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 调研报告 2012 年年 6 月月 20 日日 2 目目 录录 引 言.1 一、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4 (一)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及特点.4 1. 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4 2. 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的特点.16 (二)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存在问题.19 二、典型国家或地区承接国际技术转移模式及趋势分析.24 (一)典型国家或地区承接国际技术转移模式.24 1.欧洲区域技术转移服务网络模式.24 2.美国多主体多层次的技术转移组织协同治理模式.31
2、3.日本基于国家和综合商社的合作行动的技术转移模式.34 4.韩国国家动议、集群创新与地方技术能力构建的技术转移模36 (二)典型国家或地区承接国际技术转移的趋势分析.41 1.企业并购、研发中心转移、知识产权经营等为国际技术转移的主.41 2.技术转移过程的深度化、技术交易形式的多样化.42 3.影响国际技术转移的因素趋于多元化、复杂化.44 4.技术国际化是基本趋势,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成为技术转移主.45 三、国内典型城市技术引进模式及趋势分析.47 (一)国内典型城市技术引进模式.47 1.北京模式.47 2.上海模式.49 3.广州模式.51 (二)国内典型城市技术引进的趋势分析.5
3、3 四、加强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的政策建议.57 1 引引 言言 技术转移是指技术跨越边界的一个运动过程。这里的边界既包 括国家之间,也包括从技术生产部门向使用部门的转移,抑或是使用 部门之间的转移。本质上,是某种技术能力的转移。我们把技术跨 越国界转移的过程称为国际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技术知识贯彻其中是技 术转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非常核心的方面,除此之外,还 需要资金、人才、管理、政策等许多方面的配合才能使技术转移得 以实现。它的实现既可以是直接的转移,也可以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转移。无论哪种,对于一个地区或企业来说,技术转移都要考虑转 移模式和转移渠
4、道的问题。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技术转移模 式,不同的国际技术转移模式代表了不同的技术学习方式。 总的来说,有两大转移模式:一是以市场为媒介的技术转移模 式,通常,这是人们较为偏爱的一种。一是非市场媒介的技术转移 模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国际技术转移的实践,人们对国际技术转 移模式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传统的市场交换对国际技术转移而言 是不充分的,尤其是随着隐性知识在技术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非 市场媒介的技术转移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体现为技术购买、技术 合作等形式。 历史上,美国、前苏联和日本的经济发展都极大地受益于技术 转移。19 世纪美国,主要采用移民方式从英国引进技术。美国历史 2 上和现
5、在的经济优势与美国成功的技术转移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前苏联技术转移的主要特点是购置先进机器设备,靠物来转移技术。 日本则主要依靠许可证方式的技术转移。德国的巴登-符腾堡州、韩 国的京畿道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其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密切相关 (Storper,1995;1Porter,1998;2Cooke,20043) 。 当前,承接国际技术转移已被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视为加速技术 进步、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毋庸置疑,技术转移也是我国实 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技术 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 要途径。从结构上看,我国初步已形成结构齐
6、全的技术服务体系, 见图 1。 法律 制度 市场 交易 科技 园区 创新 集群 中介 网络 国际 网络 技术 转移 图图 1 我国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跨国技术转移正在迎来新一轮高潮。 1 Storper,MThe Resu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s,Ten Years Later J.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1995,2(3):191-221 2 Porter,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
7、iness Review,1998,76(12):77-90 3 Cooke,P N ,M Heidenreich and H J Braczyk.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The Role of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ed World M. London: Routledge2004 3 尤其对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众多国外专利所有方正在进入中国 技术转移市场寻求商机。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各国积极应 对金融危机、抢占竞争制高点的共同选择。虽然从结构上看,我国 技术转
8、移的服务体系比较齐全,但是从功能和效果上,技术转移体 系仍然是中国创新体系中的最薄弱环节。 4 “十二五”时期,各地方政府日趋把技术转移作为寻求创新经 济发展方式的抓手,尤其是将承接国际技术转移作为重要的经济发 展战略。因此,深入了解国际典型国家和国内典型城市的技术转移 模式,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技术转移创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4 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在北京“2006 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峰会”的观点。 4 一、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一、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的来看,深圳经济策略正由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转向承接国际 技术转移导向。一方面,当前承载高
