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论文浅谈网络时代的文学形式_第1页
语言文学论文浅谈网络时代的文学形式_第2页
语言文学论文浅谈网络时代的文学形式_第3页
语言文学论文浅谈网络时代的文学形式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网络时代的文学形式 欧阳友权(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文学形式的转型乃至整个文学理论观念的变异是网络时代的文学现实与理论逻辑相对接的结果。数字化媒介不断衍生的新文类和新形式,带来了文学存在方式的改变和文学本体论的建构。要在传统形式论的理论基座上赓续新形式的“学理链条”,应该回到当代文学现场,辨析新媒体语境中文学表意方式和构体形态的图像化范式,揭橥从“字思维”到“词思维”再到“图思维”变化的缘由,以获得对“形式”的价值判断和学理建构。 关键词:网络时代文学形式图像转型 媒介是文学形式变化的直接诱因和强劲推力。无论是西方文论模式还是中国文艺美学传统,从文学艺术的经典形态到其

2、现代形态和时下的数字媒介形态,文学艺术的形式结构和知识系统,都是特定物质媒介限定的艺术存在方式的观念表达,是对一种艺术媒体符号类像的审美规制和学理阐释。古希腊“摹仿说”的兴起、古罗马“崇高”审美理念的形成,可以从那个时代雕塑、建筑艺术的宏大叙事所使用的物质材料中找到其媒介动因,中国古代的“立象尽意”、“以形写神”大抵源于象形、指事时代的物质造型艺术,而庄子的“得意忘言”,司空图的“离形得似”,严羽提出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显然是和语言文字媒介的间接表意方式不无关系。鲁迅先生称最早的诗人是“杭育杭育”派,人类原始初民在物质生存实践中创造的歌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与那个时代所能够掌控和利

3、用的人体媒介,无疑有着必然的依存关系。 在传播载体迅速演变的信息时代,电子媒介如电影、电视、广播、摄影、录像等已成为20世纪以来世界艺术的新宠,而数字媒介如互联网、手机、3g传载、数字广告、电子书和电纸书,以及层出不穷的数码播放器和电子接收终端的出现,更是把艺术媒介带入到了希利斯米勒所说的“电信时代”。这时候,新媒介带来了不断衍生的新文类和文学艺术的新形式,网络文学、数字音乐、电脑绘画、数字影视、网络动漫、数码自拍、网络曲艺、电脑游戏、网络博客与视频播客,乃至网络恶搞和虚拟偶像等等,创生出许许多多艺术与技术的“混血儿”,它们坐乘新媒体霸权的快车大踏步走进大众文化视野,文艺存在方式开始转化为“数

4、字化生存”,文艺作品开始向媒介文化蔓延,由艺术的技术性引起的技术的艺术化,使得网络时代的文学形式成为这个时代文学数字化生存的形态确证。 这时候,文艺学所要面对的已经不限于过去“硬载体”时代的文艺作品、文艺现象和文艺问题,而是延伸出“软载体”覆盖的新媒体作品和新艺术命题。理论扩容、边界拓展、视野焦点挪移、学科内涵增生、理论观念变异和文学形式更新等,就成了数字传媒语境中文艺学研究不容回避的理论课题。于是,文学形式的问题似乎不仅仅是形式问题,而是一个文学本体问题和文学存在方式建构的问题。 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1857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就曾拿希腊艺术同现代的关系作例子,说过这样一段十分

5、有名的话: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神话)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自动纺机、铁道、机车和电报并存吗?在罗伯茨面前,武尔坎又在哪里?在避雷针面前,丘比特又在哪里?在动产公司面前,海尔梅斯又在哪里?在印刷所广场旁边,砝码还成什么?阿基里斯能够同火药和弹丸并存吗?或者,伊利亚特能够同活字盘甚至印刷机并存吗?是的,技术的进步已经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的观点,当艺术生产所依赖的社会历史母体更替了背景,变迁了依存媒介,文学形式的转型乃至整个文学理论观念的变异都应该是一种常态,一种必然,一种现实存在与理论逻辑相对接的结果。因为特定时代的物质技术媒介总是同特定生产

6、生活方式相关联的,无论是物质生产生活还是精神产品的形式,都无可避免地要受到技术媒介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的制约,经济、技术、媒介的物质“轴线”同精神产品、艺术生产和文学发展的“曲线”之间总会呈现出协调与同构的逻辑关系,而不会是背离或互不相干的。在今天,互联网媒介的触角延伸、三网融合的强势覆盖日渐彰显的巨大影响力,已经使得从原子(atom)到比特(bit)的信息媒介转型势不可挡,数字化的“信息dna”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基本要素,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与交往方式,重塑人们的认知思维和观念模式。不仅如此,互联网还在艺术审美领域重组人与网络世界的审美关系,以无纸写作的电子文本重构新的艺术存在方式,营造虚拟

