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化工原理实验指导书 沈阳工业大学 2003年6月 2 / 50 目录 流体流淌 力的 离心泵特 线的 验三 验 四 传 热 八、 验五 筛板式 精馏塔的 操作及 9 验 六 洞 道 实 综 验 6 实 定 实 干 塔板效率测 燥实 11 合实验 气体搅拌萃取塔液- 液萃取实 3 / 50 验13 10 / 50 综合实验 间歇精馏实 验 16 演 示 实 验柏 努 利 方 程 实 验 17 雷诺实 验 20 实验一 流体流淌阻力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流体在管道内摩擦阻力的测定方法; 2、确定摩擦系数入与雷诺数 Re的关系。 二、差不多原理 由于流体具有粘性,在管内流淌时必须克服内摩擦
2、力。当流 体呈湍流流淌时,质点间不断相互碰撞,弓I起质点间动量交换, 从而产生了湍动阻力,消耗了流体能量。流体的粘性和流体的涡 流产生了流体流淌的阻力。 在被侧直管段的两取压口之间列出柏 努力方程式,可得: hf上 Ff = P L两侧压点间直管长度(m) 2dPf Re du d直管内径(m) 入一摩擦阻力系数 N/m2) u流体流速(m/s) Pf直管阻力引起的压降 卩一流体粘度(Pa.s ) P流体密度(kg/m3) 本实验在管壁粗糙度、管长、管径、一定的条件下用水做实 验,改变水流量,测得一系列流量下的厶 P值,将已知尺寸和所 测数据代入各式,分不求出入和Re,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出入
3、Re曲线。 三、实验装置简要讲明 水泵将储水糟中的水抽出,送入实验系统,首先经玻璃转子 流量计测量流量, 然后送入被测直管段测量流体流淌的阻力, 经 回流管流回储水槽,水循环使用。 被测直管段流体流淌阻力 P 可依照其数值大小分不采纳变压器或空气水倒置 U 型管来测 量。 四、实验步骤 : 1、向储水槽内注蒸馏水 , 直到水满为止。 2、大流量状态下的压差测量系统 , 应先接电预热 10-15 分钟, 观擦数字仪表的初始值并记录后方可启动泵做实验。 3、检查导压系统内有无气泡存在 . 当流量为 0 时打开 B1、B2 两阀门,若空气一水倒置 U型管内两液柱的高度差不为 0,则讲 明系统内有气泡
4、存在 , 需要排净气泡方可测取数据。 排气方法:将流量调至较大,排除导压管内的气泡,直至排净为 止。 4、测取数据的顺序可从大流量至小流量,反之也可,一般测 1520组数,建议当流量读数小于 300L/h时,用空气一水倒置 U型管测压差 P。 5、待数据测量完毕,关闭流量调节阀,切断电源。 五、使用实验设备应注意的事项: 1 、调流量要慢、稳、准。 2、利用压力传感器测大流量下 P时,应切断空气一水倒置 U型管B1、B2两阀门否则阻碍测量数据。 3、在实验过程中每调节一个流量之后待流量和直管压降的数 据稳定以后方可记录数据。 4、若较长时刻不做验验 , 启动离心泵之前应先转动泵轴使之 灵活运转
5、 , 否则烧坏电机。 实验二 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离心泵的操作与结构; 2、测定离心泵在一定转速下的特性曲线。 二、差不多原理 在一定转速下,离心泵的压头He,轴功率N及效率n均随实际 流量Qe的大小而改变。因此泵的特性是由H=f(Qe),Ne=f(Qe)和 n =f(Qe)三条曲线来决定。而此三条曲线是经实验测得标绘出 来。 1流量Qe的测定 Qe Co Ao. 通过调节阀门改变水流量的大小, 采纳文式流量计测得压差, 求其相应的体积流量 Qa单位(ms) 2、离心泵压头He的测定 P u2 g 2g He g 2g H f(入-出) 在离心泵的吸入口和压出口之间列柏努力
6、方程 H(Z出誉(m) 3、离心泵轴功率的计算 泵轴功率N =电机输出功率=功率表读数X电机效率(KW 泵的有效功率Ne兽h2(kw) Ne N 功率表读数=电机输入功率 式中: A。一文丘里流量计喉管的横截面积 Co流量系数Co=1 P文丘里流量计的压差 Z出一z入离心泵进出口管路的垂直 距离 P出一P入离心泵进出口管路的压强 三、实验装置简要讲明 本实验用 WB70/055型离心泵进行实验,用离心泵将储水槽内 的水抽出,送入离心泵性能测定管路测量系统,然后由压出管排 至水槽。在泵的吸入口和压出口处,分不装有真空表和压力表, 以测量水进口处的压力。泵的出口管线装有文氏流量计及调节阀 门,用来
