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件:10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_第1页
病理学课件:10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_第2页
病理学课件:10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_第3页
病理学课件:10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_第4页
病理学课件:10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节第一节 淋巴结的良性病变淋巴结的良性病变 第二节第二节 淋巴样肿瘤(淋巴样肿瘤(Lymphoid neoplasms)Lymphoid neoplasms) Non-Hodgkin lymphoma(NHL) Non-Hodgkin lymphoma(NHL) Hodgkin lymphoma Hodgkin lymphoma(HLHL) 第三节第三节 髓系肿瘤髓系肿瘤 第四节第四节 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肿瘤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肿瘤 CD20 CD3 淋巴滤泡(淋巴滤泡(B-B-区)区) m初级淋巴滤泡 新生新生B B细胞与成熟细胞与成熟B B细胞细胞 滤泡树突状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 边

2、缘带(单核样B细胞) 套区(B小淋巴细胞) 生发中心 m次级淋巴滤泡 中心母细胞中心母细胞, , 中心细胞中心细胞 ( (滤泡中心滤泡中心B B细胞)细胞) 滤泡树突状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 着色体巨噬细胞着色体巨噬细胞 少许少许T T细胞细胞 淋巴结最常见的良性增生淋巴结最常见的良性增生, ,发生在炎症引流淋巴发生在炎症引流淋巴 结结, ,也称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炎也称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一)急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一)急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 病变:淋巴滤泡增生病变:淋巴滤泡增生+ +化脓性炎(化脓菌感染)化脓性炎(化脓菌感染) 窦内皮细胞增

3、生窦内皮细胞增生 临床表现:肿大、疼痛、脓肿临床表现:肿大、疼痛、脓肿 淋巴结淋巴结轻度肿大轻度肿大可伴疼痛可伴疼痛 组织学为组织学为淋巴滤泡增生、副皮质区增生淋巴滤泡增生、副皮质区增生、 窦组织细胞增生窦组织细胞增生三种模式单独或混合三种模式单独或混合 旺盛的反应性淋巴滤泡增生时,应注意旺盛的反应性淋巴滤泡增生时,应注意 与滤泡性淋巴瘤相区别与滤泡性淋巴瘤相区别 受抗原刺激形成 次级滤泡次级滤泡 生发中心: 明区、暗区明区、暗区 抗原刺激 顶部的套区增厚 生发中心的明区 生发中心的暗区 (更多大细胞) 特点:特点: m 特殊病原微生物特殊病原微生物-如结核杆菌等如结核杆菌等 m 特殊病变特殊

4、病变-肉芽肿性炎肉芽肿性炎 m 特染可找到病原微生物特染可找到病原微生物 m 特殊药物治疗特殊药物治疗 (一)淋巴结结核(一)淋巴结结核: : 淋巴结内见结核结节淋巴结内见结核结节 (二)淋巴结真菌感染(二)淋巴结真菌感染 曲菌:化脓性炎曲菌:化脓性炎 新型隐球菌:肉芽肿性炎新型隐球菌:肉芽肿性炎 (三)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三)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 组织细胞增生伴大片凝固性坏死,组织细胞增生伴大片凝固性坏死, 病毒感染有关,自限性疾病病毒感染有关,自限性疾病 免疫学和分子遗传学特点:免疫学和分子遗传学特点: CD19、CD20、CD10表达表达 Bcl-2蛋白表达蛋白表达 核型分析

5、:核型分析: 特征性染色体转位特征性染色体转位t(14;18) 18号染色体断裂点为号染色体断裂点为18q21,是抗凋亡基因,是抗凋亡基因Bcl-2的的 部位,部位,Bcl-2蛋白过度表达。蛋白过度表达。 临床特点:临床特点: 无痛性多个淋巴结肿大,腹股沟最多见。无痛性多个淋巴结肿大,腹股沟最多见。 就诊时多为就诊时多为/期,期,3050累及骨髓。累及骨髓。 低度恶性,预后好。低度恶性,预后好。 可转化为弥漫性大细胞性可转化为弥漫性大细胞性B细胞淋巴瘤。细胞淋巴瘤。 B细胞标记细胞标记CD19、CD20表达,由滤泡型淋巴瘤转化表达,由滤泡型淋巴瘤转化 的的Bcl-2表达。表达。 核型分析:核型

6、分析: 30的病人染色体的病人染色体t(14;18)转位,)转位,Bcl-2基因过度表基因过度表 达。达。 1/3的病人的病人Bcl-6基因过度表达。基因过度表达。 淋巴结迅速长大或结外组织肿块。可累及肝、脾。骨淋巴结迅速长大或结外组织肿块。可累及肝、脾。骨 髓受累少见,不及时诊治,可短期内死亡。联合化疗完全髓受累少见,不及时诊治,可短期内死亡。联合化疗完全 缓解率达缓解率达6080,有,有50的病人可治愈。的病人可治愈。 弥漫性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淋巴瘤 HD以颈部多见以颈部多见 m单克隆B B细胞肿瘤,结节性和弥漫性混合增生, 散在“爆米花” L&HL&H型R-SR-S细胞 m占HL

