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看中华姓氏的由来_第1页
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看中华姓氏的由来_第2页
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看中华姓氏的由来_第3页
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看中华姓氏的由来_第4页
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看中华姓氏的由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看中华姓氏的由来今天的姓和氏是同一个概念,没有区别。但从甲骨文 “姓”、“氏”二字的构形来看,上古时期姓和氏是不同的。姓 是源于同一个女性祖先的氏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 氏则是姓的 分支, 是后来子孙繁衍后各个分支特有的称号或标记。 从演进过 程来看,中华姓氏经历了一条从严格区分、明血缘、别贵贱到姓 氏合流的发展之路,演绎出一部中华姓氏文化史。暴希明 (1957 ) ,男,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 究方向为古代汉语和汉字文化教学与研究。 ( 河南安阳 455002)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甲骨文中婚 姻家庭类汉字的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0

2、7GH002的阶段性研 究成果。近几年来, 海内外华人社会掀起了一股姓氏寻根文化热, 人 们纷纷通过各种方式, 追寻自己家族姓氏的由来。 但人们也许不 知道,甲骨文“姓”、“氏”二字,可以告诉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姓氏的由来。一、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的构形看姓、氏的起源“姓”字,甲骨文写作“”,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这:“从 女从生,与说文 姓字篆文同。 ” 说文 : “姓,人所生也” , 意即“姓”是人所出生的那个家族的代码,是一种血统的标记, 与人们今天对姓的理解大致相同。 可是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是从父 姓,而“姓”字的甲骨文构形却是从“女”从“生”, 与今天人 们一般从父姓的习俗不合,这是

3、为什么呢 ?赵诚说: “产生或使用于某一阶段的汉字, 其结构可能在某 种意义上反映该时代的某种文化意识。” 1(P4) 作为我国最早 的成系统的汉字,甲骨文反映的当然是我国上古时期的文化意 识。“姓”的甲骨文构形实际上就是在向人们昭示, 人类最初的 姓并不是从父的,而是从母的,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据人类 学研究,在母系氏族社会,人类实行的是群婚制,一个男子可以 有许多“妻子”,同理,一个女子也可以有几个“老公”,男女 双方都有性自由。 在这样一种婚姻制度下, 子女与父亲的关系明 显是不确定的,只有和母亲的关系确定而可靠,所以商君书 说:“当此之时也,民知母不知其父。”吕氏春秋 恃 君览也说:

4、“昔太古尝无君矣, 其民聚生群处, 知母不知父。 ” 在知母不知父的情况下, 只能按母系来确定人的血缘身份, 按母 系来划分社会成员的集团归属, 这就是母系氏族社会。 在母系氏 族社会, 为了交际的需要, 每个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都必须 有一个有别于其他氏族的徽号, 有别于其他氏族的称呼, 这个徽 号,这个称呼,就是姓。“姓者,生也” 2(P222) ,由于它标 志着一个人由哪个氏族出生, 故称为“生”; 又由于当时知母不 知父,所以加上“女”字边,写作“姓”。姓的本义,就是源于 同一女性祖先的氏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 正因为姓起源于母系 氏族社会, 不同的姓表示着不同的女性祖先, 所以古文

5、献中所见 到的最古老的一批“姓”,大都是从“女”的,故郑樵在通志 氏族略序中说:“女生为姓,故姓字多从女,如姬、 姜、嬴、姒、妫、 ?、?、之类是也。”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还可以从“姓”的异体字上找到旁 证。在战国时代的金文中,“姓”字出现了一个异体,这也是一 个会意字,但变从“女”为从“人”,写作“”( ) 。战国人为何要为“姓”字造这么一个异体字呢 ?这也可以从婚俗上找到原 因。刘志基说:“战国时期,汉民族的婚姻制度早已发展到了专 偶婚阶段,专偶婚的主要特点是丈夫对妻子的独占, 丈夫可以三 妻四妾,而妻子决不能同时找上几个老公。显然,在专偶婚 制度下,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于是人们对这

