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奇;中医诊疗肺炎的心得体会(笔记版)_第1页
何绍奇;中医诊疗肺炎的心得体会(笔记版)_第2页
何绍奇;中医诊疗肺炎的心得体会(笔记版)_第3页
何绍奇;中医诊疗肺炎的心得体会(笔记版)_第4页
何绍奇;中医诊疗肺炎的心得体会(笔记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何绍奇;中医诊疗肺炎的心得体会(笔记版)何绍奇( 1944-2005),四川梓潼县人,著名中医学者 和中医临床家。摘要 何绍奇医生分九个方面来谈对于肺炎 的临床认识,从新感肺炎到预后转归都提供了自己的心得体 会和方药经验的运用,可以说把肺炎讲的非常透彻。一、肺 炎不尽属温病一般认为,肺炎属于温病学“风温”的范围。 如叶天士说:“春季温暖,风温极多”;陈平伯说:“风温 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 烦渴”。发生在冬季的,属冬温;春季温病除风温外,还有 春温。我理解冬温;风温、春温,主要是指肺炎及上呼吸道 感染。 但肺炎不尽属温病。特别是肺炎初起,有表现为虽 然发热,甚至

2、是高热,但同时伴见:恶寒、无汗,咳嗽、胸 憋,脉浮紧数,舌淡,舌苔白等风寒表实证者,可用麻黄汤 或葱豉桔梗汤,或大青龙汤; 有的老人肺炎,不发热,见: 恶风寒, 自汗出 + 胸闷而喘 + 精神萎糜, 当用桂枝加厚朴 杏子汤加附子。 二、肺炎多属伏邪 前人在实践中观察到, 同属温病却有轻 重的不同,有的由卫而气而营而血,节奏 感明显;有的一开始就高热神昏, 伤阴动血, 于是就有了“新 感”、 “伏邪”的说法。 以感而即发, 由表及里, 层层深入, 病情渐次按“卫 -气 -营-血”规律发展演变的,归“新感”, 属于“暴感”一门; 以起病就见里热内炽, 或气 - 营同病的归 于“伏邪”。 伏邪者,邪

3、伏于内之谓。古人限于时代条件, 对所伏之邪,多指为寒,即所谓“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 春发于少阳”,这就是“伏寒成温说”,至于邪伏何处?有 说少阴的,有说肌肤的,有说骨髓的,有说少阳的,有说募 原的。实际上,温病不一定全是因寒邪内伏,变化成温;对 邪伏部位的推测,也无非是发病之后的表现,如少阴属肾, 肾主藏精、主水,故起病即阴伤、舌绛、神昏、动风、痉厥 者,则推测其邪是伏藏于少阴;若起病见口苦、咽干、寒热 往来的,即谓邪伏于少阳。 关于伏邪的成因及邪伏的部位, 正确与否,还可以讨论,但是伏邪温病是客观存在的,其热 多因新感而诱发、引动,这就不能和新感温病“在卫汗之可 也”、“到气才可清气”、“

4、入营才可透热轻气”、“入血 直须凉血 散血”同一个治法,叶天士已经明确指出伏邪温 病“不与新感同法”。今日所见之肺炎,以伏邪温病为多, 如果看不清这一点,还是辛凉轻剂、辛凉平剂、时时轻扬法 那一套, 显然就是病重药轻, 势必因延误失治而使病邪鸱张, 酿成燎原之势(所以,肺炎病人,即使有典型的伤寒表实证 表现,也多夹杂阳明里热的问题,治疗首用大青龙汤,太阳 + 阳明同时治疗,注意! )。 同理,伤寒也存在伏邪的问题, 如太少合病,三阳合病,就是新感 + 伏邪并存的例子,如无 伏邪,哪有一受风寒,表未解而里热就盛的道理呢? 如前所述,古人多认为温病(春温)是冬令受寒,感而不即 发,伏藏于体内,至春