9、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技术园区与 全球知识联结弱。一方面,欧洲企业有向深圳转移技术的意愿。同 时,深圳与欧洲国家的贸易联系日趋加强,对欧洲技术存在较大需 求。另深圳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和承接国内外技术转移的 平台已初步形成。这些因素为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提 供良好的内外需求条件,同时暴露出存在企业自身、技术转移服务 机构、法律等系列不利于承接国际技术转移的问题。 (一)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及特点(一)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1. 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深圳承接欧洲高层次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 (1)深圳正由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转向承接国际技术
10、转移 20 多年来,深圳经济发展动力源于经济制度的变革,其中一个 显著的力量是通过外贸和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地方 经济的发展。从深圳产业构成的演变(见表 1-1)就可以发现这点。 在上世纪 80 年代,产业主要以“三来一补”的加工业为主。发展至 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本地 GDP 的比重在 30%以上,已成为深 圳市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预计 2015 年产业规模将达到 1.2 万亿元, 年增速保持在 20%以上。根据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 5 规划 ,深圳将力争成为全球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 创新中心。 表表 1-1 深圳产业构成的演变 发展阶段发展阶段主要的
11、产业主要的产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来一补”加工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 本世纪前十年初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深圳“十二五”规划里,深圳提出要“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 转型升级”和“打造国际创新中心” ,以实现深圳由初级的生产要素 聚集地向高级生产要素聚集地转变。从产业结构上看,深圳已经形 成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 体系。从深圳已经出台的系列政策法规(见表 1-2) ,可发现,深圳 的的经济政策导向,正由强调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转向承接国际技术 转移的战略转变。 表表 1-2 与技术转移相关的重要文件
12、或规划 重要文件重要文件/规划规划主要观点主要观点 深圳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深 府(2011)165 号) “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决定 (深发201012 号) 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 转型升级步伐。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打造国际创新中心” 。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建设世界一流高 科技园区。承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转 移。国际化科技成果交易中心。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 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 (深发20041 号
13、) “加速培育技术产权市场,积极探索 交易制度创新。 ”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 决定 (粤发200412 号) “高标准建设中国(华南)国际技术 产权交易中心为科技项目、科技 企业等提供技术产权交易和股权融资 等服务” 。 深圳市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十一五”发展规划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体 6 (20062010) 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的决定 (深发20041 号) 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 (深发20061 号) 系,以弥补断裂的创新链,提高社会 研发效率,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2)深圳高新区与全球知识联
14、结不足 总体上,深圳的经济仍然是高度依赖于加工贸易的经济,即依 赖于外商投资企业、国外技术和国外市场。本世纪初的这 10 年,深 圳的出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由 2000 年的 3456333 万美元增长到 2010 年的 20418355 万美元,年均增长率 17.8%。见图 1-1。出口比 重仍高于进口额比重,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对外贸易主体仍以三 资企业为主,贸易形式以“进料加工贸易”为主。 图图 1-1 1979-2010 年深圳市进出口总额(单位:万美元) 深圳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绝 大部分,其中尤以外商独资企业占的比例最大。2008 年,仅外商独 资企业的
15、出口就占全年外贸总出口的近 46%。在 1 万多家加工贸易 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 50%左右。 (曾贵,钟坚,2010) 。5 5曾贵,钟坚. 深圳市加工贸易发展与转型升级研究J.开放导报,2010, (4):88-93. 7 表表 1-3 深圳对外贸易情况(2009-2011 年) 指标指标200920102011* 外贸进出口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2701.553467.493371 外贸出口总额比重外贸出口总额比重59.96%58.89%59.05% #国有企业15.06%13.64%12.44% #民营集体企业26.16%27.20%31.52% #三资企业58.78%59.15%56
16、.03% #一般贸易29.31%31.18%31.82% #三来一补贸易8.53%7.79%6.71% #进料加工贸易49.02%49.72%49.55% #其他贸易13.14%11.31%11.92% #香港37.82%41.36%45.05% #美国16.23%15.47%13.47% #日本3.39%3.26%3.24% #欧盟欧盟 27 国国13.28%13.13%11.56% #机电产品76.77%76.97%73.45% #高新技术产品52.51%53.25%50.46% 外贸进口总额比重外贸进口总额比重40.04%41.12%40.95% #国有企业12.45%10.53%10.