7、HL的5%5%,男性多见 m较CHLCHL易复发,但预后较好;3%-5%3%-5%可转化为弥 漫性大B B细胞淋巴瘤,预后较差 “爆米花爆米花”细胞细胞 m来源于骨髓多能髓细胞样干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形成粒、来源于骨髓多能髓细胞样干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形成粒、 单核、红细胞和巨核细胞性肿瘤单核、红细胞和巨核细胞性肿瘤 m因干细胞位于骨髓,故髓系肿瘤多表现为白血病,常累及因干细胞位于骨髓,故髓系肿瘤多表现为白血病,常累及 淋巴结、脾和肝但较轻,并伴髓外造血淋巴结、脾和肝但较轻,并伴髓外造血 m髓系肿瘤主要有三大类:髓系肿瘤主要有三大类: 急性急性髓系髓系白血病:幼稚髓细胞在骨髓内积聚,造血抑制白血病

8、:幼稚髓细胞在骨髓内积聚,造血抑制 慢性髓性增生性疾病:终末分化髓细胞极度增生,慢性髓性增生性疾病:终末分化髓细胞极度增生, 致外周血细胞明显增加致外周血细胞明显增加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骨髓无效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骨髓无效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 一组在形态、遗传学、临床表现、治疗和一组在形态、遗传学、临床表现、治疗和 预后等方面均不同的异质性肿瘤预后等方面均不同的异质性肿瘤 成人多见,成人多见,15-39岁为发病高峰岁为发病高峰 骨髓髓样干细胞单克隆性增生,分化成熟骨髓髓样干细胞单克隆性增生,分化成熟 障碍,停止在早期髓性分化(母细胞)阶障碍,停止在早期髓性分化(母细胞)阶

9、 段段 m M0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未分化型 2%-3% m M1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最少分化型 20% m M2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成熟型 30%-40% m M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5%-10% m M4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15%-20% m M5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10% m M6 红白血病 5% m M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1% 病变及临床特点病变及临床特点 m原始粒细胞在骨髓内弥漫性增生,全身各器官和原始粒细胞在骨髓内弥漫性增生,全身各器官和 组织广泛浸润,一般不形成肿块组织广泛浸润,一般不形成肿块 m肿瘤细胞主要浸润在淋巴结副皮质区及窦内肿瘤细胞主要浸润在淋巴结副皮质区

10、及窦内、在在 脾脏红髓内脾脏红髓内、在肝脏窦内,可见浸润皮肤和牙齿在肝脏窦内,可见浸润皮肤和牙齿 现象现象 m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升高,可见大量原始粒细胞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升高,可见大量原始粒细胞 m临床表现:多发性皮肤、粘膜出血,贫血,乏力、临床表现:多发性皮肤、粘膜出血,贫血,乏力、 淋巴结和肝脾大、骨痛淋巴结和肝脾大、骨痛 m诊断标准: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数量诊断标准: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数量20%20%。白血病。白血病 髓外浸润诊断必须依靠病理活检髓外浸润诊断必须依靠病理活检 m死因:多器官功能衰竭,继发感染及各种并发症死因:多器官功能衰竭,继发感染及各种并发症 m治疗:化疗约治疗:化疗约60%

11、60%患者可完全缓解,患者可完全缓解,15%-30%15%-30%病例可病例可 达达5 5年无病生存期,骨髓移植唯一根治方法年无病生存期,骨髓移植唯一根治方法 粒细胞肉瘤(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 局限性原始粒细胞肿瘤,瘤细胞在骨髓以外局限性原始粒细胞肿瘤,瘤细胞在骨髓以外 的器官或组织内聚集性增生而形成的肿块,新的器官或组织内聚集性增生而形成的肿块,新 鲜肿瘤组织呈绿色,遇光消退,用还原剂可重鲜肿瘤组织呈绿色,遇光消退,用还原剂可重 现,又称现,又称(chloroma)。好发于扁骨和)。好发于扁骨和 不规则骨。如不给予系统性化疗,迟早会有骨不规则骨。如不给予系统

12、性化疗,迟早会有骨 髓受累。髓受累。 m由向髓样细胞和淋巴样细胞分化的多能干细胞来源由向髓样细胞和淋巴样细胞分化的多能干细胞来源 的一组慢性克隆性增生性疾病的一组慢性克隆性增生性疾病 m瘤细胞可分化为成熟的粒细胞、单核细胞瘤细胞可分化为成熟的粒细胞、单核细胞 、红细、红细 胞和血小板胞和血小板 m包括包括Ph1Ph1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原发性骨髓纤维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原发性骨髓纤维 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m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可见各阶段粒细胞,以分叶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可见各阶段粒细胞,以分叶 核和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原始细胞

13、较少核和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原始细胞较少 m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 常有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有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m贫血,脾大贫血,脾大巨脾,巨脾,4000-5000g4000-5000g,脾窦内大量肿瘤,脾窦内大量肿瘤 细胞浸润,肝脏和淋巴结病变轻细胞浸润,肝脏和淋巴结病变轻 m费城染色体(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philadelphia,PhPh1 1):):t t(9 9:2222)形成)形成 BCR/ABLBCR/ABL融合基因,用融合基因,用FISHFISH和和PCRPCR方法可检测,方法可检测,90%90%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