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底蕴_第1页
水: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底蕴_第2页
水: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底蕴_第3页
水: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底蕴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西社会科学哲学研究!# $# %&#$%&($ )*+$%, )+$-&+-.水; 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底蕴! 黄承贵 何应敏(明雍比丘)(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江苏南京152263)/ 摘 要 0 本文旨在将水的生命与人的自然生命相结合,论述人的生命中所具有的水的自然特质,这也是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之义,以其表明老子对生命理想的哲学追求。笔者从水的三性:谷、清、柔,论述自然生命的三维:广度、深度、韧度,以体现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底蕴和理想目标,展示出老子“大道”的生命内涵。同时对现代人关注生命价值,建构生命理想层次,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0 老子;水;生命哲学;自然底蕴/ 中图分类

2、号 0 / 文章编号 0 522! 4 ?5 9 1223 : 2? 4 22! 4 2!老子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大哲学家,也是一位朴素的自然主义者。“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实体,其不仅是产生自然万物的本根,也是自然万物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是老子思考世界和探究世界的哲学基础。老子之 “道”,表面上以天道自然为宗,但深究其本旨仍在人生,即老子将天道自然作为哲学的出发点,而其归宿和落脚点仍在人生,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所以说老子之学不仅是自然哲学,更是一种生命哲学。其突出强调人类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和自然性,重在生命的超越和自由,以求获得生命终极意义上的关照。本文从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层面着手,/5 0 探讨老子

3、生命哲学的内涵与本质。“水”是老子之学的主题特征之一,集“道”之所有特征于一身,非常形象的向人们展示了“道”的生命哲学的自然内涵。老子将具备天性物质的 “水”,与万物之灵即人的生命相结合,阐述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本质,表现了水是老子富有自然哲学底蕴的生命理想。本文旨在以水之自然性来探究一下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内涵。一、水 生命之自然本根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9 老子 章,以下引用只注章目。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章)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在古代就有许多关于水本原的哲学思想,哲学家在探讨自然时,由于水与人

4、的关系而突出水的作用。中国古代 “五行”学说认为 “水、木、金、火、土”是世界本原,水乃五行之首。古印度认为“地、水、风、火”乃是世界四大,是组成世界的四要素,而水居其一。被黑格尔称为第一个自然哲学家的泰利士认为:水是世界本原,生命从水中来,又复归于水中。而比泰利士早约一个世纪的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管仲,在管子水地中提出 “水者,万物之本原”的思想,并加以详细论述,他认为水构成万物,万物依水而生长,人也是由水生成的,水“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虑出焉。”老子作为中国第一位自然哲学家当然也不例外。老子在论述水时,更多强调的是个体生命的存在,强调人的自然生命是人最本真的存在形式,人应该如水一样保持自然/

5、收稿日期 0 1223 4 25 4 5/ 作者简介 0 黄承贵(5678)男,江苏南京人。安徽蚌埠汽车管理学院政教室教师,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先秦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何应敏(56!)男,加拿大人。南京大学宗教学系留学研究生。!的天性,效法天道,以求生命的本真。老子认为,人应效法水,才能更真实的接近和体现“大道”,水是 “大道”在自然中本质的再现。在现实生活中,“道”是 “惟恍惟惚”的,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得的抽象之实体,是无法仿效的,而能仿效的是现实的自然之水,它是“大道”的真正体现。老子说,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按尔雅释诂云:“几,近也。”“道无水有,故曰几也。”

6、#$ % 道高悬万物之上,可遵循而不可效法,故曰“无”。水乃实存之自然物,故曰“有”,道和水都是普利万物而不争,所以说水之德近于道。人能如水之德,亦必近道而无尤。道与水同归而殊途,同质而异象也。道是水的规律、根源,水是道的直接体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章)老子通篇五千文,言道德之事,重在生命之对待,强调生命之价值,“有通生之德,故字之曰道。”# % “通生”者,生命之实体。所以说老子哲学是生命哲学,重在生命的自然存在。“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章)道乃万物生命之主宰,故道者,生命之根源也。由此可见,人的生命是“道”所指向的价值目标。老子作为一位朴素的自然主义者