17、09% #民营集体企业19.87%25.87%33.42% #三资企业67.69%63.60%56.49% #一般贸易32.13%32.11%31.10% #三来一补贸易5.63%5.24%4.42% #进料加工贸易45.78%45.02%47.90% #其他贸易16.46%17.63%16.59% #香港1.03%1.13%0.67% #美国3.88%3.29%3.25% #日本11.36%10.98%10.61% #欧盟欧盟 27 国国5.62%5.17%4.55% 注释:*仅仅包括 1-10 月的数据。 深圳加工贸易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料、件严重依赖国外进口。深 圳近一半加工贸易企业所采购的
18、国产料件的比重低于 25%,60% 的 左右的加工贸易企业采购设备中国产机器设备低于 25%;在核心部 件采购中,国产料件不到 6%,而采购的国产料件主要做辅料使用。 此外,深圳加工贸易主要出口美国、欧盟、日本等,过于集中的市 场依赖降低了深圳加工贸易的抗危机能力。 在贸易进口中,欧洲在深圳占据重要地位,意味着深圳的产业 8 对欧洲的技术有较大的需求。图 1-2 左是深圳与欧盟 27 国的出口关 系,深圳出口到香港的比重最高,平均为 41%。深圳出口到欧盟的 平均比重为 12.6%,低于出口到美国的平均比重 15%,出口到日本 的最低,平均为 3.3%。然而,从图 1-2 右图的进口关系图,我
19、们会 发现:从日本进口的比重最高,平均为 11%,其次为欧洲,平均比 重为 5.1%。从进口角度看,深圳从欧洲进口仅次于从日本进口。高 技术产品进口可促进地区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和提高当地技术水 平(仇怡,吴建军,2010) 。6因此,这表明深圳对欧洲的技术有较 大的需求。 图图 1-2 欧盟 27 国与深圳的出口与进口关系对比 欧洲的一些国家正成为深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外商直 接投资数据看,外商直接投资于深圳市生产总值成正相关的关系。 见图 1-3。韩国、日本和美国的投资有明显降低的趋势,欧洲地区成 为到深圳投资的一股重要新力量。见表 1-4。 6仇怡 吴建军. 国际贸易、产业集聚与技
20、术进步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0,28(9):1347-1252. 9 图图 1-3 深圳市 GDP 与外商直接投资对比图 表表 1-4 部分国家和地区到深圳的直接投资(单位:万美元) 年份年份 香港、澳香港、澳 门门 台湾台湾韩国韩国日本日本美国美国欧洲欧洲 5 国国 2000 年1845313940813651131149846345 2001 年194212125181628183592939537 2002 年21651628876541104986331079662 2003 年318337284794489121541054016157 2004 年12
21、53794002411321581896020 2005 年157487532815076590906613585 2006 年1673383044484466071296413 2007 年22387732783224319405210287 2008 年25689345651339288776135002 2009 年2758192186489394250715159 2010 年3102211737472277489603813 注释:欧洲 5 国包括德国、法国、英国、瑞士和荷兰。 深圳与欧洲国家的贸易联系日趋加强。表 1-5 反映深圳与欧洲 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联系逐渐增强,其中法国、德国
22、的进出口额年均 增长率远高于日本和美国。 表表 1-5 深圳与主要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额年均增长率 指标香港日本美国法国德国台湾新加坡韩国 #出口总额12.56%7.42%7.29%20.22%16.14%9.70%13.78%20.44% #进口总额-7.14%4.33%6.11%16.25%9.66%9.26%12.34%12.41% 合计11.94%5.20%7.13%18.79%13.89%9.31%13.10%13.39% 指标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英国意大利巴西加拿大其它 10 #出口总额18.99%31.00%28.18%13.35%17.94%32.77%14.17%22.64%
23、#进口总额16.63%6.83%13.92%9.57%5.30%13.83%7.92%14.96% 合计18.11%20.23%16.56%12.78%14.16%30.12%12.46%17.82% 我国各大小城市希望借助高技术园区来实现本地技术能力的提 升,以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虽然高技术园区的设置并 不一定都能成功的承接国外的技术转移,但是相比较于其他城市, 深圳在这方面算是比较成功,深圳努力通过各种政策吸引国外的技 术密集型产业(Mark,Meng,2004) 。7下图可以反映这个情况。深 圳高技术产品保持出口大于进口的态势,同时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 术产品的比重保持增长势头,