6、个从女从 生的姓的造字意义不满意了, 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念,以 人代女,造出了从人从生的 字。 ”3(P90) 很明显,从“人”从“生”之“”在专偶婚制下 的出现,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从“女”从“生”之“姓”确为群 婚土壤的产物,姓确实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非常有趣的是,甲骨文、金文“姓”字的构形与商代的继承 制度符合若节。据文化史的研究,商代的继承制度以兄终弟及为 主,辅以父死子继,而兄终弟及就带有群婚制的遗迹,因为在群 婚制下,男子只知道自己的兄弟姐妹是谁, 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子 女是谁。郭沫若据此推断,“商代尚未十分脱离母系中心社 会” 4(P20)。在“尚未十分脱离母系中心社会”的时代背景下,

7、“姓”字的构形从“女”从“生”,自是理所当然如前所述,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是整个氏族的称号。但它 既是整个氏族的称号,为同一血缘的人所共享,那么,伴随人口 的自然增长,时间一久,一姓之下所包含的人数必然是越来越多。 当一姓之下所包含的人数过多时,必然要分土别居,另立支系。 于是就有了姓下的细别氏的产生。 “氏”字,甲骨文作,金文作, 王恩田认为:“氏字实为支字初文,其字形象水之支流形。 斜出的直划表示水之支流,金文又在斜出直划上加圆点以为指 事,强调支流在此 。 ”5(P9) 由于“氏字实为支字之初文”, 所以说“氏”就是“支”, 是姓的分支。当一个氏族分为若干分 支散居各地后,每个分支又有一

8、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 这就是 氏。例如史记 夏本纪明确记载, “禹为姒姓” ,可 在同一个姒姓之下,又分为“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 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又 如楚国公族,芈姓,同一个芈姓之下,又分为熊氏、昭氏、屈氏、 景氏等。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则为后起的各个分支的 称号或标记。故宋代史学家刘恕在通鉴 外纪中说: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段玉 裁在说文解字注“氏”字下也说:“姓者,统于上者也,氏 者,别于下者也。”氏是在姓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 因而,它比姓的产生要晚得 多。一般认为,氏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袁庭栋就说

9、:“最初的氏, 大体上应当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呼或标识, 也可以是该 氏族的男性首领的称呼。我国最早的一些氏,如轩辕氏、神 农氏、伏羲氏、燧人氏、陶唐氏等,虽有神话传说的成分在内, 但确也反映了一些历史真实他们都是父系氏族阶段出现过 的最有名的氏。” 6(P13)二、姓氏的来源方式(一) 姓的来源方式由于姓是母系氏族时期形成的, “统系百世而不变”, 所以 先秦时期姓的数目很少,据顾炎武统计,“见于春秋者二十有 二” 7(P526) 。而这些数目很少的古姓又几乎全部起源于史前 传说时代,由于时间久远,史料缺乏,所以除了少数几个史料记 载较为详细的姓之外, 多数古姓的来源方式已经不可知晓了。 为

10、了解决这个问题,前人曾提出过多种假说。1. 图腾感生说。我国古代文献如诗经、史记、春 秋繁露、白虎通、论衡等书都有这方面的记载。白 虎通 姓名:“禹姓姒氏,祖昌意以薏苡生;殷姓子氏, 祖以玄鸟子生也;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迹生也。”王充论衡 奇怪篇:“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於天。 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契母吞燕卵而生契,故殷姓曰 子。后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故周姓曰姬。”图腾感生是图腾 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圣人皆无父、 感天而生的母系氏族社会, 人们不了解怀孕生子的奥妙, 把氏族繁衍归之于图腾的作用。 母 系氏族时期的人认为,氏族中的女性若与图腾发生神秘的接触, 就可以“感

