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学课件:14-消化道吸收_第1页
生理学教学课件:14-消化道吸收_第2页
生理学教学课件:14-消化道吸收_第3页
生理学教学课件:14-消化道吸收_第4页
生理学教学课件:14-消化道吸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消化道吸收消化道吸收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2 References 姚泰姚泰 主编。主编。生理学生理学(第二版)。(第二版)。人民卫生人民卫生 出版社出版社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2th ed. Walter F.Boron and Emile L.Boulpaep. Medical Physiology. 2nd ed. 2 3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掌握掌握 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 理解理解 吸收的途

2、径和方式;吸收的途径和方式; 营养物质吸收的调节机制营养物质吸收的调节机制; 水和电解质吸收的水和电解质吸收的机制及机制及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4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消化道吸收的特点消化道吸收的特点 小肠内主要物质的吸收小肠内主要物质的吸收 吸收的调节吸收的调节 5 吸收吸收(absorption):): 消化道内的物质消化道内的物质(摄入(摄入 的水、电解质和营养物的水、电解质和营养物 质)通过质)通过消化道上皮细消化道上皮细 胞,胞,进入进入血液或淋巴血液或淋巴的的 过程。过程。 6 消化道不同部位物质吸收的差异消化道不同部位物质吸收的差异 7 长度长度:4-5m 黏膜表面积黏膜表面积: 2

3、00-250m2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 淋巴循环淋巴循环 食糜停留时间食糜停留时间: 3-8h 丰富丰富 小肠的结构特征小肠的结构特征 8 小肠绒毛结构小肠绒毛结构 9 9 9 9 细胞旁细胞旁 途径途径 小肠吸收途径小肠吸收途径 细胞旁细胞旁 途径途径 跨细胞跨细胞 途径途径 10101010 营养物质吸收的形式、途径和方式营养物质吸收的形式、途径和方式 种类种类 吸收形式吸收形式 吸收途径吸收途径 转运方式转运方式 淀粉淀粉 单糖单糖 血液血液 主动主动 蛋白质蛋白质 氨基酸氨基酸 血液血液 主动主动 脂肪脂肪 甘油一酯甘油一酯 脂肪酸脂肪酸 乳糜微粒乳糜微粒 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内主

4、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血液血液 淋巴淋巴 甘油甘油 11 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的吸收 糖类的吸收糖类的吸收 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的吸收 脂肪的吸收脂肪的吸收 12 糖类糖类: 多糖(多糖(淀粉、糖原淀粉、糖原);); 双糖(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蔗糖、麦芽糖、乳糖);); 单糖(单糖(半乳糖半乳糖 葡萄糖葡萄糖 果糖果糖 甘露糖甘露糖)。)。 吸收形式吸收形式:单糖,少量双糖单糖,少量双糖。 糖类的吸收糖类的吸收 血液血液 131313 寡糖酶对糖类吸收的影响寡糖酶对糖类吸收的影响 13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 - -糊精糊精 麦芽糖麦芽糖 麦芽寡糖麦芽寡糖 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 胰淀粉酶胰淀粉酶

5、 单糖单糖 渗透性腹泻渗透性腹泻 Osmotic diarrheaOsmotic diarrhea 小肠腔小肠腔 上皮细胞上皮细胞 顶端膜顶端膜 血血 液液 寡糖酶寡糖酶 寡糖酶缺乏寡糖酶缺乏: 普遍性寡糖酶缺乏:继发性小肠黏膜损伤;普遍性寡糖酶缺乏:继发性小肠黏膜损伤; 低乳糖酶症:乳糖不耐受。低乳糖酶症:乳糖不耐受。 14 15 寡糖酶对糖类吸收的影响寡糖酶对糖类吸收的影响 16 Ouabain 葡萄糖、半乳糖葡萄糖、半乳糖的吸收:的吸收:继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动力来源动力来源:钠泵钠泵维持胞内低钠环境。维持胞内低钠环境。 17 果糖果糖的吸收:的吸收:易化扩散易化扩散 特征特征:

