石自然类型,为下步地质详查和矿床开发提供依据。3)利用已有的地、物化探工作成果,结合已有的探矿工程对已经发现的铜、钨、钼多金属矿体及矿化矽卡岩带进行追索控制,寻找与矽卡岩蚀变关系密切的铜、钨、钼、铅锌矿为主的新的矿化线索,确定具有找矿潜力的工作区域。4)开展以地质成矿规律、控矿条件研究为重点内容的综合研究工作,为理论找矿,预测或发现新矿体提供进一步的综合资料。5)项目完成后提交可进一步勘查的矿产基地12处。1.2交通及位置1.2.1位置工作区行政区划隶属于青海省同仁县双朋西乡管辖,工作区

6、范围依探矿权范围划定;东起恰琼根,西至果莫隆洼,南起交来隆洼,北至同仁、循化交界。东西长约64km,南北宽约45km,面积约225km2。工作区由四个拐点圈定,拐点地理坐标为:a:东经1021546 北纬353715b:东经1022006 北纬353755c:东经1021846 北纬353735d:东经1021551 北纬353755拐点直角坐标分别为:a x 3946993 y 18251991b x 3946201 y 18258368c x 3941936 y 18256387d x 3941995 y 182519781.2.2 交通工作区交通方便、东有简易公路通谢坑矿区至循化县白庄,

7、循化县白庄有简易公路与西宁至宁夏省际公路相连。西经双朋西金矿有27km专用公路与同仁至甘肃夏河省级公路相连,矿区距西宁200km。工作区交通位置见图1-1。1.3矿权登记情况 西部矿业同仁县龙升矿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在该区已经取得探矿权,探矿权证编号为6300000630117,探矿权范围由四个拐点坐标圈定拐点坐标分别为:a:东经1021546 北纬353715b:东经1022006 北纬353755c:东经1021846 北纬353735d:东经1021551 北纬353755探矿权面积面积约225km2。1.4自然地理和经济条件工作区位于西秦岭西段,山脉走向为北西-南东,海拔33683900m

8、,东高西低,地形切割较深,山势较陡、相对高差200-400m。本区地处青藏高原北部与黄土高原过渡带上,属高原大陆性冷湿性气侯区,年平均气温0左右,1月份最低气温-20,7月份最高气温20,无霜期约50天,每年11月至竖年5月为冰冻期,年降水量约为500mm,主要集中在7-8月。本区西部海拔3300m以下地区生长有小片青海云杉林,3300m以上为高山草地,牧草较茂盛。区内水系较发育,以沟溪为主,均为黄河水系支流,河水清澈无污染可满足生产、生活用水之需。本区为游牧区,经济相对落后,居民以藏族为主,主要从事牧业活动。近年来,工业、民用供电线路已能达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一些居民区,促使地方工业逐渐发展,建

9、成了双朋西金矿、江里沟钼钨矿、江格尔铜金矿等矿山企业,成为地方支柱性企业,经济效益可观。1.5 以往地质工作及研究程度工作区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50年代初,以寻找铁铜矿的地质勘查工作为主,投入了大量的地、物、化探工作,先后发现评价了双朋西铜矿、铁吾铁矿、岗察铁矿及江里沟铜矿;第二阶段从80年代中期至今,开展以金为主的找矿勘查工作,发现并评价了双朋西铜金矿、谢坑铜金矿、德合隆铜金矿及铁吾铜金矿。其中双朋西铜金矿及谢坑铜金矿地质勘查程度已达详查,除上述区域外,工作区大部分区域地质勘查程度较低。1)1968-1996年,青海省黄南地质队,青海地质局物探队等单位在岗察地区开展1:

10、10000地质草测及物探测量工作,在区内发现了三个激电异常(36、38、39号)2)1970-1972年,青海省地质局第七地质队在本区开展异常查证工作,投入1:2000地质草测15km2,槽探4033m3,浅井679m,基本分析样100件,光谱34件,在斑状花岗岩外接触带矽卡岩中发现9条铜矿体,矿体长1484m,宽0647m,铜品位030091%,伴生锗00030008%。在工作区北部石英脉中发现了049/t的金矿化线索。由于找矿思路单调,工作方法简单测试手段落后,地质工作局限于外按触带矽卡岩,未能取得突破,对区内已知的铜金、钼锗等矿的赋存状况、控制因素,资源量前景不明。3)1991年青海有色

11、地质勘查局七队在该区进行踏勘检查工作,经对测区石英脉捡块分析发现了988g/t的金矿化线索。受工作经费限制,对发现的金矿线索未进行深入勘查。4)1998年甘肃有色金属地质研究所对双朋西及外围金矿普查项目进行续作,以双朋西金矿为中心,在300km2范围内开展1:5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在本区圈出了大面积的低缓异常。为进一步开展铜金告示金属矿产的矿工作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5)2005年青海有色地勘局七队在本区开展铜矿普查工作,通过地质勘查新发现了三条矿化蚀变带(一条含矿破碎蚀变岩带及二条铜矿化矽卡岩化带)。矿化蚀变带断续长250-800m,宽10-20m,共圈出9条铜矿体,矿体长35-320m,