11、而受孕”。这种感生说,在许慎说文中也有反映, 说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 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母感天而生子”中的 “天”就是作用于始祖母身上使其受孕的异物,即图腾。于是, 这一直接导致始祖母受孕的事物图腾, 就成了氏族的共同崇 拜物,图腾的名谓也被作为氏族共同拥有的符号标志, 这就是族 号,或者说姓。2. 地名转化说。金良年说:“最初的姓,大多由地名转 化而来。 ”8(P3) 这里的地名,是指始祖所居处的地方。如国 语 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 ?氏,生黄帝、炎帝。黄帝 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 史记 陈杞世家:“昔

12、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 于妫 ?I ,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3. 吹律定姓。这是将五行学说加以附会得来的一种说法。 律 是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仪器, 以管的长短确定音阶高 低,按照这种说法,姓是圣人 (包括黄帝 ) 吹律听声区别出来的。 白虎通 姓名记:“姓所以有百者何 ?以为古者圣人吹 律定姓,以纪其族。人含五常而生,正声有五,宫、商、角、徵、 羽,转而相杂,五五二十五,转生四时异气,殊音悉备,故姓有 百也。”绎史引易是类谋说:“圣人兴起,不知其姓, 当吹律定声,以别其姓。”这一说法虽民间流传很广,但存疑甚 多。何晓明说:“吹奏音乐,依其声音来确定姓氏,这种说法固 然美妙、浪漫

13、,但显然是作者的主观臆测之辞,其距离姓氏由来 的事实真相,实在是不可以道里计了。” 9(P58)(二) 氏的来源方式氏作为姓的分支, 最初本是同姓各部落的名称, 但到了周代, 氏的产生就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联系在一起。左传 隐公元年载鲁国大夫众仲的话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胙之土而命之氏。 诸侯以字为氏 ( 氏,旧误作谥,今从史记 五帝本纪 裴?集解引郑玄驳许慎五经异义 校正) ,因以为族; 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谈到氏的来源有四种,即以 国、字、官、邑为氏。到了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 姓氏将氏的来源分为九类,宋代郑樵的通志 氏族略 更将氏的来源分为 32 类。这些分类,有的过于

14、简单,有的过于 烦琐,去其繁而补其简,上古氏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 以国名为氏。夏、商、周三代,诸侯国遍及九州,这些诸 侯国的国君以及他们的子孙有一部分人便以其祖先受封的国名 为氏。如在左传中,晋文公称晋重,鲁僖公称鲁申,蔡庄侯 称蔡甲午, 郑文公称郑捷, 齐昭公称齐潘, 楚平王太子建称楚建, 宋戴公之孙称宋督,即是以国名为氏。今天的许多常见姓氏,如 鲁、吴、陈、邓、江、蒋等,也均是源于古代的国名。2. 以官名为氏。上古时期,我国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度,在 世卿世禄制下,卿大夫家族代代承袭官守,除了非常原因,一般不会发生变化,因而,“官有世功,则有官族”,官员本人以及 他们的后代便以自己

15、或先祖所任的职官为氏。左传 昭公十五年载周景王对晋籍说,“昔而高祖孙伯 ?d 司晋之典籍, 以为大政,故曰籍氏”,是以官为氏的最好说明。其他如太史、 太祝、 太卜、太师之官, 各诸侯国皆有, 因而史氏、 祝氏、卜氏、 师氏在周代非常普遍。 以史氏为例, 周有史佚、 史兴,晋有史苏、 史黯、史赵、史龟、史墨,楚有史黄,卫有史、史狗、史朝。凡 此之类,并是以官为氏。3. 以邑名为氏。邑为采邑,即卿大夫的封地。在古代,这些 采邑也是可以世袭的, 因而, 卿大夫本人及其后代有的便以自己 或先祖所受封的邑名为氏。如屈原,其先祖瑕是楚武王的儿子, 在楚国任莫敖, 被封在屈邑 (今湖北秭归县 ) ,瑕本人以