6、转运不与转运不与NaNa+ +偶联;偶联;吸收不耗能;吸收不耗能;吸收速率慢吸收速率慢 18 血糖血糖( (生成生成) )指数指数(glycemic index,GI):):含有含有50g50g碳水化碳水化 合物的食物引起体内合物的食物引起体内血糖反应血糖反应 曲线下面积(曲线下面积(AUCAUC)与进食与进食含含 等量糖类等量糖类标准食物血糖反应曲标准食物血糖反应曲 线下面积线下面积(AUCAUC)百分比值。)百分比值。 糖类吸收速度评价指标糖类吸收速度评价指标 血糖指数血糖指数GI = 100% 被测食物被测食物餐后血糖曲线下增值面积餐后血糖曲线下增值面积 参考食物参考食物餐后血糖曲线下增

7、值面积餐后血糖曲线下增值面积 19 血糖血糖( (生成生成) )指数指数(glycemic index,GI) 低血糖指数食物低血糖指数食物GI55GI75GI75(米饭米饭)2 2型糖尿病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 ; 提高糖原补给速度(运动后)提高糖原补给速度(运动后) 20 糖类物质吸收调节糖类物质吸收调节 糖类物质的消化糖类物质的消化 淀粉的糊化程度淀粉的糊化程度 直链和支链比直链和支链比 葡萄糖转运体葡萄糖转运体 转运体的数量转运体的数量 亲和力亲和力 21 糖类物质吸收调节糖类物质吸收调节 调控部位调控部位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纹状缘纹状缘 调控靶点调控靶点葡萄糖转

8、运体葡萄糖转运体: NaNa+ +依赖依赖SGLT1 NaNa+ +低依赖或不依赖低依赖或不依赖GLUT2、SGLT4和和SGLT6 调控机制调控机制短期、长期短期、长期 短期短期: PKA/PKC转运蛋白转运蛋白入胞入胞/ /出胞出胞数目、活性数目、活性糖类吸收糖类吸收 长期长期: 转运蛋白转运蛋白SGLTSGLT表达表达糖类吸收糖类吸收 22 1 1. .二肽三肽转运二肽三肽转运:H H+ +- -肽肽同向转运体同向转运体 2.2.氨基酸转运氨基酸转运:纹状缘侧纹状缘侧NaNa+ +- -氨基酸氨基酸 同向转运体同向转运体 3.3.小肽转运小肽转运:纹状缘侧纹状缘侧入胞入胞;基底;基底 膜

9、侧膜侧出胞出胞 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的吸收 蛋白质蛋白质氨基酸氨基酸 + + 寡肽寡肽氨基酸氨基酸 23 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的吸收 二肽三肽转运二肽三肽转运: H+-肽同向转运体肽同向转运体 (Pept 1) 支撑条件:支撑条件: H+-Na+交换交换 Na+泵泵 二肽二肽氨基酸氨基酸 三肽三肽二肽二肽+氨基酸氨基酸 24 蛋白类物质吸收调节蛋白类物质吸收调节 调控部位调控部位小肠上皮细胞小肠上皮细胞 调控靶点调控靶点二肽转运体(二肽转运体(Pept 1) 调控机制调控机制: Pept 1 mRNA Pept1功能功能 EGF、T3 PKC, cAMP 双肽、氨基酸双肽、氨基酸 胰岛素、瘦素胰岛

10、素、瘦素 高蛋白饮食高蛋白饮食 蛋白产物吸收蛋白产物吸收 (-) (+) 25252525 脂肪的吸收脂肪的吸收 脂肪的去路:脂肪酸入血;甘油三酯脂肪的去路:脂肪酸入血;甘油三酯乳糜微粒入淋巴液。乳糜微粒入淋巴液。 胆固醇胆固醇 血血 液液 26 脂肪的吸收入血的通路脂肪的吸收入血的通路 在胞浆中形成囊泡在胞浆中形成囊泡 以出胞的方式释放以出胞的方式释放 直接扩散直接扩散 27 胆固醇的吸收及影响因素胆固醇的吸收及影响因素 食物、胆汁食物、胆汁 胆固醇酯胆固醇酯 胆固醇胆固醇 脂肪酸脂肪酸 微胶粒微胶粒 食物胆固醇含量食物胆固醇含量:食物胆固醇量:食物胆固醇量胆固醇吸收胆固醇吸收(正比)(正比

