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调查报告_第1页
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调查报告_第2页
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调查报告_第3页
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调查报告_第4页
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搭建群众文化新平台 建立群众工作新机制关于皋兰县“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调查报告宗 满 德皋兰历史悠久,素有“名藩皋兰”之称,是“中国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之乡”,太平鼓之乡、兰州鼓子之乡。 2009年以来,皋兰县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着力发展群众文化,紧紧围绕“自愿性、群众性、广泛性”、“特色化、模式化、长效化”的原则,按照 “有组织、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有经费、有特色”的“六有”要求,依托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在全县实施“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突出群众首创、群众参与,把群众变成演员、把看客变成主角,形成了参与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建设的崭新模式,建

2、立了群众工作的新机制。一、“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工程创建的四大动因(一)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影响文化的发展方向。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十一五”以来,皋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小县、财政穷县、经济弱县的基本县情和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现代农业、都市农业转变,工业正在由“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低能耗”的新型工业转变,第三产业正在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五”末的21.2:48.8:30调整到2

3、013的14.9:57.7:27.4,逐渐形成了以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主的战略新兴产业,以有色冶金和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以都市农业为主的富民多元产业,以现代物流为主的区域首位产业。二是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社会建设正在由城乡二元明显反差向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建立新机制、创建好班子为主的“五新一好”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转变。三是工业化快速推进。“一区五园”经济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工业正在向园区集中,逐步形成三川口工业集中区及北龙口现代物流园、什川生态文化旅游园、九合新型工业现代物流园、兰州新区(黑石)循环经济产业园、水阜现代物流园等主体功能突出的经济文化产业

4、园区。四是城镇化层级推进。节点城市、特色小城镇、新农村新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服务功能、聚集功能不断增强,农民居住由县城向城镇、新农村、新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2013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8.2%。五是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更新转变。随着城乡二元结构正在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正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主要表现为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食”的消费比重更多让位于“衣住行”;投入生产劳动的时间大大缩短,休闲时间大大提高;生活观念更新迅速,对居住条件、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等方面。六是社会关系嬗变多元。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推进城乡一体

5、化,再到推动新型城镇化,农村社会在一次次的历史背景下不断嬗变。有着差异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利益诉求、多元的精神需求、共同的心灵渴望的人群在社会活动中交汇与碰撞增多,社会结构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流动性日益增强,人群差异性越来越突出,文化需求越来越多元,价值追求也更加多元。没有文化跟进的城镇化是一个不彻底、不完全的城镇化,没有公共文化服务支撑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不健康、不全面的小康社会,没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化是一个基础不牢固、不永续的现代化。只有文化跟进,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皋兰县“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正是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城

6、镇化的背景下,在县域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嬗变中孕育,在群众工作新机制中成长,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凝心聚力,增强县域精神文化力,正在形成群众工作的一项长效机制。(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转换从下乡式的送文化到扎根式的种文化。农村社会具有深厚的优秀文化生存的土壤,文化的种子本来就深埋在脚下的土壤之中,农民自己的田园和鲜活的故事就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源泉。种文化就是扶持和催生农村文化的种子,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培育乡土的、牢牢扎根基层的、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农村文化,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实现由过去以慰问演出等为主的蜻蜓点水、轰轰烈烈、刮风式、下

7、暴雨式的下乡式送文化向扎根式种文化的转变,把“文化下乡”变为“扎根在乡”,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在亲身参与文化体育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从阳春白雪的虚拟文化到下里巴人的现实文化。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的普及,群众的文化视野越来越宽,文化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参与性强的电视节目、微时代网络传播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平民文化的兴起和草根明星的走红。群众不再满足于以旁观者的视角欣赏“阳春白雪”的虚拟文化,更喜欢那些通俗的、贴近自己生活的、土生土长的所谓“下里巴人”的现实文化。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融入更多时代精神,添加更多现代元素,更好

8、地表达群众的心声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身边人编身边的故事,身边人演身边事,活生生的形象,更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熏陶与教育。(三)皋兰民间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皋兰历史悠久,在这片土地上,中原传统文化和西域多民族文化相互撞击、相互吸收、多元并存,积淀形成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太平鼓、兰州鼓子等民间艺术奇葩。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 “中国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之乡”。皋兰人喜爱书画由来已久,有不少书画墨迹流传于世、珍藏在民间,有的已成“无价之宝”。 现代书法家魏振皆就是一位让启功先生“至深佩服”、被张大千先生誉为“空前绝后”的人,也是一位被黄土埋没了半个世纪的书法巨匠。皋兰民间弈棋风气盛行,在村社