16、及他的后 代便以屈为氏,称屈瑕、屈完、屈原等。战国时,屈氏、景氏、 昭氏成为楚国公族中有势力的大宗。正因为如此,所以史记 中才说屈原是“楚之同姓”。再如商鞅, 史记说他是“卫之 诸庶孽公子”,因而以国名为氏,称卫鞅或公孙鞅。但卫鞅到秦 国后,帮助秦孝公变法,并率众大败魏军,迫使魏割地求和,国 都由安邑迁到大梁, 因而秦把商地 (位于今陕西商洛县 ) 封给他作 为酬赏,其后他便以邑名为氏,称商鞅。4. 以所居处的地名为氏。 此和以邑名为氏表面相似而实则有 别,邑是卿大夫的封地,此则只是居处的地方而非封地。如春秋 时期齐国公族有住在都城临淄外城的东门和南门一带的, 因古代 外城称郭而分别以东郭和南

17、郭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有东郭偃, 自 称是齐桓公的后代; 而成语“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处士, 也是齐 国人,生活在齐宣王和齐 ?王时期,此外,东门、西门、百里、 桥、丘等,也都是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5. 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 上古时期, 诸侯的子孙在称谓上 有严格规定, 诸侯的儿子称公子, 公子的儿子称公孙, 统称公族, 公族以国名为氏。但公孙的子孙则不属于公族,需要另外命氏。 命氏的一个常用方法就是以其祖父 (公子) 的字为氏。如宋桓公的 儿子公子目夷,字子鱼,孙子公孙友,公孙友的儿子就以其祖父 公子目夷的字 ( 鱼) 为氏,称鱼苕、鱼石。此外孔、华、游、乐、 都、贡等氏,也均是源于先人的字

18、。以祖先的谥号为氏,多源于 春秋战国时期, 如春秋时有周惠王, 庶出子孙即以他的谥号为氏, 如战国哲学家惠施。三、姓氏的作用及其使用特点姓和氏的产生, 大体如是。 那么,在既有姓又有氏之后, 姓、 氏的作用和使用时的特点又如何呢 ?郑樵通志 氏族略 序有一段全面而准确的概括: “三代之前 ( 按:这里的之前 是三代结束之前,即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 ) ,姓氏一分为二,男 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 姻可通, 姓同氏不同者, 婚姻不可通。 三代之后, 姓氏合而为一, 皆所以别婚姻, 而以地望明贵贱。 ”这段话谈了

19、几个很重要的问题。1. “姓所以别婚姻”,姓有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在氏族 社会中,同姓不婚,亦即同一氏族内部的人不得通婚,恩格斯在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氏族的任何成员都 不得在氏族内部通婚。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维系氏族的纽带; 这是极其肯定的血缘亲属关系的否定表现, 赖有这种血缘亲属关 系,它所联合起来的人才成为一个氏族。 摩尔根由于发现了这个 简单的事实,就第一次揭示了氏族的本质。” 恩格斯高度肯定 了氏族内部不得通婚的作用, 可见作为氏族称号的姓在我国远古 社会中具有何等重大的意义。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近血缘婚姻 对后代不利,如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载:“男女同姓, 其生不

20、蕃。”国语 晋语四载:“同姓不婚,恶不殖 也。”为了保证后代的正常繁衍,我们的祖先规定:“娶妻不娶 同姓。” 10(P76)如齐国的崔氏与东郭氏都姓姜,就不能通婚。齐庄公时,崔杼要娶东郭偃之姊,虽然东郭偃是崔杼的下属,而 且血亲已经很远了,可仍以“男女辨姓” 11(P1095) 为由,表 示万万不可。2. “氏所以别贵贱”,氏有别贵贱的作用。从上述可知,氏 主要得自于天子赐予的国名、谥号、官称、居邑等,如此,身份 低贱的人自然无从具有,所以“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氏 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自然也就有了别贵贱的作用。 故白 虎通姓名说:“所以有氏者何 ?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