11、) 食物脂肪食物脂肪:脂肪及产物:脂肪及产物胆固醇吸收胆固醇吸收(正比)(正比) 胆盐胆盐:胆盐:胆盐胆固醇吸收胆固醇吸收(正比)(正比) 植物固醇植物固醇: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反比反比) 肠黏膜载脂蛋白含量肠黏膜载脂蛋白含量 胆固醇吸收胆固醇吸收(正比)(正比) 肠肠 腔腔 VLDL 28 胆固醇吸收的调节胆固醇吸收的调节 食物胆固醇食物胆固醇 含量含量 小肠上皮细胞小肠上皮细胞 LXR LXR 小肠上皮细胞小肠上皮细胞 胆固醇吸收蛋白胆固醇吸收蛋白 NPCIL 1表达及活性表达及活性 上皮细胞内上皮细胞内 胆固醇含量胆固醇含量 胆固醇吸收胆固醇吸收 食物食物 脂肪含量脂肪含量 微胶粒

12、微胶粒 胆固醇溶解度胆固醇溶解度 29 无机物及维生素的吸收无机物及维生素的吸收 水的吸收水的吸收 无机盐(无机盐(NaNa+ +、K K+ +、ClCl- -、HCOHCO3 3- - 、CaCa2+ 2+、 、FeFe2+ 2+)的吸收 )的吸收 维生素的吸收维生素的吸收 30 水的吸收水的吸收 吸收部位吸收部位: 主要在主要在小肠小肠; 大肠大肠和和胃胃少量吸收。少量吸收。 吸收方式吸收方式: 被动转运被动转运 (渗透压梯度渗透压梯度) 31 水的吸收水的吸收 吸收途径:吸收途径: 跨细胞途径;细胞旁途径跨细胞途径;细胞旁途径 跨细胞途径跨细胞途径 细胞旁途径细胞旁途径 32323232

13、 NaNa+ +的吸收的吸收: 来源来源:食物食物摄入、摄入、消化腺分泌消化腺分泌;95%-99%吸收吸收 无机盐的吸收无机盐的吸收 33 NaNa+ +的吸收的吸收- -跨细胞途径跨细胞途径 管腔管腔上皮细胞内上皮细胞内 (顺电顺电-化学梯度化学梯度) Na+通道;通道; Na+-葡萄糖和氨基酸同葡萄糖和氨基酸同 向转运体向转运体 Na+-H+交换体交换体 细胞内细胞内细胞间隙细胞间隙 (逆电逆电-化学梯度化学梯度) 钠泵钠泵 生理意义生理意义:促进水、葡萄糖、氨基酸、:促进水、葡萄糖、氨基酸、Cl-、HCO3-跨小肠黏膜跨小肠黏膜 转运和吸收。转运和吸收。 3434 醛固酮醛固酮对水、对水

14、、NaNa+ +吸收的调节吸收的调节 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 水分、电解质丢失水分、电解质丢失 脱水、电解质紊乱脱水、电解质紊乱 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 分泌分泌醛固酮醛固酮 肠上皮细胞肠上皮细胞NaNa+ +、水吸收、水吸收 粪便粪便排排NaNa+ + 、水 、水 35 K+的吸收和分泌的吸收和分泌 吸收方式吸收方式被动转运(小肠);主动转运(结肠)被动转运(小肠);主动转运(结肠) 分泌方式分泌方式K+通道通道 (肠腔肠腔血液血液) 浓度梯度浓度梯度 (肠腔肠腔血液血液) H+-K+-ATP酶酶 (上皮上皮肠腔肠腔) K K+ +通道通道 36 醛固酮醛固酮对对K

15、K+ +吸收的调节吸收的调节 摄入摄入K+或排出或排出K+ 醛固酮分泌醛固酮分泌 肠道上皮细胞肠道上皮细胞 H+-K+-ATP酶酶 肠道上皮细胞肠道上皮细胞 K+通道通道 分泌分泌吸收吸收 血血K+ 血血K+ 3737 运铁运铁 蛋白蛋白 DMT1 3737 铁吸收量铁吸收量: 食物中食物中铁铁仅吸收仅吸收5%-10%5%-10% 吸收部位吸收部位:小肠上部,主动转运:小肠上部,主动转运 铁铁(Fe(Fe2+ 2+) )的吸收 的吸收 生理意义生理意义:疾病或特殊人群(失血、孕妇、儿童)铁需求:疾病或特殊人群(失血、孕妇、儿童)铁需求 高高铁缺乏铁缺乏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肠腔肠腔 上皮细胞上