24、见图 1-4。 图图 1-4 深圳 2001-2010 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进口比率 深圳从国外技术引进处于较低规模。由图 1-5,我们发现上海市 的技术引进费比重较高,但处于下降趋势,2010 年为 13.8%。而江 苏则有大幅度上升趋势,2009 年比重为 8.5%,2010 年为 15.4%。 深圳、天津和浙江处于低规模,而且增幅较低。深圳还略有下降, 7 Mark Yaolin Wang and Xiaochen Meng. Global-local initiatives in FDI: The experience of Shenzhen, China J. Asia Pac
25、ific Viewpoint, 2004,45(2):181196. 11 由 2006 年的 6.3%下降到 2010 年的 5.1%。 图图 1-5 部分省市国外技术引进费占全国的比重 深圳国家高技术园区的技术性收入低于其他城市。与其他城市 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比,深圳的国家高技术园区的总收入 中,技术性收入比重很低,2007 年为 0.55%,2010 年为 0.69%,远 低于杭州的 26.7%、北京的 15.55%、上海的 7.63%。见表 1-6。 表表 1-6 各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本情况(单位:万元/人) 20072007200820082009200920102
26、010 地区 技术性收 入占收入 比重 从业人员 人均收入 技术性收 入占收入 比重 从业人员 人均收入 技术性收 入占收入 比重 从业人 员人均 收入 技术性收 入占收入 比重 从业人 员人均 收入 北京16.34%101.12 16.57%108.64 16.11%118.51 15.55%137.64 天津11.04%62.37 16.38%77.36 11.20%93.77 8.36%105.63 上海5.85%148.23 5.97%157.17 4.40%157.61 7.63%175.67 南京2.11%183.20 0.49%209.18 1.52%160.48 1.66%18
27、1.74 苏州3.36%68.37 4.07%80.98 4.11%80.16 4.76%97.50 杭州19.20%109.46 23.68%85.72 26.11%78.38 26.70%80.95 广州12.62%91.64 12.71%93.30 15.65%91.37 15.07%102.03 深圳深圳0.55%84.59 0.51%93.35 0.39%97.76 0.69%104.41 信息通讯技术制造行业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尤其是在东 部沿海城市。然而空间的聚集没有带来更好的创新绩效(Cassandra and George,2008 ) 。8对广东的调查表明,尽管在产业集
28、群里有频 12 繁的本地生产联结,然而在研发和其他创新活动之际很少有合作或 信息交换(或知识联结) 。企业在即使有密集的生产联结的情况下, 地理邻近没有刺激研发合作和加速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尽管中国的 很多产业被视为“高技术” ,实际上它的核心技术仍然源于发达国家。 我们的创新多属于外围的创新,比较产品外形、功能上的改变等。 同行业的 FDI 聚集比零散的 FDI 更加有利于技术转移 (Thompson,2002) 。9 (3)技术转让需遵循针对技术溢出的严格的交易结构 过去,欧洲公司来中国是为了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产品加工, 然后再出口到国外。现在,来中国的外国企业是为了进入中国的市 场,建立研
29、发中心,与中国企业合作发展,使用熟练工,培养供货 商并在中国发展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欧洲 公司一般愿意“转让”自己的核心技术及设计给其在中国的子公司、 合资公司或中国制造商以及服务商。技术转让的方式多种多样,有 许可、成立合资企业或外商独资企业等形式。10 与不相关的中国公司进行技术许可(比如利用生产合同)的主 要方式为:1、“技术分割”,即用来生产同一个产品所需的各个部 件分包给本土多家供应商,以达到技术分割的整体保护,不至于被 一家供应商完全掌握;2、“分批转让”,在转让多项技术时,欧洲 8 Cassandra C W. and George C S L. The Gr
30、owth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ICT Industry: New Geography of Clustering and Innovation J. Issues Japan and South Korea have 72 used this mode and joined in the innovative country ranks. This paper summarizes empirical model of Europe, America, Japan and other typical countries or regions t
31、o undertak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forecast the trend of typical countries or regions to undertak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mode.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企业技术引进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企业技术引进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 季春霖,徐小丽 摘要:构建了一套企业技术引进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 合专家打分法,采用由 AHP 确定权重的 TOPSIS 评价方法
