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_第1页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_第2页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_第3页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_第4页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012-12-12 来源:市局 冃U言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贯彻落实十分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 地制度,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 力。根据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规划、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52020年),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制定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立足于武汉市土地资源供需状况和未来

2、15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确定全市 20062020年土地利用主要目标和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地区用地,优化土地 利用空间布局,明确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和环 境保护、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的管控要求,布局和安排土地整治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提出统 筹区域土地利用的调控政策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 20062020年为规划期,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远期目标年。 规划是指导全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 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总 则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

3、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展和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机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发 (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 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指导方针, 统筹区域、城乡、近远期的用地需求,协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为加快 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和生态宜居滨江城市提供用地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立足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 2、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盘活存量、严控增量,提高 建设用

4、地利用效率。 3、统筹各类各业土地利用,引导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 展。 4、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自然景观、水生态环 境的保护和修复,建设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 5、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确立土地利用规划在统筹城乡建设和土地管理中的龙头 地位,加强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 二、规划任务 (一)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制定差别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科学划定土地利用分区,明确分区土地利用主导方向, 化的土地利用政策;合理安排各区主要规划指标,强化对区级规划的目标调控和空间引导。 武汉市上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5、) 武汉市土地利用分区图 人KM 館 1 500 00C AMrHlMNMUM . *acirkmait(ihWR (二)保护土地生态资源 严格落实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责任, 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积极推进高产农田建设, 稳步提高耕地质量;重点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 合理安排生态建设用地, 构建综合生态空间 体系;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力度, 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制定不同分区生态建设的 引导性措施,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武汉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 MX 扶农阿 A4X OW 0 MW J EZ1 - : J / 仔宀 U -1 彌市人民

6、帧M zo-c三月 亦占 35H+ff9? 4 (三)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合理配置各类建设用地, 优先保障民生工程、 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实行建 设用地空间管制,明确管制规则和监管措施;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目标调控体系,促进土 地集约利用。 武汉市上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A 5 2 厂! * 1 2005年区内建设用地 41112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 38808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 地83平方米;规划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 49740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 48330 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89平方米。 2、区内土地利用以内涵挖

7、潜为主,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大力推进都市工业园建设 和城中村”改造,推行地上地下空间的复合利用,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规划到2020年, 区内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不低于50万元/亩。 3、区内建设以武汉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 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用地布局, 划定城镇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 在此基础上形成 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其中,允许建设区面积49740公顷,有条件建设区面积 3940 公顷。 4、充分发挥区内河流、湖泊、山体、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屏障作用,增加绿地及 开放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建设和开发活动。区

8、内划定河流、湖泊、滩涂等保 护面积9500公顷,绿地2440公顷,一般农田1500公顷。 5、 区内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安排新增建设用地590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1410 公顷以内,其用地布局应符合经批准的风景区建设规划。 6、区内绿地是为保护河流湖泊水体、构建生态景观、维护生态安全而划定的,除必要的城 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景观建设用地外,不得随意占用。 (二)重点镇及产业集中建设区 范围以武汉绕城公路周边地区为主,包括以阳逻、北湖、左岭为中心的东部集中建设区,以 流芳、豹澥为中心的东南部集中建设区,以黄家湖、青菱、郑店、金口、纸坊为中心的南部 集中建设区,以军山、常福、纱帽为中心的西南部

9、集中建设区,以蔡甸、吴家山、走马岭为 中心的西部集中建设区,以滠口、横店、天河、武湖为中心的北部集中建设区,前川和邾城 两个城关镇等,土地面积约100000 公顷。该区是中心城优化建设区人口和产业转移以及 远城区人口和产业集聚的重点区域;优先保障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装备和机电制 造、港口运输、高新技术、汽车及零配件生产、食品加工、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的发展,积 极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和用地集中布局。管制要求: 1、2005年区内建设用地 25910 公顷,人均建设用地 181平方米;规划到 2020年,建 设用地4622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 120平方米。 2、区内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由允许建设

10、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共同构成。其中,允许建设区面积 46220 公顷,有条件建设区面积 16700 公顷。 3、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原则,适度增加年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降低人 均城镇工矿用地水平, 控制城镇和工业用地的外延扩张。规划到2020年,区内人均建设用 地下降到120平方米,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不低于40万元/亩。 4、严格保护区内的河流、 湖泊、山体,结合城市生态绿楔建设遏制城镇建设用地盲目扩张, 预防和治理工业对土地的污染, 因地制宜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到2020年,区内绿地 率达到30%以上,单位GDP能耗较2005年降低2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 80%以

