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_第1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_第2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_第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_第4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 录 前 言 一、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 1 (一)土地资源概况. 1 (二)土地利用现状. 2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5 (四)土地资源开发潜力. 7 二、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方针. 9 (一)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 9 (二)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10 三、土地利用规划.10 (一)优先保证农业用地.11 (二)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14 (三)积极开发未利用土地、复垦废弃地,开展土地整理.15 (四)加强土地整治和环境保护,努力改善土地生态环境.17 四、重点用地项目与布局.19 (一)主要工程项目用地与布局.19 (二)各地(州、市)土地利用控制指标.21

2、五、区域土地利用.21 、陇东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区.21 、陇中黄土丘陵土地利用区.23 、陇南山地土地利用区.25 、甘南高原土地利用区.27 、河西山地高原土地利用区.29 六、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32 (一)加强实施规划的组织领导,强化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机制.32 (二)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实行土地用途管制.32 (三)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建立土地使用的经济约束机制.33 (四)加强土地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建立土地管理新秩序.34 (五)深化土地国策教育,增强全民国土观念意识.34 (六)加强土地开发利用基础理论研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35前 言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3、,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名、 优、 特农副产品和中药材种类繁多,具有发展水电、石油、煤炭等能源工业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石油化工及建材等原材料工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优势。 甘肃虽然土地总面积大,但水土不相匹配,自然灾害频繁,土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均耕地相对不足,用地矛盾较为突出。“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了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协调各部门的用地需求,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我省于 1993 年编制了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上报国家审批。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对土地利

4、用的规划和管理有了新的要求,规划的任务、目标和编制原则也较过去有所不同。 199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 11号文件,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提高土地利用率、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的原则,以保护耕地为重点,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统筹安排各业用地的要求,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据此,对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订。 规划的修订以本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指导,以通知和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布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等有关法规、法律、规章以及国家下达的非农业建

5、设占用耕地、开发补充耕地及耕地增减量控制指标为依据,结合省情,按照对农地和非农地实行用途管制的要求,参照相关规划,把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作为重点,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为保障本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服务。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根据本省土地资源供给条件和社会各部门的用地需求,对我省土地利用作出的宏观的、指导性的、战略性的规划。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全省制定中期和年度用地计划,编制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编制部门用地规划的依据。规划修订中,各类土地数据以1996年土地资源详查变更数据为基础。规划基期为19

6、96年,规划到2010年,其中近期为2000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甘肃位于西北内陆, 介于北纬 3231 4257, 东经921310846 之间,幅员辽阔,地域狭长,总面积45.4773万平方公里(由于省勘界工作未完成,比国家确定的土地资源详查工作界总面积大5.05万平方公里) ,居全国第七位。全省共设14个地(州、市),87个县(市、 区),1996年末总人口2466.86万人,人均土地面积1.84公顷, 耕地0.2公顷。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之一。 一、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 (一)土地资源概况 甘肃省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分属长江、黄河、内陆河三

7、大流域。区内地势高亢,地貌复杂,大致可划分为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祁连山地、河西走廊、北山山地等地貌单元。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77.8,平原及河谷川地仅占22.2。黄河以东大部分地区为黄土覆盖,丘陵山地多,水土流失严重。河西的南部为地势高耸的祁连山、阿尔金山脉,北部是一系列断续的剥蚀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地势平坦,戈壁沙漠广布,绿洲散布于内陆河流沿岸。 甘肃深居内陆,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大部分地区光照充足,但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由于地域狭长,地势高差悬殊,地域间气候差异明显。有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寒带以及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多种气候类型区。全省年平均气温414;太阳年辐

8、射总量110160万千卡m2,75以上的地区全年日照时数超过2500小时;除甘南高原和祁连山区外,10的积温都高于2000。全省年均降水量302mm,58的地区年均降雨量小于300mm,河西走廊最西端年降雨量不足40mm;依干燥度指标划分,有23的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陇南山地和甘南高原降雨充足,林草覆盖度大,向北、向西植被越来越稀疏。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1370亿m3,单位面积降水量不到全国平均值的一半;地表水资源总量603亿m3,其中自产水量299亿m3,入境水量304亿m3;加上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8.47亿m3,水资源总量为611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370m3,耕地亩均水资源