9、空地、街头巷尾到处可见下象棋的场景,象棋运动遍布每一个村庄。民国时期,从皋兰走出的“大国手”彭述圣不仅扬名全国,还极大地带动了当地象棋爱好者。“十一五”以来,皋兰县立足“名藩皋兰”的历史传承和尊礼尚文、重教尚义、崇德向善、敦仁尚美的地域文化特质,继承寓教于乐、寓德于娱、正得失、厚人伦、弘传统、移民俗、淳民风、扬精神的地域文化遗传密码,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熔铸了“诚信、责任、包容、创新”的皋兰精神,丰富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现代文化正在成为滋养“一村一品”的肥沃土壤,并正在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建设与群众工作模式。(四)民间文化人才聚集正能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0、在皋兰村镇、社区、企业、学校,活跃着一大批热心文化艺术、科普等方面的民间人才。群众文化工作者、民间民俗文化传人、离退休干部教师医生、退休职工等,他们既是“一村一品”的组织者、参与者、推动者,也是皋兰地域文化传承的实践者,在克服群众性文化活动随意化、零散化之中引领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示范群众,推动了群众性文化向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全县57个行政村、3个社区都有社火队,每个社火队的太平鼓表演艺人和秧歌表演艺人都是具有一定表演技艺的文化传人。皋兰文化领域还有很多长期专注于文化建设的自由职业者,有文化市场的经纪人、有知名企业家、有热心文化事业的村组干部,还有卖酥饼的小提琴手、

11、种大棚的书法家。县文联及太平鼓、兰州鼓子、魏振皆书法、文学创作、书画、摄影、戏剧、综艺协会等8大协会,为全县文学艺术人才搭建了更为广阔的交流、展示、活动平台,正在成为推动“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生力军。二、“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六大基本元素有组织。组织是“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保证。一是成立县、乡、村三级组织机构,推行县委县政府统筹规划、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县文化艺术发展局(文化馆)协调推进、乡镇村与协会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同时,将“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列为皋兰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和皋兰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确定总体建设目标与

12、分年度建设任务,每年制定创建活动方案,并考核奖评。二是乡镇村社区按照“突出重点、优先扶持、逐步推进、全面提升”的要求,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逐级成立创建工程协调服务小组,配备一名班子成员具体负责,确保组织协调落实到位。三是坚持从基层文化资源实际出发,创建协会组织,制定章程和工作制度,明确职责,明确任务,责任到人,积极创建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等为重点的群众性文化协会,形成了以县文化艺术发展局为引领、乡镇文化站为纽带、“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协会为主体的比较健全的县、乡、村三级群众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和群众文化活动网络以及完善的工作机制,有效解决群众文化建设组织网络不健全的问题。有阵地

13、。阵地是“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基础。一是按照“阵地基本完善、功能基本齐全、网络基本覆盖、资源基本共享”的原则和要求,把更多的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2009年以来,县政府投资1亿多元建设县艺术馆、体育馆、振皆书法院、兰州太平鼓保护基地、奇石馆等文化设施,为群众参与、演出、展示提供平台。二是整合国家省市县文化建设资金9000多万元,建成六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7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一村一品”展演基地、文化室、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电视“户户通”、文化广场,推进文化资源共建共有共享,全县所有行政村和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阵地面积都达到15平方米以上,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三是强

14、化固定阵地及活动器材设备等管理,由村及社区指定专人负责,适时开放,做到实效化、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四是按照村村有体育活动场地、有健身设施的要求,在每个村建成一个小文化广场,配备体育健身路径,免费向群众开放。全县各村各社区实现了文化活动有阵地有场所,学习读书有书屋,体育活动有设施,有效解决群众文化建设缺少阵地和舞台的问题。有队伍。队伍是“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关键。一是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协会主导、普遍参与”的原则和要求,大力推进人才培训,积极建设群众文化队伍,培养群众文化骨干。通过“动态平衡、优化组合”的途径,选调专业老师充实文艺辅导力量,建成了一支专业高效的群众文化辅导