16、皮细胞 血液血液 Fe3+ Fe2+ DMT1 Fe3+ 脱铁铁蛋白脱铁铁蛋白 Fe2+ 食食 物物 维生素维生素C 铁蛋白铁蛋白 Fe2+ 38383838 吸收部位吸收部位:空、回肠。:空、回肠。 净吸收量净吸收量100mg/d(食物钙(食物钙20%-30%) 吸收方式吸收方式:跨细胞途径、细胞旁途径:跨细胞途径、细胞旁途径 钙(钙(Ca2+)的吸收)的吸收 肠腔肠腔黏膜上皮细胞内黏膜上皮细胞内 血液血液 Ca2+ Ca2+/钙结合蛋白钙结合蛋白 Ca2+ 钙通道钙通道 钙泵钙泵 Na+-Ca2+交换体交换体 活性维生素活性维生素D3 Ca2+Ca2+ 跨细胞跨细胞 细胞旁细胞旁 39 钙

17、的吸收钙的吸收细胞途径、细胞旁途细胞途径、细胞旁途 细胞旁途径细胞旁途径 钙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 NaNa+ +-Ca-Ca2+ 2+交换体 交换体 肠肠 腔腔 基底膜基底膜 钙泵钙泵 40 钙吸收的调节钙吸收的调节 促进吸收因素促进吸收因素:维生素维生素D D、胃酸(钙游离)、钙磷比例、胃酸(钙游离)、钙磷比例、 脂肪、乳酸、氨基酸;孕妇、儿童脂肪、乳酸、氨基酸;孕妇、儿童; 抑制吸收因素抑制吸收因素:草酸和植酸(与钙结合)草酸和植酸(与钙结合) 1,25-(OH)2维生素作用维生素作用促进肠道钙的吸收,升高血钙。促进肠道钙的吸收,升高血钙。 靶细胞靶细胞小肠上皮细胞:小肠上皮细胞: 肠腔肠腔

18、- -细胞内细胞内:生成:生成 钙调蛋白钙调蛋白-肌球蛋白肌球蛋白1复合物复合物,促钙,促钙 纹状缘转运;纹状缘转运; 胞质内胞质内:生成:生成 钙结合蛋白钙结合蛋白,与胞质内钙结合,胞质内,与胞质内钙结合,胞质内 转运;转运; 胞质胞质- -胞外胞外:基底侧膜:基底侧膜钙泵钙泵活性增强,钙逆电化学梯度活性增强,钙逆电化学梯度 移出细胞。移出细胞。 41 血浆钙浓度对钙吸收的调节血浆钙浓度对钙吸收的调节 42 镁(镁(MgMg2+ 2+)的吸收 )的吸收 吸收部位吸收部位:小肠小肠(食物镁吸收(食物镁吸收50%50%) 吸收方式吸收方式:跨细胞途径、细胞旁途径、跨细胞途径、细胞旁途径、 载体转

19、运、扩散(载体转运、扩散(与钙发生竞争性拮抗与钙发生竞争性拮抗) 吸收调节吸收调节:维生素维生素D D增加增加空肠空肠对镁的吸收对镁的吸收 (对回肠吸收无影响)(对回肠吸收无影响) 43 Cl的吸收的吸收 吸收部位吸收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 吸收方式吸收方式: 细胞旁途径;细胞旁途径;跨细胞途径。跨细胞途径。 44 细胞旁途径细胞旁途径:被动转运被动转运 NaNa+ +吸收吸收细胞间隙电位差细胞间隙电位差 Cl吸收吸收 跨细胞途径跨细胞途径: Na+-Cl同向转运体同向转运体 Cl-HCO3逆向转运体逆向转运体 Cl-的吸收的吸收 45 HCO3的吸收的吸收 肠