21、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3. “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这是我国古代姓氏合一之前, 姓氏使用的最基本特点。当时男子是社会舞台的主角, 他们都称 氏,方能“别贵贱”,方能体现出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体现出与 其他氏的差别。所以在先秦时期,男子名前冠的都是氏,不是姓。 如前面提到的屈原和商鞅, 并不姓“屈”和“商”,屈原是楚国 公族,姓芈,商鞅是卫国公族,姓姬,屈和商只是他们的氏。顾 炎武曾经考察过先秦的人名称谓,他发现,先秦男子从不称姓, 所以他在原姓中明确指出:“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 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他并以左传为例说:“考之 以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 ?无有也。”

22、司马迁在史记中,刘知几在史通中曾以姬昌称周文王, 以姬旦称周公,郑樵在氏族略序中曾很中肯地指出其错误: “三代之时无此语也。”郑樵并由此而慨叹:“虽子长 ( 司马迁 字子长 ) 、知几二良史犹昧于此。”遗憾的是,如今史学界有不 少著述还在重犯前人早已指出过的错误。男子称氏,女子则称姓。因为中国的传统是男主外,女 主内,女子无权参加社会活动,她们作为社会成员之一而要与其 他女子相区别的主要时刻, 就是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出嫁, 为 了“别婚姻”,不致出现同姓通婚的禁忌,她们的姓必须明确, 所以她们必须称姓。未出嫁时,一般在姓之前加上排行,如伯姬 ( 晋献公女,秦穆公夫人 ) 、仲子 ( 宋武公女

23、,鲁惠公夫人 ) 、叔隗 (?咎如女,赵衰妻 )、季隗 (?咎如女,晋文公妻 ) ;出嫁后,则在 姓之前加上丈夫的国名或氏,如息妫 (陈女,息侯妻 )、江芈 (楚 成王妹,江侯妻 )、赵姬 (晋文公女,赵衰妻 ) 、夏姬(郑穆公女, 夏御叔妻 ) ,或者在姓之前加上自己所自出的国名, 如齐姜 (齐桓 公女,晋文公妻 ) 、向姜(向女,莒子夫人 ) 、蔡姬(蔡女,齐桓公 夫人) 、褒姒 (褒女,周幽王夫人 ) ;死后则在姓之前加上丈夫或 本人的谥号,如武姜 (申女,郑武公妻 )、穆姬 (晋献公女,秦穆 公夫人,即前面的伯姬 ) 、庄姜(齐庄公女,卫庄公夫人 ) 、文姜(齐 襄公妹,鲁桓公妻 )

24、。传说中的孟姜女史无其人,但孟姜却是先 秦时期妇女的常见称呼。所谓“孟姜”,就是姜家的大小姐, “孟”是老大的意思,如果理解为“姓孟名姜”,就完全错了。四、姓氏的合流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 大变革的时期, 姓氏制度在此时也 出现了很大变化。首先,随着世代的推移和人口的繁衍,原来同 姓的人们之间共同的血液成分越来越少, 姓所代表的血缘关系与 人们实际的生理血缘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差距, 同姓不婚的规定已 无法执行,姓逐渐失去了其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从左传 一书中即可以看出, 远在春秋时期, 人们对同姓不婚的遵守已经 不怎么严格了, 同姓通婚的事例时有发生, 这种同姓间的婚姻行 为虽然屡屡遭到保守旧

25、礼制者的批评, 但是违反禁忌者却有增无 减。这说明姓原来所代表的血缘关系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已经 不可调和,用姓原来所代表的血缘关系来划定通婚的界线已经落 后于时代,人们迫切希望调整姓所代表的血缘关系, 使之与人们 实际的生理血缘关系相契合。同时,随着世卿世禄制度的崩溃, 氏族贵族日趋瓦解,昔日的公子王孙,不少已沦落为平民,传统 的贵贱区分已无法维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氏也逐渐失 去了“别贵贱”的作用,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家族的标志。 而且 由于礼崩乐坏,原来在严格的宗法制度下只有诸侯和卿大夫等贵 族阶层才可有的氏,一般庶民和奴隶也可以自立了, 王室和官府 也无可奈何,于是,一些本来由于身份低贱而与氏无缘的广大平 民也跨入了有氏者的行列。 这样,数量很少的“姓”就被大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