12、宽08-240m,铜品位一般为07-114%,最高为215%,提交(334)铜资源量1417568吨。1:25000沟系土壤测量新发现11处综合异常,确定了三个靶区,为下一步地勘工作的深入和成果的扩大创造了条件。6)2006年青海有色地质勘查局七队以江里沟矿区斑状花岗岩体外接触带矽卡岩为重点开展1:2000地质填图,1:5000激电测量及化探异常验证等地、物、化探工作,施工槽探2523m3,坑探5196m,共圈出17个矿体,其中矽卡岩型和蚀变构造岩型铜钨矿体8个,细薄脉型钨钼矿体9个。前者矿体长一般33100m。主矿体(i cu.w)长230m,厚度2.1920.32m。cu品位0.00741

13、.243%,最高品位3.18%,wo3品位0.0833.493%。最高品位6.948%。后者矿体长3743m。厚度1.775.77m。mo品位0.0170.944%,最高品位2.72%,wo3品位0.0171.72%,最高品位6.482%。通过资源量估算,在全矿区共求得(333)+(334)金属资源量:wo3.4096.61t;cu.1507.06t;mo.84.51t。属小型矿床规模。以上取得成果已经验收,为本次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1.6 本次工作情况本次工作从2007年10月开始,到2007年12月中旬完成野外工作,2008年3月月进行室内综合整理及报告编制。野外工作时间个半月,完成:10

14、000地质填图面积22.5km2,地质观察点791个。1:5000实测地质剖面5.45km,剖面导线点116个。发现矽卡岩型及构造蚀变带型铜、钼、钨、铅、锌、铁矿化点30个,其中矽卡岩型铜、钨、钼矿化点cu品位一般为0.10.4%,最高为2.025%(d65)。铜品位较高的地质点共3个,其中2个点分别是d230,cu品位1.96%;d445 cu品位1.6%;wo3品位一般为0.00.463%。最高品位4.698%(d73);mo品位一般为0.010.04%,最高品位0.417%(d73);矽卡岩型铜、钨、钼矿化体地表出露宽度12m,沿走向延伸长度小于100m,呈透镜状产出。构造蚀变带型铅锌矿

15、化点,本次工作发现4处,地质观察点号分别为d20、d498、d502与d535,其中d20、d498,为岩脉为大理岩接触蚀变岩型,矿化体呈薄脉状小透镜状产出。厚度0.81.2m,走向延伸长20100m,pb品位0.846%;d535、d502与已发现的两处铅锌矿点,矿化类型一致,为构造蚀变带中石英碳酸盐脉型,地表出露矿体氧化带,局部含有富集的铅、锌氧化矿石,品位高但厚度小,约0.2m;构造蚀变带地表露头具一定规模,厚度12m、沿走向延伸长2050m,但矿化极不均匀,可见的矿体露头均为薄脉状,延伸长仅为几十米,不具规模。铁矿化点主要为地表褐铁矿、黄铁矿及表生氧化带,有金矿化显示。au品位一般为0

16、.20.5g/t,最高为0.964g/t(d35),据化验结果分析,本区au含量与fe含量关系密切,d35点为采于凝灰质砂岩密集劈理带中的黄铁矿石样,au品位为全区最高;d191点采于岩脉与大理石岩接触矽卡岩蚀变带中块状褐铁矿,au品位为0.83g/t,金含量相对较高。本次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见表1-1。完成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表1-1序号工作项目各标单位完成工作量备注11:10000地质填图km222.521:5000实测地质剖面km5.453基本化学分析样件864薄片鉴定样件16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属松潘-甘孜印支褶皱系青海南山冒地槽褶皱带同德-临潭复式向斜北翼之岗察复背斜。区内

17、构造线以北西向为主,出露有二叠系、中-下三叠统组成的褶皱基底和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组成的覆盖层。侵入岩出露较广,主要集中于青海南山及同仁地区,时代多为印支期和燕山期,岩性以中酸性浅成侵入岩为主。区域矿产以有色金属和贵金属为主。2.1 地层本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和第四系。2.1.1 下二叠统大关山群(p1)出露于岗察背斜轴部,走向北西-南东向,呈不规则带状,形态上呈北西楔形。为一套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岩性主要为灰黑色,灰色钙质粉砂岩、粉细砂岩、板岩、灰白色大理岩及砾状灰岩等。厚度1000m-2000m。与上覆下三叠统隆务河群(t1)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或断层接触。2.1.2 下

18、三叠统隆务河群(t1)在本区广泛分布,为一套海相碎屑岩和少量碳酸盐岩的沉积岩建造,可分为上、下两个岩组,上下岩组呈整合接触。(1)下三叠统下岩组(t1a)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灰黑色、灰色及部分杂色砾岩,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钙质板岩及薄层灰岩,总厚度2916m。(2)下三叠统上岩组(t1 b)出露于下三叠统上岩组两侧,主要岩性有灰色、灰黑色及灰绿色砂岩,夹不稳定含砾砂岩,粗砂岩及含砾灰岩,厚度3534m。2.1.3 白垩系(k)仅出露白垩系下统多福屯群(ka),零散分布于本区的北西部,地层产状较缓,主要岩性为紫褐色、紫灰色含砾砂岩,中-粗砂岩夹泥质粉砂岩,顶部有泥岩互层出现。下部岩性则以