32、,从技术发 展基础能力、技术引进能力、消化吸收能力、再创新能力和环境支 持能力 5 个方面,对企业技术引进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最后,以评 价三家企业技术引进能力为例,认证了企业技术引进能力的综合评 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价值以及可推广性。 73 关键词:技术引进;综合评价;AHP;TOPSIS 中图分类号:F403.6 文献标志码:A 一、前言一、前言 技术引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通过一 定方式从本国或其他国家、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获得先进 适用的技术的行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 于技术引进。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技术引进还是停留在以引进生产手 段和设备为目的的
33、层次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严重不足。长此 以往,我国的产业技术进步将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 的怪圈,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继续扩大。因此,如何科学、合理、 客观以及有效地综合评价一个企业的技术引进能力,对于企业科学、 合理地把握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地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学术界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 力评价研究比较多,但对企业技术引进能力的评价研究还比较有限, 且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越来越倾向于针对不同类型的企 业,构建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根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 本原则,参考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 结合影响企业技
34、术引进过程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以及企业技术 引进的特点,构建一套适合于评价企业技术引进能力的综合评价指 标体系,并采用由 AHP 确定权重的 TOPSIS 评价方法来进行定量分析, 设计出企业技术引进能力的核心评价指标体系。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4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指标组成 的科学、合理和完整的统一体。根据对企业技术引进能力的理论分 析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本文构建了技术引进能力的综 合评价指标体系。 表 1. 企业技术引进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目目 标层标层 准则准则 层层 因子层因子层 技术依存度(%) (A1)
35、 科技人员强度(%) (A2) 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所占的比重 (%) (A3) 技术改造经费与引进经费占产品销售收 入的比重(%) (A4) IT 工具使用密度(%) (A5) 技术 发展基础 能力 (A) 资本劳动密度(万元/人) (A6) 人均 FDI(美元/人) (B1) 技术进口规模(万美元) (B2) 购买专利、图纸等软件经费占技术引进 经费的比重(%) (B3) 技术 引进 能力 (B) 版权引进数(种) (B4) 企 业技术 引进能 力 消化产品质量提高率(%) (C1) 75 发明专利数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 (C2) 吸收 能力 (C)每万职工发明专利拥有量(项) (C
36、3) 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总收入的比重 (%) (D1)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 (D2) 新产品产值率(%) (D3) 再创 新能力 (D) 市场优势指数(D4) 金融机构贷款占企业科技经费的比重 (%) (E1) 政府资金投入占企业科技经费的比重 (%) (E2) 环境 支持 能力 (E) 知识产权保护案件结案率(%) (E3) 2.1 技术发展基础能力技术发展基础能力 技术发展基础能力反映了一个企业以显性知识构成、隐性知识 构成等为核心的潜在技术能力、工艺设备能力和生产设备与人才配 套能力。企业技术发展基础能力的增长时一个技术能力各要素连续 积累和总体技术能力跃迁的过
