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节选教案模板 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一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
2、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 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 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 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 三、文本研习 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
3、过程,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 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领梁山好汉跑到兰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那样王羲之的心情还好吗?当然不好。所以什么也是很重要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才有了共同话题,气氛很好,所以开心。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
4、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乐事) #“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作出诗来。 当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大家喝喝酒,吟吟诗,当真是不亦乐乎!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为之作序,这就是这篇兰亭集序的由来。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赏心)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在这里,四中美好的事物都具备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开心。 2、分享作者快乐的心境女生齐读第一段。 3、常言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作者的这种
5、快乐并没有持续很久,不一会儿,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 针对这个起伏,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读,商讨) (先叫学生翻译,问:你认为这句话是在讲什么呢?) 如: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真是短暂啊,一抬头,一低头,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这是悲。古人也有很多描写人生短暂的句子,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
6、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这里写的是尽管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宁静与躁动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当大家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感到快乐自足,但一味的享受而忽视时间的存在,却没发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的迅捷,等你反应过来时,也许早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朽之人了。这也是悲。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到欢喜变成厌倦,人事变迁,物是人非,又不得不感慨这个世界的变化。这还是悲。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有哪些值得高兴的事?比如*开头就说了,天时、地利、人和,心情无比畅快。但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之前的四大乐事,转
7、瞬之间,就成为过眼烟云,时间的流逝始终让人觉得不痛快。 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况且,人生的长短随造化而定,最终必将走向消亡。作者认为死和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是这种大事我们却做不得半点主,真是既无奈,又无助,怎不叫人痛苦? 6)“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每每看到前人写的关于生和死的*,作者便没来由地觉得前人的观点、看法和自己相差无几,都把死和生看成是一件大事来对待。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所以作者说,把死和生,长寿和短命看成是一样的,这种观点是十分荒谬的,没有根据的。后人看
8、我们就像我们看过去一样,把是非得失看得明明白白。反之,当我们自我观照,自我审视的时候,往往无法判断自己的这种生存状态究竟好还是不好。 “凡中国文学作品,即是其作者之一部生活史,亦可谓是一部作者之心灵史。此即作者之人生艺术。”钱穆 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文化作品的同时,也应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的人是怎么活着的? 引入资料: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
9、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谓“一死生”“齐彭殇”。 他们崇尚老庄,老庄思想是怎么样的?老子,提倡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我乐我的,你哭你的,谁也管不着谁。庄子,逍遥油,我忽而上天,我忽而入地,哪管人间苦乐与悲喜,只要自己觉得逍遥自在就可以了。这是一中十分虚无的人生观。 这和悲又有什么联系呢?当时文人的生活太消极、太虚无了,所谓*者迷,旁观者清。(举例:时人评价*)时人无法体察自我,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这也是一大悲! 8)“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里交代了写作目
10、的,想着后世的读者能和他有相同的情致,类似的感伤。 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大部分同学都不认同郭沫若的看法,同学们认为作者的痛是正常的,是有理有据的。作者或感慨人生短暂、时光易逝,或悲叹人生无常,死生大事,不得变更,乃至时人活在“*者迷”的状态之中,因此觉得十分悲痛。而这个痛与极乐的连贯性与合理性,同学们在课后仍可以继续探讨。 (看来同学都很厉害,都能和大师级叫板,争一日之长短) 4、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一直在死生这件事上纠缠不清。他写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写“*者迷”,批判了当时消极无为、一死生、齐彭殇的人生观。反而言之,作者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它的反面应该是一
11、种怎样的人生观?) 明: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当积极用世,“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四、课堂总结 1、我们已经知道王羲之的观点是人生在世,当积极入世,实现抱负。你们怎么看?(机动环节) 2、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既而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然后由己悲人,批判了时人的虚无、消极,沟通古今,水到渠成。果然是一篇难得的大作。 3、让我们再次朗诵全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情感。 五、作业 归纳
12、重要的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 教学重难点: 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环节: 课前预习 1、运用字、词典,疏通全文,读准
13、句子,尝试口译全文,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晋代的思想潮流,把握*感情(查一查,找一找) 3、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写写自己的人生观(想一想,写一写) 课堂流程 一、赏帖悟性 1、字如其人 说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多人想到这是部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一行书”,观书贴,悟性情。 (1)字的特点:古雅秀美,潇洒自然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 (2)字如其人王羲之的“雅”:出身名门其伯父为东晋元勋王导“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导.谢安)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又少有美誉,自然兴起名士之雅。(羲之简介) 2、检查预习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