11、上。 5、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城市规划,进一步细分二级土地用途区,深化城镇及工矿用 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但不得突破市级规划下达的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三)生态用地区 范围以六片城市生态绿楔以及河流湖泊水体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区 等为主,包括长江、汉江、举水、倒水、滠水、沙河、东荆河、金水河、武湖、后湖、严西 湖、严东湖、汤逊湖、梁子湖、鲁湖、斧头湖、官莲湖、桐湖、后官湖、索子长河,木兰山 风景区、道观河风景区、龙泉山风景区、九峰山森林公园、青龙山森林公园、九真山森林公 园、将军山森林公园以及省、市重点生态公益林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涨渡湖湿地自然 保护区、上涉湖湿地

12、自然保护区等,土地面积约395000公顷。该区是保护珍贵动植物资 源、人文景观资源、 水源地以及城市生态绿楔等而设定的区域,土地资源以水域、耕地和林 地为主。管制要求: 1、 区内土地利用应符合相关规划及管理要求,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协调各类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引导生态环境从被动保护逐步向主动建设转变,体现”保 护培育、开发利用、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 2、 除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及其必要的附属设施建设,重要的公益性项目建设, 以及因生态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文物保护需要进行的建设活动外,区内严禁其它 建设活动。 3、区内的基本农田以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

13、园、风景名胜区内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 的建设和开发活动。 区内现有零星分散的工矿企业应逐步向园区搬迁,规划期间确实无法搬 迁的,可保留现状但不得扩大规模。 4、探索进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弓I导区内农村居民点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减少人类 活动,促进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区内鼓励建设用地复垦,限制土地开发。 5、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城市规划、河流湖泊保护规划、湿地保护规划、风景区规划 等相关规划,进一步细分二级土地用途区。 6、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依据相关要求划定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生态旅游区等特 定功能区保护范围。自然保护区原则上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风景名胜区和生态旅游区 的

14、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专项用于景区建设、设施配套及村民还建等。 7、区内城市生态绿楔采取农田与生态隔离带有机结合的布局模式,除布局生态绿地外,将 部分优质耕地划为基本农田予以严格保护,引导发展集生产、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城郊生态 农业。 (四)基本农田集中区 范围为上述三大分区以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武汉绕城公路以外,包括东西湖区东北部、江 夏区南部、黄陂区中部、汉南区中西部、蔡甸区西部、新洲区中北部,土地面积约293909 公顷。该区是保障粮食安全、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布局都市农业产业化基地的重 点区域,以耕地为主。管制要求: 1、区内土地主要用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

15、水利、农田防护林 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 区内优先安排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开展高产农田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稳步提高耕地产出水平和产出效益。 3、区内零星的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应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间 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规模。 4、禁止占用区内的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禁止在基本农田上建房、建窑、建坟、挖砂、 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 果业和挖塘养鱼。 5、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根据农业产业规划和耕地分布特点,进一步细分二级土地用途 区。二级土地利用分区

16、中应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 二、区、乡级土地利用调控 (一)严格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控制 1、严格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以市人民政府与各区人民政府签订的耕地保护责任 状为依据,规划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分解至各区。对于建设占用耕地自行补充 有难度的,可以实行跨地区补充,确保责任目标的落实。至2020年,七城区耕地保有量不 低于13579公顷,不安排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远城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24421公顷,基 本农田保护面积为 264500 公顷。 2、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用地,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 规模,合理调整城镇工矿用地,分解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各类建设

17、用地控制规模至各区。至 2020年,七城区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分别为49782 公顷、42955 公顷和39118 公顷;远城区分别为 135218 公顷、92345 公顷和51882 公顷。 3、稳步提高建设用地集约用地水平。严格控制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七城区人均城镇工矿用 地由67平方米提高到74平方米,远城区由139平方米下降至118平方米;逐步提高单 位建设用地产出水平,规划期内,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和新洲区单 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不低于6.5%、10.5%、10.9%、11.5%、 9.5% 和 11.8% 。 4、区

18、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项调控指标应与下达的指标一致,并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 资源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现状等因素,将各项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分解下达至各乡镇。 (二)加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引导 1、强化土地利用分区引导。市级规划划定中心城优化建设区、重点镇及产业集中建设区、 生态用地区和基本农田集中区等四个土地利用分区,并明确分区管制要求。 区级规划根据市 级土地利用分区及其管制要求, 结合本区土地利用需求,进一步细分土地用途区,并制定分 区管制规则,以指导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安排。 2、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市级规划划定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 建设区四个建设用地管制