19、杂色砾岩为主,砾岩成分复杂,分选较差,胶结物为泥质及钙质,属陆相粗碎屑岩建造,沉积相严格受构造盆地控制,总厚度1772m。不整合覆盖于下伏地层之上。2.1.4 第三系(n)仅出露新第三系(n2l),分布于断陷盆地内,地层产状一般平缓,岩性主要为砖红色、紫红色厚层、巨厚层砾岩、含砾砂岩,中-粗粒砂岩、砂质泥岩及粘土质泥岩等。岩层产状一般平缓,厚度大于512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为本区主要覆盖层。自下而上粒度逐渐变细,显示内陆湖泊沉积特点。2.1.5 第四系(q)广泛分布于山麓沟谷中,地貌多属沟谷阶地及山麓冲-洪积扇。岩性因地貌环境单元不同,差别较大。在山区多以疏松黄土和冲积、坡积物为主

20、,胶结性较差,在沟谷盆地地带,多以砾石为主,具二元结构,胶结性较差。区内第四系厚度较大,多为3-6m。2.2 构造2.2.1 褶皱构造本区褶皱构造属三叠系冒地槽褶皱,形成于巴颜喀拉运动,褶皱较为强烈,褶皱形式为不对称复式褶皱,轴向北西-南东向。岗察背斜枢纽北西端倾伏,东南端翘起,轴部为下二叠统大关山群上岩组,两翼为下三叠统隆务河群下岩组。背斜总体走向320,长大于20km,宽约6km,翼部不对称,北翼陡、南翼缓,轴部相对紧闭,挤压强烈,局部造成地层倒转。次级褶皱发育,南西翼有双朋西背斜,北东翼有谢坑背斜。2.2.2 断裂构造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形成于华力西末期-印支期,总体展布方向为北西-南东向

21、,在此基础上叠加北西向、北东向断裂,形成复杂的构造格局。主要断裂均发育在下二叠统和下三叠统中。1)北西向断裂带本区北西向断裂带主要有扎西隆格尔断裂(f28)、双朋西-得合龙洼断裂等。 扎西隆格尔断裂(f28):分布于扎西隆格尔-谢坑一带,长度大于22km,总体走向为北西-南东向(290-310),倾向北东、倾角60左右,断裂带由挤压破碎岩构成,宽达数百米,旁侧次级褶皱和裂隙极为发育。该断裂为二叠系与三叠系的界线。 双朋西-得合龙洼断裂:出露于双朋西-得合龙洼一带。断裂长大于8km,总体走向北西-南东向(295-320),倾角50-70,断裂带由挤压破碎岩构成,宽达数百米,旁侧次级断裂相当发育,

22、形态上呈雁行排列。该断裂带为二叠系与三叠系的界线。2)北东向断裂区内北东向断裂是最晚一期断裂构造,表现形式主要是叠加在北西向断裂带上,规模一般较小,断裂性质为张性。主要有谢坑-得合隆洼断裂。3)断裂含矿性区内断层性质差异显著,总体来看,北西向断裂旁侧次级断裂较其它断裂含矿性较好,如谢坑矿区北侧,断层泥含铜0.1210-6,角砾岩含金0.3-0.410-6,沿断裂带侵入脉岩含金0.4410-6,显示北西向断裂具有区域导矿构造特征,次级断裂具容矿构造特征。2.3 岩浆岩区内岩浆岩活动强烈,发育不同时代、不同规模的各类侵入岩。如印支期的岗察岩体约52km2,沿岗察-恰琼根背斜轴部侵入有闪长岩、斑状花

23、岗闪长岩,果莫隆洼、亚莫冈西、恰支喀、瓜什则西北有燕山早期的闪长玢岩类小岩株出露。1)侵入岩的种类及分布区内侵入岩主要为造山带“”型系列的花岗岩类侵入岩,为中性闪长岩类、中酸性花岗闪长岩类和酸性的斑状花岗岩类,主要分布在江里沟-果尔宗喀一带。2)侵入期、侵入阶段及岩性据青海省区调队资料k-ar法测定年龄值为215ma,属印支期,侵入顺序自东向西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闪长岩类,出露在岗察-谢坑一带,为小岩株状,出露面积约16km2,主要岩性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角闪闪长岩、紫苏闪长岩等。第二阶段为花岗闪长岩类,出露于双朋西金铜矿北西-红旗卡一带,面积约22km2,主要岩性为中粒花岗闪长岩,次为中

24、粗粒及中细粒花岗闪长岩。第三阶段为斑状花岗岩类,出露于江里沟及配种站一带,面积约14km2,主要岩性为斑状花岗岩。三个阶段侵入岩为穿插式侵入接触关系。3)脉岩区内所见脉岩有花岗岩、细晶花岗岩、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闪长玢岩、辉长岩和脉石英等,主要分布于二叠系中,闪长玢岩多分布于三叠系中。4)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岩体顺层和斜切二叠系、三叠系形成犬牙交错状矽卡岩带,普遍具帘石化、阳起石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等。本区与岩体成因有关的脉岩极为发育,主要有闪长玢岩、闪长岩,主要分布于下二叠统大关山群及三叠系统隆务河群中,与金铜矿在时空上关系密切。2.4 区域矿产区内矿产较丰富。已发现的

