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出师表试题及答案(20210206083522)_第1页
(完整版)出师表试题及答案(20210206083522)_第2页
(完整版)出师表试题及答案(20210206083522)_第3页
(完整版)出师表试题及答案(20210206083522)_第4页
(完整版)出师表试题及答案(2021020608352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出师表中考试题及答案1 .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 .夙夜优叹(早晚)B .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C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D .至于斟酌损益(革除)2、翻译下面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 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4、 概括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草庐”之恩。5、结合选文分析先帝将重任委于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答:谨慎、才智过人、忠心6、选问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7、诸葛亮从当前的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了哪些建议? 答: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8、“

2、开张圣听”的意思是 扩大圣明的听闻,“引喻失义”的意思是9、第一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 观条件,并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作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是说话不恰当又指出了有利的主以塞忠谏之路10、 “先帝之殊遇”体现在哪里?请归纳。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11下列各组短语中,加点词词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深入不毛一一吹毛求疵B.庶竭驽钝声嘶力竭道听途说12请从文中摘录表现诸葛亮对后主殷切希望的句子。14诸葛亮智慧化身三国演义很多事例体现这特点,如 出祁山15. 下列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句子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此三子者,皆布

3、衣之世也 再而衰,三而竭16. 结合选文概括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原因:报先帝,忠陛下 南方已定,兵甲以足17. 这两段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三顾茅庐 白帝城托孤 临危受命 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18. 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和决心答:主要表达了他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感 情及“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19 .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 2分)A .夙夜优叹(早晚)B .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C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 D .至 于斟酌损益(革除)20.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

4、济老臣心。”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1 .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4分)答:诸葛亮推荐文武大臣的原则:忠诚、细心、能干、公正,久经锻炼和考验。22. 前文段中有两个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是妄自菲薄和作奸犯科。23. “使内外异法”中,“内”指宫内,“外”指朝廷;文中与“内” “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 分别是宫中和府中。24. 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 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C.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

5、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B )C.兴复之效一一东施效颦D.咨诹善道陛下亦宜自谋深追先帝溃诏摆八卦阵,空城计 火烧赤壁 六A)。C.遂率子孙荷担着三夫D. 鼓作气,此臣所以的建议。25. 写出第一段最能概括作者主张的一句话。诚宜开张圣听26. 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2分)A. 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秋”字可看出,诸葛亮写这封信是在秋天。B.文中“先帝”“陛下”是指同一个人。C.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是个倒装句,即“于内不懈”,“于外忘身”。27. 第段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应该开张圣听,不应该妄

6、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用原文回答,2分)29. 、下列对文章(节选)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 (2分)A、表、记,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E、两段文字五次提到先帝, 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C、作者把“北定中原”看作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D、这两段文字,寓情于议,感人之深。30、 诸葛亮指挥的两个战例:赤壁之战、火烧新野31 选段中写道:“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营中之事,悉以咨之。32. 诸葛亮为什么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为了汉室之隆33. 第3段文

7、字中,表明出师条件已具备的语句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4.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此” 指 五月渡泸,平定南方: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两件事35. 你从这几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答: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 诚坚贞、淡泊名利 有谋略、尽心尽职的贤臣,36. 选文第一段概括出的一个成语是。三顾茅庐选文第二段中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 寄臣以大事也。”“大事”指什么?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37. 诸葛亮叙述自己的经历,其目的是表明要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及对刘氏父子的忠诚。38. 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

8、”的情形 有什么意图? “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39. 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40. 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

9、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陈涉世家中考试题集锦1. 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士兵对陈胜的敬畏;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2. 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做事周密细致;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3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偶然性: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必然性: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4陈胜、吴广决定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用选文

10、原句回答)(3分)答: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5.从文段中划线的句子来看,你认为陈涉是个怎样的人?(2分)答: 有远大抱负(或有建功立业思想),有敢于反抗的精神,有卓越的宣传组织能力。6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4分)抓住时机;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激怒众人。7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 。(用原文回答)48陈涉与佣者的这段对话主要说明了什么?(3分)答:为了说明陈涉青年时期的伟大的抱负。隆中对中考题集1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3分)A.备由是诣亮

11、 诣太守说如此 B.欲信大义于天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C.将军既帝室之胄无丝竹之乱耳 D.信义著于四海皆以美于徐公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 1分。)(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3.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4分)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 (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分)4. 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

12、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CA.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国险而民附 益州险塞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5. 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C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一一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一一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一一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一一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7.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 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简要概括三点

13、即可。(3分)运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答出3点)8. 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2分)9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4分)对曹操“不可与争锋”(1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1分);劝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然后进取中原(2分)。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C、诸葛亮分析天下

14、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2 16题(10分)【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

15、定中原,庶竭驽钝,攘 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1、 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先帝(1分)12、 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1分)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兴复汉室”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3、 “三顾频频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 蜀 相中的“天下计”,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分)14、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

16、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3分)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 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15、 (2分)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A )A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B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D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16 ( 2分)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

17、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 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诸戎、夷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17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3分)(1)夺取荆、益二州,作为“霸业”的根基(2)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3)联吴抗曹,并从荆、益二州出兵18 简答:(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 说明(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2分)(1)曹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孙权“贤能为之用”刘备“总揽英雄”(选其中一例回答)(2)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善于发现人才,珍惜人

18、才,用好人才19. 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B)A .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挟持,控制 B .利尽南海 禾利用C国险而民附 附:归附D 时先主屯新野 屯:驻扎20. 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 贤能为之用不足为外人道也 B 而其主不能守舍生而取义者也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辍耕之垄上21 填空:选文中诸葛亮对三方形势的分析十分准确:分析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兵力(或“军事”、“军队”)优势;分析孙权,指出他具有地理和人才、民心优势;分析刘表, 既指出他具有交通和物产(或“物资”)优势,也指出了他软弱无能的一面,此为刘备争霸天下定

19、下了大计22简答题:选文中“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一句,反映了诸葛亮什么样的思想?天命观 (或“唯心主义”,意思对即可)23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而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而描写不同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或: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行为的描写和对外貌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但无对外貌的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对行为的描写 从

20、两种不同的角度分析均可(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 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24、回答下列

21、问题(4分)(1)甲文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两件事?表明作者高洁志趣的句子是哪句?(2 )乙文段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说明(1)三顾茅庐、临危受命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正面写诸葛亮隐居时的不平抱负,侧面写徐庶的推荐2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3分)A以弱为强者贤能为之用 B曹操比于袁绍信义著于四海C此用武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 业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唐雎不辱使命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2分)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A、渔人甚异之 B、有

22、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C、公将鼓.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 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原文: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韩、魏灭亡了,安陵却凭五十里地保存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3、 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2分)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 故事?(4分)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 与秦王同归于尽。 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5. (2分)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 A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 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受任于败军之际D .怀怒未发. 野芳发.而幽香6唐雎以“士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