19、分区。 区级规划在市级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城镇 化和空间发展战略, 与土地用途分区相衔接, 与规划主要控制指标相协调, 进一步划定本区 中心城区、各建制镇镇区建设用地规模边界、 扩展边界以及全区的禁止建设区边界, 逐级落 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要求。 3、 促进生态空间体系形成。市级规划确定两轴七带、三环六楔、六心十片、两网交融”的 综合生态空间体系。 区级规划根据全市生态空间体系框架,在区内统筹安排耕地、林地、水 域、滩涂沼泽等基础性生态用地,支持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等重大 工程,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促进全市生态空间体系的形成。 (三)加强土地利用规划

20、编制指导 1、完善专项规划成果。各区、乡(镇)人民政府应严格遵循上级规划,组织编制本级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落实上级确定的各项规划指标和规划任务,并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 编制土地整治、基本农田保护、农村居民点整理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2、指导村土地规划编制。可结合新农村建设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着重加强村庄布局、宅 基地安排、农村基础设施用地、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等方面的研究,合理安排农村各项用地。 3、 严格规划修编、调整和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严禁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 除满足国家、省规定的条件外,需对区、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效率指标进行考核,凡效率 指标未达标的,不得申请规划修

21、编、调整和修改。 第七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一、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一)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加强对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建设项目 选址应开展用地评价, 进行多方案比选分析, 选定的方案应不占或少占耕地, 确需占用耕地 的,应尽量选取耕作条件相对较差、 生产力较低的耕地,并补充等额数量、质量高于原有耕 地质量等级的耕地。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12300 公顷(18.45 万亩)和 36800 公顷(55.20 万亩)以内。 (二)严格禁止擅自实施退耕还林。切实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凡不符合退耕还林规划和 政策、未纳入退耕还林计划自行退耕

22、的,限期恢复耕作条件或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 (三)加强对农用地结构调整的引导。 合理引导农用地内部结构调整, 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 整降低耕地保有量。防护林、绿化带等生态建设占用耕地的, 必须按照等量等质的原则履行 补充耕地义务。 (四)加大灾毁耕地防治和复垦力度。加强耕地抗灾能力建设,通过设置防护林等措施,减 少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数量。已经损毁的耕地,及时进行复垦,通过对损毁耕地实行一系列 土质改良措施,恢复损毁耕地的生产力。 二、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一)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按照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严格落实耕地 占补平衡法定义务;鼓励有条件的区在完成耕地补充义务的基础上,

23、增加补充耕地面积;必 须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证补充数量相同、质量相当的耕地。 (二)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理。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改造和完善农业配 套基础设施,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 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对分布在江夏南部、新洲东北部、黄陂西北部和蔡甸西部 25度以下的低丘岗地因地制宜进行改造,盘活利用率低下的土地, 通过保土培肥、坡改梯、 灌排工程设计等一系列改良措施,改善耕作条件,提高产出率。规划期间,通过农村土地整 理补充耕地7202公顷(10.80万亩)。 (三)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的复垦。加快关、停、闭、转一系列

24、规模小、污染重、经营粗放、 污染治理不力的矿山企业,尤其是对位于生态敏感区的矿山,优先进行整治;对因压占、挖 损、塌陷等原因废弃的土地进行复垦,改善土地利用条件,立足优先农业利用、鼓励多用途 使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合理安排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对布局分散的农村居民点用地, 通过迁村并点、覆土培肥等措施,转用为具备相当耕作力的耕地。规划期间,通过土地复垦 补充耕地2760公顷(4.14万亩)。 (四)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提高未利用地的利用率,通 过土壤改良、农业基础设施配套等措施,适度开发黄陂、蔡甸、江夏、新洲等区的荒草地等 耕地后备资源。规划期间,通过未利用地开

25、发补充耕地1030公顷(1.55万亩)。 三、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一)切实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对基本农田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 保护的方针,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规划期间,严格依据省 级规划下达的保护目标, 结合全市现状耕地分布情况,合理划定基本农田, 并实行严格的基 本农田保护制度,有序维护农田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保障耕地质量;通过建立和完善 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 基本农田动态监测管理和监督检查机制、基本农田建设引导和奖励激 励机制,保证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实现,并逐步提高质量。 (二)合理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根据国土资源部会同农业部制定

