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国论同步检测题_第1页
人教版六国论同步检测题_第2页
人教版六国论同步检测题_第3页
人教版六国论同步检测题_第4页
人教版六国论同步检测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国论检测题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弊在赂秦(lu c)思厥先祖父(ju a抱薪救火(x in) B. 暴霜露(b co)如弃草芥(ji &胜负之数(sh 0 C. 燕赵之君(y m)洎牧以谗诛(j i)倘与秦相较(t rng) D. 为国者(w革灭殆尽(d C) 日削月割(xu e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 效也C.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D.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则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惜其用武而不能终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

2、“而”字不表转折的一项是 (A.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斩荆棘 至于 颠 覆,理固宜然 可谓智力 孤危 然后得一夕安寝 较秦之所 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 B C D 5 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 B 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 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 已判矣 D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3、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贤于己者,问焉以破 其疑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沛公不先破 关中,公岂敢入乎A. B . C . D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破灭之道 (途径,道路,名词 ) 六国互丧 (交互,彼此,副 词)不能独完 (完成,形容词 )理固宜然 ( 这样,代词 ) 义不赂秦(坚持大义,名词用作动词)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胜,形 容词)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如,连词 ) 苟以天下之大 (如果,假 如,连词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礼天下之奇才(礼待,名 词用作动词 )A B C D 8下列

4、句子中, “于”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势弱于秦A. 齐人勿附于 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9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思厥先祖父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而犹有可以不赂D.头活水来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而胜之之势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A. B .C.10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B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则与斗卮酒D.失其所与,不知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 下之

5、民C 孔子登泰山而小 鲁D项伯杀人,臣活 之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 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 .日削月割,以趋 于亡1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 盖失强援,不 能独完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常以身翼蔽沛公 披坚执锐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于是为长安君约 车百乘,质于齐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八荒之心A ./ B ./C./ D ./14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

6、不 同的一项是()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 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1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B.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C.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士兵D.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 此言得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 不赂者以赂者丧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7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 正确的一项是()A .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 大的就得到城市。B. 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 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C. 后来秦国第二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D. 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 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 能咽下咽喉去。18. 下面对六国论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篇史论,史论的目的不在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 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

8、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 立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B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不赂者以赂者 丧”这一中心论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达了作者明达而 深湛的政治见解。 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 点出全文主旨, 语意深 切,发人深省。C 本文是论说文,其结构的严密,论点的鲜明,堪称古议论文之典 范。文章开篇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 为据,运用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分别从“赂秦” “不赂秦” 两类国家分析其弊端,又以假设申说如果六国不赂秦则不至于灭亡, 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论断。D 最后

9、,借古讽今,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文 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 文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而且首尾照应。 19将下面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2)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译文:、文思探究。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在空缺处概括文本内容。三、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六国论 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 西向,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 以为必有 可以自安之计。盖未

10、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 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 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 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 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 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 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 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 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 得出

11、入于其间, 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 魏,以当虎狼之强 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 魏折而入于秦, 然后秦人得通其兵 于东诸侯, 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 而天下之诸侯, 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 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 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 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 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 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 背盟败 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 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2、1.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 藉之以蔽其西(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 (3) 以阴助其急 ( )(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 ) 2. 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A. 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 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 并暗中帮 助解决韩、魏的急难。B. 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 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 并暗中协助 解决韩、魏的急难。C. 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 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 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3

13、. 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 项()A. 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B. 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C. 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D. 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4. 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A. 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B. 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 亲魏以摈秦。C. 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D. 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5.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 六国论中表明全

14、文中心论 点的是哪一句话?6. 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答:(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辨奸论苏洵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 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 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 恶乱其中,而利害夺 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 ”郭汾阳 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 ”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 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 欺世而盗名者。 然不忮(zh 1,嫉妒)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 百千,何从而

15、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 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 是言之,二公之 料二子,亦容 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 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 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 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 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t耳。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 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 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 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

16、,非特二子之比也。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 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 其祸, 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利害夺其外也 夺:改变 B .亦容有未必然也 容: 容许C.好贤之相好:喜欢 D .不然,天下将被其祸 被: 遭受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B. 月晕而风侣鱼虾而友麋鹿C. 二公之料二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D. 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皆以美于徐公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17、()A .苏洵认为世间人事的变迁,情理和形势的互相依赖等虽然疏 阔难知,但和天地阴阳(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相比较,后者更难以让人 理解。B. 卢杞不学无术,容貌一般,说话的水平也很平常,之所以成为奸臣,败坏国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 用人不 当。C. 当时一些人穿奴仆穿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也不梳洗打扮, 却大谈读书,作者说,只要行事不合乎人情的,就不是大奸大恶的人。D. 作者引用孙子的话,“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意在表明,社会上有一种人故意制造“显赫功绩”,沽名钓誉,从而欺骗世人以 求得到重用。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

18、而乱天下乎?译文:(2) 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译文:(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报燕王书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 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 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数 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 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 之士也。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 而以身得察于燕。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先王命 之

19、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 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 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约楚、赵、宋尽 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 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 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 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 受命而弗辞。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 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

20、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 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 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 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 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 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 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A.