37、程。首先,科技人力资源作为技术能 力的载体,资本投入存量作为技术发展的要项,共同制约一个企业 的技术创新模式和效果。另外,一个企业的工艺设备作为固定资产 投资成本,在企业进入新技术领域时是“进入壁垒” ,在企业退出技 76 术领域时则作为“沉淀成本” ,成为“退出壁垒” 。因此,企业在实 现生产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 技术创新同工艺设备能力的关系、外部引进技术同企业现有工艺设 备能力的关系、企业内外部组织能力、资源与职能的匹配、整合和 重构的关系,从而提高企业技术竞争能力。 2.2 技术引进能力技术引进能力 技术引进是众多企业普遍适用的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措施,也
38、是技术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技术引进通常包括成套生产设备和生 产线等硬件技术、以及专利技术、设计图纸等软件技术的引进,它 是各企业通过各种渠道有计划、有选择地从国外将技术、信息、资 源等知识引入本企业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综合反映。对于一个企业, 要使引进的外来技术能够发挥最优的作用,该企业在组织结构、管 理体制乃至价值观念、企业文化等方面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即 企业必须具备该引进技术的配备能力。企业应根据拟引进的技术先 进性、市场需求量和技术差距等因素综合决定技术引进的方式。 2.3 消化吸收能力消化吸收能力 企业消化吸收能力包括强调获取和消化外部知识的潜在吸收能 力以及包括转换盒利用知识的现实
39、吸收能力。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演化过程中,消化吸收能力表现为内部消化吸收能力、知识学习吸 收能力、技术引进吸收能力、合作技术吸收能力以及兼并技术吸收 能力等6。影响企业消化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有:1)企业制造和研 发活动的经费投入;2)企业学习强度、企业学习方法等;3)企业 77 技术同化能力。引进的技术在企业组织内的扩散过程,本质上就是 技术在企业内部同化的过程。因此,技术扫描能力、技术选择能力、 技术啊消化能力以及技术应用能力都会对一个企业的技术同化能力 产生影响。 2.4 再创新能力再创新能力 再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在产品和价值链上的运用能力, 也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所在。企
40、业再创新的过程往往需 要经历从简单模仿到创新性模仿,再到创新中发展的一个演化过程。 因此,影响企业的再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的收入结构、产 品竞争力、新产品产出水平、技术跨越模式等。 2.5 环境支持能力环境支持能力 一个企业的技术引进就是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技术和知识等 方面的沟通与交换的过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共同构成 的社会创新网络,皆会对企业的技术引进能力提供强有效的支持。 这种支持一方面通过直接投入资金、项目来参与重大课题的研究, 促进企业提升科研力量,提高技术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 经济和组织管理手段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保护技术创新成果、 协调技术创新主体之间
41、的矛盾。良好的社会创新网络能够促进企业 技术引进创新能力。 三、企业技术引进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三、企业技术引进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本文在对企业技术引进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将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即使用由 AHP(层次分析法)设置 78 权重的 TOPSIS 评价法(逼近理想解的最优排序法) 。 选择 TOPSIS 评价法的理由如下:1)TOPSIS 评价法对原始数据 的利用比较充分,信息损失比较少;2)TOPSIS 对数据分布和样本量、 指标多少等没有严格限制,既适合于少样本资料,也适用于大样本 资料,评价对象既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其应用范
42、 围非常广泛;3)TOPSIS 评价法实用性比较强。而在权重设置中选择 使用 AHP 法的主要原因在于:该方法在通常评价过程中把问题看作 为一个系统,在研究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关系及系统所处环境的 基础上来进行决策, 充分考虑了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3.1 运用运用 AHP 进行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进行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1)构造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 通过问卷形式和访谈形式,征询有关专家学者、企业管理者的 一件,构造了下列判断矩阵。 准则层的判断矩阵 F,如表 2 所示。 表 2 准则层的判断矩阵 ABCDE A1231/51/7 B1/ 2 121/31/5 C1/ 3 1/211/71/