26、的技术规程,在不改变土 地承包者的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划定新洲区中部、黄陂区中部、江夏区南部、蔡甸区西南 部、汉南区中西部等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东西湖区、新洲区等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农 业科研和教学试验田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三)大力推行高产农田建设。规划期内,以目前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产农田整理为契机,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村村通工程,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大力开展高产农田整理,保证农业配 套设施和排灌体系完善、田间道路通达,实现 ”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 ”的农业生 产新面貌,做到旱涝保收。规划期间,全市建设高产农田100000 公顷(150万亩)。 第八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一、控制

27、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 (一)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以需求引导和供给调节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强 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的调控。 以控制 城镇工矿用地占用耕地规模,来控制城镇用地低效扩张;以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来引导 农村居民点有序归并,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至2020年,安排城乡建设用地新增规 模44434公顷;其中,至2010年,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11091公顷。人均城乡建设 用地由2005 年124平方米下降至 2010 年的120平方米,2020 年的115平方米。 (二)合理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结合家园建设行动计划”,通

28、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 增减挂钩试点,加大对城中村改造和”空心村”及分散、零星宅基地整治力度,优化城乡建设 用地结构和布局。至2020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由2005年的53.7 : 46.3 调整为 67.3 : 32.7。 二、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 (一)实行城镇用地扩展边界控制。有效发挥河流、湖泊、山体、农田等自然地物的隔离功 能,依据土地利用分区,划定城镇用地扩展边界, 防止城镇周边的”蔓延发展”和贴边发展”, 有效保护全市水系、山体和林网。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在城镇用地扩展边界内,划定允许建 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 (二)优化工矿用地布局。按照 ”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

29、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的原则,加强对新增工矿用地的引导和控制。二环线内用地规模低于 10亩以及二环线外用 地规模低于15亩的工业项目,不单独供地,统一纳入园区,引导其租赁或购买标准厂房; 加大对蔡甸区、江夏区等7610公顷废弃砖瓦厂、 矿山用地复垦力度, 通过调整布局,引导 分散、低效的工矿企业向城镇集中。 (三)引导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保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态用地比例,促进城镇和谐发展。 中心城区住宅用地比例不低于30%,容积率不小于1.5 ;重点镇住宅用地比例不低于22% 。 三、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一)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加强对 空心村”、闲置宅基地和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逐步 解

30、决现有超占、超标宅基地问题。新建住宅应优先利用原有宅基地, 合理安排利用空闲地和 未利用地,村内有空闲地、原有宅基地已达标的,不再安排新增宅基地。 (二)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根据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合理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 促进自然村落适度撤并。重点保障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必须的建设用地,积极推进”四通、 四改、一化、一室”(通路、通水、通电、通信息,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绿化,文 化活动室)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人口计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等安排新增建设用地 安排新增建设用地 4259公顷。 (三)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对中心城内现有 规划期间,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 1

31、692公顷,为新农村建设和重大项目还建等 56个城中村,通过土地置换逐步整理改造为 城镇建设用地。人均农用地小于0.5亩的城中村,按城市居住区标准统一建设多层公寓, 容积率不小于1.5 ;人均农用地大于 0.5亩的城中村,三环线以内占用农用地的,每户宅基 地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以内,占用其他土地的,每户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三环线以 外占用农用地的,每户宅基地面积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占用其它土地的,每户控制在 120平方米以内。 (四)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按照尊重民意、改善民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 加强对”空心村”改造以及200人以下的自然村迁并。规划期内,完成农村建设用地

32、整理 7407公顷。 四、合理安排基础设施用地 (一)统筹规划基础设施用地。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控制时序的原则,统筹协调武汉 市与城市圈其他八个城市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设规划,推进城市圈基础设施一体化,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 (二)推进基础设施用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 用地等有偿使用,对其中的经营性用地先行实行有偿使用。 (三)严格基础设施用地标准。严格执行给水工程、排水工程、道路交通工程、轨道交通工 程、铁路工程、变电工程、消防工程、燃气工程、环卫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用地定额 控制标准。采取先进节地技术、降低路基高度、提高桥隧比