21、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 燕王曰 报:回复B.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数:数落,列举C. 不以官随其爱爱:喜欢D. 故受命而弗辞 辞:拒绝2. 下列句子全部用来说明乐毅“敢以书对”原因的一组是 ()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 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A.B. C . D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 正确的一项是()A .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 这封信,书信词真情切,富有感染力。B .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

22、毁”, 含蓄表达对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C. 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惠王取代其兵权, 还有加害责难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D. 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阐释 了君臣正道、用人原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辞精当婉曲, 柔中带刚。4.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贝泌举天下而图之。译文:(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译文:四、默写1. 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2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 3. 六国论中的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 喻,

23、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4. 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5.是: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火亡根源的句子。6.是: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7./、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无力抗秦到底的句O8. 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9. 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10. 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11.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12.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13. 呜呼!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五、语言表达。1. 三楚中学报设有四个版面,请在版面名

24、称之后填写体现版面 宗旨的句子。要求第二版与第一版、第四版与第三版字数相同,结构 一致。(4分)版次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版而名称 校园新闻 班级采凤 校际链接 文学园地版面宗旨聚焦学校大事,发布热点新信息交流汇四而八方新资讯2. 请为你班方队撰写一段校运动会入场式上经过主席台时的解说词。 (6分)(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及其相关的信息,不超过 80字) 答:参考答案1. 【答案】c【解析】a.弊在赂秦(I m b.暴霜露(p m d.为国者(W 百)2. 【答案】D【解析】A项,介词,因为/介词,凭借、用;B项,代 词,指奉秦之物/助词,的;C项,副词,就/连词,那么;D项,均 为转折连词3.

25、 【答案】B【解析】B项表示修饰。4. 【答案】C【解析】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动词,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古义:智谋和力量。今 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 括记忆、 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古义: 它的实际数目。 今义: 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古义:先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 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5. 【答案】C【解析】A项理: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B项义:名 词作动词,坚守

26、道义。D项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 地。6. 【答案】B【解析】被打破,被攻克。攻克。解除,破解。 被攻占,被攻克。攻克,攻破。7. 【答案】D【解析】“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终” 坚持到底,形容词用作动词。8. 【答案】D【解析】A项“和”。B项“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 “在”。D项与例句中皆是“比”的意思。9. 【答案】C【解析】中的“之”是第一人称,“尔曹”意思是“你们”。没有人称代词。10. 【答案】B、D【解析】B D两项都是“亲附、亲近”的意思。11. 【答案】C【解析】C项是意动用法。12. 【答案】B【解析】名词作动词,A形容词作动词;C方位名词作 状语

27、;D名词作状语。13. 【答案】B【解析】名词活用为状语,名词活用为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4. 【答案】A【解析】其他三项均为被动句。15. 【答案】 C16. 【答案】 D17. 【答案】 C18. 【答案】B【解析】“不赂者以赂者丧”应为“六国破灭,弊在赂 秦”。19. 【答案】 (1)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 很少点土地。(2)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 会灭。”这话说得对啊。二、文思探究。【答案】子孙弃之易 齐附于秦而灭 燕用荆轲而亡三、拓展阅读。(一) 1. 【答案】 (1) 遮蔽 (2) 挺身而出 (

28、3) 暗中 (4) 发展到2. 【答案】 B 【解析】本句中的“委”是“受委托而与秦作战” ;“休 息”即休养生息; “阴”是指暗地里。3. 【答案】 C 【解析】这两个例子是对上文一个观点的论证,这个观 点即前面一句 “韩、魏塞秦之冲, 而蔽山东之诸侯, 故夫天下所重者, 莫如韩、魏也”,所以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论证“天下所重者” 。4.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文意和写法的整体把握,而且 是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 有一定的难度。 两篇文章都对六国作了分 类,但并没有赞扬一类, 抨击另一类。 作者只是对各自的弊端作了分 析,任何一类都没有正确的做法,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赞扬。5.