7、空间的技术诗性。昔日的文学艺术作为被因特网率先激活的审美资源,已全方位地介入第四媒体之于艺术成规的转型和技术美学的书写。文学的形式裂变和文学研究的边界位移,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性出场的。 基于这样的现实逻辑,网络时代的文学形式将延伸出诸多值得追问的问题,譬如:在今日的艺术传媒市场,有哪些文学形式被改写或被颠覆,有什么样新的文学形式被催生、被创造?文艺学的研究者是否应该介入新媒体文学现场,对文学形式场域进行观念清理和理论建构?对技术传媒的文学形式,诸如网络文学、手机文学、影视文学、电子游戏脚本、动漫文学故事、框架媒体广告词,乃至电纸书和各类数字终端阅读器的文本存在方式等,该进行怎样的审美的、人文

8、的判断和解读?这种解读如何超越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形式因”而进入他所倚重的“目的因”,从而获得对“形式”的价值判断和学理建构?网络时代的文学形式是对传统文学形式的继承和超越,而在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文学面前,哪些形式得到继承,哪些形式是如何超越的,其所依据的不仅是理论逻辑或历史存在,还有新媒体的霸权和新形式的“无厘头”呈现,我们如何在传统的理论基座上赓续新形式的“学理链条”,以保持理论的张力与活力?这些由媒介变迁引发的文学形式问题,解答它们的前提是回到文学现场,廓清新媒体文学作品在文体形式方面的种种变化。我们看到,自打文学与互联网“联姻”以后,数字技术的媒介载体和无远弗届的传播方式,便使得网络文学(

9、指网络原创文学)衍生出自己有别于传统的文本形态:原有的文学类型出现分化,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分类在这里已不再了了分明,如汉语网络小说的开山之作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讲述的是小说式的网络爱情故事,却采用了分行排列的诗歌文体形式,并在其间参杂了许多极富幽默和想象的新体诗;文学的边界变得模糊在网络写手的即兴表达中,纪实与虚构、文学创作与生活实录、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被逐步抹平,传统的“文学”界定和作品分类早已成“昨日成规”被抛到了脑后,这在近几年迅速兴起的博客、微博客写作和手机短信文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还有,依托数字化技术衍生的艺术形式如“超文本”、“多媒体”等在网络创作中的广泛运用,形成了网络文学形式的

10、典型形态,让原有的文本形态发生了“格式化”般的裂变,而一些新的网络文体如“聊天体”、“接龙体”、“短信体”、“对帖体”、“链接体”、“拼贴体”、“分延体”、“扮演体”、“废话体”、“凡客体”、“羊羔体”等,正从新媒体文学的海洋中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让网络时代的文学形式创新成为这个时代文学转型的一大表征。 当我们切入新媒体文学现场时,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文学表意方式和构体形态的图像化转型,这属于文学“大形式”的改变。当代文化语境中,“读图”对“读文”的挤压或文字与图像的博弈,是数字技术传媒介入社会文化建构的必然结果,人们常用“图像转向”(the pictorial turn)或101转向”(t

11、he visual turn)来称谓这种变化,其所带来的文字表意式微和文学图像化元素的增殖,影响的不仅有文学的存在方式,还有文学消费市场和文学生 存空间。概言之,新媒体语境中的“图像化”呈现于两个层面,一是社会文化的广义层面,另一种是就文学形式而言的。前者在互联网、手机、各类数码娱乐接收终端、户外电子广告屏幕等新媒介的强势推动下,大众文化符号趋于图像叙事已成为最基本的文化生产方式。歌碟、影碟、游戏软件、网络播客、视频小品、自拍写真,乃至手机短信、彩铃、手机电视、手持电视、手机动漫、框架广告、车载视频等一路热卖市场、眩人耳目,而文字书写、纸质印刷、书刊阅读只能退居文化市场边缘;或者,文学仅仅沦为