15、队伍,对全县各村文化协会包干指导,做到周周下村、月月蹲点,每年下乡辅导300多场次,有效提高协会文化活动水平。着力培养国家和省市县不同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重点培养太平鼓、兰州鼓子、秦腔、剪纸等特色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化骨干。二是乡镇村社区积极引导并创建“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协会,协会以20人为基准数,并逐步发展壮大,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不断夯实。三是引导群众加入各类文化协会,建立民间文艺人才队伍数据库。截至目前,全县各类文化协会注册会员累计达到3854人,民间民俗文化骨干218人,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人,有效解决群众文化建设没有群众基础和缺乏带头人缺少文化骨干的问题

16、。有活动。活动是“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有效载体。按照“节庆活动模式化、业余活动长效化”的原则,坚持政府推动和发挥群众文化协会主体作用相结合,一是开展经常性活动,各个协会组织会员在街头广场、农家院舍开展农家健身舞、梨园鼓子和秦腔演唱、广场文化周等多彩多样的文化活动,周周一小聚、月月有活动,实现群众文化活动的多样化、常态化,充分发挥村级文化协会从群众中来的优势,把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精神渗透进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二是开展展演活动,重点是组织开展全县性的春节社火汇演暨“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展演、什川生态文化旅游节、农民艺术节、石洞寺文化庙会等大型活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常年开展,长

17、期坚持。三是开展节庆活动,各乡镇村社区结合各自实际,在春节、“五一”、中秋、国庆等节日,积极组织开展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文化活动,“我的春晚”深受城乡青睐。四是编辑印发百篇经典诵读和兰州鼓子传统曲本精编振皆书法等书籍,组织开展“读经典、悟经典”主题读书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五是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开展交流培训等活动,积极组织各类协会参加省市举办的展演和各类比赛活动,专业演出与群众性演出互动互进,邀请国家省市专家培训群众文化骨干和带头人,解决群众文化建设难以持续推进的问题。有特色。特色是“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核心。一是按照“因地制宜、继承传统、适应时代、培育特色”的原则和要求,大力

18、传承名藩皋兰深厚文化底蕴,整理县域民间民俗文化,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凝练特色文化,形成并倡导“诚信、责任、包容、创新”的皋兰精神。二是着力培育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振皆书法三张县域文化名片。太平鼓从创新表演技艺、打造一流演出队伍上下功夫,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民俗体验馆、太平鼓制作展示中心、鼓文化展览馆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扶持壮大兰州永宏太平鼓演艺公司,延伸兰州太平鼓文化产业链,开发下游产品,着力展现“鼓舞太平”的内涵艺术魅力。兰州鼓子在组建专门传承队伍、培养传承艺人、创新鼓词、更新演出方式、强化遗产保护上下功夫,填充时代内容,体现群众文化的新需求。振皆书法从“五个

19、一”(一套临摹本、一本刊物、一个网站、一所研究院、一座艺术馆)入手,建成振皆书法艺术馆,培育文山振皆书法专业村,县城主要街道门头牌匾字体统一使用振皆书法字体,逐步扩大振皆书法文化的影响力。三是各个协会在传承民间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凝练地域文化特色,提升群众性文化活动品位,培育群众性精品文化活动,形成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精品,体现群众性,呈现广泛性,实现特色化,有效解决群众文化建设平淡无奇无特色的问题。有经费。经费是“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保障。一是县财政按照每年每人5元的标准列入预算,作为村级文化协会的基本活动经费,让群众文化吃上了“财政饷”;同时,根据县域经济社会

20、发展和群众文化活动发展需要逐年提高财政预算标准。二是积极酝酿储备文化项目,争取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三是鼓励群众自筹,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保障群众性文化活动基本经费。四是采取企业帮扶、社会资助等多元化方式,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化建设,聚集文化建设合力,逐渐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自办、公益赞助”的经费筹措机制,有效解决群众文化建设缺少资金支持的问题。三、百姓当演员,看客成主角“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最大优势,就是坚持群众为主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走群众路线。(一)群众主体,突出“五自”群众主体,就是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自娱、

