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实践与的研究_第1页
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实践与的研究_第2页
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实践与的研究_第3页
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实践与的研究_第4页
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实践与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文摘要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文摘要近十年来,虽然在数学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不少新的进展,但若考察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会发现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中都存在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心理学研究发现,课堂的参与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而学习效率则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已然成为当前中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在国内外对课堂参与理论的己有研究基础之上,以高中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研究为最终窗口,通过对多个年级的学生参与度的调查分析,细致阐述了数学课堂参与的必要性以及影响中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本人还在了解学

2、生参与度的基础上再作逐层反思,在过往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策略上作出扬弃,形成了比较鲜明的教学风格,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论文中教学实践主要包括提高高中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准备举措和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主要有四条:1. 情感铺垫策略,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会学生积极地去面对问题;2.运用变式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活跃课堂,提高教学效率;3.运用目标强化策略,增强学生参与的自我管理能力;4.运用反思策略,逐步完善学生的课堂参与。实践表明,上述教学策略的实施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度。文章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到如下结论:(1) 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提高对高

3、中生的数学成绩有着积极的影响;(2) 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几种教学策略(情感铺垫策略、变式教学策略、目标强化策略、反思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3) 提高中学生课堂参与度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地探索与努力。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中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堂教学研究作教学策略者:易丽霞指导老师:朱汉林i英文摘要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策略研究teach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to improve studentsmathematic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abstractthere have been not a few improvem

4、ents in the maths-teaching reform in the pastdecade. researches shall be done in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students maths-learningpractice.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tudy has shown that there is direct link between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efficiency, which determines students learnin

5、g ability ina direct way. that is why the study of students-class-participation has been the hot topic inthe middle-school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the author, based on the studies that havebeen made on class-participation, clarified in details the necessity of studentclass-participation and the fa

6、ctors that have influences on the student class-participation,by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student class-participation over many classes and grades.furthering on the idea of student class-participation, the author has made adjustments onher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ming a characteristic

7、 teaching style and greatlyimproved teach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involved in the paper is mainly to improvehigh-school maths class-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the followingfour points needs to be highlighted: 1. emotional foreshadowing strategy, cultivatestudent-teacher

8、 affection, helping students to positively face the problems in study; 2. toadopt variable teaching strategy, trigger student participation tendency, enliven classroomparticipation, thus improving teaching efficiency; 3. to set target of each teaching andlearning session, enhance the students self-m

9、anagement ability; 4. to reflect on theteaching-learning process, gradually optimize the class-participation. the practice hasshown that the above mentioned teaching strategies have effectively improved studentsclass-participati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theory-practice combinatio

10、nresearch methods have been adopted in the paper, the followings are the conclusions of thepaper:1.2.positive influence has shown in the maths-teaching class participation in improvinghigh-school students maths scores.the teaching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which are emotionalfores

11、hadowing strategy, variable teaching strategy, targeted teaching strategy andii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实践与研究reflection strategy, have shown positive results;英文摘要3.it is a constant evolving process in improving student class-participation, thus requireslong term efforts and exploration.key words: high-school

12、maths-teaching high-school students class-participationin-class teaching researchteaching strategiesiiiwritten by: yi lixiasupervised by: zhu hanlin目录1.问题的提出. 1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2 问题研究的意义. 31.3 问题研究的方法. 31.4 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42.学生参与研究概况. 52.1 学生参与概念的界定. 52.2 国内外有关“学生参与”的研究成果. 52.3 关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和措施的研究. 72.

13、4 我国围绕主体参与开展的实验研究. 83.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103.1 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现状的问卷调查. 103.2 调查结果分析. 143.3 影响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因素的问卷调查. 173.4 调查结果分析. 194.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策略. 234.1 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准备举措. 234.2 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策略. 265.教学策略实践后的结果与感想. 465.1 教学策略实践后的结果. 465.2 教学策略实践后的感想. 495.3.结论与不足. 516.结束语. 53参考文献. 54附 录. 57附录一. 59附录二.