7、,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自然中的水,来描述生命,体现大道,实现对理想生命的追求。老子以水性来比喻人的生命,认为人的生命应该像水一样,具有水的自然性。水柔弱而不争,养育万物,无所不容,无所不用而泽被万物。水行天道,顺自然,处卑下地位而不亢,始终如一而永往直前。老子用其朴实无华的文笔,把最平凡的水写成一首感人至深的生命之歌,旨在通过对水性的描写,达到对生命理想的追求与歌颂。他说: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既是老子对水之德行的描述,也是对人生命存在的内在追求。“居善地者,可止则止。心善渊者,中当湛静。与善仁者,称物平施。言善信者,声不妄发。正善治者,德惟无私。事

8、善能者,无所不通。动善时者,可行则行。”#! % 在这里,人的生命之存在在水性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水性,最能体现大道,以其顺应自然来体现生命之本真。“自,便是天道自己的本身。然,便是天道自己本身本来当然的如此而已,更没有别的理由可说。合起来讲,自然,便是天道本身自己当然的法则是如此的。”#) % 水的最大特性就在于任其自然,自然而然的淳朴,也是生命的本真状态。著名的日本大将军黑田孝高曾写过水五则,来赞美水之自然性:一是自己活动并推动别人的,是水;二是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三是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四是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的宽大度量的,是水;五是汪洋大海,

9、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或化而为雾,又或凝结成一面如晶莹明镜的冰,不论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他的论述正是水性乃是人生命本根体现的最好佐证,充分说明了水是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底蕴。老子将水性与生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做到了自然与人的有机统一,真正凸现出老子生命哲学的内在本质。二、“谷” 生命之自然广度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章)谷得一以盈,谷无以盈将恐竭。( 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章)“水止于江海则不溢,人止于道则不殆。”因为道在天下,万物莫不被其泽。江海善下川谷,川谷无不朝宗。天下万物之与道,正犹如川谷之与江海。人得生命应如川谷一样,以

10、水性之谦下,以川谷之虚广,无所不容、无所不包,汇向江海,体现大道。“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 % 水因其善下之品性,故能成为百谷王。说文言:“王,天下所归往也。”百谷王,是百川之所归往,故为百谷之长。所以水性在自然生命第一层面上体现的正是 “虚怀若谷”的广阔。展现的正是生命的广度,是老子自然生命的基本内涵。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理解水之自然性:一是“下”,一是“容”。“下”含有谦虚卑下的意思。老子喜欢用川谷江海来比喻生命的处下居后,他认为,百川都能汇归于江海,就是因为水有向下的品性,以及江海能低洼处下的原因。生命也是一样,只有具备内敛不争的品性,谦下任物的德行,才能顺任自然,体现大道。“谦

11、下”是一种美德,同时具有一定的道德约束力。老子要求生命应同水一样,自居下流,润物无声,从而才能达到“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同时,作为生命的存在,需要一定的自然约束力,没有自然力的约束,生命就会迷失方向。正如水一样,“下”!就是它的自然力,没有 “下”的约束,水会无形漫流而永远不会汇成江海。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不论是处于何时何地,只有保持谦下的美德,才能使生命得以和谐发展,表现出其质朴的本性。如平凡的流水一样,不与万物相争而得以永恒。“容”含有容物纳垢、包容一切的意思,老子也以川谷江海象征人的包容大度,兼蓄万物。川谷江海何以有容物纳垢之性,因其虚也。老子说:“道癷,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

12、宗。湛兮,似或存。”(# 章)“癷”,古字为“盅”,训虚,说文:“盅,器虚也。”正因为大道是虚状的,故其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而“谷”正是对大道的再现,显示的正是大道容物纳垢的内涵。故老子说:“敦兮其若浊,旷兮其若谷。”($! 章)人的生命也应该具有“百川归海,有容乃大”的品性。“谦下”“包容”本身又是一种道德的修养方法。老子注重“谦下养生”、“容物厚生”,古语云:“水唯能下方成海”、“唯能容方成其大”,老子常以此作为自己人生修养的目标,从而达到 “以其无为而无不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章)的理想目标。“谦下”和“容物”作为生命理想的基本层次,表征着生命最初本真的一面,体现了老