33、例等措施,降低公路、铁路等基 础设施工程用地和取弃土用地标准。 第九章 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一、合理安排生态用地 (一)严格保护武汉市独特的湿地(包括河流、湖泊)资源。严格控制对湿地的开发利用,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统筹安排苇地、滩涂、湖泊滨水区土地的开发利用。 (二)积极恢复废弃矿山的生态功能。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强对采矿废弃地的复 垦利用,有计划、分步骤地复垦和治理现有的废弃矿山,恢复其生态功能。 (三)因地制宜安排生态用地。 依据相关农业产业发展和建设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结 合当地土地资源现状情况,因地制宜安排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耕地、园地、林地、水域以及 部分

34、未利用地。到 2020年,全市生态用地占土地面积的比例不低于75%。 二、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一)中心城优化建设区要优化生态用地布局,扩大公园、绿地面积,凸显滨江滨湖特色。 提高生态用地建设标准, 建设长江、汉水和东西向山系的生态用地十字轴, 强化生态用地布 局的均衡性和系统性。 同时相对集中建设大型绿地, 配套完善各级公园体系, 消除城区公共 绿地盲区。 (二)重点镇及产业集中建设区实行组群式发展,布局东部、东南、南部、西南、西部和北 部六大重点镇组群, 组群之间以生态绿楔进行控制,实现组群间农田、 水域和绿化的有机结 合,充分发挥耕地的生产、生态功能。 (三)生态用地区优先安排依法设

35、立的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 态屏障用地。严禁任何不符合主导功能的土地利用活动, 并鼓励核心区人口逐步外迁,减少 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 (四)基本农田集中区以建设高标准绿化体系为目标,以农田林网为主体、河渠绿化为骨干、 小城镇及村庄绿化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建设环境良好的 城乡用地格局。 三、加强土地利用生态建设 (一)加强基础性生态建设。重点加强黄陂区北部大别山系、江夏南部幕阜山系的生态建设 和治理;实施梁子湖、沉湖、涨渡湖、鲁湖、武湖及大型水库等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构 筑城市生态屏障;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 同时适度合理利用城市周边湿地,

36、充分发挥湿地美 学、教育、文化等功能,为公众提供休闲旅游、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和弘扬生态文化的理想场 所。 (二)注重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做好村庄规划和布局,突出乡村特色和地方特色,保护好具 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居;合理安排农田水利建设用地,开展农村水系清淤整治、 水土保持综合整治及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三)完善城镇生态绿地系统。严格保护和控制城镇组团之间的隔离带、滨江滨湖的带形绿 地,连通城市大型公园和组团公园,形成生态网络,提升城市环境。 (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全市江湖连通工程,实现湖泊与长江、汉水的交汇连通, 并在江河湖泊及周边地区开展污水截留、清淤疏浚、岸线绿化等生态环境

37、综合整治,改善湖 泊环境、强化水体修复能力、遏制湖泊生态退化、恢复湖港健康。 (五)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对于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文物保护区、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的矿山依法予以关闭,并进行矿山地质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 和恢复治理。规划期间开展蔡甸区奓山地区、侏儒地区和江夏区乌龙泉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 生态环境整治,治理恢复面积6600公顷。 四、保障生态环保建设用地 (一)合理安排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区的配套设施用地。在保护现有人文资源和山水绿化 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适度建设旅游、科研等配套设施。规划期间安排东湖风景区、盘龙城 遗址公园、中山舰爱国主义旅游基地等旅游设

38、施项目19个。 (二)保障环保设施建设用地。贯彻环境优先理念,统筹安排污水、污泥、垃圾处理等环保 设施建设用地,重点保障中心城区及重点城镇周边的环保设施。规划新扩建环保设施建设项 目39项,其中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厂 27座,生活垃圾处理厂9座,建筑垃圾处理厂3座。 第十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一、规划控制范围 为加强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以不打破乡镇行政界限、 保证中心城区功能的相对完整性和 独立性为原则,划定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包括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武昌区、青山 区全部区域,汉阳区、洪山区大部分区域和东西湖区、江夏区、蔡甸区、黄陂区部分区域, 同中心城优化建设区范围保持一致,土地面

39、积66000公顷。 二、规划功能定位 中心城区是城市空间集中发展的核心区域,承担湖北省及武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 中部地区生产、生活服务中心的职能,重点发展金融商贸、行政办公、文化旅游、科教信息、 创新咨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功能。 三、主要调控指标 200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 469万,建设用地41112 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 38808 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83平方米。 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 543万;建设用地增至49740公顷,净增加8628 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 48330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89平方米。 四、空间布局结构 依据圈层发展、组团布局的