20、道肠道HCO3-的来源的来源:胰液、胆汁胰液、胆汁 肠腔肠腔上皮细胞上皮细胞 血血 液液 胰液胰液 胆汁胆汁 46 肠道离子(电解质)吸收的特点肠道离子(电解质)吸收的特点 离子离子部部 位位方方 式式方方 向向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Na+小肠小肠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Na+通道通道 Na+-氨基酸同向氨基酸同向 Na+-葡萄糖同向葡萄糖同向 Na+- Cl-同向同向 Na+-H+交换体交换体 跨细胞途径跨细胞途径 腔腔胞内胞内血血 醛固酮醛固酮Na+吸收吸收 K+小肠小肠 结肠结肠 被动(水吸收);被动(水吸收);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H+-K+-ATP酶酶 胞内胞内血血 腔腔胞内胞内血血 醛固

21、酮醛固酮K+吸收吸收 Cl-小肠小肠被动扩散被动扩散 Na+- Cl-同向转运体同向转运体 Cl -HCO3-逆向转运体逆向转运体 细胞旁途径:腔细胞旁途径:腔血血 跨细胞途径跨细胞途径 腔腔胞内胞内血血 HCO3-小肠小肠Na+-H+交换交换 H+HCO3-=H2CO3 H2CO3CO2+H2O 胞内胞内腔腔 腔腔胞内胞内血血 Ca2+十二指十二指 肠肠 空肠、空肠、 回肠回肠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钙通道钙通道 钙钙+ 钙结合蛋白钙结合蛋白 钙泵、钙泵、Na+- Ca2+交换交换 被动转运被动转运 1.跨细胞途径跨细胞途径 腔腔胞内胞内 胞内胞内 胞内胞内胞间胞间 2.细胞旁途径细胞旁途径 1

22、.维生素维生素D 2.甲状旁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 3.食物钙磷比例、食物钙磷比例、 脂肪、氨基酸脂肪、氨基酸 Fe2+小肠小肠主动转运主动转运DMT1跨细胞途径跨细胞途径 腔腔胞内胞内血血 维生素维生素C; 胃酸胃酸 47474747 脂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A A、D D、E E、K K)与与脂肪途径脂肪途径吸收相同吸收相同 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B B、C C)与与NaNa+ +同向转运同向转运而吸收而吸收 维生素维生素B B12 12+ +内因子 内因子回肠吸收回肠吸收 484848 大肠的吸收功能大肠的吸收功能 吸收的物质吸收的物质:水、电解质水、电解质 水渗透性吸收;水渗透性

23、吸收; NaNa+ +主动吸收,主动吸收,ClCl- -被动同向转运;被动同向转运; ClCl- -HCO-HCO3 3- -逆向转运,逆向转运, ClCl- -吸收,吸收, HCOHCO3 3- -分泌。分泌。 48 严重腹泻严重腹泻 HCOHCO3 3- -大量丢失大量丢失 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 49 消化道吸收的调节消化道吸收的调节 营养物质吸收:营养物质吸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调节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调节 水、电解质吸收:水、电解质吸收: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维生素吸收:维生素吸收:脂溶性和水溶性脂溶性和水溶性 50 营养物质吸收:营养物质吸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调节特异性

24、和非特异性调节 非特异性调节因素非特异性调节因素: 吸收膜的通透性吸收膜的通透性细胞膜脂质成分、细胞膜脂质成分、Na+电电-化化 学梯度改变、肠道表面积改变、细胞数量和体积学梯度改变、肠道表面积改变、细胞数量和体积 载体活性载体活性细胞膜脂质成分、细胞膜脂质成分、Na+电电-化学梯度化学梯度 改变、肠道表面积改变、细胞数量和体积改变、肠道表面积改变、细胞数量和体积 特异性调节因素特异性调节因素: 载体蛋白载体蛋白转运速度、亲和力、密度转运速度、亲和力、密度 51 水、电解质水、电解质吸收的体液调节吸收的体液调节 52 水、电解质水、电解质吸收的神经调节吸收的神经调节 黏膜下神经黏膜下神经 AC