43、9 79 D53711/2 E75921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得到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 =0.0437 ,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它所对应 的单位特征向量为: (0.1662 0.0688 0.5097 0.8347)T 归一化后即为:(WA WB WC WD WE)=(0.0972 0.0780 0.0403 0.2983 0.4862) 。 A 的判断矩阵如表 3 所示。 表 3 A 的判断矩阵 A1A2A3A4A5A6 A1121/ 3 331/5 A21/ 2 11/ 5 211/3 A3351531/2 A41/ 3 1/ 2 1/ 5 11/21/7 A51/11/211/5 80
44、33 A6532751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得到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 ,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它所对应的 单位特征向量为: (0.2720 0.1511 0.5238 0.0845 0.1387 0.7762)T 归一化后即为:(WA1 WA2 WA3 WA4 WA5 WA6)=(0.1398 0.0776 0.2691 0.0434 0.0713 0.3988) 。 B 的判断矩阵如表 4 所示。 表 4 B 的判断矩阵 B1B2B3B4 B11235 B21/ 2 123 B31/ 3 1/ 2 11/2 B41/ 5 1/ 3 21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得到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 81
45、,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它所对应 的单位特征向量为: (0.8326 0.4667 0.1961 0.2248)T 归一化后即为:(WB1 WB2 WB3 WB4)=(0.4840 0.2713 0.1140 0.1307) 。 C 的判断矩阵如表 5 所示。 表 5 C 的判断矩阵 C1C2C3 C111/ 3 1/ 5 C2311/ 3 C3531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得到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 ,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它所对 应的单位特征向量为: (0.1509 0.3715 0.9161)T 归一化后即为:(WC1 WC2 WC3)=(0.1047 0.2583 0.6370) 。 D 的
46、判断矩阵如表 6 所示。 82 表 6 D 的判断矩阵 D1D2D3D4 D111/ 2 1/ 5 1/3 D2211/ 3 1/2 D35312 D4321/ 2 1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得到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 ,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它所对应 的单位特征向量为: (0.1513 0.2694 0.8287 0.4667)T 归一化后即为:(WD1 WD2 WD3 WD4)=(0.0881 0.1570 0.4829 0.2720) 。 E 的判断矩阵如表 7 所示。 表 7 E 的判断矩阵 E1E2E3 E111/1/ 83 35 E2311/ 3 E3531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得到判断
47、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 ,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它所对 应的单位特征向量为: (0.1509 0.3715 0.9161)T 归一化后即为:(WE1 WE2 WE3)=(0.1047 0.2583 0.6370) 。 (2)企业技术引进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企业技术引进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根据前面确定的企业技术引进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通过 AHP 法计算的权重,得出企业技术引进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 权重设置如表 8 所示。 表 8. 企业技术引进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目目 标层标层 准则准则 层层 因子层因子层 技术依存度(%)0.1398 科技人员强