25、大小矿(化)床(点)20余处,矿种有铜、铁、金、砷、汞、锡、钨、钼等元素。2.4.1 矿产分布及其成因类型区内矿产丰富,矿(化)床(点)较多,矿产勘查工作程度较低,除双朋西、谢坑金铜矿床等工作程度较高外,其余矿点工作程度均较低。主要类型有矽卡岩型如双朋西金铜矿床、谢坑金铜矿床、斜长支沟铜矿点、郎木加铜矿点、岗察铁矿点等;构造蚀变岩型如红旗卡金铜矿点;矽卡岩+构造蚀变岩型如德合隆洼金铜矿点、铁吾铁金铜矿点等。2.4.2 矿床(点)分布规律1)矿产分布特征已发现的铁、铜、金铜矿(床)点环绕岩体分布。如双朋西金铜矿、铁吾铁金铜矿点、德河隆洼金铜矿点、红旗卡金铜矿点、谢坑金铜矿床、岗察铁矿点、郎木加铜

26、矿点环绕岗察岩体分布。矿床(点)受北西及北东向断裂的控制,两组断裂交汇部位往往是矿床(点)赋存部位。如阿旦-谢坑断裂与北西向交汇部位有谢坑金铜矿床和德合隆洼金铜矿点。矿床(点)在空间分布上具一定的等距性。沿北西方向间距3-5km,北接触带由西向东分别有郎木加铜矿点、岗察铁矿点、谢坑金铜矿床、斜长支沟铜矿化点,而在南接触带可对应的是双朋西金铜矿床、铁吾铁金铜矿点、德合隆洼金铜矿点、红旗卡金铜矿点。成矿元素具有一定的分带性。岩体内以cu、w、mo为主,内接触带以fe、cu、au为主,外接触带则以cu、au(as、w、mo)为主。2)矿化类型矽卡岩型:主要分布在岗察岩体与下二叠统碳酸盐岩接触带上。印

27、支期中酸性岩浆与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发生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含矿热液沿接触带向北西向和其派生的次级断裂构造运移富集,形成矽卡岩型的铁、铜、金等矿化。构造蚀变岩型:北西向断裂叠加在下二叠统碎屑岩层中,形成强烈蚀变破碎带,并伴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金矿化,形成构造蚀变岩型铁铜金等矿化。石英脉型:在内接触带附近的岩体张裂隙内,充填有含金石英脉,构成石英脉型金矿化。2.4.3 成矿地质条件1)地层条件广泛出露的下二叠统大关山群上岩组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及下三叠统隆务河群大理岩碎屑岩建造的厚度大,分布广,金的丰度值高(25.310-9),是金矿的矿源层。2)构造条件构造是本区重要的控矿因素之一,岗察复背斜挤

28、压强烈,次级褶皱发育,已知矿床(点)严格受复背斜的控制,岗察复背斜是本区重要的聚矿构造。接触带北西向断裂是区域断裂,规模大,具多期活动,是成矿流体运移的重要通道,北西向断裂及其派生的次级断裂的交汇部位是矿床(点)聚集的场所,矿体分布、规模、形态特征等严格受断裂构造的制约,同时是不同规模矿床(点)间距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北西向断裂为控制金铜矿的主干控矿断裂,双朋西、铁吾及德合隆洼金铜矿床(点)皆产于北西向断裂中,谢坑金铜矿赋存于北西向及其派生的次级断裂的交汇部位。矿体的形态、矿化强度受断裂构造的制约。3)岩浆岩条件岗察岩体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斑状花岗闪长岩体组成,各岩体虽然地质特征和岩性有所差

29、异,但侵入成因和岩体形成时间大体一致,岗察岩体从早期到晚期由中性向酸性演化,属“i”花岗岩系列。岩体金铜丰度值高,和铜金矿化关系密切,在金铜成矿中起主导作用。岗察地区金铜矿床(点)大部分产于闪长岩或花岗闪长岩岩体内外接触带,此外本区脉岩与金(铜)矿的形成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在空间上密切共生,侵入岩体不仅为铜金矿的形成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也为铜金矿改造富集提供热源。由此可见本区金铜矿的形成和分布受地层、构造、岩浆岩的综合控制。2.4.4 代表性矿床(点)地质特征1、)双朋西铜金矿床矿体分布在花岗闪长岩与下二叠统粉细砂岩及大理岩等接触带或其附近围岩中,主要赋存于叠加在接触带上的北西向断裂破碎带中

30、,矿体形态为透镜状、似层状,铜矿体长100-150m,宽2-25.52m,倾向40-50,倾角30-50;金矿体长25-150m,宽0.97-4.49m,倾斜延深15-30m。倾向226-230,倾角28-45。 矿石共生组合:按氧化程度分为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氧化矿石有含金粘土-褐铁矿矿石、含金褐铁矿矿石、含金土状褐铁矿矿石;原生矿石有含金矽卡岩矿石、含金蚀变花岗闪长岩矿石、含金砂岩矿石、含金微细脉矿石、含金硅灰石透辉石化大理岩矿石。矿石矿物组合:金属矿物有金银矿、含银自然金、褐铁矿、磁黄铁矿、孔雀石、黄铁矿、黄铜矿、硬锰矿、软锰矿、斑铜矿、辉铜矿、铜兰、蓝铜矿、辉铋矿、辉钼矿、方铅矿、闪锌

31、矿等;非金属矿物有钙铝榴石、方柱石、沸石、阳起石、方解石、白云石、符山石、透闪石、硅灰石等。矿石中金、铜元素含量均达工业品位,属共生矿床,银达到了综合利用品位,为伴生组分,金平均品位8.8010-6,铜平均品位1.6610-2,银平均品位27.6410-6。围岩蚀变有矽卡岩化、硅化、碳酸盐化、角岩化、褐铁矿化。2)铁吾铜金矿点矿体分布于花岗闪长岩岩体外接触带,受北西向断裂控制,矿体形态为透镜状、囊状、似层状等,矿体具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等特征。金铜矿体长60-200m,宽0.8-3.0m。金矿体长200m,宽5m。铜矿体长80-83m,宽0.7-2.0m,产状:倾向203-218,倾角 32-