14、怀,其致一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世殊事异/虽取舍万殊(归类记忆)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称推求) 向之所欣/及其所之既倦 游目骋怀/人之相与(结构推断) 2.解释下列句子 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宾语)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省略主语)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省略介词) 二、赏景识趣 主题:文如其人王羲之的“雅”在写景中的体现 (1)自由朗读前两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a辰雅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天高气爽,玉宇澄清) 惠风和畅(微风拂拂,暖意融融) b景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比
15、较: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上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同为写暮春江南风光,二者有何不同?(丘迟文中是姹紫嫣红,争奇半妍的香艳之美;而*却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而已,只素淡而已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白诗是明艳之美) c人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牧诗“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见注释) d事雅修禊事也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2)辰雅、景雅、人雅、事雅换得作者如何心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
16、自然的恩赐,置身其中,往往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游:在水中为游,人自由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 骋:驰骋,自由的联想、想象,因而可突破时空局限 b小结: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的感召下抒发的情怀,这就是山水诗的兴起,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是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了,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精心打造的精神或理想的标尺,如同“田园”一样,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累了时候,它成了皈依。成了“诗意的栖居” (3)这种感情浓缩成一句话“信可乐也” 南朝
17、诗人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兰亭之会,四者并具,怎不可乐? 信,的确、确实 “也”为什么不用“矣”? “也”语气平缓,“矣”语气激越,这同样是作者的淡泊宁静,清新雅致的人品、文风的体现。 三.情感初探 1.启疑:“乐”是不是在全文中一以贯之呢?学生找“痛”与“悲”字 2、“痛”、“悲” 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情境不合,如何认识。 a痛: (1)“痛”在何处?人老、事迁、景陈、寿短岂不痛哉? (2)“痛”指什么?不是痛苦,痛伤,而是痛惜 b悲: (1)为什么会有“悲夫”的感慨? “后之视今
18、,亦犹今之视昔”(后人看待今人,就像今人看待古人) “今之视昔”“每览昔人不能喻之于怀”说明我与古人同悲(同悲“死”与“生”的感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说明:后人读我的*,犹如我读前人*一样 (2)“悲”与“痛”的比较 不同,“痛”是个体之痛,自痛、自悼、自怜,而“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已悲人的,更加深刻。 (3)小结: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进行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已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的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是一致的,王羲之正道出了“千古同悲”,才能深深打动我们(“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亦将有感于斯文”) 昔人、自我、后人千古同悲 (4)悲不是悲苦
19、、悲痛,而是悲叹 四.深度探究 (1)理解:晋书王羲之传“羲之素好服食养生,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羲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王羲之的自我之“志”究竟何在? 关于*的写作主旨,有下列不同说法,你赞成哪一种? a、篇中从可乐处说到可悲,着眼生死二字,有深意存焉。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余(喻别人一些零星言论或意见),漠然无情,外其形骸,以仁义为土梗(泥土塑的偶像),名教为桎梏,遂致风俗颓弊,国步(国运)败移。右军有心人也,虽欲力肆抵排,而狂澜难挽,不得不于胜会之时,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伤怀,而长歌当哭,以为感动。(
20、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b、玩此文中段,因乐极生悲,感生死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之意,乃旷达一流。或以右军非把生死看不破,为当时清谈误国者箴。看来文中原无此意,就文论文,不必深求。(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死生亦大矣”这是*中心,言下之意是生、死是大事,要正确地认识死与生,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是政治极为严酷的时代,杀伐严重,社会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混同生死,及时行乐),总之,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作者在*结尾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读了*,你有什么感想?对待生死(
21、生命)的态度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对此都做出了探索。下面列举出几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或者,你还有什么别的看法? 羲之,我想对你说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对生命对人生有思考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五.收束全课 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深沉的感慨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这人生之乐便是开头的兰亭雅集,那是形象化的表现。也正因此,作者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混浊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生长河中溅起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真正实现“诗意地栖居”。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论老之将至 “每
22、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六、总结延展 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逸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的地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
23、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挖掘学生珍视经典美文的潜在情感,为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轶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的地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那幅书法作品吗?板书(兰亭集序,王羲之)今天我就带来了此幅作
24、品的摹本。出示冯承素的摹本。 实际上,兰亭序的真本已经由唐太宗带入昭陵,唐太宗在世时,唐代就有过好几种摹本和临本(摹本是完全遵照原作的摹写,而临本实际上已经掺入了书写者的自我风格特征的临写),流传到今天,像初唐的几位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他们都进行过兰亭集序的临写,而专门在皇宫里面做摹本的是冯承素,现在我们通行的就是冯承素的摹本,都一致认为此摹本是非常接近原作的。那么关于临本后代也有赵孟頫、董其昌等比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风清闲,字字珠玑”,被称为历代序跋样板中的妙品;一起走近这幅书法艺术登峰造极,被推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对后世在文学上、书法上以及文化上有深远影响的千古杰