9、占有量422m3,相当于全国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的56和32。水土资源分布区域间差异明显。陇南山地水多地少,土地分散,水的利用率仅为2.22;河西地区水少地多,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水的限制。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覆盖度低,黄土、泥石山地多,沙漠、戈壁面积大,加上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土壤侵蚀面积大,生态环境极为脆弱。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面积达13.4万km2,年侵蚀模数30009000吨km2;集中的降雨常形成泥流和泥石流,淹没农田、冲毁道路、甚至堵塞河道,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河西沙漠面积近2.3万km2,风沙危害着周围的农田和村庄,严重的沙尘暴常造成人畜

10、伤亡。 甘肃能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储量的66个矿种中,有23个居全国前五位,其中镍、铂、铱、铸型粘土、重晶石等10种矿产储量居全国之首。金川大型铜镍矿床规模仅次于加拿大肖特贝里同类矿床,居世界第二。本省还蕴藏着丰富的能源矿藏。煤矿产地65处,油页岩探明储量产地4处,石油产地2处。省内水能资源丰富,黄河入境水量多、落差大,有发展水电和电力提灌的优势;长江流域水资源充沛,具有开发小水电的良好条件。 (二)土地利用现状 农用地:总面积2442.58万公顷(36638.7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3.71,其中: 、耕地。面积502.48万公顷(7537.20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1.05。

11、其中,旱地404.10万公顷(6061.46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80.48;水浇地96.70万公顷(1450.58万亩),占19.24;灌溉水田和望天田共有0.87万公顷(13.07万亩),占0.17;还有0.81万公顷(12.09万亩)菜地,占耕地总面积的0.16。全省包括水田、菜地在内的水地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9.58,不到全国42.55的平均比例的一半。耕地占地比例低于全国14.14的平均值,人均耕地3.06亩,高于全国1.66亩的平均水平。 、园地。面积17.00万公顷(255.0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37。 其中果园15.39万公顷(230.88万亩),占园地总面积的90

12、.53;其次是其它园地,面积有1.35万公顷(20.81万亩),占8.16;还有2.71万亩桑园和0.64万亩茶园,所占比例均很小。 、林地。面积469.40万公顷(7040.9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0.32。其中,有林地面积275.83万公顷(4137.51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58.76;灌木林地138.54万公顷(2078.05万亩),占29.51;疏林地29.47万公顷(442.06万亩),占6.28;未成林造林地24.49万公顷(367.33万亩), 占5.22;还有0.59万公顷(8.83万亩)迹地和0.49万公顷(7.18万亩)苗圃,所占比例均很小。全省林地占地比例较全国平均

13、比例23.65低13.33个百分点;以有林地加灌木林地计算的森林覆盖率为9.1, 较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13.6低4.5个百分点。 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陇南山地、甘南高原、陇东子午岭和河西祁连山区,其余地区林木覆盖率较低。 、牧草地。我省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牧草地面积1437.24万公顷(21558.6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1.60,高于全国23.65的平均比例。 其中天然草地 1405.71万公顷(21085.71 万亩),占牧草地总面积的97.57;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分别只有10.63万公顷(159.45万亩)和27.84万公顷(417.60万亩),所占比例很小。全省牧草地盐碱化、沙化、植

14、被退化比较严重,正常年景平均亩产鲜草173公斤,河西荒漠草场亩产草量仅44公斤,草场载畜能力较低。 、水面。面积为16.46万公顷(246.9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4,其中:河流水面11.68万公顷(175.21万亩),湖泊水面1.44万公顷(21.55万亩),水库水面2.52万公顷(37.74万亩),坑塘水面0.83万公顷(12.40万亩)。 建设用地。总面积111.63万公顷(1674.4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45。其中: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86.05万公顷(1290.8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89。 其中城镇4.84万公顷(72.67万亩),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

15、的5.63;农村居民点43.48万公顷(652.15万亩),占50.51;独立工矿6.64万公顷(99.64万亩),占7.72;盐田0.40万公顷(5.99万亩),占0.46;特殊用地30.69万公顷(460.35万亩),占36.1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地比例低于全国2.33的平均比例。全省城乡建设水平普遍不高,建成区内建筑排列松散,平房及低矮楼房多。 、交通用地。全省交通用地17.33万公顷(259.9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38。 其中铁路用地1.32万公顷(19.73万亩),占交通用地总面积的7.59;公路3.88万公顷(58.24万亩),占22.41;农村道路11.90万公顷(17

