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风俗调查报告格式_第1页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格式_第2页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格式_第3页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格式_第4页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格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前言: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 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 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 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 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 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 叫春节。内容:春节习俗,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

2、何过庆 贺这个节日,在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下面我将以调查报告的形式 , 向同学们来介绍了我的家乡湖南春节的几种习俗。一、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 我的家乡湖南也都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办 年货)、打糍粑、做叶子粑粑、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二、调查目的:探究湖南家乡春节习俗,了解湖南家乡人们是如何度过春节的。三、调查内容:1. 贴春联: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

3、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 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 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 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 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在我们家乡的对联,有人是去市集买,也有毛笔字写得不错的人买来笔墨自己写。2. 年夜饭:在大年 30 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一餐 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

4、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 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 8 道或 12 道菜其中鱼是必不可少 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再加上鸡、猪头肉,饭前家人会带着蒸熟的猪头祭拜祖 先,还会将筷子插在饭碗中间以示对祖先的尊敬。3. 放鞭炮: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 春之曲。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成了快乐篇章。 放鞭炮贺新春,在 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 声,故称爆竹。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 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

5、象其形, 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 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 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 年俗。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 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 染,引起火灾,一些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 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以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 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现未解除。在我湖南大年三十晚上的12:00 时整放

6、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放完鞭炮就会全家人一起边吃 汤圆,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家人团团圆圆,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 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大年 30 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家里的长辈还会 给我们压岁钱,守岁在年轻人来说是玩的最好时间(在这期间可以一家人聚在一起打打牌,或一起看跨年等等)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 起闹新年呢!4. 应节活动:初一早,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乡镇会组 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如:放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 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5. 给红包: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

7、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 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 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6.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带上礼 品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 一家之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 拜”。(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贴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 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 乐”、“吉祥如意”的祝辞。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

8、辈人长寿安 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 “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7、祭祖8、过元宵:元宵节全家会一起吃汤圆,意寓“团团圆圆”,吃完汤圆后一起观赏烟花。四、结论: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象征着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开 始。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旧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但不管生活变得多么现代化,春节 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我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篇 二:春节民俗调查报告春节民俗调查报告姓名:班级:学号:调查目的: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调查时间: 2014

9、 年 12 月 调查地点:临泉以及周边县市调查对象:老乡、教师以及专家、学者 调查方式:走访、查阅资料 、网络等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临泉地 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 五,其中以除夕最为热闹和隆重。一、传统流程与习俗腊月初八 农村有句俗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所谓“腊八饭”,即一种粥,因此“腊 八饭”又被称作“腊八粥”。制作很简单,即将五谷杂粮一起煮,预示春节将近,寓意;来年 五谷丰登。过了腊八,年味就逐渐浓起来。祭灶 所谓“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爷。俗语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

10、祭五,鳖祭 六。”(这后两句带有玩笑骂人之意)因此,临泉地区祭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贡品以当日 晚餐为主,辅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枣。农村地区做饭用的灶称为“地锅”,灶台称为“锅台”,主人做好晚餐后须先盛一份放 在锅台上,再摆上事先准备好的糖和蜜枣。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专管监视的,腊月 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汇报这家的表现。给他糖和蜜枣吃,就可以让他嘴巴变甜,在玉皇大帝面 前只说好话,以保来年富贵与平安。贡给灶王爷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许碰,只有在晚饭过后才 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会遭到大人的训斥。有的人家会在灶台上供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边也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

11、,横批是“一家之主”。在这一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空气中弥漫着 浓浓的香气。从此,鞭炮声便接连不断。时不时还有谁家放的焰火,划破夜空,在空中爆发出 五颜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腊月二十五至二十八1、办年货这段时间,集市非常热闹,各种年节所需的食品、用具应有尽有,鸡鸭鱼肉,蔬菜瓜 果,小吃点心。2、蒸馍、炸货除了办年货,大人们要忙两件大事:一件是蒸过年的馍,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馍 上都要点上大红的梅花点,以示喜庆。馍都放在馍篓里,到吃的时候再热一热。这蒸的馍一直 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过年馍。放在贡桌上的馍还要插上馍花,馍花多用塑料纸制成,绑在 细细的竹签上,五颜六色的,

12、特别漂亮,增添了节日的喜庆。炸馓子这种工作是亲戚朋友互相帮着炸。把搓好的面条放进装满油的大乌盆里,再一圈 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面条拉得又细又长。一定不能断,否则不吉利。放进热油锅里反复地 炸,炸到焦黄为止。炸完馓子就是炸丸子。把萝卜、豆芽、老豆腐、虾仁分别剁碎,放入大盆 里,加入调料拌匀,再加入面粉,做成丸子,丢入油锅,炸至表面金黄即可。除了这两样,还 有炸一些鱼块或鸡块。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香飘满院,充满着浓浓的年味。据老人说,家 里厨房炸东西的时候,小孩子是不能进的,以防毛手毛脚碰坏了东西,不吉利。3、上坟在这段日子里任选一天,家里的男主人买上火纸、鞭炮,带着孩子到自家田里给已故亲 人上

