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浅谈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创新_第1页
教育论文浅谈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创新_第2页
教育论文浅谈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创新_第3页
教育论文浅谈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创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创新 浅谈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创新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谈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创新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谈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创新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1引 言 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与高等学校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文明进步同向并轨的高尚的事业。宏观层面,开展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微观层

2、面,研究生通过实践检验科研,增强对课堂所学的理解,锻炼参加社会事务的能力,为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做准备。 2 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弊端 2.1 管理松散,体制不健全 目前尚没有全国性的法律来规范志愿服务活动,我国中共中央及教育部门也未有针对研究生志愿服务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出台,高校对于研究生志愿服务的引导发展无从着手。据调查,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志愿服务主要由学校研究生会、研究生党支部或者社团组织开展,以任务完成为目标。简单的自上而下直线式管理模式也让活动出现低水平重复、创新性不高、专业性无法凸显等问题。 由于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制度保障,其自身管理也漏洞百出,造成研究生志愿服务的数量、

3、质量、主体性都无难以得到保证。再加上资料、档案的留存难、流失度高等薄弱环节,更导致研究生志愿服务规范程度低现象的出现。 2.2 平台单一,品牌化意识薄弱 调查显示,上海73%的研究生是通过研究生会、党支部组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且其中65%的活动是以帮困助残、敬老爱老为主题。可见,社会和学校为研究生提供的志愿服务平台和活动形式极为单一。这直接影响了研究生志愿活动的发展。首先,志愿服务和学生组织的活动混为一谈,直接抑制了研究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其次,研究生志愿者主体性的缺失导致志愿服务无法普及化。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几乎所有的志愿服务者都是学生干部或学生组织中的人员。第三,志

4、愿服务活动的连续性差,难以形成品牌化。即使一些效果良好的志愿活动,也会因为缺乏深度挖掘而变成昙花一现。 2.3 专业化低,活动流于形式 据调研显示,当前我国高校近85 %的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形式为社区服务和帮困助残,志愿者的行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无法体现研究生的专业性和科技性。研究生志愿服务的特色和优势就是能够利用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发挥不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志愿行动的发展,很多志愿者因此流失。再加上研究生志愿者队伍的行政化管理,致使很多参与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或者说有些志愿者在组织压力下虽有参与行为,但心理却并不认同。长此以往,研究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成为缺

5、乏目标和规划的短平快,志愿者也变成应付公事的学生干事。 2.4 认同度低,社会氛围差 社会和研究生自身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同度不高,从而难以形成良好氛围是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工作难以全国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中只有2%的研究生表示对志愿服务活动非常了解,83%的研究生甚至对以研究生为主体参与的志愿服务了解甚少或不了解。而社会对研究生志愿服务更存在着一些偏见和误区。78%的公众认为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和本科生并无太大差别,同时存在将研究生志愿者等同于免费高学历劳动力的狭隘观念。公众对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理解,高校难以有效的利用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取得社会公众的支持和认同。 3 高

6、校研究生志愿服务创新 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与高等学校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文明进步同向并轨的高尚事业,它体现了当代青年学生完全个人自主意识下的兴趣、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针对目前的诸多弊端和不足之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建立法制保障健全管理机制 法制化是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必由之路,是志愿服务规范化的机制保障。国家应首先通过立法规范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机制。建立法制法规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研究生志愿服务的监督和管理,构建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体系的管理构架:一是实现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组织的自治,研究生通过设立自己的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二是建立研

7、究生志愿者信息库,加强对志愿者的指导与培训,进一步完善资料的收集、汇总、存档等工作;三是设置合理的激励考评机制,高校应加强研究生志愿服务经历在推优评优工作中的比例,如设立专门的研究生志愿者奖学金,对表现优异的研究生志愿者给予价值肯定和奖励。同时成立研究生志愿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或指导中心,对各项工作提供建议和帮助。 3.2 多方式多手段拓平台树品牌 为高校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平台,树立志愿品牌活动是开展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的基础。平台构建可基于文体活动、基地建设、网络建设等手段。研究显示,创新活动中情商因素占到70%—80%,可见通过校园文体活动开展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有着更为积极的

8、作用。目前高校文体活动的开展较为成熟,基于文体活动进行志愿服务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效应,事半功倍。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建立相对稳定的志愿者活动基地非常必要。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基地的选取建设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和社会相结合,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二是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即研究生要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帮助他人、奉献自己,学习成长;三是和专业相结合。 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研究生学习繁忙、科研任务重、生活分散等特点息息相关。大部分研究生都是以个人或课题组为单位活动,网络p class=成为他们交流的主要平台。针对这一现象,搭建研究生志愿服务网络系统,使研究生能够及时了解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根据

9、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同时网络还能为志愿者提供联络交流的平台,扩大研究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力。 3.3 发挥研究生特点突出专业性特色 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是伴随着科技进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对志愿者的要求也倾向于知识化、科技化、专业化。研究生志愿者具有文化层次高、专业功底雄厚、创新能力强等特点,知识性、科技性、专业性是其区别于一般性志愿服务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在开展研究生志愿服务过程中要注重发挥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和智力优势,从而实现研究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3.4 树立正确观念 营造社会氛围 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志愿者就是无私奉献者的错误观念。根据需求原理,当付出不能达到期望的目标或回报,人

10、们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从而淡化并最终放弃该行为。因此,高校在开展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要帮助研究生志愿者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念,即志愿服务是一种对社会的奉献,在奉献过程中来实现自身的再创造和个人价值。同时也要加强对高校研究生志愿服务的指导,强调专业性也要重视实用性,使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更加符合社会公众的需要。 3.5 加强学科建设增强投入力度 在完善体制、搭建平台的基础上,还可尝试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实行学科渗透等方式,加强研究生对志愿服务的了解和认识,着重建设一批针对研究生志愿服务的指导课程。由精通网络技术、心理学、教育学,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育专家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家队伍,教授研究生如

11、何进行志愿服务、规范管理队伍等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研究生做好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加大对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力度和物质保障,通过补贴、赞助、奖励等多种形式和途径为研究生志愿服务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王琦,王斌,江贝,贾强. 研究生志愿服务探析j.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 2 刘华.关于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考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3 周铁农. 志愿精神与和谐社会建设r/ol. 人民网,北京:2005(9). 4 陈科. 浅析我国志愿服务立法问题j. 魅力中国,2010(2):28. 5 贺贝贝. 研究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

12、. 中国电力教育,2010(15). 6 高天琼. 论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j. 襄樊学院学报,2006(6). 7 王静. 青年志愿者服务呼吁法制j. 青年文学家,2009(23). p class=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

13、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14、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