32、55。矿石类型:含金浸染状黄铁矿、黄铜矿化矽卡岩、含金石英碳酸盐脉矿石。矿石矿物:金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磁黄铁矿等;脉石矿物有透辉石、石榴石、角闪石、斜长石、绿帘石、绿泥石、方解石、石英等。矿石化学成分:有益元素主要为铜、金,金品位1.07-27.5710-6,铜品位0.46-2.96%;有害元素主要为砷、硫。2.5 1:50000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工区位于高原草甸区,地形较陡,相对高差大于300m,水系发育,第四系分布广,厚度达5m,自上而下可分为a、b、c三层 ,地形相对平缓的地带覆盖层相对稳定,山脊或沟谷地带覆盖厚度变化较大。次生晕指示元素及次生晕异常的形态、规模,基本能反

33、映矿体的范围。150000水系沉积物cu、zn、as、sb、bi、hg、au、ag综合异常,面积约90km2。异常面积覆盖整个工作区。其异常组合特征为:除au元素外,其他7个元素均为低缓大面积异常,au异常为孤点异常,但有两个高值点异常,高值点含量为(21710-9)。ag元素含量一般为60-24010-9,最高为161010-9;bi元素含量一般为0 .8 -7.210-6,最高值为1810-6;cu元素含量一般为30-6010-6,最高9110-6;pb元素一般含量为30-6010-6,最高为38210-6;zn元素含量一般为82-15010-6;as元素含量一般为23-8010-6,最高

34、值为27510-6;sb元素含量一般为1.7-7.810-6 ,最高7410-6;hg元素含量一般为60-24010-9,最高值为85010-9。江里沟地区的斑状花岗岩侵入体形成于印支晚期,为脉动侵入岩体的前沿,剥蚀深度较浅,远程指示元素面积大,具浓度分带特征,据地化信息以及以往找矿经验分析,该区可能存在隐伏的金铜矿体。第三章 普查区地质岗察复式背斜枢纽东南端扬起,北西端倾伏,工作区位于岗察复背斜倾伏处。出露地层为下二叠统大关山群上岩组及下三叠统隆务河群下岩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北西向及北东向断裂构造及内外接触带发育、印支期岩浆活动频繁、成矿作用强烈。3.1地层区内出露地层为下二叠统大关山群上岩

35、组、下三叠统隆务河群下岩组及第四系全新统。区内出露面积较广的地层为下二叠统大关山群上岩组,占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二,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夹碎屑岩条带或透镜体、为区内铜、钨、钼铅锌多金属矿的主要赋矿地层,根据岩性段组合特征观察,该组地层形成一个轴向北西,两翼基本对称的次级倒转背斜,江里沟铜钨矿区处于该背斜南西翼。3.1.1下二叠统大关山群上岩组(p12)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岩性段。1)第一岩性段(p12-1)出露于工作区中部倒转背斜核部,呈北西一南东向断续的条带状展布,主要岩性为深灰色一灰黑色钙质、凝灰质粉砂岩夹薄层、透镜状碳质板岩,中一薄层状产出,局部夹绿色一深灰色条纹板岩及灰白色砾状

36、大理岩,地表出露厚度150-600m。 2)第二岩性段(p12-2)出露与工作区中部背斜两翼,总体走向呈北西南东向的不规则条带状对称展布,北东翼倾向南西、局部北东,倾角5060,地表出露厚度500600m;南西翼倾向南西,局部倾向北东,倾角600700,地表出露厚度200400m.南东段部分被斑状花岗岩体吞蚀,形成矽卡岩型铜、钨、钼矿体及矿化带。主要岩性为白色灰白色厚层一巨厚层状大理岩,夹绿色凝灰质粉细砂岩、矽卡岩条带或透镜体,地层出露厚度200-700m,为区内铜、钨、钼、铅、锌矿的主要赋矿层位。 3)第三岩性段(p12-3)出露于工作区中北部及中南部背斜两翼,呈北西南东向不规则断续条带状展

37、布,北东翼倾角较南西翼倾角缓,地表出露厚度北东翼200-500m,南西翼100-500m,顶部岩性为灰黑色斑点状凝灰质细砂岩,中下部岩性为灰绿色-深灰色含硅质条带细粉砂岩及板岩,夹灰白色大理岩及黑褐色矽卡岩条带或透镜体,地表出露厚度100-500m,为江里沟矿区铜、钨矿的赋矿层位。 4)第四岩性段(p12-4)出露与工作区北部及中南部,沿背斜两翼对称分布,地层厚度北宽南窄。总体展布呈北西-南东向的不规则宽带状,东西两端宽、中间窄,上部岩性为灰白色厚层砾状大理岩,含灰色-深灰色不纯灰岩角砾或透镜体,中、下部岩性为浅灰色-灰白色砂砾岩,砾状灰岩及砾状石英砂岩,粗粒云母、石英砂岩,地表出露厚度300