16、8.50万亩),占68.68;另外还有0.23万公顷(3.43万亩)的机场用地,仅占交通用地的1.32。交通用地占地比例低于全国0.53的平均水平。省内大部分山区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水利设施用地。面积8.25万公顷(123.7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18。其中沟渠8.01万公顷(120.20万亩),水工建筑物用地0.24万公顷(3.58万亩)。 未利用土地。总面积1993.52万公顷(29902.8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3.84。 其中:荒草地204.53万公顷,占未利用土地的10.26;盐碱地45.26万公顷,占2.27;沼泽地3.73万公顷,占0.19;沙地

17、228.20万公顷,占11.45;裸土地41.00万公顷,占2.06;裸岩石砾地1297.10万公顷,占65.07;田坎110.87万公顷,占5.56;苇地1.38万公顷,占0.07;滩涂15.15万公顷,占0.76,冰川及永久积雪29.70万公顷,占1.49;其它未利用土地16.57万公顷,占0.83。未利用土地占地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比例,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6.16。(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土地利用效益低 长期以来,土地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随意性较大。从全省土地利用现状看,农业用地中耕地、林地比例小,牧草地面积大。林地中包括有较大面

18、积的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每公顷森林蓄积量只有28.2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73.42; 牧草地中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面积比重很低,天然草地中50.8为荒漠及半荒漠草场,草地质量差,产草量低,平均七、八十亩地承载一个羊单位。耕地中旱地比例高,中低产田面积大,耕地单位面积产量较全国平均水平低47。近年来果园发展较快, 由于种植结构单一,品种老化,造成果品滞销,价格下跌。城乡建设也存在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布局不合理的问题。陇海、兰新铁路沿线集中了较多的城市和集镇,各业用地矛盾较为突出,而南北部基础建设投资少,交通不发达,经济发展缓慢。 、重利用轻保护,土地生态环境脆弱 由于对土地资源可持续

19、利用缺乏应有的认识,不少地区对土地的利用经营粗放,重用轻养,忽视对土地的有效整治与保护,土地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据有关调查结果,全省因水蚀、风蚀、冻融等灾害引起的土壤侵蚀面积达39.54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86.9。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4.81万km2,每年因水蚀而造成的土壤流量达5.79亿吨;沙漠及沙漠化面积1428.9万公顷。陇南、陇东、陇中一些传统耕作区已垦殖过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28.43万公顷(426.41万亩),其中陇南地区就有15.19万公顷,占该地域耕地总面积的26.55。广大旱作区陡坡种植、轮荒种植或种撞田,广种薄收,土壤侵蚀严重;由于人口压力大,一些贫困山区陡坡地不

20、能退耕还林还牧,土地生态系统难以向良性循环转化。部分林区重伐轻育,采育失调,林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下降;牧区草场超载放牧,草场大面积退化。河西内陆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常出现上游盲目开荒超量用水,下游耕地撂荒,缺水而弃耕的农田常受到沙化的威胁;井灌区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沙生植被枯死,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近年来,工业“三废”污染土地进一步加剧。全省每年耕地受灾面积约140万公顷,成灾面积达100万公顷左右。 、土地利用短期和盲目行为多,资源浪费与破坏严重 省内不少地区对土地投入不足,或只重视化肥而不重视有机肥料,耕地土壤肥力有所下降。农村砖瓦厂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不惜占用

21、大量耕地。据统计,全省砖瓦厂用地4000多公顷,每年用于取土的用地667公顷以上,且大部分是耕地。有的地方不顾土层塌陷,掏沙卖钱,资源破坏严重。各类建设盲目用地行为较多,一定程度破坏和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部分乡镇企业、市场建设缺乏科学的前期论证,盲目上项目,占用大量土地,建成后效益不好,或土地闲置不能还耕;一些项目多方投资,重复建设,建成后又面临原料不足,达不到设计要求;部分小城镇盲目扩大、超前用地,挤占周围的菜地和粮田;城市土地行政划拨仍占一定比例,部分企业、机关圈大院,多占地或占而不用;农民建房违法超占土地、川塬区违反村镇规划,在良田中间乱建房屋屡禁不止;一些乡镇企业置土地管理法于不顾,

