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选择题_第1页
诉衷情选择题_第2页
诉衷情选择题_第3页
诉衷情选择题_第4页
诉衷情选择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1、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年青时彳ii的愿望是(a )a.为国家建功立业 b.获得侯白爵位 c.获取高官厚禄2、从诗中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几句可以看出这首词是陆游哪个时期的作品( d )a.少年时期b.青年时期c.中年时期d.晚年时期3、下列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a.当年万里觅封侯”中的觅”字很传神,写出了年轻时词人的自信和坚定执著。b.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借班超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c.这首词运用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d.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是内心独白,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4、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

2、是(d )a.开头两句,起笔突兀,抒写了词人当年投笔从戎、英勇抗击的情景。b.梦断”一句,语势急转直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c.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的悲愤与痛苦;谁料二字更包含了无限感慨。d.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杀敌的情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慨。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当年”两句,抒写词人昔日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的情景。b.尘暗”一句用苏秦故事诉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c.胡未灭”三句寄托岁月不再,垂垂老矣,力不从心之感慨。d. “此生”三句宽慰自己 天山”有将士守边,尽管安心养老。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句借用班超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报效祖国的

3、壮志。b.梦断”一句,语势急转而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c.词的上片主要描述了词人盛年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d.词下片中的 朱“先“空“三字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沉痛悲愤和不甘。7、下列对于诉衷情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词中觅封侯”暗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词人当年在梁州时也曾意气风发,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九个字写尽词人一生心事,表现出词人年老体衰,面对敌寇嚣张而难酬壮志的一腔悲愤。c.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现出词人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因此流露出的悲哀、失落和无奈之情。d.诉衷情苍凉悲壮,上片叙事,下片抒情,

4、通过今昔对比,生动地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1、诉衷情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c)a、“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 的勃勃英姿。b、“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c、陆游从“胡未灭”着笔,却始终“心在天山”,而“身老沧州”和“心”的矛盾无法解决,所以决定归隐山林。d、此词抒发国仇未报、壮志未酬的深切悲愤(二)1 、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年青时候的愿望是( )a. 为国家建功立业 b. 获得侯的爵位c. 获取高官厚禄2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当年万里觅封侯”中的

5、“觅”字很传神,写出了年轻时词人的自信和坚定执著。b.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借班超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 这首词运用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 d.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是内心独白,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3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起笔突兀,抒写了词人当年投笔从戎、英勇抗击的情景。 b. “梦断”一句,语势急转直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c. “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的悲愤与痛苦; “谁料”二字更包含了无限感慨。 d.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杀敌的情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慨。 4 、下列理

6、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 a. “ 当年” 两句, 抒写词人昔日投笔从戎, 英勇抗敌的情景。 b “尘暗”一句用苏秦故事诉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 “胡未灭”三句寄托岁月不再,垂垂老矣,力不从心之感慨。 d. “此生”三句宽慰自己“天山”有将士守边,尽管安心养老。5 、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b 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c “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 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6、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意思是作者回顾自己

7、早年的生活。 b 、 “胡未灭”中的 “胡” 原意是指北方少数民族,在本词中指的是金。 c 、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指的是自己在沧洲城中闲居,慢慢老去。 d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无望的忧伤之情、 破阵子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a )a、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b、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 “看剑”表示雄心, “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c、 “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 “d 、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

8、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43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 ) 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c ) 。 ( 2 分)a 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b 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d 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2) 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 。 (3 分)a.“沙场秋点兵” 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b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

9、共勉之词。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d “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3 )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 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b 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d 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对破阵子 为

10、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2012-11-18 20:44 罗里吧嗦真是 | 分类:学习帮助 | 浏览 390 次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 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 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d 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对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2012-11-18 20:44 罗里吧嗦真是 | 分类:学习帮助 | 浏览 390 次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 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

11、闹场面。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 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d 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12 对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 分)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a 词中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出如今饱尝愁苦而又有愁难吐的心情。b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了作者想说而终不敢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c 本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d 全词跌宕有致,今昔两相

12、对照,意蕴深长,耐人寻味。答案: b2 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 的一项是( 2 分) a “丑奴儿”是词的标题, “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2c 词的上片以 “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核心, 回忆了年少时无忧无虑, 天真烂漫的时光。 d 词的下片表现“而今识尽愁滋味” , 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深沉和悲愤。 (答案: 1 无愁而勉强说愁2 d 分析: a 错在 “丑奴儿” 应是词牌名, “书博山道中壁” 是这首词的题目;b 错在“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应是“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 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

13、刺和不满” ; c 应是回忆了年少时不知愁而强说愁。 ) 【 第二组】1 词中“欲说还休”的意思是( 2 分) 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2 分) a 上片中第一个“爱上层楼” ,与上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b 上片中第二个“爱上层楼” ,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c.下片中第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d 下片中第二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的“天凉好个秋” ,表现作者积极乐观,将愁绪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豁达。(答案: 1 想说而最终没有说2 d 分析:这里的“欲说还休”表面轻脱,实则沉重,充分表现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 【第三组】 1 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2 分) 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2 分) a 上片写少时无愁“强说愁” ,描绘出词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b 下片写出词人历经沧桑,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