38、-1000m,与上覆三叠系隆务河群地层呈断层接触。3.1.2 下三叠统隆务河群下岩组(t1a)工作区出露为隆务河群下岩组第一岩性段(t1a-1),分布于区内西南角,呈北西-南东向宽带状展布,倾向南西,倾角5070,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灰褐色凝灰质细粉砂岩夹条纹板岩,含灰白色-浅绿色纹层状硅质岩,地层出露度大于1000m。3.2 构造3.2.1 褶皱 工作区位于谢坑倒转背斜中西部。该背斜为岗察复式背斜的次级皱曲,轴向3000,地表出露全长约8km,核部由下二叠统大关山群上岩组第一岩性段组成,两翼分别为第二、第三、第四岩性段。由于受断裂构造及岩浆活动的影响,背斜支离残缺。背斜正常翼(西南翼)倾向南西

39、,倾角6070;倒转翼(北东翼)倾向南西,局部倾向北东。倾角5060。江里沟铜钨矿区处于该背斜南西翼。3.2.2断裂区内断裂构造主要有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1)北西向断裂f1:位于工作区北部,为区域性大断裂的一部分,走向125305,倾向北东,倾角6080,区内走向延伸长28km,断层性质为逆断层,出露为5-20m宽的构造破碎角砾岩带,由构造角砾岩及破碎大理岩硅质岩组成,角砾成份为砂岩、砾岩及硅质岩,呈大小悬殊的棱角状,透镜状分布,砾径1-10cm,胶结物为钙质及硅质。破碎带中具较强硅化、挤压片理岩化,局部具糜棱岩化,碎裂岩化,表层碳酸盐化强烈。断裂北盘闪长岩、辉长岩等中基性岩脉侵入频繁,岩脉呈断

40、续的短脉状或透镜状产出,其长轴方向与破碎带走向基本一致,出露宽度1050m。f2:位于工作区中南部,走向135315,倾向南西、局部倾向北东,倾角5080区内走向延伸长约3.3km,大致与斑状花岗岩体西面接触界线走向相同。破碎带宽5-10m,由破碎凝灰质砂岩、硅质岩、构造角砾岩组成,挤压强烈,岩石破碎,破碎带内石英细脉发育,近斑状花岗岩体地段具较强蚀变与矿化,主要为石榴子石、透闪石、透辉石、矽卡岩化,硅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白钨矿化、碳酸盐化等,局部由黄铁矿氧化形成透镜状铁帽、具孔雀石化。该断裂南东段为斑状花岗岩体所掩盖,构造迹象不甚明显;北西段为下二叠统大关山群上岩组第四岩性段砾状大理岩与

41、下三叠统隆务河群下岩组第一岩性段凝灰质砂岩、板岩的分界线,地貌多形成断层崖,断层面见纵擦痕。该断裂为区内主要控矿构造。2)北东向断裂该组断裂规模较小,走向长一般小于1000m,为平移断层,属成矿后期断裂,该组断裂造成本区地层、含矿层、石英脉及北西向断裂产生不同程度的位移。3)断裂与成矿的关系断裂与成矿关系密切,北西向区域断裂(f1、f2)是矿区的主要导矿及控矿构造。其中f1断裂地表迹象清晰,规模大,在角砾岩带中铜、铁矿化较普遍,断裂两盘的中基性脉岩,杂岩体中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化明显。f2断裂北向段蚀变矿化强烈,主要蚀变有矽卡岩化、硅化、绿泥石化,主要矿化为黄铜矿化、白钨矿化、辉钼矿化,氧

42、化的矿化体露头偶见孔雀石化,南西段为斑状花岗岩体掩盖,构造线附近的岩体内钨、钼矿化点分布较多,矿化明显。3.3岩浆岩本区岩浆活动频繁,以侵入活动为主。侵入岩为造山带印支晚期-燕山期“i”型系列,为酸性斑状花岗岩、中酸性石英闪长岩、中基性辉长岩及岩脉组成。1) 斑状花岗岩(52)出露于矿区南部,为岗察岩体北部边缘部分,面积约12km2,在区内面积约35km2。呈岩株状侵入于下二叠统上岩组及下三叠统下岩组地层中,岩体在侵入过程中吞蚀了下二叠统上岩组第二岩性段部分大理岩及第三岩性段部分含凝灰质钙质砂岩而形成接触带矽卡岩型铜、钨矿体或矿化带。岩体与围岩接触界面不规则,局部呈岩枝状伸入围岩或与围岩呈断裂

43、构造接触,岩体呈灰白色-肉红色,似斑状结构、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份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及黑云母、白云母等组成。斑晶以斜长石、钾长石为主、次为石英、粒度大小不一、粒径3-10mm。见花岗岩鉴定显微图片1 图1地表斑状花岗岩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钾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云英岩化。按蚀变程度可分为强-中等蚀变斑状花岗岩和弱蚀变斑状花岗岩。强-中等蚀变斑状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岩体的中北部及西北边缘,产于北东向及北西西向构造破碎带及石英斑岩脉旁,呈条带状产出,宽度3-20m。走向延伸长100-400m,岩石较破碎,石英脉发育。局部为石英斑岩脉且残留有花岗斑岩成份(见显微照片2)。岩石呈灰白色

