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8新版语文第五单元 20梦回繁华学案及习题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8新版语文第五单元 20梦回繁华学案及习题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8新版语文第五单元 20梦回繁华学案及习题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8新版语文第五单元 20梦回繁华学案及习题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8新版语文第五单元 20梦回繁华学案及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梦回繁华 激趣导入: 欣赏视频,了解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梦回繁华,了解这幅图画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学习要点 一、重点 1.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 品味作者精彩的语言。 3. 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二、难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整体感知 一、走近作者 通过视频了解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 二、解读题目 “梦回繁华”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梦回”,指梦中回到某个地方。“繁华”,繁荣热闹,通常形容地方经济的发达。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

2、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北宋时期的热闹繁华的景象。 课文讲解 一、梳理说明顺序 1. 详略结合,层次清晰。 课文可分为三层: (1)第1段(略写)由宋朝城市的发展繁荣,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2)第2段(略写)介绍作者张择端生平,并引出画作的背景,呼应课题梦回繁华。 (3)第35段(详写)具体介绍说明清明上河图的特点(略写)、内容(详写)、艺术特色和地位(详写)。 详写画作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内容是画作的核心。详写它的艺术特色的成就能突出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使文章中心和重点突出,使读者更容易学到知识,了解事物。 2. 逻辑清晰,顺序恰当。 网科

3、来源:学研读第4段,说说本段的说明顺序。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 页 1 第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较长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 美,

4、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明确:作者先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

5、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具体逐一介绍,先介绍近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进入大道岔道上扫墓归来的权贵,最后介绍近处小路上的行旅。然后再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先介绍汴河上的船,忙碌的船工,顺水行驶的船,再介绍河上的拱桥结构、形状,桥的两端,最后详细介绍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这一紧张的一幕。最后介绍画卷后段描写的街道,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品种,最后介绍各行各业及行人。 画面内容虽纷繁复杂,但作者能够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还得益 于作者采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既使用了从右至左的画面空间顺序,又使用了由次到主,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小结

6、】 就整篇文章来说,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先说画作产生的历史背景,然后介绍画作的作者,紧接着介绍画作的内容,最后说明画作的艺术特色,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时,作者又采用了空间顺序,先说“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紧接着是“画面中段”描绘的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最后描绘的是汴梁市区的街道。总体来说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 二、品味语言特色 1. 善用四字短语,长短句结合。概括力强,有节奏感,语言典雅富于蕴味。 示例: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

7、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 页 2 第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2. 引用典籍,借用术语。典雅、精炼,知识性强,语言富于变化。 示例: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3. 遣词准确,造句精炼。准确、简约,既体现文体特点,又极富表现力。 示例一: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

8、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极大的”一词表程度,说明绘画的题材范围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没有这个词语,其程度就会减轻,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示例二: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可能”一词表示推测、估计,意思是说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时间不确定,如果去掉就变成了肯定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与原意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三、鉴赏说明方法 1.

9、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 厘米,横525厘米。”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2. 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 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3. 引资料:“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拓展延伸 欣赏视频,了解更多有关清明上河图的知识。 :ZXXK来源同步测试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

10、识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汴梁( ) 题跋( ) 绢本( ) 翰林( ) 田畴( ) 料峭( ) 簇拥( ) 漕运( ) 舳舻( ) 沉檀( ) 页 3 第摄取( ) 遒劲( ) 摩肩接踵( ) 络绎不绝( ) 2.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星期天,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热闹极了。 B. 经过半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习家池。 C. 那是一个阴冷的凄黑之夜。春寒料峭,风雨凄凄。 D. 在展出的各幅画前无不人头攒动,尤其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前,观看的人更 。是络绎不绝二、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 黎孟德 清明上河图描

11、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而来。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跑板在卸货。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 水较浅。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

12、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桥上下来一辆驴

13、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房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 页 4 第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香”、“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

14、序的都市景象! 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可让人叹为观止! 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风貌的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 (选自读懂中国,有删改) 3. 下面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通过描绘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的情景,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B. 画中巍峨的城楼以及城门内外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构成了整幅画的最高潮部分。 C. 画中景物,大

15、到城楼,小到刀剪,都刻画得精细清晰,比例协调,无一处败笔。 D. 用“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画卷,形象展现了北宋的生活风貌。 4.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纷繁丰富的内容的?为什么这样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 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

16、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 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

17、坛等建筑, 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 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 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 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 页 5 第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

18、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5. 阅读本文,说说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各有什么样的风格。 6. 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7.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8. 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舞龙、春联、剪纸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请介绍其中的一种,并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不少于30字) 页 6 第参考答案 binbjunhnchu) 田畴() 翰林( )1. 汴梁( 题跋) ( ) 绢本(qioccozhltn) 沉檀( ) 漕运( ) 舳舻( (料峭) ) 簇拥(shqizhngy) 络绎不绝( )摩肩接踵( ) 遒摄取( ) 劲( 2. B 解析:A.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B.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跟句中的“半个小时”矛盾。C.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D.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3. B 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