5、乃发。我们今天不要受这些说法的拘 束。证之实际,所伏之邪包括了:温毒、肠胃积滞之热、痰 热、痰浊、湿热、水饮等等,皆属于广义“伏邪”的概念。 伏邪的本质是内环境里的各种病理产物(思考! )。 三、新 感 伏邪有虚 实之异 新感为暴受外邪,一般多属实证;而 伏邪因病邪久踞体内, 已经耗伤人体正气, 特别是津液之伤, 无论伤寒或温病都是值得注意的,前人说热病“留得一分津 液,便有一分生机”,高鼓峰、陈修园也提出过“存津液为 伤寒论第一奥旨”的观点,提示我们在肺炎的治疗中,要注 意顾护正气,攻邪时要掌握好分寸, 务使药 -证相当, 不要一 味寒凉,诛伐无过。在临床上,“阳明热中未已,太阴寒中 又起”

6、的例子是不少的。 四、肺炎初起治法 肺炎初起的病 理特点,一是表闭,二是热变最速。表闭又有热闭、寒闭的 不同。1、热闭:既有恶风、无汗或微汗不畅等太阳表卫郁闭的表 现,又有发热、口渴、咽痛、咳嗽、吐白黏痰、舌红、脉数 等阳明里热表现。治宜在清泄肺热的同时,宣表开闭,常用 麻杏石甘汤加味:薄荷 10 蝉衣 10牛子 10 麻黄 5炒杏仁 10 甘草 3(轻开太阳) + 生石膏 30(轻清阳明)(风热感冒方! ) 此方用麻黄,目的不在发汗而在宣肺。我用麻黄与石膏的比 例,约为 1: 10;张锡纯以薄荷、蝉衣易麻黄,以牛子易杏 仁的方法, 也可以考虑, 总以透达宣散为原则, 但我的经验,仍不如用麻杏

7、石甘汤为佳。 阳明里热重者,加:金银花、连翘、鸭跖草;咳嗽有痰,加: 前胡;牛子、鱼腥草、瓜蒌皮;咽痛,加:七叶一枝花、僵 蚕。 一枝黄花既能透表,又能清热,用于肺炎初起,最为 合拍,常用量1015g。也可用鲜芦根、鲜竹叶、鲜茅根煎 汤代茶,清热生津而不碍解表。2、寒闭:乃典型的 单纯的太阳伤寒证,里无阳明蕴热。多见于冬季或初春乍暖还寒 之时,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困倦乏力、 脉浮紧而数;咳嗽、气喘、胸痛,咯痰;口不渴,舌不红。 常用三拗汤:麻黄 6炒杏仁 10 甘草 3。 无汗身痛加:荆芥、 防风、苏叶、葱白;胸闷、喘憋加:桔梗;炒杏仁;瓜蒌皮、 薤白、炒枳壳。痰多加:前胡、法

8、半夏、苏子 葶苈子。 往 往 1 剂即可收汗出热退之效。 因无里热, 故一切苦寒、 甘寒、 清热解毒药俱不可用。特别是素体太阴阳虚,内蕴痰湿水饮 者,这些药俱当视为禁列。不要一说是肺炎就这病毒、那细 菌的, 不问表里寒热, 便投以大剂清热解毒药。 我有个学生, 治一病人,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咯风泡稀痰,喉 间痰鸣,即开小青龙汤 3 付。病人一透视,说是肺炎,学生 吓得不行, 要追回处方, 又找不着病人了。 结果几天后复诊, 不仅症状大减,再透视也没问题了。所以我认为西医的东西 该学还得学,但别把中医丢了。3、表寒既盛,里热又炽:寒战、无汗(抓独! )、高热、头痛,身痛,脉浮弦紧 + 烦

9、躁,胸痛,痰中带血,口渴,舌红,脉滑数。用大青龙汤: 麻黄10g,桂枝12g,炒杏仁10g,甘草5g +生石膏45g +生 姜15g、大枣4枚,解表+清里之力大增,然此方只可适用于 体壮病实之人,即用也不可过剂,一、二服后,汗出,不再 寒战,高热顿挫,便当易方,毋使过汗伤正。一般情况下, 不用于老人、虚弱人、妇女和儿童。即用,药物用量必须减 少。 无论寒闭、热闭,都要考虑到肺炎热变最速的问题。 表闭一经解除,即须密切注视病情变化,若热退 身凉,咳 减 喘平,这时只要用二陈汤或六君子汤调理数日即可告愈, 如果病邪由表入里,或表邪去而伏邪炽,那就应该急急清里 了。五、肺炎中期治法(太阳证罢,病情留