29、【答案】 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6. 【答案】苏洵的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 屈从暴秦这一事实, 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 而苏辙 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论详明的辩论, 意见扼要而中肯。 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 显然有超越前人之 处。【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 诸侯, 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 多十倍的军队, 全心全力向西攻打 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 却免不了灭亡。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 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 因此我总是怪

30、罪那时候的 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 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 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 不是放在齐、 楚、燕、赵等地区, 而是放在韩、 魏的边境上; 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 也不是放 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 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 出入的要道, 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 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 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 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 的归心以前, 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 寿一带,范雎就

31、认为是可忧的。 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 赵两国动用兵力, 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 越过韩、 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 袭他, 这是危险的途径啊。 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 赵时,却不曾有韩、 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 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 这难道是了解天 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 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 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 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 从此以后 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 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 的祸害。韩、魏是不

32、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 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 所以不如亲近韩、 魏来抵御秦国。 秦国 人就不敢跨越韩、 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 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 凭着四个 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 备东边各国的忧虑, 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 用韩、 魏两 国对付秦国, 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 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 像 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 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 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 毁弃约定, 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

33、 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 天下的诸 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 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二)1.【答案】B【解析】B项“容”应为“或许”。2. 【答案】C【解析】A.这样/的样子;B.承接关系/并列关系; C. 均为助词,介于主谓之间; D. 用/ 认为。3. 【答案】C【解析】C项中“就不是大奸大恶的人”有误,原文是 说“鲜有 (很少有 )不是大奸大恶的人” 。4. 【答案】 (1) 假如晋朝没有 (糊涂的)惠帝,只要有一个中等才能的 君主,即使有成百上千个王衍,又怎么使天下大乱呢?(2)这真是把王衍,卢杞合成一个人了, 他的祸害哪里能够说得完呢? 【参考

34、译文】 事情有的必然要到来, 道理有的本来就是这样。 只有天 下那些头脑冷静的人, 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发展的结果。 月亮 四周起晕,预示天要刮风;柱子的石墩回潮,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 人都知道的。 世间人事的变迁, 情理和形势的互相依赖, 它的抽象渺 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 ( 等自然 现象) 的变化相比呢?可是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 因呢?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 而利害得失又改变了 他的行为啊。从前,山涛 ( 巨源) 见到王衍,说:“日后祸害天下百姓的,一定 是这个人!”汾阳王郭子仪见到卢杞,说: “此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 就要

35、被他杀光了!”今天分析起来,其中的道理确实有可以预见的。 ( 但) 依我看来,王衍的为人,不论是容貌还是谈吐,固然有欺骗世人、盗 取名誉的地方,然而他不嫉妒别人,不贪求名利,只是随波逐流,周 旋上下。假如晋朝没有 (糊涂的 ) 惠帝,只要有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 即使有成百上千个王衍,又怎么能使天下大乱呢?像卢杞那样的奸 臣,固然足以使国家败亡, 然而此人不学无术, 容貌不足以打动别人, 言谈不足以迷惑世人, 如果不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 又怎么会重用他 呢?从这一点来说, 山涛和郭子仪对王衍和卢杞的预料, 也或许有不 完全正确的地方。现在有的人,嘴巴里边讲着孔子和老子的话,亲自实践着伯夷、 叔齐

36、的清高德行,收罗了一批喜欢名声的读书人和郁郁不得志的人, 相互勾结制造舆论,私下里互相标榜,自以为是颜回、孟子再生,但 实际上阴险凶狠, 与一般的人志趣不同。 这真是把王衍、 卢杞合成一 个人了,他的祸害哪里能够说得完呢?脸上脏了,不忘洗擦;衣服脏了,不忘洗涤,这是人之常情。现 在(有人)却不是这样, 穿着奴仆穿的衣服, 吃猪狗的食物, 头发像囚 犯,面孔像家里死了人, 却在大谈诗书, 这难道合乎情理吗?凡是做 事不合乎人情的,很少有不是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 种人。 他们凭借盛大的名声, 来掩盖尚未形成的祸患, 即使有愿意治 理好国家的君主, 喜欢杰出人才的宰相, 还是可能举荐和

37、任用这种人 的。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就必定无疑了,这就不只是王衍、卢杞 这二人可以相比的了。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 并没有显赫的功绩。 ”假如这种人没有 被重用,那么我的话便说错了, 然而这个人就会发出不遇明主的慨叹, 当然,谁又能够知道祸患会发展到这种地步呢?如果不是这样的话, ( 他受到了重用 ) 那么天下的人们就将遭受他的祸害, 而我也就将得到 有先见之明的名声,那可就太悲哀了!(三)1. 【答案】 C 【解析】爱:喜欢的人。2. 【答案】D【解析】是说帮燕王击齐,是说齐王失败,两句 都不是给燕王写信的原因。3. 【答案】 C 【解析】“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错,原文是说“临不测之罪