22、随意占用集体土地而不报批;各级政府越权批地也时有发生。 、土地整治有效投入少,基础条件改善缓慢甘肃自然环境较差,要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生产力低的现状,必须加大对土地整治的资金、物质、科技投入,努力改善基础条件,提高土地质量等级。多年来各级政府逐年加大投入,使基础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全国的建设水平仍有很大差距。一方面国家对农村基础建设投入的资金有限,另一方面农民对土地的投入能力很低,而且目前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力常年外出打工,许多年轻人不安于农业生产,务农的只剩下老人和妇女,农田基本建设质量难以保证。一些地方还存在边建设边毁坏的现象,基础建设速度缓慢,许多贫困及边远地区基础条件难以很快改善。省内大部

23、分地、县财政困难,经费紧缺,中小城镇职工住房无力统建,形成城镇居民住宅也象农民宅基地一样一家一院,建筑混乱,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而且给未来城市设施配套、旧城改造更增加了难度。 (四)土地资源开发潜力 、土地资源广度开发潜力 我省河西走廊地势平坦、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除目前已开发利用的绿洲农耕区外,还有一定面积的可垦荒地资源。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河西走廊共有土质平地120133.3万公顷,宜农一、二等荒地资源就达45.2万公顷,其中开发难度较小的有28.6万公顷。河西荒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决于水资源的开发,与大中型蓄水、引水、外流域调水工程紧密相关。现已有多项论证规划,部分水利工程正在建设;一些地区可

24、适度开采地下水;通过实施各项节水灌溉措施,也可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 河西及陇中北部还有200多万公顷沙地,所在地区光照充足,热量较丰富,如果能解决水源,发展沙产业也大有可为。 陇东、陇西及陇南地区目前尚未开垦的土地是一些坡度较大的荒坡、荒沟。结合小流域治理,可开发用于林业或牧业,一些背风向阳的荒坡地经整理后,可以发展经济林或人工草地,也可开垦出小片耕地,建设立体的用地结构,促进农林牧业的全面发展。继续拍卖“四荒地”使用权,有助于加快荒山、荒沟的治理和利用,取得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本省陇东、陇南、中部以及甘南部分地区分布有一定面积的河流滩涂,随着现有旱耕地逐年修建梯田、建设沟坝地,提高了土地

25、的持水能力,河川泾流量明显减少。通过对河堤的治理,部分滩涂可以稳定摆脱洪水危害,开发为耕地或园地。据统计,本省陇中中南部、陇东、陇南、天水一带河流滩涂共约有7.33万公顷,按其中25可以治理开发为耕地计算,可以增加耕地约1.83万公顷。 黄土高原区农民过去以居住窑洞为主,如今富裕了的山区农民开始在塬面、川平地上盖房居住,旧庄基地经整理复垦,可成为质量较好的耕地。近年来,陇东地区已复垦旧庄基地0.2万多公顷。省内部分富裕地区已开始实施农村小康村建设,村庄逐步归并后,部分旧庄基地可退建还耕。、土地资源深度开发潜力我省陇东、中部、河西地区的水浇地小麦亩产最高都能达到千斤,小麦玉米带田也都可以达到15

26、00斤以上。而中部半干旱地区还有大面积亩产百斤左右的坡旱地,遇到大旱年份部分耕地颗粒无收。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全省还有283.33万公顷坡旱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6.78,是全省主要的低产农田。按照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的我省中部定西、通渭一带的小麦气候生产潜力产量都在250公斤亩以上,平凉、庆阳一带300400公斤亩(经济学产量)。1996年全省粮食平均单产为182.02公斤,定西、平凉、庆阳三地区粮食单产分别为124.07公斤、134.44公斤和137.74公斤,不到气候生产潜力的一半;在同一地域中耕地生产力水平也有较大差异,说明土地资源深度开发还有很大潜力。通过改善农业基本条件、推广先进的

27、耕作技术、提高复种指数等措施,可以充分利用光照、热量和降水资源,进一步挖掘耕地的生产潜力;新上引水、调水工程可实现部分旱地改水地;粮食收购价格的提高也可进一步调动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促进土地资源的深度开发。非农业建设用地内部也有一定的潜力可挖。全省农村居民点建设分散,用地规模较大,人均用地面积达到215.88m2,超出农村150m2的最高人均用地标准43.9,通过村镇规划、土地整理,如能将人均居民地降至国家标准之内,可腾出13万余公顷土地用于建设,降低城乡建设新增用地规模。二、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方针(一)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为保证全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