13、子自然无为的德行。三、“清” 生命之自然厚度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章)知清静以为天下正。(#! 章)彻底排除杂念,保持绝对清静,使心若明镜,照见一切,虽万物纷繁,也能凭此虚静工夫,看清世界,认清生命之本根。清净乃是认识之根源,故能返观生命之本真,回复天性之本然,故曰静。水“静之徐清”,万物乃明。庄子对此解释道:“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 ) 清静是水之本性,也是人的生命内涵的体现。“水之性

14、不杂则清”,* ) 人之心“无欲则静”。人的生命应该不含有杂念奢欲,应如明镜止水,反观一切,体验生命之价值意义。故老子说:“知清静以为天下正。”老子认为,虚静的生活,蕴涵着心灵保持凝藏的心态。唯有这种心态才能培养出高远的理想和真朴的气质,也唯有这种心态,才能导引出深厚的创造能量,真正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所以老子要求“致虚极,守静笃。”即使内心极度空虚与静寂之目的,达到复明的状态。因此老子恳切地呼吁人们重视一己内在生命的培养,只有恬退自养,静定持心,才能转入清明的境界。在老子看来,人心应如静止的水,只要内里透明,内心保持平静,便不会被外物所动摇。人恢复宁静的天性,乃是永恒的自然法则。因为“归根曰静

15、,是谓复命。复命曰常。”人的天性归于宁静,生命也就会归于清净,返朴归真,“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 章)保持纯朴的本真。水静之徐清,清之徐平,平则可以照物,可以看生命之本真,人静止如水,则可以返观自身,内省诸物。老子认为只有安静于自然,仿效水之洁净,生命才能凝静淳朴,谨严审慎。越深的水面越平静,这就显示出它的深不可测,人的生命也是一样,越凝藏越清净,越显示出生命的涵养,体现的正是生命的厚度。“静”是老子生命的涵养力,“守静”便是一种生命的修持方法。老子常言:“静为躁君。”(%& 章)即清静是浮躁的主宰。静与动都是相辅相成的,“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水动则波起,波起则泥溅,水浊也。

16、失去了水清静照物的内涵。生命也一样,生命过分急躁,就不能反观诸身,不能正确认识万物,也就失去生命的内涵。故生命需要清静的涵养力来约束、指导。所以老子倡导人们“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章),“利万物而不争”(* 章),“功成而不处”,“损有余而补不足”,“有余以奉天下”(( 章)。这里,体现的正是老子以“清静”为涵养的生命内涵,它体现的是人生命向“善”的一面。它也是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底蕴的第二层面,象征着老子对理想生命的内在追求。四、“柔” 生命之自然韧度柔胜刚,弱胜强。(+& 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章)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知能

17、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章)水,至柔也,金,至刚也;水能穴之,金有损而水无损,是攻刚强者,莫之能胜于柔弱也。普天之下没有哪一种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攻击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因为它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得了的。所以,水能够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故“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柔”是老子生命哲学最重要的特征,而水又集“柔”于一身,突出体现了老子贵柔的思想。水是至柔的东西,却具有攻不破的特点,比如水中抽刀,无论费多大的力气,永远是切不断的。老子认为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别的东西能胜过它的。比如屋檐下的点点滴滴的雨水,由于它的持续性

18、,经过长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章)即柔弱的东西能够在坚硬的世界中通行无阻,所以水无孔不入、充盈于宇宙万物之间,这正是老子重水贵柔的原因所在。“柔”是水的特性,又是人生命的自然本能。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故“强大居下,柔弱处上”(#$ 章)。“柔”体现在人生命上便是一种韧性,只有具备韧性的人,才能够屈伸自如、游刃有余,故“小不忍,则乱大谋”,人生都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而这种退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更好的进。老子常说:“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章)这种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的思想正是老子贵柔思想的体现。而这里所说的 “柔”的韧性便是生命所要具有的意志力,它是老子生命理想最高层次的追求,即对生命之美的向往,表现了老子以柔胜刚的理想目标,达到了生命韧度的真正再现。老子十分强调生命的韧度,注重水的柔性,越是在困难与挫折面前,越能显示柔性的力量。“柔”既是水的法则,又是力的象征。在老子看来,“柔弱”并不是“懦弱”,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大。“弱者道之用。”(&( 章)柔弱却正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