21、自展”。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形式正式从原先的跳跳唱唱升华到精品文化。老百姓对文化的参与、创作热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群众自编自演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性,抒发的都是真情实感。(二)群众参与,覆盖“五在”覆盖“在家的村(居)民”。全县每个行政村、社区都建成了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面积都达到15平米以上,村级文化活动经常性开展,在家的村(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覆盖退休在家的干部职工。有声有色的广场文化活动,很多退休在家的干部职工组织在一起跳舞、唱歌、练书法、打太极拳,享受文化活动的乐趣与晚年生活的喜悦。覆盖在节日的村(居)民。举办重大节日群众性文化活动,用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群众文

22、化节目满足群众节日文化生活需求,展现“农民的节日、群众的舞台”。覆盖在业余的村(居)民。通过“一带一、一带多”的方式,引导群众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活动,吸引业余文艺爱好者积极参与。覆盖在线的青年。为群众提供动态文化信息、共享公共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群众互动参与文化活动的新模式,利用网络使群众足不出户就享受同等文化服务,让群众以直观的方式轻松自由地进行文化体验,实现文化资源跨地域的传播和共享。(三)群众发展,走进“五堂”走进农民(居民)客堂。在振皆故里文山村营造浓厚的书画氛围,县文化艺术发展局统一制作魏振皆书法作品中堂、条幅,送进每家每户,悬挂客堂,展示书法艺术。走

23、进村(社区)戏堂。以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为主要阵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让基层群众近距离享受文化事业发展带来的实惠。走进中小学课堂。紧紧围绕县域三张文化名片,编印振皆书法乡土教材,县域三张文化名片进校园,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走进市县文化礼堂。通过走出去的方式,积极搭建平台,让优秀文化精品走向市县文化礼堂。走进县乡展堂。宣传引导,吸引更多群众走进文化展堂,参与文化活动,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在交流展示中共同提高。(四)群众方式,渗入“五体”让群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文化生活,让“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渗入群众的口、手、眼、脑、心,成为群众“看得见、听得着、能参与”的文化。让

24、群众入口,能唱能说能诵;让群众入手,有艺术特长;让群众入眼,真正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形成互动;让群众入脑,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的精神消费观念,学会享受生活;让群众入心,用高雅的艺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精神素养。四、“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五个注重”(一)注重参与,形成内在动力。群众文化建设必须以普及为前提,以全民参与为基础,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群众文化工作规律和特点,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皋兰县顺应群众期待、突出群众主体,积极搭建文化平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让业余文艺爱好者和广大群众挑大梁、唱主角,形

25、成由送文化到种文化、被动欣赏到主动创造、我去看戏到我来演戏的转变。连续举办春节“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展演、什川生态文化旅游节、农民艺术节和石洞寺文化庙会等品牌节会,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活动充分体现“文化的盛会,农民的节日”的宗旨,制定并落实皋兰县文化馆免费开放制度、皋兰县文化馆免费开放实施方案、皋兰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管理服务办法和皋兰县“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培育展演基地运行管理办法,规范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一村一品”培育展演基地免费开放条件下的运行管理,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的水平、“用”的效率,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文化、争当主角、创建精

26、品、实现自我价值的热情,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物尽其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注重规范,形成长效机制。“一村一品”起始阶段带有自发性,随意性也大,通过县文化部门的规范引导,建立和完善协会章程,制定并落实管理服务制度,促进互动联动,推进创建工程的常态化、制度化,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长效机制。创新工作机制。按照“强化服务、优化组合”的要求,整合文化馆、艺术馆的编制、职能,成立县文化艺术发展局,组织实施“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指导协调全县各级各类群众文化协会(社团)工作。按照“优势互补、专业为主”的原则,选配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选调专业文艺人才,提升群众文化

27、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激励扶持机制。制订管理考核办法,将“一村一品”工程纳入全县经济社会综合目标考核范围,设立“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单项奖,列支专项经费,对创建工作突出的乡镇文化协会给予奖励。制定皋兰县特色文化村(协会)创建标准,加大对特色文化村(协会)的培育扶持力度,分年度有计划地进行重点帮扶,有效解决帮扶资金“撒胡椒面”的问题。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紧紧围绕建设群众文化队伍、培养群众文化骨干的目标,制定皋兰县民间文化传承人选拔培养暂行办法、皋兰县“一村一品”文化骨干管理培训制度,搭建平台,将群众文化带头人和文化骨干组织起来,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交流观摩,形成人才培训的常态化、制度