25、作。 二、检查预习 根据我们对*的预习,我来考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疏通文意。 1、夫人之相与(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夫,句首发语词,实际是人相与(人与人相交往)。 2、修禊事也(动词,做、举行) 进行修禊活动(一种驱邪的活动,到河边搞祭祀,沐浴,目的是为了驱除不祥,祈福)。 3、其致一也(一致) 他们的情致是一样的。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人与人相交往,转瞬间就度过一生。 今义:低头或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5、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译文:死和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呀。 6、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会稽郡山阴
26、的兰亭聚会。 7、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 译文: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8、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 译文:也将对这篇*有所感受吧。 三、分析文本 (一)、抽一学生朗读。 1、思考:*中能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分别是哪些? 教师明确:乐、痛、悲(板书) 2、那么作者的乐之由?痛之因?悲之源?分别是什么呢? 落实:问题一: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教师提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四美具,二难并”,“四美具”指的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并”指主客难得在一起,指人才聚集。 那么我们在这里套用这句话,分别指出“乐”之由。 教师明确: (1)、良
27、辰:暮春之初。 暮春是三月。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具体落实在句子上表现这一天的天气状况的句子:板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体现什么之美?板书:气候宜人。 (2)、美景: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即当时的会稽郡山阴县距离城西二十余里有个名兰渚的胜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教师板书。 a、“修”指的是“高”,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翠竹。 b、(译文:又
28、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省略句) 主体是山水,这里体现的是环境之美。 (3)、赏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如何表达?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a、译文:(我们)抬头纵观天地的广大无边,低头俯察万物的兴盛繁茂。当然:照定语后置的正常语序应该译成:(我们)抬头纵观广大无边的天地,低头俯察兴盛繁茂的万物。 b、所以: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c、所以游目骋怀(动作使动,使放纵,使奔驰) 用来放开眼界,开阔胸怀。 d、足以极视听之娱(副词作动词,尽享)之:的 尽情地享受观赏和倾听的乐趣。 e、译文:用来放开
29、眼界,开阔胸怀,尽情地享受观赏和倾听的乐趣。(苏东坡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锝之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f、信可乐也:实在是快乐啊! 板书: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这实际上体现了生活的美好。板书:生活美好。 (4)、乐事: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我们来看这句话: a、引以为流觞曲水。 译文:汲引(清流急湍),把(它)作为流动酒杯的曲折水道。(省略句) b、其次:古义:它(曲水)的旁边的地方。大家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 今义:次第较后
30、;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译文:虽然没有热闹的管弦音乐。(定语后置) d、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一边喝酒,一边赋诗。 f、也足够尽情地抒发内心的情思了。 板书: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这体现了相聚诗酒之乐。板书:相聚诗酒。 (5)那么还有“二难并”,我们不知道这些名士谁是主人,但大家相聚在一起,那真是开心得不得了。板书: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群贤毕至(形作名,贤士)众多的贤士都聚在这里。 b、少长贤集(形作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年轻的、年长的人都聚集在一起。 在这些人中,除
31、王羲之外,还有像谢安、孙绰、支遁等人,这些人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像王羲之、谢安不用说,孙绰、许洵是的玄学家,支遁是和尚,这些人聚在一起,他们忘记了年龄,尽情享受着乐景、美事。 这是“名士相聚”之乐。(板书) 总体板书: 气候宜人(良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环境优美(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生活美好(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相聚诗酒(乐事):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名士相聚(二难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问题二: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提示:作者由乐一转,本来是今天游宴的快乐,作者由此感慨,
32、人啊!其实生死,万物的生和灭,其实是非常迅速的。作者由乐转悲有一个过渡,他先写两种人,一种人好静,这种好静的人就“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在家里(室内)和朋友面对面交谈。(畅谈) 就是说:我们这些好朋友,我们是好静的,我们在屋里,谈谈人生啊,谈谈抱负啊,谈谈理想啊,还有一种人啊,好动,他就可以“放浪形骸之外”这种人是可以到处形迹天涯。可是作者说,无论是好静也罢,好动也罢,这两类人,其实他们的快乐都不能永保,那么这样一来呢,厌倦了之后,“痛”由此产生了。 教师明确: 首先:“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a、及其所之既倦(动词,达到、得到) b
33、、译文:等到对于自己已经对得到的东西感到厌倦,情绪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迁而改变,感慨就会随之而生。 板书:所之既倦 这是永不满足的欲望使然。我用“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来概括。(板书) 其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a、向之所欣,这里的“向”,古义:过去、以前,原先感到高兴的事。 今义:方向 b、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或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还不能不因此(因为这)而激起心中的感触。 d、译文:原先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已经成为陈迹,还不能不因此而激起心中的感触。 实际上是“所遇已陈”,生命状态在不断变化,无法把握,我用“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来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和田地区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mapjava面试题及答案
- 东北护士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贵州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广东省电工技师职业技能理论考试练习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山东临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及答案
- 资产评估师财务会计应收账款考试题(含答案)
- 数字化物流商业运营 习题答案-模块七
- 2024年医务人员查对制度考试题(含答案)
- (新版)消防设施操作员(初级)考试历年真题(含标准答案)
- 《患者安全目标解读》课件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课件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 二手房屋买卖物品交接清单
- 技师论文 变频器的维修与保养
- 非标自动化设备项目进度表
- 诊断学教学胸部查体
- 桥梁安全事故案例警示
- SB/T 10460-2008商用电开水器
- GB/T 9124.1-2019钢制管法兰第1部分:PN系列
- GA 1800.2-2021电力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第2部分:火力发电企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