44、-浅肉红色,具强硅化、绢云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云英岩化、其中石英脉、石英斑岩脉及石英岩中见黄铜矿、辉钼矿、白钨矿沿裂隙及石英细脉呈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分布,形成铜钼、铜钨矿体或矿化带。见蚀变花岗岩显微图片2图2 弱蚀变斑状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岩体的中南部及西南部,宽度10-50m,岩石呈浅肉红色-肉红色,具钾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石英细脉发育、石英细脉中局部可见星点状黄铁矿化、黄铜矿化。 斑状花岗岩体与碳酸盐及凝灰质粉细砂岩接触部位呈港湾状、岩枝状,接触带宽度5-50m,形成萤石、符山石、石榴石矽卡岩,矽卡岩中伴有强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白钨矿化,并形成铜钨矿体,近矽卡岩蚀变带的斑状花岗岩岩体

45、中具较强绿帘石化、硅化、云英岩化、辉钼矿化,局部形成钼矿体。从地表岩石蚀变强度观察,斑状花岗岩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蚀变明显强于凝灰质砂岩接触带。在工作区南部,斑状花岗岩岩体与三叠系凝灰质砂岩、板岩接触界面规则、平整,接触带宽度一般为2-5m,蚀变弱,主要围岩蚀变为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 2)岩脉 区内岩脉发育,主要有石英闪长岩脉,辉长岩脉,闪长玢岩脉及石英脉、石英碳酸盐脉。石英闪长岩脉、辉长岩脉、闪长玢脉等沿裂隙或层间破碎带产出,多呈北东向展布,沿层间破碎带产出的岩脉规模较小,多呈北西-北西西向展布,部分岩脉穿插矽卡岩或分布于矽卡岩边缘,形成蚀变矿化体,一般呈脉状-透镜状产出,脉长100-

46、500m,宽5-20m不等,以分布于工作区中-北部石英闪长岩脉规模较大,展布长1.5km,宽300m,脉岩与大理岩接触带宽度2-5m,岩石较破碎,石英细脉发育,具硅化,石榴石透闪石透辉石矽卡岩化、黄铁矿化、局部孔雀石化并有褐铁矿铁帽碎石分布;与凝灰质砂岩接触界线附近的石英脉破碎带中局部具钨矿化、铅锌矿化。 石英脉严格受构造控制,沿区域断裂或次级裂隙产出,地貌上形成突出的断崖陡壁,断层面具擦痕,走向为北东,北东东及北西向,倾角较陡,展布长一般为100-800m,宽2-10m,石英脉中裂隙发育,硅化强,含褐铁矿、赤铁矿。 石英碳酸盐脉受裂隙控制,规模较小,一般产于石英大脉旁侧,走向北西或北东,长2

47、0-100m,宽1-2m,具硅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绢云岩化。挤压片理化强烈,个别褐铁矿化石英碳酸盐脉中具铅、锌矿化。(如d555点)3.4围岩蚀变 工作区围岩蚀变强烈,分布较为普遍,主要有矽卡岩化、硅化、角岩化、钾化、高岭土化、云英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及碳酸盐化,构造破碎带及矽卡岩蚀变带地表风化层常见孔雀石化,兰铜矿化、褐铁矿化、褪色化、绢云岩化。矽卡岩化、硅化、角岩化为本区主要蚀变类型,硅化、角岩化主要分布于斑状花岗岩岩体外接触带,断续分布长40300m,宽度5-50m不等,岩石呈棕褐色黑褐色,主要成份为石榴石、符山石、萤石、次为石英、方解石、透闪石、透辉石、斜长石,少量白云母、黑云

48、母等。见角岩显微图片3图3蚀变岩中普遍具铜矿化,局部具钼矿化、钨矿化。矽卡岩化主要发育于岩体附近的下二叠统上岩组第二岩性段白色大理岩与灰绿色凝灰质粉细砂岩条带的分界部位,或发育于第二、三岩性段大理岩及灰绿色深灰色凝灰质砂岩与斑状花岗岩直接接触部位,岩石呈褐红色-棕褐色,中细粒柱状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份为石榴石、角闪石、透闪石、透辉石,次为石英、方解石、白云石、斜长石等,矽卡岩蚀变带一般呈透镜状产出,长10200m,宽35m,铜、钨矿化明显,局部辉钼矿化,并形成铜、钨、钼矿体,地表褐铁矿化、孔雀石化强烈。见矽卡岩显微图片4图4 硅化与矽卡岩化相伴,多分布于矽卡岩两侧或走向延伸两端,且分

49、布于石英脉或岩脉旁侧,与黄铁矿化、铜矿化、钨矿化、铅、锌矿化关系密切,岩石灰绿色青灰色,致密坚硬。 钾化、高岭土化、绿帘石化蚀变多见于斑状花岗岩体内接触带裂隙及石英脉发育部位,常与硅化、云英岩化相伴,该类蚀变与钼矿化关系密切。 绿泥石化、绢云岩化、褪色化及碳酸盐化,主要分布于构造部位的氧化带中,岩石破碎,呈灰白色浅绿色,蚀变带走向与构造线一致,透镜状产出,碳酸盐化分布于石英脉或硅化破碎带两侧,该类蚀变与黄铁矿化关系密切,局部形成铁帽氧化带,其中破碎带及氧化带中碳酸盐化与铅、锌矿化关系密切,局部形成铅、锌矿体。第四章 矿(化)体地质4.1矿(化)体特征 江里沟矿区铜、钨矿体主要赋存于斑状花岗岩体