7、调节水的流量或管内压力。 四、实验方法 1、向储水槽内注蒸馏水,直到水满为止。 2、在启动离心泵之前需做如下检查: (1) 流量调节阀门 10和 2,离心泵出口压力表和真空表的调节 阀,倒置U型管的阀门B、B均应关闭。 (2) 流量测量压差变送器的平衡阀打开。 3、启动离心泵,打开阀门 10 至全开。稍停片刻,待流体赶 净管路内的气泡后关闭平衡阀。打开压力表及真空表的调节阀。 4、测取数据顺序可任选。切记流量从最大至流量为零应均匀 取点1520组数据。 5、数据测量完毕,关闭压力表,真空表并把平衡阀打开。 五、使用实验设备应注意的事项 1 、启动离心泵之前 , 一定要检查各处阀门。 2、流体在
8、管路输送中不应有气存在。 3、 测量数据将流量传感器的平衡阀一定处于关闭状态, 否则 阻碍测量数据值。 4、离心泵不要长时刻空转。 1 、对现有实验条件,泵的特性曲线能否改变? 2、管路排水口安装在水面之上和浸在水中对实验值有何阻 10 / 50 碍? 3、由实验得知,泵的流量越大,泵进口处真空度越大,什么 缘故? 实验三 恒压过滤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实验装置的结构和操作方法; 2、 测定在恒压操作时的过滤常数K, qe , T e,并以实验所 得结果验证过滤方程式,增进对过滤理论的理解; 3、 改变压强差重复上述操作,测定压缩指数s 和物料特性 常数 k 。 二、实验原理 过滤过程是
9、将悬浮液送至过滤介质及滤饼一侧, 在其上维持 另一侧较高的压力,液体则通过介质而成滤液,而固体粒子则 被截留逐渐形成滤饼。过滤速度由过滤介质两端的压力差及过 滤介质的阻力决定。过滤介质阻力由二部分组成,一为过滤介 质,一为滤饼(先积下来的滤饼成为后来的过滤介质) 。因为 滤饼厚度(亦即滤饼阻力)随着时刻而增加, 因此恒压过滤 速度随着时刻而降低。关于不可压缩性滤饼,在恒压过滤情况 下,滤液量与过滤时刻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22 (V+Ve)2=KX(T +t e) 式中:vt时刻内的滤液量(m3) V e虚拟滤液的体积,它是形成相当于过滤介质阻 力的一层滤饼时,应得到的滤液量( m3) A过滤
10、面积( m2) K 过滤常数( m2/s ) T 相当于得到滤液V所需的过滤时刻(s) 相当于得到滤液 Ve所需的过滤时刻 s) 上式也可写成: 2 q+2qeq=Kt 式中: q=V/A ,即单位过滤面积的滤液量 (m) qe=Ve/A ,即单位过滤面积的虚拟滤液量 ( m) 将过滤方程式微分后得到 2qdq+2q edq=Kdt 13 / 50 q ( mW) q dq 2q 2qe q K K 2 2 q q V A 过滤常数的定义式: K 2k p1 s 情况下,各点均在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直线斜率2/K=A/B,结 局2qe/K=c由此可求出 K和qe T e由下式得: qe2 K
11、 e 在实验中,当计量瓶中的滤液达到 100ml刻度时开始按表计 时,作为恒压过滤时刻的零点。 然而,在此之前吸滤早已开始, 即计时之前系统内已有滤液存在,这部分滤液量可视为常量以 q表示,这些滤液对应的滤饼视为过滤介质以外的另一层过滤 介质,在整理数据时应考虑到里面去,则方程应改写为: V系统存液量为170ml 两边取对数:lg K (1 s)lg( p) lg(2k) 因s常数,k 常数,故K与厶p的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上 13 / 50 标绘是一条直线。 直线的斜率 1 s ,由此可计算出压缩性指数 s, 读取 pK直线上任一点处的 K值,将KA p数据一起代入 过滤常数定义式计算物料特性
12、常数 k。 三、实验装置简要讲明 本实验装置由过滤漏斗、滤浆桶、搅拌桨、计量筒、缓冲 罐、及真空泵等组成。 滤浆槽内配有一定浓度的硅藻土悬浮液,用电动搅拌器进行搅 拌(浆液不出现漩涡为好) 。滤浆在滤浆槽中经搅拌均匀后, 启动真空泵,使系统内形成真空达指定值。滤液通过滤漏斗清 液进入计量筒,固相被留在过滤漏斗上逐渐生成滤饼。定时读 取计量筒的液位,并记录。系统真空度可由真空阀进行调节。 四、实验步骤 1、熟悉实验装置流程 2 、装置接通电源,启动电动搅拌器,待槽内浆液搅拌均匀, 将过滤漏斗安装好,固定于浆液槽内。 3、打开放空阀 7关闭旋塞 4 及放液阀 10 。 4、启动真空泵,用放空阀 7
13、 及时调节系统的真空度,使真 空表的读数稍大于指定值,然后达凯旋塞 4 进行抽滤。此后时 14 / 50 刻内要注意观看真空表的读数应恒定于指定值。当计量瓶滤液 达到 100ml 刻度时按表计时,做为恒压过滤时刻的零点。记录 滤液每增加 100ml 所用的时刻。 当计量瓶读数为 800ml 时停止 计时,并立即关闭旋塞 4 。 5、把放空阀 7 全开,关闭真空泵,打开旋塞 4,利用系统 内的大气压和液位高度差把吸附在过滤介质上的滤饼压回槽 内。放出计量瓶内的滤液并倒回槽内,以保证滤浆浓度恒定。 卸下过滤漏斗洗净待用。 6、改变真空度重复上述实验。 7、实验结束后,关闭电源。 五、实验注意事项