14、60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61致 谢. 62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实践与研究1.问题的提出1.问题的提出1.1 问题提出的背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提出了“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遗憾的是,直至今天,在我国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仍然处于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地位。本人任教于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从事高中数学教学整整 15 年,经历了四轮高中循环教学。其间,虽不乏桃李,也见证了较多优秀毕业生的高中成长之路,但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数学作为理科中最朴素的一门学科,其魅力却在日益锐减。学生们的疲于应付,机械作业令人心寒。如何让现今的高中数学课堂光彩重现成了一

15、个难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时常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是紧凑的教学任务不容许我们有过多“任性”的表现,有时不自觉地便加入了“灌输”的行列;另一方面又满心希望学生能保持甚至是提高对数学的热情,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在参与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的热情不经意间便成为了无本之木。从一个教师的良心出发,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开始用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始悉心调查课堂参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开始深层次地探索学生不参与课堂的原因,开始尝试如何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众所周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中获得了众多的奖牌,远远领先于欧美等发达

16、国家,但是从后续的发展上看,获奖的学生成为数学家的却显弱于欧美国家。当时,有研究专家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高分低能”的现象,是因为我国目前数学教学评估较多地关注用评定成绩来筛选学生,相应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创造能力等高层次的素质考察则甚少。事实上,近几年来,这种高分低能的现象已经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些更常态,更值得人深思的现象:(1)“狂拼数学”现象江苏作为教育强省,近几年来虽然高考制度相对稳定,但在这样的高考制度中,数学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语数外三门总分 480 分,文科数学占 160 分,理科数学则占 200 分(约占三门总分的百分之四十)。数学凭借着这一黄金般的比重,让学生、1

17、1.问题的提出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策略研究家长、老师深刻意识到数学成绩的重要性,于是乎,得“数学者得天下”的口号呼之欲出。而在文理科共同的 160 分内容里,填空题所占分值为 70 分(共 14 题,每题 5分),于是乎,又有了“得小题者得天下”的口号。关注 2011,2012 年的高考成绩可以发现,在数学高考试卷中,一道填空题的失误就会让学生在全省的名次后退近14000 名,从本一本二的录取情况上看,一道填空题的失误还意味着可能让学生的录取学校下降一个批次。这一结果一方面造就了教辅市场上“小题狂做”“聚焦小题”等教辅资料的狂热畅销,另一方面许多学校的数学教学进入高三便有了“午间小题

18、专项训练”,学生之疲惫,数学教师之课业繁重,压力之大,更加重了数学教学中“狂拼”的意味。(2)“非投入”现象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推行体现了国家对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但随着普及教育的实现,学生的“非投入”及由此导致的成绩低下的问题接踵而来。数学是一门朴素的科学,新知识长在旧知识的树干上。随着教学上量与难度的增加,有一部分智力正常甚至智力上乘的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形成科学的学习观,加之学习上意志力薄弱,渐渐地在数学的学习上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从机械地模仿发展到每天只是按时到校、课堂上仅满足于不捣乱、课后作业抄袭、对考试分数麻木不仁等令人担忧的程度。反观国家和家长在教育资源上的投入,作为工作在一线的

19、数学老师,不得不嗟叹:教育投入的增加怎会造成学生学习热情的日益减退5?笔者认为,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学”肩负的责任不可小觑,而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其使命也显得空前重大。教育不是喊口号就能强大的,所谓的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也许只是我们一直要追求的境界。学生的“非投入”不仅让他们在青春的记忆里留下了遗憾,而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会沉淀为一种“劣根性”,对他们日后的工作,甚至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正确看待这种现象,并且努力做到在教学中把握好三度:“适时(教育时机)”、“适合(教育方法)”、“适度(教育力度)”。在高中阶段,用教师的良心、爱心、恒心引导学生改善自我

20、,这无疑是教育里最美的福音。(3)“表面达成”现象笔者反思每一届的高三数学教学,学生在高考前应该都经历了三轮复习,听了2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实践与研究1.问题的提出很多课,做了很多题,参加了很多次考试试,可为什么仍然有不少学习相对勤奋的学生对数学还是信心不足,抑或错了再错却浑然不觉?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上课前很“迷茫”,课堂上太“安静”,课后作业太“匆忙”。随着年龄的增长,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低,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热烈程度远低于初中阶段。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其客观因素,因为高中阶段,问题的思考性加强,其抽象性,综合性远远高于初中。但这并不意味着高中数学可以几乎没有互动,并不意味着所

