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___46_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_第1页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___46_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_第2页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___46_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_第3页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___46_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_第4页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___46_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教材分析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等差数列的求和是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为我们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提供了一种重要方法教材首先通过具体的事例, 探索归纳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求法,接着推广到一般情况,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深化对公式的理解, 通过对具体例子的研究, 弄清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地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问题.这节内容重点是探索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难点是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形成.三维目标知识目标 通

2、过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让学生体验数学公式产生、 形成的过程,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能力目标 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体会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并能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研究公式的形成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新能力和科学 的思维方法任务分析这节内容主要涉及等差数列的前n项公式及其应用.对公式的推导, 为便于学生理解, 采取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比较适宜, 如从历史上 有名的求和例子1 + 2 + 3+ 100的高斯算法出发,一方面引发学生对等差数列求和问 题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现等差

3、数列中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等于首项与末 项的和这个规律,进而发现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般方法,这样自然地过渡到一般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要引导学生认识公式本身的结构特征,弄清前n项和与等差数列的项、 项数、公差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要强化对实例的 教学, 并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特别是对实际问题, 要引 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等差数列的模型,恰当选择公式.对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和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可引导学生拓展延伸教学设计一、问题情景1. 在200多年前,有个10岁的名叫高斯的孩子, 在老师提出问题:“12 + 3

4、 + 100 =? ”时,很快地就算出了结果.他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他发现 1 + 100= 2+ 99= 3+ 97= =50 + 51 = 101,于是 1 + 2 + 100 = 101X50 = 5050.2. 受高斯算法启发,你能否求出1 + 2 + 3+ + n的和.3. 高斯的方法妙在哪里呢?这种方法能否推广到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二、建立模型1. 数列的前n项和定义对于数列a n,我们称a 1 +a 2+a n为数列a n的前n项和,用 Sn表示, 即 Sn=a 1+a 2+a n.2.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1) 如何用高斯算法来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对于公差为d的等差

5、数列an:Sn=a 1+(a 1+d) + (a 1+ 2 d) + +a 1+(n 1 )d,依据咼斯算法,将 Sn表示为Sn=a n+(a n一 d) + (a n一 2 d) +a n一 (n 1 )d.由 +得 2$ =3 j + 如)+仙+见)+ (口+aH)个由此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小结:这种方法称为反序相加法,是数列求和的一种常用方法.(2) 结合通项公式a n=a 1 +(n 1 )d,又能得怎样的公式?(3) 两个公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各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什么性质?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相同点是利用二者求和都须知道首项a1和项数n;不同点是前者还须要知道a n,后者还

6、须要知道d.因此,在应用时要依据已知条件合适地选取公式.公式本身也反映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前者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任意的第艮项与倒数第艮项的和都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后者反映了等差数的前n项和是关于n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三、解释应用例题1. 根据下列各题中的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Sn.(1) a 1 = 4,a 8= 18,n= 8.(2) a 1 = 14. 5,d= 0.7,a n= 32.注:恰当选用公式进行计算.2. 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 n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 .由这些条件能 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吗?分析:将已知条件代入等差数列前n项和

7、的公式后,可得到两个关于a 1与d的关系式,它们都是关于a 1与d的二元一次方程, 由此可以求得a 1与d,从而得到所求前n项和的公 式.解:由题意知= 31 %细=将它们氏入在式那到105 丄SOd + 19UJ = 152O.解这牛关于百与d的方程SB得到SH 三4*+5 x 6=3n?+ a.注:(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就是一个关于an,a 1,n或者a 1,n,d的方程,使学生能把方程思想和前n项和公式相结合,再结合通项公式,对 a 1 , d,n,a n及Sn这五个量知其三便可求其二.(2)本题的解法还有很多,教学时可鼓励学生探索其他的解法.例如,Sju =尙山

8、 X 10 = 310 +解得 a)-boio 62; S2u = 4-1X20 = 1220.解得切4应扣=12晝由一丫得10J-&D,所以/二缸代入得尙=*所以有& = q舁十心丁1)勺二;J用+肌3. 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某市据此提出了实施 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从2001年起用10年的时间,在全市中小学建成不 同标准的校园网据测算,2001年该市用于 校校通”工程的经费500万元.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计划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那么从2001年起的未来10年内,该市在 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多少?教师引学生分析:每年

9、校校通”工程的经费数构成公差为5 0的等差数列.问题实质是求该数列的前10项的和.解:根据题意,从 20012010年,该市每年投入 校校通”工程的经费都比上一年增加 50万元所以,可以建立一个等差数列a n,表示从2001年起各年投入的资金,其中, a 1 = 500 ,d= 50.那么,到2010年(n= 10),投入的资金总额为村壮= 10X500+ X 50 = 7250(万元)答:从20012010年,该市在 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 7250万元.注:教师引导学生规范应用题的解题步骤.4. 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和Sn=n 2+ 2 n,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数列是 等差数列吗?

10、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解:根据+ 巴斗 +衣-+口“二中+ 1 J t可知当1时.当 = 1时=& =才也爲足武.所以敌列帀的通项公式列由此可知,数列a n是一个首项为,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思考:一般地,数列a n前n项和 列吗?为什么?Sn = A n 2+ B n( Am 0 ),这时a n是等差数10 km/h开始,每隔 2 s30 s,测试距离是多长?练习2.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的和为Sn =n + 4,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3.求集合 M =m|m= 2n 1, 和.n N*,且mV 60的元素个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四、拓展延伸1.数列a n前n项和 Sn为 Sn= pn

11、2+ qn + n成等差数列的条件是什么?f (p,q,r为常数且p 丸),则a24J,3-2.已知等差数列5,的前n项和为Sn,求使Sn最大的序号n的值.分析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可以写成Sn =n 2 + (a i )n,所以Sn可以看成函数y=x2+(a i d_2)x(x N*) 当x = n时的函数值另一方面,容1. 一名技术人员计划用下面的办法测试一种赛车:从时速 速度提高20km/h .如果测试时间是易知道Sn关于n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上的一些点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函数来求n的 值.245_解:由题意知,等差数列 5, 4丁,37,的公差为一了,所以Sfl = y2X5+w-l ) -y) =U =-去l邑讦竺1125615于是,当n取与最接近的整数即7或8时,Sn取最大值.分析2:因为公差=-V0,所以此数列为递减数列,如果知道从哪一项开始它后边的项全为负的, 而它之前的项是正的或者是零,那么就知道前多少项的和最大了.即使hVS然后从中求出n.点评这篇案例从具体的实例出发,引出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在设计上,设计者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探索过程,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