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然精工,浑朴致巧论于东的教学特色提起教学特色,我们就会想:特色是什么呢?有人说,教学特色就是教学思想,其实不然,教学思想是教学特色背后的核心,是教学特色的灵魂,但灵魂不等于事物本身;也有人说,教学特色是一位教师独门的教学方法,亦不然,教学方法可以学习,能够传递那么,教学特色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它是以独特的教学思想为支撑,以对独特的教学方法出神入化的运用为具体体现,是一名教师在全部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独具魅力的外在风貌和格调。从这个意义出发,“自然精工,浑朴致巧”的教学特色,很好地体现在我全部的教学活动中。接下来,品味自己形成的教学特色,并溯本求源探寻我形成这样特色的原因,对我来说,一定是又
2、一次的成长。1、 自然浑朴,不牵不曳“学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是每一个走进我课堂的教师,从内心里生发出来的感受。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们一起感受思考,交流碰撞,并不断加深理解,深化思想;一起经历了“绿色阅读”,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切,都源我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我们试着窥探一二。1. 亲近阅读,原态备课。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更应该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我就是把阅读、备课融入到生活中的人。我钟爱于批评本的文学名著。金圣叹点评的水浒传、毛宗岗点评的三国演义、脂砚斋点评的红楼梦、李卓吾点评的西游记都是我百看不厌的作品。在与古代批评家一起读名著的过程中,我的阅读能力和欣
3、赏水平大大提高,也对文章的“章法”、“句法”、“文法”有了深切地体悟。渐渐地,我不再以教学参考书马首是瞻,开始沉醉于“绿色”阅读的快乐中,沉醉于得意忘言的惊喜中,沉醉于语言的玩味咀嚼中。深度阅读提高了我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课堂上能够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很快找到合理的解释。当学生觉得惊弓之鸟中的大雁很可怜时,我会给孩子们交流讨论的时间,明白成语的实际意义;当学生觉得给高尔基拍照的小摄影师是个“骗子”时,我会引导孩子关注小摄影师的言行,自己去修正错误的看法。解读文本能力的提高,我开始致力于阅读思维和阅读心理的研究。文章情节的变化,人物间的矛盾冲突都会引起读者相应的心理活动,她是我的朋友中,阮恒的小手举起
4、又放下会让我们疑惑;我们会期待看到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秦兵马俑;我们时而会批判地震中的父与子中,那“不近人情”消防员和警察;我们时而会反思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中的青年,不是因为聋哑才对周围人的赞叹议论无动于衷。于是才能在我所教学生的亡羊补牢一文中看到这样批注的话:小羊很可怜,狼很狡猾,羊圈为什么破了一个窟窿?。街坊很热心,他说得很对,你为什么不修羊圈,那羊不是更少了?我很惊讶,为什么他不修,万一狼又来了怎么办?真是罪有应得,报应呀!你现在后悔还不晚。知错就能改,你的羊以后不会再丢了! 2.浑厚朴实,不玩“花活”。“一支粉笔、一本语文书”是以往教师对于本色语文的追求和肯定。随着信息技术的崛起,声、光
5、、点等多种教学资源冲击着我们的语文课堂,并逐渐有取代教科书,取代阅读的倾向,甚至出现了无课件不上课的“怪”现象。而我拒绝表面的虚无与浮夸,追求更本真的阅读,始终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根文本。让学生直面文本感受春风拂面,亲近文本感受淡雅清香,走进文本感受人文情怀,走出文本感受多彩生活。我始终秉持着“文本自足”的观点,相信一篇好的文章必然是“自足”的,必然会在字里行间通过语句间的相互解释和勾连构建起对主旨的诠释。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我没有补充资料和播放录像让学生理解“帝国主义列强”和“租界地”这些距离生活较远的词语,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角色转换,和周恩来一起经历成长,感受旧中国所承受的屈辱。在圆明园
6、的毁灭中,我没有播放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视频,而是让学生读文感受,“当初的没有了,也没有了!”在这样的表达交流中,情感一次次的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所以,在我的课堂上,很少看到那绚丽夺目的课件动画,更多的是学生徜徉在文本的快乐。当然,我不是一个极端主义者,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始终保持着对文本的关注。如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时,播放电影城南旧事中小海音学骆驼咀嚼的情景后,引导学生交流,电影中把书中所描写的哪些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哪些情景表现得差强人意呢?这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品味。 3.顺学而导,自然天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
7、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段文字很好的诠释了“生本思想”。要想让学生说真心话,教师首先要转变理念,让学生们明白是能轻易地从老师那里知道答案的,要有自己的真思考和真感受才行。老师的课堂提问就要既有导向性,又有开放性。引导学生注意到他没有细细体会或根本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引导在对文章理解的难点处。我在课堂上,经常说这样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能具体说说吗?你们再读一读,看看这次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听了别人的话,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你还从哪些地方有了类似的感受
8、?我们发现,这样的课堂提问几乎可以适用于每一节课。开放的问题给了学生自主交流的空间。当然,这样的教学对老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有时学生的感受产生于对内容的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蕴藏于疑问中。这就需要老师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要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如果学生的感受有偏差或不准确,就说明对于内容理解得不正确,这时就出现了引导与点拨的时机。例如,我在执教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时,指导学生在书上的批注,并请几位同学将他们的感受简单的写在了黑板上。同学间共同交流补充,感受到林海音童年的天真快乐、丰富多彩,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我既培养了学生批注的习惯,又在巡视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