14、1、过滤漏斗如图安装 , 在滤浆中浸没一定深度 , 让过滤介质 平行于液面 , 以防止被空气抽如造成滤饼厚度不均匀。 2、启动搅拌器前,用手旋转一下搅拌轴以保证顺利启动搅 拌器。将调速钮调在最小位置,打开调速器开关,将调速钮从 小到大位调节,不同意高速档启动,转速状态下出现异常时或 实验完毕后将调速钮恢复最小位。 3、用放空阀 7 调节。操纵系统内的真空度恒定,以保证恒 15 / 50 压状态下操作 实验四 传热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传热膜系数a的测定方法,并分析阻碍a的 因素; 2、 掌握确定传热膜系数准数关联式中的系数C 和指数 m、 n 的方法; 3、通过实验提高对a关联
15、式的理解,了解工程上强化传热的 措施; 4、掌握测温热电偶的使用方法。 二、差不多原理 对流传热的核心问题是求算传热膜系数a,当流体无相变化 时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一般形式为: Nu = C Re m Pr n GrP 对强制湍流,Gr准数能够忽略。Nu = C Re mPrn 本实验中,可用图解法和最小二乘法两种方法计算准数关联 式中的指数m n和系数Co 用图解法对多变量方程进行关联时,要对不同变量Re和Pr 分不回归。为了便于掌握这类方程的关联方法,可取n = 0.4 (实 验中流体被加热) 。如此就简化成单变量方程。两边取对数,得 到直线方程: Nu lg 04 lgC mlg Re P
16、r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作图,找出直线斜率,即为方程的指数mo 在直线上任取一点的函数值代入方程中得到系数C,即 Nu 0.4 Pr Re 21 / 50 用图解法,依照实验点确定直线位置,有一定的人为性。 而用最小二乘法回归,能够得到最佳关联结果。应用计算机 对多变量方程进行一次回归,就能同时得到C、m no 能够看出对方程的关联,首先要有 Nu Re Pr的数据组。 雷诺准数 Re du 努塞尔特准数 Nu id 普兰特准数 Pr Cp d换热器内管内径(m a 1空气传热膜系数(W/mC) p空气密度(kg/m3) 入一空气的导热系数(W/mC) C _p空气定压比热(J/kg C) 实验中
17、改变空气的流量以改变准数Re之值。依照定性温度计 算对应的Pr准数值。同时由牛顿冷却定律,求出不同流速下的 传热膜系数a值。进而算得 Nu准数值。 因为空气传热膜系数a i远大于蒸汽传热膜系数a 2,因此传热 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a i约等于冷热流体间的总传热系数 K。则 有 牛顿冷却定律:Q =a iAA tm a传热面积(m)(内管内表面积) A tm管内外流体的平均温差(C) tt 2t 1 tm : TT In t 2 其中:A 11= T-t 1 , A 12= T-t 2 T蒸汽侧的温度,可近似用传热管的外壁面平均温度Tw (C)表示 Tw= 8.5+21.26 X E E 热电偶测
18、得的热电势(m) Cc 传热量Q可由下式求得:Q= w _p (12-t i) /3600 =V p _p (t2-t i) /3600 w 空气质量流量(kg/h ) v空气体积流量(m/h) tl,t 2空气进出口温度(C) 需按下式计算: 273 t 273 t 实验条件下的空气流量v( m/h) V Vt Vti 空气入口温度下的体积流量(m/h) t 空气进出口平均温度(C) 其中Vt1可按下式计算 Vt1 P 孔板两端压差(KPa) 3 t1 进口温度下的空气密度(kg/m ) 强化传热被学术界称为第二代传热技术,它能减小初设计的 传热面积,以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 提高现有换热器的换热 能力;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 同时能够减少换热器的阻 力以减少换热器的动力消耗, 更有效的利用能源和资金。 强化换 热的方法有多种,本实验装置是采纳在换热器内管插入螺旋线圈 的方法来强化传热的。 在近壁区域,流体一面由于螺旋线圈的作 用而发生旋转,一面还周期性地受到线圈的螺旋金属丝的扰动, 因而能够使传热强化。 强化传热时,Nu。= B Re m,其中B、m的值因螺旋丝尺寸不 同而不同。同样可用线性回归方法确定 B和m的值。单纯研究强 化手段的强化效果(不考虑阻力的阻碍),能够用强化比的概念 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