21、有的学生应该端坐于座位,眼光集体聚焦于黑板,教师板书时集体努力记笔记。一堂课的生命力就在于“思维的碰撞”,也就是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努力地从思维上“够到”,否则一切的认真、安静都只是一种“表面达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听课的方式上一直没有突破,相当一部分教师也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造成了数学课堂上的“和谐静好”,实际后患无穷!笔者还发现,“表面达成”现象还有一个集中地,那就是学生的作业。有一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对“作业的价值”仍保持着初中甚至是小学时的认识,成为不折不扣的“作业控”。每天似乎只为作业而学,有时甚至因为当天作业较多,出现课堂上边听讲边完成作业

22、的状况。这样的“学习错位”只能是两头不扎实,自然只能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作减法。遗憾的是,这种“表面达成”具有很大的惯性,它的打破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决心和耐心。1.2 问题研究的意义事实上,关于“学生参与问题”的研究在数学教育中已经很突出。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措施的不断推进,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并存。面对实际教学中出现的“狂拼现象”、“非参与现象”、“表面达成”现象,我相信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反思:我们自己对“学生参与”到底了解多少?我们到底能在教的过程中再做一些什么,来真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笔者希望本文能起抛砖引玉之效,让更多的中学一线教师参与到这一问题的研究中来,用自己

23、的智慧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1.3 问题研究的方法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并在整理的基础上制定研究计划,确定以高中生数学课堂参与度作为研究窗口。在国内外对“课堂参与问题”的研究基础上,我考虑到了自身31.问题的提出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策略研究工作的实际,采用了学生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方式搜集资料,并对所得资料进行必要的整理,悉心地作出分析,从中探得适合实际教情学情的方法和结论。作为一线教师,每一个工作日都离不开学生,离不开课堂,这显然为研究该问题提供了很大便利。以服务于教育教学为宗旨,我围绕该课题坚持了近四年的教学实践,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策略上作了很多有意义的

24、尝试,最终以四条主要教学策略作为结果,以叙述的方式将其呈现,并将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案例列出与同行共享。1.4 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众所周知,学生的时间和教师的时间都很宝贵,那么在他们相处最多的“课堂”里,他们应该是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共处?教师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乐于思考且兼具挑战性和可达性?教师怎样的肯定对学生的听课算得上一种积极的保护?教师怎样的一种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听课效果称得上公平、公正、可持续?本文主要以高中生数学课堂参与为窗口,通过这一窗口去了解、调查中学生目前课堂参与的现状,并对初中生课堂参与的现状作了相应的调查,以便更真实地了解影响高中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因素。透过这一窗口,我从一线教

25、师的良心与责任出发,在教学实践上作出了与学情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尝试,并将每一条教学策略以教学案例或教学片断的形式进行展示,附上必要的反思。值得欣慰的是,我发现:情感铺垫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自信了;变式教学策略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显得更灵动了;目标强化策略让学生学会有序有重点地去探索了;逐步反思策略让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了。4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实践与研究2.学生参与研究概况2.学生参与研究概况2.1 学生参与概念的界定参与,即“参预”。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参与其事”。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参与也是此意。“参与”最早使用于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社会领域,

26、指的是“个人的思想和感情都投入到一种鼓励个人为团队目标做出贡献、分担责任的团队环境之中”。这种投入强调“做出贡献”、“分担责任”,是名副其实的投入,它“极大地激励了参与者,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参与的实质在于权力的分享和课堂环境对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影响,真正的参与不应该是被动的、被给予的、有物质条件驱使的,而应该是主动的、平等的、互动的。参与意味着介入、投入、卷入到状态之中,它是主体对活动的能动性作用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性活动体系,学生作为与教师平等的主体,他不是在教学中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影响,而是在与教师的交往中积

27、极主动地去选择、形成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课堂参与反映了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向态度,表现为在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投入。2.2 国内外有关“学生参与”的研究成果本节阐述的是近年来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关“学生参与”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可归纳为四个板块:(1)行为参与和心理投入的关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首先是行为参与。他必须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努力工作与学习并且花一定的时间。行为参与和学生参与的关系有两方面:第一,学生心理投入是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所伴随的心理活动,行为活动是心理活动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第二,学生的行为参与和心理投入也有区别