9、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确定导读方向。 要想使阅读过程引向深入,我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导孩子思辨。在一次次交流碰撞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慢慢地去接近文章的真“意”。比如,在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时,我启发引导学生在每一次阅读中都有新的思考?我们又能感受到了什么呢?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情感呢?比如,当学生们初读感受到鸟儿和大树的友情深厚,并联系自己的实际感受到牵挂、思念时,我引导学生思辨,那作者为什么不把平日里哪些生动感人的事例写进去呢?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让我们感受友情吗?作者到底传递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当学生感受到鸟儿的守信时,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辨,要表现小鸟守诺言,应该这样写呀:“
10、唱完了那首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守着灯火,因为那儿有大树的影子。鸟儿就这样守在灯火的旁边。渐渐地,灯火熄灭了。但鸟儿仍然没有走。她就这样守着,守着”这样不更能表现信守诺言吗?作者这直白的语言到底要让我们感受什么呢?学生经历着探究性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其实,阅读就是这样,经历失败也应该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最主要的,阅读让孩子们的感受不断的丰富,距离作者本意也越来越近。我这样的导就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2、 精工致巧,了然于胸。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我喜欢的圭臬之言。就是在那千百次的探寻中,追求着我理想中的“生本课堂”。课堂上
11、,我们看到的是顺学而导,不牵不曳的学习活动;走出课堂,我们就会不一样的教师活动,我讲求设计,预设充分,结构巧妙,有着精工致巧的一面。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熟悉我的老师们都知道,我是在一次次家常课的酝酿和赛课的砥砺中成长起来的。一个名师的成长必然要经历模仿积累、丰富实践、总结提高再实践的过程。观看名师的教学录像,整理教学实录成为他起步阶段的常做功课。名师的举手投足,语气语调,他都尽心观察,吸取精髓。磨课是他最享受的事,鱼游到了纸上,试讲七次;麦哨试讲七次;牛和鹅一课,他竟试讲了十一次每次课后,教研员都会和他对照实录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推敲,每一句话的问法,每一句话的语气都细细地锤炼。教研员的指
12、导都为他点亮了前进的方向。这样的打磨使我能深入把握目标,明确每一个环节的意图,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这整个备课的过程中,更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对教材的理解,其价值要远远大于那仅有的四十分钟的呈现。这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可以说,我幸运地成长在南岗区这片教育沃土上,南岗区名师团队工作室的学习和研究,加快了他成长的步伐。在跨校际间的备课和研讨中,我的视野更加开阔,教育思想逐渐形成。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探摸到情境教学的门道;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我对阅读策略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教学开国大典,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在阅读与写作中搭建起一座桥梁;教
13、学麦哨,我思考精读与略读教学的区别,单元教学意识更加明确2.预设充分,有的放矢。要想有精彩的课堂呈现,教师的心中首先要有学生。只有把学生放在心上,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因此,学情的预设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看着 的教学设计,我们会感觉就像教学实录一样精细。教师的每句点评、过渡和总结都那么精细。对于学生的想法,我往往会预设出好几套方案,每一种想法都有相应的点拨和引导。胸有成竹,胸中有竹子才能把它画得栩栩如生,而教师只有对学生有充分的预设,才能够抓到课堂上那稍纵即逝的精彩。例如鱼游到了纸上这篇文章,通过情节来推动故事的发展。我采用预测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情节的妙处。仅针对导入环节,我就进
14、行了多种预设,不可谓不精心。如果班级里有一部分学生读过,就先请没读过的同学说一说看到课题的想法,读过的同学回忆当初的想法,再进行交流。如果全班同学都读过,那么我就会调整教学策略。讨论文章为什么不在开篇就告诉我们鱼游到了纸上是怎么回事?作者为这个谜底的解开是留下了许多线索的?你们在阅读中发现了吗?为了表现这个青年的品质,作者在整篇文章叙述的过程中,同样留下了许多线索。你们发现了吗?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新东西,获得新的体验,在反复的品读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在比如麦哨一课,当学生对草地玩耍感受不深入时,我在教学设计中写道:“同学们,我们看看乡村的孩子们玩的是什么游戏呀?翻跟头、
15、竖蜻蜓、摔跤,还可以吹麦哨,我们在学校能玩到这些游戏吗?你有什么感受呀?”看看他们游戏的环境和我们活动的地点有什么不同,你又有了什么感受?”我们常说精彩是不能预约的,但如果教师没有充足的预设,课堂上就不可能生成精彩,学生的思考就只会停留在原处。3. 讲求设计,结构巧妙。几年来, 我一直参加于南岗区名师团队工作室“读学分导”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我对“读学分导”有了很深刻的认识。“读”是“得意忘言”的过程。重点在“意”,此时学“言”在潜意识里,不关注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因为我们首先在获取信息。学生是最感性的读者。我们要引导着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进入情境,在文本中徜徉。看看是否丰富了思想
16、,发展了思维,是否获得了情感的激发。待我们读懂了文章的内容,也就完成了阅读理解的过程。然后我们在“学”,抓住精彩之处欣赏、评价一番,学习语言形式,表达方法,写作手法,积累语言并尝试运用。此时是“以意烛言”的过程,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布局的巧妙,构思的精巧,写法的独特。这时,学生学习的目的就非常明确。长此训练下去,学生的语言定能得到发展,并在阅读中不断积累经验,最终达到即“读”即“学”的境界。这样的教学设计结构合理而且巧妙。此外,我还精于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设计。例如教学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我紧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受到花之茂,花之艳。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用心感受、用心触摸,其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几个环节的设计清新自然,将文本意境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得黑色的的方块字,变成了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情境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再比如麦哨一课,我针对这样的略读课文设计了一系列检验学生略读能力的活动。待学生读完课文后,先调查学生看到哪几幅乡村画面,接着请看到画面少的同学先汇报,然后通过交流补充,梳理出文章呈现的五福画面。我不仅满足于此,将共同梳理出的画面与自己最开始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