13、坟。大年三十1、贴春联有一种说法,春联一贴,就不能讨债。不论欠多少钱,也不论多么急着用钱,也只有等 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抠”人家的门神眼,对双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债户,甚至早在二 十七八就贴好春联了。 主门上贴好春联后,就贴一些什上。什么物贴与其相关的字,床 上要贴“身体健康”或“身卧福地”等;堂屋后台上方要贴“赠福财神”或“金玉满堂”等;后台香炉窝上要贴“满斗香火”等;腊台两边上要贴“大 吉大利”;箱子柜子上要贴“满箱衣裳”等;锅台墙壁上要先贴请的灶王爷,再在两边贴上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贴“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贴“下面如雪”;院内 外树上要贴“满院春光

14、”、“抬头见喜”、“春光明媚”等;猪圈羊圈牛棚上要贴“六畜兴 旺”等;架车和自行车上要贴“日行千里”等。如粪堆、红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绿绿 的纸条子。要是头年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是不贴春联的。第二年,只贴绿纸或蓝纸春联。只有到 第三年才贴春联。临泉旧时的对联有许多讲究,各姓有各姓的联话。如姓张的是:“金鉴名臣 第,春钱学士家。”姓程的是:“军容周司马,理学宋名儒”。姓宁的是:“科名高北斗,家 世本两清”。姓岳的是:“汤阴分世业,颍水振家声”。贴对联的同时,旧时还要贴新灶君像,挂年画,挂中堂字画,张堂名灯。堂名灯就是大 红灯笼,灯笼上写金字、堂名。堂名灯也是根据姓氏有别的。如姓王的堂名灯是

15、“三槐堂”, 姓章的堂名灯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灯是“友竹堂“,姓贾的堂名灯是“瑞之堂”。联话 (对联、春联)中堂内容,堂名都是根据这一姓,始封地方或本姓最有名望的古人事迹编成 的。但是一般平民百姓、贫苦人家是没有“堂名灯”的。2、扫尘把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通通打扫一遍,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寓 意辞旧迎新。3、年夜饭篇三: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一 调查背景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俗称“过年”,是中国人生活中最大的喜庆节日,它以家庭 团聚为中心,集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尊老爱幼、礼尚往来、休闲娱乐为一体,连绵几千年不 间断。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

16、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 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 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 容。二 调查目的 探究春节习俗,了解人们是如何度过春节的。三 调查内容1. 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 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 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 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

17、朱元璋建都金陵后, 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 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2. 年 夜饭在大年 30晚上 ,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 .当然,这是新年的第 1餐正餐,既可以 在自己家里吃 , 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 . 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 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 8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 . 鱼象征年年有余 ,而鸡又是广东 人最喜欢的食物 . 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 !3. 放鞭炮: 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 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 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

18、为佳节谱成了快乐篇章。 放鞭炮贺新 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 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 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 年的历史。 1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 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 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 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着名的花炮之乡 , 生产的爆竹花色多

19、,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 而且还远销世界。4. 应节活动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 二、初三日乡镇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 . 如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 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5. 给红包 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 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 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6.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 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20、。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到宋 代,亲朋好友 27.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 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 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 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 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

21、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 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 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 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8. 湖北的春节 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 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亲丧者,必以蓝纸写一副字 贴在门口 , 谢绝贺年 .四结论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象征着美好、幸福。是新的一

22、年的开始。由于时代 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旧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但不管生活变得多么现代化,春节依然是中国人 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后 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春节民俗更是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我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璀璨 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 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 光大。9. 篇四: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调查时间: 2015 年 2 月 19 日调查人:刘恋 调查方式: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了解春节习俗 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每当春节期间我国各地 方人

23、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地 方风俗。调查内容: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 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 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春节的前奏要数小年了。1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 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 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 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

24、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 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 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 除不祥。关东糖灶神画过了小年,便迎来除夕。2 除夕;除夕又称大年三十,初夜,岁除。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了,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 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般指农历二十九或三十。这天,一早起床,男子准备贴对联,福等。 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家中女子便开始忙碌起年夜饭来,年夜饭又 称团圆饭,我们年夜饭中一般都有鸡,鱼,肉,汤圆这四道菜,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汤圆的 意

25、思是团团圆圆。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热闹的时候,一桌丰盛的菜,和家团聚,围 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我的家乡每家每户吃年夜饭时会先放挂鞭炮,然后关上门一家人坐一起 和和美美吃团圆饭。年夜饭过后,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又称守岁钱等。因为是用 红色的袋,故又称红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 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 开始享用。对联 红包 年夜饭 汤圆 过完除夕,便迎来了新的一年,接下来的几天,父母会带领孩子到亲朋好友家祝贺新 春。 3 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

26、愿的一种方式。 我的家 乡正月初一早上每家每户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初一的早晨我们各家都会准备好果盒,糖果和 各种各样的食品。初二,父母会带我们到外婆家拜新年,那天一早父母会带上很多礼物比如烟 酒饮料等,去外婆,外婆则准备一桌丰盛的伙食招待我们。 接下来的几天,便到亲戚朋友家 拜访,同样主人家会准备一桌美味佳肴招待客人。篇五:春节风俗调查报告春节风俗调查报告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 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 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

27、前,男必 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 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 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 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 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 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

28、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 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 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 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 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 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 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 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