28、,对于单纯行为参与来说,并不一定符合我们对学生参与的理解,因为学生参与是一种实质的参与,而不是表面的参与。行为参与不一定是实质的参与,不一定是真正的心理投入。有研究者指出,学生参与的程度、注意、工作中的行为、努力和持久性以及课外学习等,可以确定学生52.学生参与研究概况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策略研究是否参与2。在这些行动中,参与的学生可进一步表现出兴奋、兴趣、好奇和欣赏3。学生参与活动中积极的情感导致了参与活动4。skinner 和 belmont(1993)进一步描述了这一过程。他们发现,参与的学生显示了对学习活动的持续行为参与,伴随着积极的情感,包括热情、乐观、好奇和兴趣2。但是,

29、newmann(1992)则认为,学生在掌握知识中的心理投入具有不容易被观察的特征。注意的强度、学习的热情等,都可能成为误导的指标。有的学生看上去象在做白日梦,但也有可能在参与并思考学习中的问题;而有一些学生看上去在努力工作,但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参与1。(2)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关系情感和认知两方面具有内在联系。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发现,在人的经验过程中,情感和认知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影响着人的行动和选择2。研究者对学生参与的研究中指出,情感风格对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均有显著的影响2。isen 认为,学生投入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积极的情感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如记忆、解决问题策

30、略、判断等)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参与;积极的情感影响学生认知的灵活性,并影响解决创造性问题的过程;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做出决定时能够更有效地深思熟虑4。(3)学生参与和学业成绩的关系对于学生参与和学业成绩的关系的研究有三种不同的结果。 skinner、connellwellborn(1990)研究了学生的可观察的控制和学生参与及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学生参与起到一种媒介的作用。学生可观察到的控制力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这个变量实现的2。在另一个研究中,skinner 和 belmont(1993)研究了教师行为和学生参与的关系,并发现教师行为和学生参与之间存在着交互的影响,学生参

31、与和学习成绩具有显著关系2。然而,newmann(1992)的研究中发现,在运用学生参与量表的研究中,学生参与和学业成绩并没有强的统计关系1。对此,newmann 解析如下:第一,对学习结果的测量本身存在着问题;第二,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低成绩学生的高参与是因为他发现问题具有难度和挑战性,而高成绩的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是因为觉得问题比较容易。孔企平(2003)制定了三份学生参与调查量表:行为参与问卷、认知参与问卷和情感参与问卷;指出现有考试评价的缺陷。他认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多个层次,一般的学业考试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各个层6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实践与研究2.学生参与研究概况次的能力,

32、应该适当使用不同类型的题目评价学生学习结果。因此,他制定了学习结果分层评估的研究框架,用计算题衡量学生的计算能力,应用题衡量学生的解决简单问题能力,开放性题目衡量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在研究中孔企平发现:行为参与的专心和钻研变量对计算题和应用题成绩影响较大,而对开放题没有显著影响。认知参与对计算题成绩影响不大,但对开放题成绩影响较大。情感参与对计算题和应用题成绩均无显著影响,但乐趣感对开放题成绩影响较大.下面总结一下有关“学生参与”研究中一些取得共识的看法和热点问题。第一,对“学生参与”的概念有较为统一的观点:学生参与包括学生的行为和心理投入(认知和情感),学生参与是行为、认知和情感三方面的有

33、机组合。第二,在国内,学生参与有一个较为认同的测量工具行为参与调查量表、认知参与调查量表和情感参与调查量表5。国内不少学者进行关于学生参与的研究中都使用这些量表。第三,对学习结果的评估有两个观点。有研究者以学校提供的成绩为基础;另一些研究者设计分层评估架构方案,除了评估一般学校所侧重的考察内容以外,还用开放题评估学生的高层次数学思维能力。第四,对行为参与和心理投入的关系有两个不同的观点。有研究者认为,参与学习的学生对学习有较大的热情、兴趣,持有积极的态度;有研究者却认为,即使参与学习的学生,他们不一定持有积极的态度,他们可能对所学的内容并不感兴趣。第五,对学生参与和学习结果的关系也有两个不同的

34、观点。有研究者认为二者有较强的统计联系2;也有研究者认为二者仅有中等的统计联系1。上述的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的教育实践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3 关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和措施的研究国内有学者谈到可以从三个方面优化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善于提出猜想及对某种猜想进行评价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数学的思想方法上做必要的概括27。有学者谈到可以采用以点带面、新旧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渗透思想,重视方法,培养学生的优良思维品质;优化手段,加大容量,激发学生学习习兴趣的措施,提高数学教学效率28