10、恋在阳明阶段) 太 阳表闭已解,热虽减而不退,或退而复炽,见咳嗽,气喘, 咯痰,口渴,舌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此为痰热结于胸肺 之中,治宜清热 涤痰,常用小陷胸汤合千金苇茎汤(炒桃 仁10g,薏苡仁30g,冬瓜仁30g,芦根60g)为基本方。高 热不退,加生石膏、知母、鸭跖草、鱼腥草、白花蛇舌草、 蒲公英、败酱草、虎杖之类。 患者胸痛 + 胃脘部疼痛拒按 + 舌红、舌苔黄厚,脉滑数有力,用小陷胸汤非常有效。瓜 蒌兼有润肠通便之功,肺与大肠为表里,腑气一通,肺热常 常随之而减。里实便秘、液干热结者,可合用调胃承气汤, 但要中病即止,毋使过剂伤正。此外,还要考虑顾护津液的 问题,邪盛之时,泻邪就是

11、最有效的扶正,但一定要掌握好 用药的分寸,不要“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六、肺炎的 变证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说:“伤寒多有变证”(即六 经传变,如太阳病,或传阳明,或传少阳,或传三阴) ,“温 热虽久,在一经不移”,我以为叶氏在这里说的“温热”, 并非指所有的温病,而是专指肺炎。 1. 肺炎和其它温病不 同之处在于其病位始终在肺,所以说“温热虽久,在一经不 移”。但是,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由于心 -肺同居上焦, 肺热炽盛,或误治(如病属温热而用大剂辛温解表) ,助热 劫津,极易酿成邪陷心窍,见:高热,神昏谵语,烦躁,甚 则身热如烙,肢冷如冰(热厥) ,同时并见肺热之痰咳喘憋, 脉细滑数,

12、 治宜: “清肺泻热 +清营透表”, “肺气 +心营” 两相兼顾,常用药: 生石膏、知母、黄芩、黄连、栝楼、 鱼腥草、金银花、蚤休(入气分:清肺热)大青叶、玄参、 水牛角、丹皮、赤芍、生地、丹参、竹叶(入营分:清心热) 地龙(防惊厥) 。 此方合玉女煎、清营汤并结合现代用药经 验而成。痰多加竹沥、石菖蒲;肝风内动、手足搐搦者,加 羚羊粉、僵蚕等。病情重笃者,配合吞服安宫牛黄丸,或清 开灵注射液静脉点滴。 最严重的是肺炎过程中合并心衰, 正虚邪陷,内闭 + 外脱。内闭是指病邪深锢,外脱是指正气 不支。温热学家主张用人参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确属宝贵经 验。我最近治一位 90 岁高龄老人, 脑梗塞合并

13、肺部感染而致 心衰,前后用安宫牛黄丸二十余丸 + 野人参数两,始挽回 颓势。心阴虚衰用生脉饮,心阳虚衰用参附龙牡汤,心阴 - 心阳两衰者,章次公先生主张用全真益气汤:人参、麦冬、 五味子、熟地、附子、白术、怀牛膝,盖正气溃而欲脱,不 得不有此“留人治病”之策,然到此地步时医者已是焦头烂 额之客了。 2. 肺居上焦,胃居中焦,无论外邪入里,还是 伏热由内发外, 肺 -胃热炽都很常见。 证见咳喘胸憋 + 大热, 汗出,口渴饮冷,脉洪大,舌红;宜两清肺 -胃,常用大剂量 芦根、白花蛇舌草、鸭跖草、鱼腥草、生石膏、知母、金银 花、栝楼、连翘、金荞麦、千金苇茎汤等。 3. 肺与大肠为 表里,肺炎初起,既