28、,规划期内,全省要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通过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使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用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在保障交通、能源、水利及原材料工业等重点项目用地的前提下,非农建设用地总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地新增用地规模逐步缩小;土地后备资源得以适度开发,土地整理由点到面全面展开;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明显提高;土地退化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逐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2000年,全省耕地总量稳定在498.75万公顷(7481.25万亩),较1996年减少3.73万公顷。期内,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总量不超过1.79万公顷(26.85万亩),其中占用

29、耕地控制为0.84万公顷(12.6万亩);园地面积(果园及经济园林)适度增加;林地盖率达到9.4;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万公顷,治理沙漠化面积24.2万公顷,土地退化逐步得到控制,土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20012010年,全省净减耕地1.41万公顷(21.15万亩),2010年,耕地总面积达到497.34万公顷(7460.10万亩);各类建设新增用地总量不超过4.27万公顷(64.08万亩),其中占用耕地控制为1.97万公顷(29.4万亩);各类经济林、用材林、防护林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达到10.4;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0万公顷,治理沙漠化面积47.1万公顷;全省范围内的环境污染

30、和生态恶化基本得到控制,城乡环境有较大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增强。2030年,随着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全省耕地总量还将保持稳定,农业用地结构更趋合理;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土地生态系统逐步实现良性循环;交通建设、城乡建设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用地规模趋于稳定;用于改善环境的绿地不断增加,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二)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 土地利用要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本着“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改善环境”的用地原则,以保护耕地为重点,尤其保护好基本农田。合理配

31、置土地资源,逐步转变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集约化利用水平;坚持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业用地,正确处理好地面建设用地和开发利用地下矿产资源的关系。各类建设用地要注重内部挖潜,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坚持节流、开源并重,有计划地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使非农业建设占用的耕地得到补偿,实现全省耕地稳中有增;坚持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努力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土地利用规划 按照新土地管

32、理法土地利用实行用途管制的要求,规划期内,全省农业用地由2442.58万公顷(36638.72万亩)调整到2509.28万公顷(37639.20万亩),增加66.70万公顷(1000.50万亩),占总面积的比例由53.71提高到55.18。其中:耕地497.34万公顷(7460.10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10.94;园地23.40万公顷(351.00万亩),占0.51;林地551.03万公顷(8265.45万亩),占12.12;牧草地1421.05万公顷(21315.75万亩),占31.25;水面(河流、湖泊、水库、坑塘)17.30万公顷(259.50万亩), 占0.38;建设用地由111.

33、63万公顷(1674.49万亩)调整到117.69万公顷(1765.35万亩),增加6.06万公顷 (90.90万亩), 占总面积的比例由2.45提高到2.59。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9.38万公顷,(1340.70万亩),占1.96;交通用地18.85万公顷(282.79万亩),占0.41;水利设施(沟渠、水工建筑物)用地9.45万公顷(141.68万亩),占0.21;未利用土地(含苇地、滩涂、冰川及永久积雪)由1993.52万公顷(29902.85万亩)调整到1920.76万公顷 (28811.40万亩), 减少72.76万公顷(1091.40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43.84下降到

34、42.24。全省土地利用率达到57.76,较1996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一)优先保证农业用地 、保持耕地数量稳中略有增加,耕地质量不断提高 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确定的农业发展目标为: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00万吨、 棉花3万吨、油料50万吨、甜菜180万吨、蔬菜450万吨,人均粮食350公斤;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60万吨、棉花9万吨、油料75万吨、甜菜200万吨、蔬菜800万吨,人均粮食400公斤以上。 为保障农业的持续发展,“九五”期间,全省通过开发、复垦增加耕地3.32万公顷,各类非农业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和灾害毁地共减少耕地7.05万公顷,2000年,耕地总面积稳定

35、在498.75万公顷(7481.25万亩), 较1996年减少3.73万公顷(55.95万亩); 20012010年,全省通过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增加耕地7.75万公顷,各类建设占用、灾害毁地和生态退耕共减少耕地9.16万公顷,2010年耕地总面积保持为497.34万公顷(7460.10万亩),较2000年减少1.41万公顷(21.15万亩)。 规划期间,为保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省内将进一步加快多项水利工程建设,完工后,全省水地面积将达到147.3万公顷(2210万亩),较1996年增加48.95万公顷(734.26万亩)。其中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新增灌溉面积15万亩、疏勒河流域农业