48、度(%)0.0776 企 业技术 引进能 技术 发展基础 能力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所占的比重 84 (%)0.2691 技术改造经费与引进经费占产品销售收 入的比重(%)0.0434 IT 工具使用密度(%)0.0713 0.0972 资本劳动密度(万元/人)0.3988 人均 FDI(美元/人)0.4840 技术进口规模(万美元)0.2713 购买专利、图纸等软件经费占技术引进 经费的比重(%)0.1140 技术 引进 能力 0.0780 版权引进数(种)0.1307 产品质量提高率(%)0.1047 发明专利数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 0.2583 消化 吸收 能力 0.0403每万职工
49、发明专利拥有量(项)0.6370 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总收入的比重 (%)0.0881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0.1570 新产品产值率(%)0.4829 再创 新能力 0.2983 市场优势指数 0.2720 力 F 环境金融机构贷款占企业科技经费的比重 85 (%)0.1047 政府资金投入占企业科技经费的比重 (%)0.2583 支持 能力 0.4862知识产权保护案件结案率(%) (e3) 0.6370 3.2 基于基于 AHP 法的法的 TOPSIS 法的应用法的应用 现对三家企业甲、乙、丙进行技术引进能力的综合评价,需要 对其从技术发展基础能力 A、技术引进能力
50、 B、消化吸收能力 C、再 创新能力 D、环境支持能力 E 这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数值 如下。 表 9. 三个企业技术引进能力的评价指标数值 目目 标层标层 准准 则层则层 因子层因子层 甲甲 企业企业 乙乙 企业企业 丙丙 企业企业 技术依存度 (%)0.1398 354 科技人员强度 (%)0.0776 1098 科技人员中科 学家工程师所占的 比重(%)0.2691 2.51.61 企 业技术 引进能 力 F 技 术发展 基础能 力 0.0972 技术改造经费524763 86 与引进经费占产品 销售收入的比重 (%)0.0434 IT 工具使用密 度(%)0.0713 67847
51、5 资本劳动密 度(万元/人) 0.3988 21.52.4 人均 FDI(美 元/人)0.4840 230300290 技术进口规模 (万美元)0.2713 470580390 购买专利、图 纸等软件经费占技 术引进经费的比重 (%)0.1140 758070 技 术引进 能 力 0.0780 版权引进数 (种)0.1307 132010 产品质量提高 率(%)0.1047 708060 消 化吸收 能发明专利数占809075 87 专利申请数的比重 (%)0.2583 力 0.0403 每万职工发明 专利拥有量(项) 0.6370 205070 高新技术产品 增加值占总收入的 比重(%)0
52、.0881 788389 新产品销售收 入占产品销售收入 的比重(%) 0.1570 392830 新产品产值率 (%)0.4829 392830 再 创新能 力 0.2983 市场优势指数 0.2720 806472 金融机构贷款 占企业科技经费的 比重(%)0.1047 01510 环 境支持 能 力 0.4862 政府资金投入 占企业科技经费的 253649 88 比重(%)0.2583 知识产权保护 案件结案率(%) (e3)0.6370 806570 (1)建立标准化数据矩阵 由于上述构建的初始矩阵中各指标的量纲不同,为了便于比较, 对初始矩阵的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表 10。 表 10.经过标准化的数据矩阵 A 1 A 2 A 3 A 4 A 5 A 6 B 1 B 2 B 3 B 4 甲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
- 传统媒体与科学传播
- 环保意识的培养与传播
- 财务年度总结
- 金融产品销售培训
- 2025年内分泌科甲状腺危象识别与处理流程标准化考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 解析卷-北师大版9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题(培优B卷)附答案详解
- 电竞战队青训体系搭建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园林植物新品种引进与推广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农产品品牌与乡村振兴结合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护理文书书写PDCA案例
- 制作瓷器培训课件
- 2026版《三维设计》高三一轮复习物理第八章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 旧物募捐活动方案
- 文物保护工程进度及工期保证措施
- 智慧城市建设的伦理考量与社会责任
- 智慧校园建设“十五五”发展规划
- 电厂检修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妊娠期甲状腺疾病诊治
- 成品纸仓库管理制度
- 公司电动汽车安全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