25、h VIP 上皮上皮 细胞细胞 肠肠 腔腔 牵拉、扩张牵拉、扩张 葡萄糖、葡萄糖、 酸、胆盐酸、胆盐 乙醇、抗原乙醇、抗原 水、电解水、电解 质吸收质吸收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 NE 53 影响维生素吸收的因素影响维生素吸收的因素 影响水溶性维生素吸收的因素影响水溶性维生素吸收的因素 54 影响消化道吸收的因素影响消化道吸收的因素 消化功能障碍消化功能障碍 小肠黏膜细胞小肠黏膜细胞 功能障碍功能障碍 小肠吸收小肠吸收 面积减少面积减少 肠道血液肠道血液 淋巴循环障碍淋巴循环障碍 肠道动力障碍肠道动力障碍 运动过快运动过快 运动过慢运动过慢 食糜通过过快食糜通过过快肠黏膜无法摄取肠黏膜无法摄取消化吸

26、收消化吸收 细菌过度繁殖细菌过度繁殖消耗营养消耗营养脂肪维生素吸收不良脂肪维生素吸收不良 黏膜病变、绒毛、纹状缘破坏黏膜病变、绒毛、纹状缘破坏 血液血液 淋巴淋巴 吸收障碍吸收障碍 吸收不良吸收不良 吸收不良吸收不良 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细胞转运蛋白异常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细胞转运蛋白异常 胃液、胰液、胆汁分泌障碍;寡糖酶缺乏胃液、胰液、胆汁分泌障碍;寡糖酶缺乏 55 消化生理课堂讨论消化生理课堂讨论 一、正常情况下,胃液不会反流进入食管。其生理控制机制一、正常情况下,胃液不会反流进入食管。其生理控制机制 是什么?当失去控制时,会产生什么疾病?是什么?当失去控制时,会产生什么疾病? 二、人空腹情况

27、下胃是否活动?活动类型是什么?有什么临二、人空腹情况下胃是否活动?活动类型是什么?有什么临 床意义?床意义? 三、早餐后,胃肠的运动和分泌起什么反应?哪些胃肠激素三、早餐后,胃肠的运动和分泌起什么反应?哪些胃肠激素 参与调节?参与调节? 四、四、H+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泵抑制剂奥美拉唑(omeprazole)为什么能治疗消化)为什么能治疗消化 性溃疡?试用消化生理知识,阐述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原则。性溃疡?试用消化生理知识,阐述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原则。 五、胃动力障碍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生理学基础是什么?五、胃动力障碍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生理学基础是什么? 如何解决?如何解决? 56 5757 食

28、团食团 食管食管 (食管壁)(食管壁) 机械感受器机械感受器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 VIP、NO LES舒张舒张 (食团)(食团) 胃胃 LES收缩收缩 阻止食团逆流阻止食团逆流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 ACh 促胃液素促胃液素 胃动素胃动素 促胰液素促胰液素 缩胆囊素缩胆囊素 前列腺素前列腺素A2 食管下部食管下部 肌间神经丛受损肌间神经丛受损 食管失弛缓症食管失弛缓症 Achalasia 57 胃胃- -食管反流食管反流 Gastric-esophageal reflux 食道廓清食道廓清 一、正常情况下,胃液不会反流进入食管。其生理控制机制是什么?当失去一、正常情况下,胃液不会反流进入食管。其生理

29、控制机制是什么?当失去 控制时,会产生什么疾病?控制时,会产生什么疾病? 58 二、人空腹情况下胃是否活动?活动类型是什么?有什么临床意义?二、人空腹情况下胃是否活动?活动类型是什么?有什么临床意义? 59 三、早餐后,胃肠的运动和分泌起什么反应?哪些胃肠激素参与调节?三、早餐后,胃肠的运动和分泌起什么反应?哪些胃肠激素参与调节? 6060606060 胃排空(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 胃排空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近端胃收缩,远端胃蠕动)近端胃收缩,远端胃蠕动)。 排空速度排空速度:与食物与食物性状性状有关:有关:液体液体 固体固体; 与食物与食物种类种类有关:有关:糖类糖类 蛋白质蛋白质 脂肪脂肪; 决定因素决定因素:胃运动胃运动胃内压胃内压 十二指肠内压十二指肠内压;幽门阻力。;幽门阻力。 迷走迷走-迷走反射迷走反射 壁内神经反射壁内神经反射 促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