36、综合开发82.5万亩、引硫济金5万亩、黑河草梨西37.5万亩、东乡南阳渠12万亩、引洮灌溉工程100万亩;通过对引大入秦、盐环定扬黄工程的续建及一批小型水利工程的新建,部分旱地将改为水地。并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农田,使耕地质量和生产力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适度发展各类园地,注重更新改造 本省大部分地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有发展果品生产的有利条件,适宜发展多种园地。规划期内全省园地将增加6.40万公顷,其中农业结构调整耕地改园地4.41万公顷,开发荒滩、荒山扩大园地1.98万公顷。“九五”期间增加园地1.92万公顷;20012010年,增加园地4.48万公顷,2010年全

37、省园地面积达到23.40万公顷。 今后果品生产要注重内部挖潜,优化品种结构,发挥地方名优特品种优势,提高果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加强对老果园的改造更新,提高科学栽培管理水平,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地搞好生产、储藏、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形成规模生产。新增果园要尽量在非耕地和退耕地上发展,尽量不占用基本农田。 、不断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 按照“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黄河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以及我省国民经济“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 2000年,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9.4, 2010年,实现10.4。规划期内,全省增加林业用地81.63万公顷(12

38、24.45万亩),林地总面积达到551.03万公顷。 其中“九五”期间增加22.90万公顷,20012010年增加55.10万公顷。 甘肃林业资源少,土地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影响着农业的稳步发展。林业的发展应以增加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认真贯彻“注重保护,强化管理,加速培育,节制消耗”的基本方针;在切实保护好现有天然林资源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发展人工林,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和各种经济林木。在所有宜林的荒山、荒坡、荒沟、沙漠、河滩都要积极营林植树,退耕的陡坡地及时还林;搞好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建设,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加强草原建

39、设,提高牧草地利用效益 规划期内,部分牧草地将用于植树造林,也将有部分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为牧草地。 2000年,全省牧草地面积由1437.24万公顷调整到1437.01万公顷,减少0.23万公顷;2010年,牧草地调整到1421.05万公顷,较2000年减少15.96万公顷。 牧区通过进一步加强管理,围栏保护,分区轮牧,使牧草地质量有所提高,草场退化基本得到控制;努力扩大人工和半人工草场,增加饲草产量;积极推广牧区繁殖、农区育肥的系统耦合方式,提高家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要大力提倡和推广工厂化养猪、养牛、养鸡等现代化养殖技术,充分利用作物秸杆和青储饲料,以减轻对天然草场载畜的压力。 (二)严格控

40、制建设用地规模 、逐步降低城乡建设新增用地规模,合理安排工矿用地 根据我省“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0年和2010年,全省总人口将分别达到2580万人和2780万人;人口城市化水平由目前的18.36分别提高到20.0和25.3。城乡居民地建设按照逐渐降低新增用地规模和控制人均用地的要求,规划内,全省城镇建设新增用地控制为1.39万公顷(20.87万亩),其中城市新增建设用地0.70万公顷 (10.50万亩),农村居民点新增用地控制为1.52万公顷(22.78万亩),废弃旧庄基复垦0.33万公顷(5万亩),201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为508980.05万m2(763

41、.47万亩),人均居民地面积183.09m2,较1996年的195.88m2减少12.79m2。为保证长庆油田、华亭、靖远煤矿、白银有色金属等工业的发展,规划期内安排独立工矿用地0.42万公顷(6.25万亩)。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以小城镇、集镇和开发区为依托,集中连片发展,其用地通过挖掘现有建设用地内部潜力解决。 规划期间,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共增加3.33万公顷(49.95万亩),其中“九五” 期间增加1.01万公顷(15.15万亩),20012010年增加2.32万公顷(34.80万亩)。规划期末,全省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规模达到89.38万公顷(1340.70万亩)。 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内部存量

42、土地,注重拆迁改造,城市规划人均用地应控制在100m2以内。 农村居民地建设要合理布局,统一规划,逐渐扭转松散的居住方式,通过村镇规划和小康村建设,将人均居民地面积逐渐降至150m2。 要坚决制止乡镇企业盲目发展、浪费土地的现象。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要尽量少占或不占用耕地,尤其不占用基本农田。 、保障交通建设用地 加快交通建设是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2000年,全省主要干线公路全部达到二级以上,兰州到各地(州、市)所在地全部由二级以上公路连通,各地(州、市)到县(市、区)全部由三级以上公路连通。“九五” 期间, 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增加1572km;20012010年增加3240

