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_第1页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_第2页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_第3页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_第4页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 I 类切口(清洁切口) 术前切口处无污染、 无炎性病灶, 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 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 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II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 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 切口。 皿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 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 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 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 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 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 愈合级别简表 切口分类切口分类 / 愈合级 别切口分类 / 愈合意义 I类切口 I/ 甲 无菌切口 / 切口愈

2、合良好 I / 乙 无 菌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 I / 丙 无 菌切口 / 切口愈合化脓 H类切口 甲沾染切口 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 染切口 / 切口化脓 皿类切口 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 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 II / / 切口愈合良好 I /乙 沾 I /丙 沾 皿/甲 皿/乙 感 皿/ 丙感染切口 / 切口化脓 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 因此要按统 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 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 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现参考手术切口分

3、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 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 把I类无菌切口计为H类可能污染切口。例如:把单纯甲 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 脑手术等计为H类可能污染切口。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 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I类无菌切口 2 把H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I类无菌切口。比如把胃次全切 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I 类无菌切口,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 腔脏器,应计为H类可能污染切口。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如 开放性外伤手术、 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

4、术均不属无菌切口, 应计 为H类可能污染切口。如睾丸鞘膜翻转术,会阴侧切术等。 3 皿类污染切口计为H类可能污染切口。如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 并穿孔手术,糖尿病足病(足坏疽)行足趾切除手术,十二指肠溃疡 并穿孔手术等, 这些手术不同于单纯的空腔脏器的手术, 其切口直接 暴露在感染物中或邻近感染区,故计为H类可能污染切口显然不 对。 二、不属统计范围内手术切口 切口愈合统计只限于初期完全缝合的切口。 部分缝合切口、 片状 植皮的创面以及引流超过 48小时以上的切口,都不在统计范围内。 如鼻息肉摘除术、扁桃体剥离术(挤切术) 、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 宫颈息肉摘除术、大面积烧伤清创术、脸板腺囊肿刮除术

5、、各类切开 引流术等均不属统计范围。对于这些手术切口,概念明确,相对容易 掌握,但有一些切口则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如某病例,病案首页记 载手术名称是双乳腺癌根治术,切口分类I类。仅从病案首页看切口 分类是正确的,但查阅病案有记载: “术后第四天伤口愈合好、无红 肿、无渗出,拔除引流管加压包扎。术后第十天右侧伤口腋下有积水 感,查见右腋下皮肤隆起,触之软,考虑积液,拆线数针挤出黄色液 体 5 ml ” 根据病案记载可鉴定切口愈合不好有缺陷,为乙级愈 合。但由于为引流切口并已超过 48 小时,已不属切口统计范围之内, 因此这一病例应不再统计。 三、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 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

6、一种把丙级愈合计为乙级愈合。 如一病例, 病案首页记载为化 脓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皿类切口乙级愈合。查阅病案时有记载“术 后第七天换药见切口隆起,表皮已愈合,扩开切口后约 10 ml 黄白 色粘稠脓液流出,脓腔位于肌层,给予清洗引流。 ”病案中清楚记载 有化脓感染情况并切开清洗引流, 是典型的化脓感染切口, 应计丙级 愈合。但医师认为,这是一例化脓性阑尾炎病例,化脓又来自肌层, 与本身是化脓性阑尾炎有关,表皮愈合是好的,应计乙级愈合,实际 上在鉴定切口分类时将此手术计为皿类切口就已经对化脓性阑尾炎 进行过描述, 愈合情况则应按愈合标准进行鉴定, 不应将切口分类与 愈合等级两者混淆。无论哪类手

7、术切口化脓都应计为丙级愈 合。第二种把乙级愈合计为甲级愈合。 如一甲状腺次全切除病 例,病案首页记载:“I类切口甲级愈合。”病历中记载:术后第6天 “切口红肿”,术后 12天出院。而出院小结中未对切口愈合、拆线等 情况作详细描述。切口感染出现症状一般 57天完全表现出来,但 常常由于术后广泛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 少数病人在术后一、 二 月甚至数月才出现化脓感染, 这一病例病案虽未作详细描述, 但术后 第 6 天切口红肿, 说明已有感染症状, 由此可鉴定为愈合欠佳或者愈 合有缺点,应计为乙级愈合。 四、切口分类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 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把皿类切口计为H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

8、些手术由于已邻近感 染区或者组织直接暴露于感染物属污染切口。 这类手术不同于单纯的 空腔脏器手术,故计为H类可能污染切口不准,又如口腔科的先天性 腭裂修补术等口腔手术由于与口腔通连应为皿类污染切口: 计为H类 可能污染切口也不准。 第二种:H类切口计为I类切口。如把普通外科的胃大部切除术、 胃癌根治术、 泌尿外科的睾丸鞘膜修补术、 创伤骨科的断指再植术等 计为I类无菌切口。在这些手术中空腔脏器手术由于可能受空腔脏器 内容物的污染应为H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如 开放性外伤手术、 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 应计 为H类可能污染切口。 第三种:把I类无菌切口计为H类可能污染切口, 如把白内障吸 出术、颅咽管瘤切除术等计为H类可能污染切口,眼科、神经外科的 非外伤手术一般是有充分术前准备, 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的 手术,应为I类无菌切口。 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 试 行) 中对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作了明确规定: “手术切口分为三 类:I类为清洁切口,类为清洁-污染切口,皿类为污染切口,W 类为感染切口。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 佳,丙级为切口化脓。”同时还规定,“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 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