40、原则,优化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功能集聚发展,规划布局中央活 动区和黄浦、二七、后湖、塔子湖、古田、十升、四新、沌口、白沙、南湖、珞喻、关山、 杨园、青山、武钢等 15个城市综合组团。 中央活动区是武汉的城市主中心,集聚城市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大型的公共服务设施。综 合组团以居住、生活服务和都市工业为主导,通过轨道交通线、快速路及主次干道加强与中 央活动区的联系。 五、空间管制要求 按照有利发展、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及与其他相关规划充 分协调的基础上,根据各类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划定城镇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在此 基础上形成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 (一)允许建设区

41、 允许建设区是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镇工矿用地 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面积49740公顷,其中现状建设用地 41112公顷,新 增建设用地8628公顷。 1、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城镇、工矿建设发展空间,具体土地利用安排应与依法批准的相关 规划相协调。 2、区内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约束,应统筹增量与存量用地,促进土地 节约集约利用。 3、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允许建设区面积不改变的前提下,其空间布局形态可依程序进行调 整,但不得突破城镇用地扩展边界。 4、允许建设区边界的调整,须报规划审批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 (二)有条件建设区

42、 有条件建设区是为适应城乡建设发展的不确定性,在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划定的城镇、 工矿建设规划期内可选择布局的区域,面积3940公顷。 1、区内土地符合规定的,可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 规模。 2、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如需调整按规划修改处理,严格论证,报 规划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一章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安排 一、总体安排 根据土地整治潜力分析结果,以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的分布状况,确定规划期间安 排建设用地整理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土地复垦工程和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等四类土地整治工 程,工程总规模约 200510 公顷,新增耕地约 7700公

43、顷。 二、建设用地整理工程 工程范围包括汉南邓南建设用地整理区、江夏金口建设用地整理区、江夏流芳建设用地整理 区、黄陂前川建设用地整理区、新洲双柳建设用地整理区等,工程总规模约9150公顷,新 增耕地约900公顷。 主要任务是合理规划,加强空心村整治,适度撤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弓I导农村居民适 度集聚;鼓励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三、土地整理工程 工程范围包括东西湖辛安渡土地整理区、东山土地整理区, 汉南沿江土地整理区、 湘口土地 整理区,蔡甸洪北土地整理区,江夏五里界土地整理区、金水土地整理区,黄陂祁家湾土地 整理区、三里土地整理区、王家河土地整理区,新洲邾城土地整理区、汪集土地整

44、理区等, 工程总规模约146780 公顷,新增耕地约 5250公顷。 主要任务是改良土壤,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强农田防护林 等生态建设,逐步形成点、带、网、片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四、土地复垦工程 工程范围包括蔡甸侏儒土地复垦区,工程总规模约700公顷,新增耕地约 70公顷。 主要任务是推进矿山周边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优先将其复垦为耕地和林地;对砖瓦窑进行关 停闭转,通过土壤改良措施,使其恢复地力。 五、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工程范围包括东西湖柏泉土地综合整治区,汉南乌金

45、土地综合整治区,蔡甸索河土地综合整 治区,江夏乌龙泉土地综合整治区、山坡土地综合整治区,黄陂六指土地综合整治区、长轩 岭土地综合整治区,新洲凤凰土地综合整治区、旧街土地综合整治区、仓埠土地综合整治区 等,工程总规模约 43880公顷,新增耕地约1480公顷。 主要任务是加大农村废弃土地和闲置宅基地整理力度,开展迁村并点、村庄治理、退宅还田; 加快砖瓦窑、废弃土地的复垦,提高土壤质量;积极稳妥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 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 第十二章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 一、交通

46、运输用地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的原则,优化各类交通用地结构和布局,构建安全便捷、 公平有序、低耗高效、舒适环保的综合交通系统,促进区域交通、城乡交通协调发展。 (一)铁路用地 以国家干线铁路的建设改造为重点, 提升武汉铁路枢纽的地位,形成以京广客运专线、沪汉 蓉快速客运通道、京广线、武九线、汉宜线和武康线为骨架, 衔接北京、西安、重庆(成都)、 广州、南昌(福州)、上海等六个方向的特大型环形铁路枢纽格局。 规划期内重点建设汉宜铁路、京广铁路客运专线(武汉段)、武汉城市圈轨道交通、武九铁 路电气化改造等项目,安排新增建设用地3970公顷。 (二)公路用地 以构建完善城际快速交通网为重