43、km。到2010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在1996年36412km的基础上提高到41224km,每万km2的铁路和公路分别在1996年51.7km和774.3km的基础上提高到73.7km和906km。规划期内将保障铁路建设、公路改建、新建的用地需求,共增加交通用地1.53万公顷(22.88万亩),其中“九五”期间安排0.42万公顷,20012010年安排1.11万公顷。在新增交通用地中,铁路用地3627公顷、公路用地7473公顷、 农村道路用地4153公顷。2010年, 全省交通用地达到18.85万公顷(282.79万亩)。 、保证水利、水电建设用地 “九五”和2010年,省内将进一步加快水利、

44、水电基础建设。水电工程主要为黄河干流梯级电站和一些地方小水电的建设,建成投产后,将缓解工农业生产的电力不足;水利工程主要是内陆河流域的蓄水、引水、调水工程以及黄河流域的提灌、引水工程。规划保证水利、水电建设的用地需求,共新增用地1.20万公顷,其中“九五”期间增加0.36万公顷,20012010年增加0.84万公顷。 规划期末,全省水库水面、河流水面、坑塘水面等水面用地增加0.84万公顷;随着河堤的治理,将有1.39万公顷滩涂被开发用于农业生产,水域总面积将减少0.2万公顷(3万亩)。到2010年,全省水域总面积调整为70.75万公顷(1061.19万亩)。 规划期内,全省各类非农业建设新增用

45、地规模控制在6.06万公顷(90.90万亩)以内,其中占用耕地控制为2.8万公顷(42万亩)。 (三)积极开发未利用土地、复垦废弃地,开展土地整理 规划期间,一方面要通过增加投入,加大科技开发力度,逐步实现土地的粗放利用向集约化利用转变,提高土地质量,增加土地产出率;另一方面要坚持“开源、节流”并重,积极开发未利用土地、复垦废弃地、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宜林、宜牧荒地,充分利用荒地资源。规划期内, 全省通过土地开发增加农用土地70.38万公顷,其中耕地11.07万公顷、 园地1.98万公顷、林地19.74万公顷、牧草地37.59万公顷。到2010年,未利用土地减少到1920.76万公顷(2881.

46、1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1996年的43.84下降到42.24,土地利用率提高1.6个百分点。土地开发、复垦、土地整理在地区分布上应有所侧重。 河西地区:是全省土地开发的重点地区,土地资源的广度开发应在搞好规划,保持水土平衡的前提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规划期内,重点完成疏勒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黑河草梨西等水利工程建设的配套整治、开发任务,土地开发总面积50.60万公顷,其中耕地8.59万公顷(128.82万亩)、林地6.04万公顷(90.59万亩)、牧草地35.97万公顷(539.55万亩)。河西绿洲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灌溉便利,土地资源的深度开发有较大的潜力。应加大对中低产农田

47、、低产园地和林地的改造,推广应用各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两高一优”农业,进一步挖掘已利用土地的生产潜力。 陇东地区:以深度开发为主,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不断提高土地质量和生产力水平。广度开发主要是利用荒山荒沟发展经济林、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等,增加林木覆盖度,减轻水土流失;积极复垦废弃庄基地和采矿后的闲散土地,改造旧村庄,加强对25度以下山旱地的农田基本建设,整治河流滩涂,增加耕地面积。规划期内共开发荒地资源5.94万公顷,其中开发耕地0.92万公顷,开发园地0.14万公顷,开发林地4.88万公顷。 陇中地区:努力发展灌溉农业,围绕引大(大通河)入秦(秦王川)和黄河干流提灌工程

48、,开发沿黄灌区的荒地资源,扩大灌溉面积。广大黄土丘陵区要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严禁乱垦乱伐,防止发生新的水土流失,坚持农田基本建设,改善耕作条件。积极整治河流滩涂,扩大耕地面积。规划期内共开发荒地资源7.13万公顷,其中开发耕地1.18万公顷,开发园地0.37万公顷,开发林地3.96万公顷,开发牧草地1.62万公顷。 陇南地区:土地开发要从综合效益出发,把水土保持放在首位,封山育林,保护植被,扩大林牧业生产,建立农林牧协调发展的生产结构和用地结构。规划期内共开发荒地资源5.32万公顷,其中开发耕地0.32万公顷,开发园地1.47万公顷,开发林地3.53万公顷。 我省河西交通沿线、工业、旅游区戈