38、, 以幸为利者, 义之所不敢出也”,借此表明不会说赵伐燕。4. 【答案】 (1) 齐国将士熟悉兵法,擅长战事。您如果要攻打齐国, 就必须汇合诸侯各国的力量来对付它。(2) 我听说,古代的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和朋友绝交,也不说别人的 坏话;忠臣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不需洗刷自己的名声。 【译文】望诸君乐毅于是派人向燕惠王献上自己的书信, 信中道:“我 不才, 没有铭记先王的教诲, 来顺从您左右人的意愿; 又深恐回燕会 获得杀身之罪, 以至损害先王的明鉴和您的仁义名声, 所以逃奔到赵 国。如今您派使者数说我的过失, 我怕您左右的人不能明察先王为什 么要厚爱、任用我的缘由, 同时也怕您不明白我为什么要事

39、奉先王的 用心,所以大胆写信回答您。我听说过,贤明圣哲的君主, 不把爵禄私自赐给亲近的人, 而只 把它赐给功劳多的人; 不拿官职赐给所爱的人, 只把它给予足以胜任 的人。所以,能够在考察后,认为对方确有才能,才授予官职,这样 的君主, 才是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的君主; 考量对方的德行, 认为可 以结交然后才和他结交, 这样的士, 才算是能够树立名声的士。 我就 自己所学的来观察,先王的行为措施,有高出当时一般君主的理想, 所以我在持魏节出使燕国时, 能被燕国察知、 了解。先王对我过分抬 举,把我从众宾客之中提拔起来, 让我担任亚卿。 先王命令我说:我 对齐国有蓄积得很久很深的仇恨, 我没有度量力

40、量的轻微薄弱, 想找 齐国报仇。我回答道:齐国有争夺霸业的经验和争战屡胜的优势, 影响至今,不可轻视。同时,齐国将士熟悉兵法,擅长战事。您如果 要攻打齐国, 就必须汇合诸侯各国的力量来对付它。 而汇合天下诸侯 各国来对付它,没有比直接联络赵国更好的了。会约楚、赵、宋三国 戮力同心,四国一起攻打它,齐国一定会大败的。 先王以为这个意 见对,就交给我符节, 叫我往南出使到赵国。 到完成使命回来报告后, 便起兵同诸侯各国一起攻打齐国,取得大胜。而且轻装精锐的士卒, 直捣齐国的国都。 齐湣王逃遁到莒地, 仅仅保全住自己的一条命。 珠 玉、财宝、兵车、铠甲以及珍贵的器物都收到燕国来了。自从五霸以 来,功

41、业没有赶得上先王的了。 先王以为志愿得到了满足, 认为我没 有辜负使命, 所以割地而封赏我, 使我能得到相当于小国诸侯一样的 地位。我不才,自认为接受先王的指令教诲,可以侥幸而无罪过了, 所以接受了封赏而没有辞让。我听说贤明圣哲的君王, 建立起的功业不会废弃, 所以把它记载 于史书, 有先见之明的人, 成就了盛名而不会败坏, 所以能被后世称 颂。像先王那样报仇雪耻, 平服具有万乘兵车的强国, 得到齐国八百 年累积的财富,到了去世之时,他的遗教没有衰歇,上述种种功勋, 都可教育后世, 作为后代的榜样。 我又听说, 善于创始的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头的不一定有好的结局。 以往伍子胥的意见被阖闾采

42、 纳,所以阖闾能远征郢都;夫差却不是这样,相反他把伍子胥的尸体 装在革囊里,抛到江中。吴王夫差没有觉悟到子胥劝他灭越的意见具 有先见之明,可以建立大的功业,所以把子胥的尸体抛到江中而不知 道后悔;伍子胥呢,没有早早看到阖闾和夫差二王胸怀度量不同,所以被抛到江里还不知改变。免于杀身之祸,保全过去的功劳,以表明先王知人善用的业绩, 这是我的上策;遭受诋毁、侮辱性的诽谤,致使先王明鉴之名毁坏, 这是我最为不安的;面临无法预料的重罪,又想侥幸助赵伐燕以自利, 这种不义的事,我是决不敢做的。我听说,古代的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和朋友绝交,也不说别人的 坏话;忠臣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不需洗刷自己的名声。我虽不

43、才, 却多次承受过君子们的教诲。恐怕您听信左右人的话,而不明察被您 疏远的人的行为。所以大胆写信答复您,希望您仔细想想吧!”四、默写1.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2. 苟以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之下矣。3.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4.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也5. 不赂者以赂者丧6.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7.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8. 暴霜露,斩荆棘。9.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004北京卷)(2013浙江卷)10. 暴霜露,斩荆棘 (2006浙江卷)(2007上海卷)11.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008山东卷)12. 如弃草芥(2008上海卷)13.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2011四川卷)五、语言表达。1. 【参考答案】第二版:关注班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