47、点,重点建设武汉中心城区至周边城市的城际快速通道,统 筹安排各级公路用地,形成辐射四周、连通内外的”环形放射状”快速交通网络体系。 规划期内重点建设武英、武麻、汉孝、汉蔡、汉洪、青郑、汉鄂、古田至东西湖等8条高 速出口公路,以及武汉大道、江北快速路、花山大道、天河机场第二通道等,安排新增建设 用地5200公顷。 (三)港口码头用地 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将武汉港建设成为中部重要的近海直达港, 以集装箱、汽车滚 装、大宗散货运输为主的枢纽港。积极推进武汉及上下游地区岸线的统筹利用,促进区域港 口协作与发展,振兴长江水运,逐步提高长江运输量。 规划期内重点实施武汉新港、武汉港汉阳集装箱港区扩建

48、、阳逻武钢江北钢材深加工基地码 头、南车集团金口码头、金口港区重件码头、武汉港长利玻璃码头、纱帽港区、汉南货运滚 装码头、武汉红钢城多用途码头改建等建设项目,安排新增建设用地1868公顷。 (四)机场用地 以促进武汉临空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加强空港配套设施建设, 积极培育和发展国内 国际航线,将天河机场建设成为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大型枢纽机场和航空物流中心。 规划期内重点建设天河机场三期及其配套工程、天河机场A380备降场改造工程、停机坪 及配套联络道扩建工程等民用机场建设项目,安排新增建设用地1500公顷。 二、水利设施用地 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以服务两型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可

49、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快 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民生水利建设,构筑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和水生态保障体 系。 加强对长江、汉江河道整治和堤防加固建设,启动府河综合整治工程、杜家台分蓄洪区安全 及分洪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继续推进长江支流堤防整险加固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善防 洪体系建设。 规划期内重点实施汉江下游航道整治工程(汉川至蔡甸段)、武桥水道整治工程、梁子湖航 道二期工程、长江支流干堤整险加固、龙王庙水库等建设项目,安排新增建设用地1173 公顷。 三、能源基础设施用地 统筹安排能源基础设施用地,完善输变电网,加大能源战略储备,为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能源保障。 规划期间重点建设川气东

50、送工程、武汉煤炭储备中心、阳逻电厂四期、武东500KV变电站、 江夏500KV变电站、富士康220KV变电站等能源建设项目, 安排新增建设用地 745公顷。 四、生态环保项目用地 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通过加大污水、污泥、垃圾处理力度,大力实施江湖连通工程, 维护河流、湖泊生态安全,构建生态水系。 规划期间重点建设大东湖生态水网、汉阳地区六湖连通、 汉西等27座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 厂、陈家冲等9座垃圾处理场、汉口等 3座建筑垃圾处理场以及武汉市有害废物焚烧处置 中心等生态环保项目,安排新增建设用地1930公顷。 五、重大产业项目用地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壮大龙头企业与培育中小企业相结合,

51、提高工业用地综合效益, 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促进地区产业链的形成, 规划优先保障技术含量高、社会经济效益好 的产业发展用地,重点保障与地区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的主导产业用地。 规划期间重点建设武钢集团江北基地、大型冷轧硅钢国产化制造基地、富士康基地、80万 吨乙烯工程、国家医药生物基地等建设项目,安排新增建设用地10200公顷。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实施管理 (一)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和实 施土地利用五年近期规划。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近期规划,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 划,不断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加强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估和考核

52、。严格以实际用地考核计 划的执行,防止超计划批地用地。 (二)建立规划修改的评价体系。建立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相结合的规 划修改评价体系,对规划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评价,评价未通过的不得进行规划修改。 (三)建立规划定期评估制度。建立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用地、农村居民 点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等各类用地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通过评 估适时修订规划预期性指标和实施措施,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四)提高规划信息化水平。以 ”金土工程”建设为契机,推进数字国土 ”建设,充分利用遥 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建立基础数据库,逐步整合土地信息、房屋信息,建立土地房地产 市场、地籍产权、土地供应、土地储备等统一信息平台和覆盖全市域的违法用地动态监管信 息系统。 二、严格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一)建立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机制。明确市、区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强化政府主要领导人 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落实政府相关部门保护耕地的共同责任,建立相关部门耕地保护绩 效考评、失职问责、渎职追究制度,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的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 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明确土地权利人保护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