12、电影、电视剧、动漫故事、网络游戏的脚本。于是,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充斥着的是“图像”的覆盖而非文字的生产,“观看”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时尚,视听消费成为最具大众化的文化行为,文字(语言)的力量连同它的诗意审美特性一道被搁置在了图像文化的边缘。而后者所论在文学形式意义上的图像化转型,主要表现为近年来文学创作中图像化元素的大量增殖,包括作家选择使用拟像性文字,自觉不自觉强化笔下感性化的语言表达,或者在文学创作时以影视改编为导向,加强故事、场面、景观、身体、动作、图像的描写,巧置潜藏于语言之中的“内隐的图像”,以引起影视导演和制片商的注意,尽可能创造文字向图像“招安”的条件,进而从“内形式”上引发文学作

13、品图像化的趋势。还有,为迎合读者“读图”之需,出现了火爆的“图文书”市场,用“以图衬文”、“图文并陈”的方式来把持图像与文字的博弈,以便整合、调剂二者之间的审美张力,前两年一度被热炒的“摄影文学”正是文字(文学)递给图像(摄影)的一枚“攀附的橄榄”。另外,在文学图书市场上,时下许多作品的装帧印刷更加注重图像化包装,那些五颜六色、设计各异的图书封面,让我们看到的是文化资本试图在文字阅读和图像景观之间寻找契合点的商业意图,当然也含有救助不断萎缩的文字阅读市场的艰辛努力。 从深层机理上看,网络时代文学形式蜕变,还会对创作主体的艺术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麦克卢汉(mmcluhan)曾说,技术是整个文化结

14、构的动因和塑造力量,媒介是“社会的先锋”,也是“新的自然”,它能塑造和控制人类交往和行动的方式,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影响人们评价事物的尺度并会影响人本身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他说,当电话、广播、电影、电视和电脑的发展把“文字的棺材敲上了钉子”的时候,它最终必将重新“塑造人的感知系统”,因为“数字是人体的延伸,是人的触觉的延伸也是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电力技术中的延伸”。新的技术传媒要求人们用符合它的思维模式和艺术标准来创作特定的文学形式,而特定文学形式的创生过程也正是这一思维模式的形成过程。当图像符号所形成的文化霸权,从文化形态穿透到文化精神,并从生活方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态度及思维方式的

15、时候,视觉文化的强劲推力就不仅表现为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现代电子图像传媒具有的启蒙性拓展与权力性隐蔽的双重属性,促使我们越来越受制于以图像的方式来理解世界和表达我们自己。于是,在电脑创作、网络传播的文学生产体制里,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由新媒体文学形式所由导致的艺术思维方式的改变机器化的符号规则颠覆了铅字权威并代替汉字的书写规范,用“输入”代替“书写”的操作范式,其衍生的出人意料的副产品则是:“词思维”对“字思维”的替代,以及“词思维”与“图思维”的相互渗透。 汉语创作的执笔书写使用的是“字思维”,即点、横、撇、捺连字成篇的体验式思维和意象积淀的感悟式思维;电脑写作使

16、用的是“词思维”,这是工具理性的代码思维,即基于机器程序操控的技术逻辑思维;“图思维”是以图像方式感知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数字化媒介的视频和音频技术最擅长图像表意,在思维方式上便易于形成“图思维”创意习惯,它是“词思维”的多媒体延伸,又是对“字思维”模式的“格式化”。如果说“词思维”的直观与快捷使表达“提速”,可能会消弭文字书写时的深思熟虑和因表达“延迟”而凝炼的语言诗性,那么,“图思维”则对整个文字表意体制给予了祛魅化的消解与置换,用视听直观的图像强势遏制了文字表意的审美空间,昔日的“语言艺术”不得不改头换面或脱胎换骨,“被形式”为“图像符号”或“视听写真”。于是,“词语钝化”与“文学疲软

17、”的互为因果就成了图像权力整饬下的一个文化隐喻,也成为新媒体崛起后文学孜孜抗争却屡屡落魄的艺术宿命。因图像生产而产生“图像思维”,再因图像思维而改变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调整人对世界的审美聚焦,改变人对外物的观察、体悟及表达方式,进而影响人类的艺术思维模式,这便是新媒介对文学转型所产生的由表及里的巨大影响。 当文学母体已经被新媒介推上了转型的槽模后,文学形式之出现如上的种种新变也就不难理解了。它使文学的存在方式、形态结构乃至文学格局都产生了重大变化,也使得文化生产方式、接受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这时候的文艺学形式研究所要着力思考的将是如何获得对“形式”的价值判断和学理建构,因为正如敏泽先生几年前就曾预见到的,在学理范式构建的意义上,“网络文学之于文学不是简单的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是文学作为人存在于世的一种精神显现有了本体存在意义上的革新和改变”。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