49、壁荒滩面积大,土地广阔平坦,有发展各类建设的良好条件。要积极开发荒滩用于各类建设,尽量少占耕地。 (四)加强土地整治和环境保护,努力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基本农田保护。全省范围内现有和新建的粮、棉、油、糖生产基地、城镇郊区长期保留的蔬菜基地、现有和新开发的种植名、优、特、稀作物的农田、现有及新修的水地和“三田”(梯田、砂田、沟坝地)都是应加以保护的基本农田。到2010年,全省有410.56万公顷(6158.40万亩)的基本农田将得到保护,保护率为81.71。规划期内,要严格按照甘肃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落实各项保护措施。要建立政府领导目标管理责任制,凡划入基本农田

50、保护区内的耕地不准建窑烧砖、建房、建坟;不准擅自采石、采矿、挖砂、取土;不准向基本农田内倾倒垃圾、渣土和排放工业废水、废气等有害物质。 、自然保护区管护。甘肃有多种自然景观,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为了保护生物资源,维护珍稀动植物的栖息繁衍环境,全省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35处,保护面积504万公顷。“九五”期间要进一步提高祁连山、兴隆山、白水江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质量,新建尕海则岔、黄河首曲、黄河三峡、盐池湾等四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0年新建腰墩、安南坝、头二三滩、灵官峡、莲花山、陇东草原及河西北山等七处自然保护区。使我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14处,省级自然保护区“九五”期间新建8处,

51、到2010年再建18处,使全省自然保护区总计达到60处(包括14处国家级),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水土流失治理。本省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由于降雨年季变率大,抗蚀性很弱的黄土及沙土分布广,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垦伐,使我省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部分地区有日益加剧的趋势。到1995年,全省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万km2,占应治理面积的43。规划期内,新增治理面积3.6万km2,2010年治理面积达到9.1万km2,占到应治理面积的72。 规划期内全省将继续坚持以修建梯田、坝地为主要内容的小流域治理,将治理与开发、保护与利用、改造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在减少

52、水土流失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的生产能力。水土流失治理也要和生态工程结合起来,包括各项林业工程和生态农业县建设,逐步控制和减轻大面积水土流失,使土地生态系统逐渐向良性循环转变,抗御灾害的能力有所增强。、沙漠化防治。本省沙漠及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平原、北山地区以及陇中北部,涉及8个地(州、市)25个县(市)区。沙漠及沙漠化土地共有1428.9万公顷。规划期间,将继续完成联合国援助的“甘肃沙漠综合治理与持续农业”项目。“九五”期间治理沙漠化面积24.2万公顷,其中造林4.4万公顷,治沙造田或改造沙化农田1.6万公顷,治沙发展经济林地1.4万公顷,其余面积进行封育。20012010年治理

53、沙漠化面积47.1万公顷,其中造林9.6万公顷,治沙造田或改造沙化农田3.5万公顷,治沙栽植经济林地3.0万公顷,其余面积进行封育。 沙漠化防治以保护绿洲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为目的;基本方针是北防风沙、中保农田、南护水源;采取造、封、管结合,乔、灌、草结合等措施,有计划地开展沙区治理与植被建设,建立起带、片、网结合的防风固沙林体系。沙漠化防治要从单纯的防沙治沙转向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沙区资源的轨道上来,在控制沙漠化发展的同时,以科技为先导,建立和扩大沙漠绿洲,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开发沙产业,发展沙区经济。 、盐碱化整治。本省盐碱荒地有140万公顷。其中含盐量大于20gkg、难以利用的约90万

54、公顷;含盐量1020gkg、经过改造可以利用的约50万公顷。另有盐渍化耕地约1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内陆河下游或洪积冲积扇沿地带。近年来,沿黄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亦有加重趋势。治理上应按照改造与利用、水利与农业技术相结合的方针,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灌溉、排水、平田整地、深耕晒垡、增施有机肥料、掺沙压碱、种植耐盐作物等措施,搞好综合防治与利用。到2010年,全省90的盐化耕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四、重点用地项目与布局(一)主要工程项目用地与布局、工矿建设用地。规划期间,我省将进一步加快石油、 化工有色金属、机械电子、建筑建材和轻纺等支柱产业的发展。本着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用地向主导和战略产业倾斜,优先保证国防工业、资源开发、能源原材料工业,兼顾加工工业用地。保证平凉电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