28、化。重点培养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振皆书法、秦腔等特色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群众文化骨干,每年培训民间文化传承人和群众文化骨干100人以上。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县文化艺术发展局专业老师与群众文化协会结成帮扶对子,长期开展群众性的文艺辅导和培训工作。通过“一对一”地帮,“手把手”地教,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带头人和文化骨干的水平。(三)注重引导,形成特色品牌。特色是文化的生命力,有特色才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皋兰县依托丰富的地域文化,积极引导文化特色向文化品牌发展,精心打造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魏振皆书法三张县域文化名片,培育“一村一品”群众文化品牌和世界第一古梨园生态旅游文化品牌。培育群众文化品牌。一

29、手抓协会创建,一手抓群众文化活动,规范、引导群众文化活动,凝练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培育群众文化品牌,先后培育了水阜鼓子村、黑石太平鼓村、三坪小曲村、文山书法村、庄子坪综艺文化村等特色文化示范村和金鹰秦腔协会、翔舞艺术团、心桥艺术团、星韵艺术团等群众文化协会(社团),形成“一村一品”、“一社区一品”的活动特色。同时,将“一村一品”向精品延伸,打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祝福、花潮、美丽皋兰、亲情等舞台精品节目,形成参与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建设新模式。打造梨园生态旅游文化品牌。依托“世界第一古梨园”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辟特色民间民俗文化展演阵地,定期组织群众文化协会(团体)

30、开展太平鼓、兰州鼓子、小曲子、秦腔等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展示优秀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和“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成果,促进生态文化旅游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精心打造三张县域文化名片。扶持壮大兰州太平鼓演艺公司,先后参加1990年亚运会、国庆五十周年庆典、国际非遗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演出,先后获“群星奖”、“山花奖”、“太阳神金鸟奖”等数十个国家级大奖。成立兰州鼓子协会,组建专门传承队伍,培养传承艺人,周周组织开展演唱交流活动,创作金城巨变民心顺、创业英雄赞、唱国风等鼓子新曲。皋兰县鼓子演唱团获得第四届甘肃省群星艺术节三等奖。以振皆艺术馆和文化艺术发展局书画展厅为主阵

31、地,以家庭传承为手段,邀请省市书法名家开展学术交流、笔会座谈等活动,打造魏振皆书法特色村,弘扬振皆书法艺术。(四)注重提升,挖掘品牌内涵。旧瓶装新酒,老戏新唱,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与注入时代精神相结合,在兰州鼓子这一古老的曲艺形式中融入现代精神和时代内容,改变兰州鼓子单一的表演形式,加入动作演唱,丰富伴奏乐器,创编新词新曲,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新瓶装旧酒,新戏旧唱,将传承民间民俗文化形式与时代新载体相结合,为社火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融入更多现代元素和声光技术,对传统的太平鼓表演进行艺术包装,在太平鼓打法中融入武术和舞蹈元素,强化舞美效果,艺术水平不断提升。旧瓶装旧酒,旧戏旧唱,满足一些老年人的文化需

32、求,品牌内涵不断丰富。新瓶装新酒,新戏新唱,顺应群众文化新需求,创作演出新剧目,展现时代新风貌,展示群众新精神。(五)注重投入,提供基本保障。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职责。皋兰县按照“财政预算、社会支持、民间资助、多方筹措”的思路,破解群众文化活动经费不足的瓶颈问题。县财政按照每年每人5元的标准列支预算,作为村级文化协会的基本活动经费,为群众提供“文化低保”。同时,整合“一事一议”扶持资金,支撑各项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用市场化的办法,推动企业和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为“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注入

33、持续的资金支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策引导,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文化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奖,年终目标考核,实行奖励。同时,列支专项以奖代补经费,进一步鼓励扶持重点传承人和文化骨干,对创建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社区、协会和民间民俗文化传承人,分别给予每年5000元、3000元、2000元、1000元的奖励,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工程创建的五点成效(一)推动了群众文化的普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推进“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