50、接触带附近下二叠统大关山群上岩组第二岩性段大理岩与第三岩性段凝灰质砂岩分界处的矽卡岩蚀变带中,呈条状至透镜状产出,矿体长90300m,厚度1.515m,走向北西南东,具扭动现象。钨、钼矿体主要产于具钾化、硅化、云英岩化的斑状花岗岩体较密集的石英脉石英细脉带中,有地表探槽,平硐、浅井控制与圈定,并有2006年普查报告估算其资源量,在此不再赘述,现对本次地质普查在江里沟铜、钨、钼矿区外围圈定的矿体及主要矿化点地质特征分述如下: 1)钼矿化带:地表圈定的钼矿化带主要有两条,第一条moi分布于工作区中部江里沟北西侧斑状花岗岩体与下二叠统大关山群上岩组第二岩性段厚层大理岩接触带附近,有地表地质观察点d7

51、3、d75、d76控制,矿化带走向290310,倾向南西,倾角7080,厚度11.5m,沿走向断续延伸长100200m,主要为辉钼矿化、白钨矿化,浸染状分布,局部形成钼钨矿体。产于棕褐色石榴石、符山石、透闪石、透辉石矽卡岩蚀变带中,其中d73点矽卡岩蚀变带中拣块样品位:mo 0.417%,钨品位wo3 4.698%。第二条moii分布于斑状花岗岩体西北部及岩体与下三叠统凝灰质砂、板岩接触部位的矽卡岩蚀变带中,地质观察点分别为d114、d115、d216、d129、d130、d287,矿化带走向近东西方向,倾向南西,倾角7080,厚度13m,沿走向断续延伸长300500m,主要矿化为辉钼矿化,次

52、为黄铜矿化、白钨矿化,呈细脉浸染状浸染状产出;分布于斑状花岗岩体内的钼、铜矿化体产于石英脉及硅化、绿帘石化、云英岩化蚀变带中;分布于岩体接触带的钼、铜、钨矿化,矿化体则产出黑褐色石榴子石、符山石、透闪石、透辉石矽卡岩中。 2)铜矿化点地表铜矿化点主要分布于工作区中北部斑状花岗岩岩体及闪长岩脉与下二叠统大关山群上岩组第二岩性段接触带附近,矿化点较多,主要有3个,分别为d230(矽卡岩型)cu品位1.96%、wo3品位0.174%;d22(岩脉型)cu品位0.333%,d445(岩脉型)cu品位1.6%。矿化体一般呈透镜状产出,少数呈带状产出,走向北西西北西,倾向北东或南西,倾角4085,走向延伸

53、长100300m,宽度0.53m,主要矿化为黄铜矿化、褐铁矿化、局部白钨矿化,产于具硅化的石榴石、符山石、透辉石矽卡岩中,呈星点状浸染状分布,氧化带中具孔雀石化并含铁帽。3)钨矿化点地表钨矿化点分布较广,产于矽卡岩中的钨矿化点中含铜钼,如d73矿化点wo3品位4.698%,mo品位0. 417%。产于岩脉接触带的钨矿化点主要含钨,如d75矿化点wo3品位0.463%,mo品位0.029%,。d239钨矿化点wo3品位0.246%。斑状花岗岩内石英脉及西北边界附近的凝灰质砂岩、砂质板岩中钨矿化点较多,但品位不高,wo3品位一般为0.10.4%,主要矿化点有d2、d86、d289。 4)铅、锌矿点

54、 铅锌矿点及矿化点主要分布于工作区中部及中北部下二叠统大关山群上岩组第二岩性段大理岩中,产于石英脉及石英闪长岩脉附近的蚀变破碎带,地质观察点分别为d20、d502、d535、d555、d413、d498,主要矿化为铅锌矿化,褐铁矿化,局部铜矿化,地表铅锌矿体产于硅化蚀变破碎带氧化层铁帽中,局部高度富集,目估铅品位,pb40%,富矿体厚度0.2米左右,走向北东北东东,倾向北西,北北西或北北东,倾角6080,走向延伸长50100m。破碎带宽度0.51.5m,矿化不均匀,矿体呈脉状小透镜状产出,具较强硅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 5)铁矿化点 铁矿化点主要分布于构造蚀变带,硅化破碎带及矽卡岩蚀变带中,

55、为铁帽型氧化带,主要地质观察点有d35、d65、d191、d242、d407,矿化体主要呈透镜状分布,少数呈断续带状分布,走向北西或北东,倾向南西,局部北东北北东,倾角6075,厚度12米,主要矿化蚀变有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地表铁矿化点有金矿化显示,au品位一般为0.20.5g/t。最高可达0.964g/t。4.2矿(化)体富集规律 1)斑状花岗岩岩体与下二叠统大关山群上岩组碳酸盐岩接触部位有不同期次,不同方向的断裂相互叠加耦合形成破碎带,是矿液运移的主要通道,在其附近的大理岩中或大理岩与凝质粉细砂岩分界处形成矽卡岩蚀变带,是矽卡岩型铜、钨矿的富集部位。 2)具有钾化、高岭土化、云英岩化、绿帘石化强烈的斑状花岗岩及其中的次级断裂破碎带,石英脉硅化带是钼、钨矿成矿的有利部位。 3)具强烈硅化,碳酸盐化的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及其近旁次级裂隙破碎带、氧化带是铅锌矿成矿的有利部位。 4)北西向断裂为区域性大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形成一定规模的破碎蚀变带,断裂附近石英脉、岩脉等后期热液活动频繁,出现多种热液蚀变现象,地表铁帽、氧化带分布较普遍,该部位是热液型铜矿成矿的有利部位。 5)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