35、。有学者谈到可以从充分发掘数学中72.学生参与研究概况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策略研究的美学因素;在宏观和微观上到要选择最合理的顺序和速度;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的独立活动四条途径提高数学教学效率29。还有学者从促进迁移谈到五条措施:新旧联系,建立积极的心向;类比迁移,注意发现共同成分;抽象概括,促进迁移顺利发展;渗透拓宽,高层次地再迁移;合理调整,不断提高迁移水平30。2.4 我国围绕主体参与开展的实验研究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围绕促进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参与,研究者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这些实验对真实课堂情境下的学生参与进行研究,研究的真实性、

36、现实性、生态性都很强,对教育实践具有较大的价值与指导意义。这些实验研究以北师大裴娣娜教授主持的“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和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为代表。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北师大教育系与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联合进行了“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课题组构建了主体性发展的三维结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中,主动参与是衡量学生主动性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发展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策略。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们制定了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便是:改革课堂教学,建构“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模式系统,并结合不同学科特

37、点,提供参与条件,教给参与方课堂环境对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的影响的研究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九五”期间,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她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的主动、健康发展为本”。为此,叶澜教授强调在中小学的课堂上,首先要承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使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些主体参与实验研究虽然在理论上取得的成果,使广大的一线教师对主体参与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主体参与的原则,在比较广阔的领域研究主体

38、参与,如学科教学领域、德育领域、班级管理领域等。当然,主体参与实验在实践上还有一些问题。由于对主体参与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致使在课堂上有了“只要动就是参与”的误区,可见主体参与效度不够。这些主体参与实验研究在理论的研究上有欠深入,对主体参与的认识比较肤浅,缺乏深刻的理性思8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实践与研究2.学生参与研究概况考,突出表现在没有对主体参与的概念、特点、意义、内在机制、外在表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使主体参与教学实验处于盲目状态。但是,这些主体参与实验工作,推动了学校领导、教师观念的更新,使他们有了一定的现代教学意识。在近二十几的教学发展与改革中,我国还出现了一些体现现代教育

39、思想的教学法,它们大多有一定的主体参与思想,较早、较好地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主体参与方面比较典型的有教学方法有: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其中的“六步”指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和日结。邱学华尝试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 八字”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让”教学法等。其中尝试教学法强调师生互动、学 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情景教学法注重营造美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情感。学导式教学法重视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主动探索。“八字”教学法使学生始终参与于教学之中。合作教学法重视师生的双向合作参与。“让”教学法提出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

40、)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讲,总结让学生写,体现了全程参与的思想。9“3.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现状的调查及分析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策略研究3.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现状的调查及分析3.1 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现状的问卷调查通过阅读相关国内外文献,我了解了关于“课堂参与”的理论知识。为了让自己更好地了解我身边的学生“课堂参与”的情况,并有据地探知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年级因素”,我在 2009 年 12 月对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的初一、初三年级和本校的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1)调查目的:1了解中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现状,包括课堂参与中的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以

41、及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在数学课堂参与度上的差异。2了解初高中的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差异,为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提供必要的依据。(2)调查对象: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 2009 级初一(15 班)新生、2007 级初三(15 班)学生和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的 2009 级全体高一新生、2008 级全体高二学生。其中,各年级问卷发放数量,回收问卷数量及有效问卷情况见表 3.1。表 3.1:问卷发放数量表(单位:份)(3)调查时间:2009 年 10 月(4)问卷设计该份问卷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考虑到问卷调查的信度,所有的调查问题均由笔者根据平常教学实际的发现与估计思考而定。调查的1

42、0调查所在年级、班级问卷发放数量问卷回收数量有效问卷数量初一(15 班)280275270初三(15 班)302300285高一年级全体728720715高二年级全体735730702合计204520251972提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策略研究3.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现状的调查及分析主要目的有二:1.了解到我想要了解的中学生参与度情况的资料,为后续的分析、整理、反思作必要的准备;2.让学生通过该份问卷调查的填写,了解评价课堂参与的一些角度,并对自身的课堂参与有一个比较清晰而客观的自我评价,知道自己的足与不足,为笔者后续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准备。该问卷采用了集体施测的方式:以班级为调查单位,由各班班主任向学生作出指导语的解释,再请学生作答。学生实际回答问卷的时间约为 30 分钟,平均每道题 1 分半钟,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充分性。问卷以李克特计分法计分:满分 100 分。其中每题设有五个选择支:a.总是这样(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