14、可见肺热灼津而致大便干结,也可因肺 热逼迫肠液下泄而见腹泻。前者宜在宣透 清热药基础上加: 瓜蒌、紫菀;高热持续不退、腹胀、不大便者用调胃承气汤 通腑泻热;后者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肺与大肠两清之。以 上都可以见到咳嗽,气急,但不可用通套的止咳方药,应清 泻肺热,舒畅气机,肺复宣 -肃之常则咳喘自止。 4. 若痰热 羁留不解,证见发热持续,时高时低,畏热,胸闷,心烦, 脘痞,食少,小便黄,舌红,舌苔黄白相间而腻(抓独舌! ), 此多为素体中虚有痰,湿热之邪与之相合,以至邪留三焦, 或过服苦寒泄热之剂凉遏而致。治宜分消上下,舒展气化, 常用三仁汤、温胆汤、栀子豉汤加减,药如:淡豆豉、栀子、 芦根

15、+ 炒杏仁;法半夏、白豆蔻、瓜蒌皮、郁金、桔梗、炒枳壳;薏苡仁、竹叶、茯苓、滑石、通草。 七、肺炎后 期治法 肺炎后期,是指高热已退,咳喘减轻,但余邪留恋, 咳嗽未已,气阴两伤。症见: 1 低热,汗出,心烦,面赤 竹叶 10 生石膏 252咳逆上气 枇杷叶 12 炒杏仁 10 法半夏 103咯痰不爽 瓜蒌 124 形体干瘦, 口渴,舌红苔少, 脉细数 麦冬 405神疲乏力 西洋参 12 粳米 20甘草 3.(抓独!) 热去羸瘦、食少、咽干,仿叶氏养胃汤法,药如:玉 竹、沙参、麦冬、莲子、桑叶、甘草、谷芽、糯稻根须、石 斛以清养肺 -胃之阴。也有热退 喘平,仅余: 1 咳嗽,咯痰 枇杷叶 122

16、呕逆不食,舌苔微腻 法半夏 10陈皮 10 茯 苓 10 甘草 3 薏苡仁 12;炒谷芽 12 炒建曲 12 生山楂 123 口不 渴,舌不红,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脉濡弱 太子参 12生白术 12 茯苓 12山药 12。八、关于肺炎新方药 近 30年来,各地涌现出一些治疗肺炎的新方药,如重庆方(虎杖、威灵仙、败酱草、鱼腥草 ),上海一方 (鱼腥草、虎杖、半枝 莲、金荞麦根、白花蛇舌草 ),上海二方 (半枝莲、鸭跖草、 金荞麦根、虎杖、百部 ),上海三方 (白毛夏枯草、鱼腥草、 半枝莲、虎杖、金荞麦根 ),北京一方 (败酱草、蒲公英、虎 杖、半枝莲 ),北京二方 (即肺炎泄热汤:大黄、玄明粉、甘

17、 草、玄参 ),北京三方 (即清肺液:大黄、黄芩、赤芍 )等。 这 些处方,多是中西医结合学者们研制的,没有君臣佐使,也 不用辨证,大多有与抗菌素治疗的对照,证明其疗效不在抗 菌素之下,这可以称做“专病专方”“对病用方”,也可以 视之为“植物抗生素”。做学问允许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只要确实有效就行,有了疗效再来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的 高度来认识也不迟。我治疗肺炎,也参考这些处方的用药, 但我的认识和实践是把这些方药纳入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来, 不拒绝, 但也不照搬, 而是使这些方药的使用合于中医之理。 对哪味药能抑菌、抗病毒,哪味药能提高免疫力,我不感兴 趣,我感兴趣的是药物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有效而无弊(药 - 证)。例如肺炎初起表闭者,特别是外寒很明显者,我一般 都不用这些药,因为病情不同,也就是矛盾的性质不同,不 同的病情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再如病虽入里,但表现为湿 热、痰热胶结,三焦气化枢机不利,治宜疏利、展放气机, 此时不宜苦寒泻热,其实这种情况下就是泻热也退不了热, 反而会产生变故。但是,病在肺 -胃之里,单纯的邪热内炽, 这些方药就大有用武之地了。何况这些药也有一些特殊之 处,例如白花蛇舌草,我用于治疗阑尾炎,单用一味6090g 水煎服,就很有效果;用 30g 泡水代茶,治疗粉刺痤疮,疗 效也不错,此药虽属苦寒之品,但饮之却不怎么苦。又如虎 杖,可清热、通便、活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