34、完善了文化基础设施,实现了文化组织全覆盖,文化协会从无到有,发展到77个,每个协会每年开展文化活动达到10场次以上。解决了文化传承人断档问题,重点培养的太平鼓、兰州鼓子、秦腔等特色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化骨干达到218人,平均每个协会达到3名,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达到8人,培养传承后备人才和带头人在100名以上。体现了文化活动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实行会员登记动态管理制,注册会员累计达到3854人,占到全县农业人口的4.7%。全县文化活动已经打破了单一“专业演”的传统格局,正向大众化规模化的群众性文化转变。(二)推动了群众性文化品牌的创建“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为打造以“中国民间

35、民俗文化艺术之乡”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搭建了重要载体,推动了文化活动的多样化、品牌化、产业化。文化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全县文化活动由传统的“小文化”发展成集综艺、秦腔、象棋、球类、小曲、美术、鼓子、太平鼓等8个种类,并融合文化、体育、教育、信息为一体的“大文化”。创建了一批文化品牌,打造了太平鼓、兰州鼓子、振皆书法三张县域文化名片,培养出“金城古乐兰州鼓子艺术团”、“金鹰秦腔协会”等特色文化项目,建成了鼓子村、太平鼓村、书法村等一批特色文化示范村等。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3年,全县文化企业达到36家,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

36、.17%,文化产业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空前高涨。文化部门着力在凸显特色、打造精品上下功夫,推动群众性文化创建向品牌化发展,有力促进了群众性文化活动日常化、形式多样化、技能艺术规范化,探索市场化运作,带动产业发展。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三)推动了城乡文明程度的提升“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已被群众称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群众文化已经不是单纯的的文化活动了,广大群众用艺术描绘生活、用活动充实生活,用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彻底改变了“酒桌上炕头,电视哄眼球”的平淡生活,展现出健康向上乐观文明的时代精神风貌,

37、增强群众对家园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吸引和稳定了城乡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坚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进一步提升了广大群众学知识、学法律、学技能,找信息、转观念、谋发展的能力,促进了生产和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工作效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化了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风正的良好氛围,促进招商,吸引投资,外向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皋兰的知名度、文明指数正在不断提升。(四)推动了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群众文化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群众工作,都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通过工程

38、的实施,创新了群众文化建设的载体路径,“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以协会模式让群众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既推动了群众性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也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积累了借鉴经验。创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自我教化自我管理的社会治理方式,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创造乡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接受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自身文明素质,抵制封建迷信,拒绝“黄赌毒”,遵守村规民约,崇尚和睦相处,全县文明乡村创建面达到80%以上,有力推进了社会治理的创新,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了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新模式新途径,推进了政策宣传、科技培

39、训、普法教育等活动的深入开展,群众自我教化自我管理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觉投身到生产生活的热情进一步高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五)推动了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善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无限的力量,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党群干群关系的润滑剂。“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发挥了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作用,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不同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调动了广大群众的创造激情和表演热情,提高了干部群众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了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汇聚了民心民力。提高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度,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农民观念得到了改善,更好地接受新的事物,更好地理解党员干部在“一村一品”建设中

40、所作的努力,消除群众与干部之间的隔阂。拉近了干群距离,培育了干部对群众的感情,密切了干群关系,磨练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夯实了群众工作的基础,于无形无声之中转变基层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激发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热情,服务群众升华自我,建立了党群干群联系的新渠道新平台。六、“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的七点启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实施“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就必须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以突出群众性为落脚点,以特色文化为支撑,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夯实群众文化队伍基础,凝聚群众智慧力量,才能推动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快发展。 1、必须对接群众的精

41、神文化需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宗旨,从群众的需求出发,摸准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与创建工作紧密结合,打破文化资源条块分割,加强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把有限的思想文化资源配置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和关节点上,主动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才能充分调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才能使文化活动吸引群众鼓舞群众,使文化建设拥有比较扎实的群众基础。2、必须采用群众喜爱的方式方法。群众接受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群众喜欢

42、的文化才是真正优秀的文化,群众受益的文化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文化,群众普遍参与的文化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从群众的心灵渴望出发,以通俗生动、浅显易懂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群众自己的生活,歌颂和表现生活,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观赏性结合起来,使通俗易懂的文化成为群众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寓教于乐,寓文于娱,才能契合群众的认识方式和接受心理,让群众共建共有共享乡土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必须挖掘凝聚群众的智慧力量。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就是群众。群众是文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创造者、贡献者。只要依靠群众主体,凝聚群众智慧,激发群众创造,从群众中开掘群众文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