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基本作用解释_第1页
艾灸基本作用解释_第2页
艾灸基本作用解释_第3页
艾灸基本作用解释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灸法又名灸疗。它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 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 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 美容之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 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 传很广。主要作用归结为一下:温经散寒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 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 滑,气寒则

2、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 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 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 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 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 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行气通络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

3、果由于风、寒、暑、 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 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 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 癮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扶阳固脱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 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 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 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

4、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 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 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 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 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 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 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升阳举陷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 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 李东

5、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 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 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 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 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 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 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拔毒泄热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 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

6、有“热可用 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 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 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 “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 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 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 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 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 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

7、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 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 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 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 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 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 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 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 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

8、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 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 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 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 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 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人的身体也是一个风水宝地。你的心念,你的所想所思,内在的情志,从你的外在,展现的淋漓尽致。你内心是不安,还是从容,都会从你的言语和行为中展现出来,所以人身体的本身就是一个风水场,它又是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和抵御着好与坏的事物。人身体内在的机体,在儒家思想里以仁、义、礼、智、信来表述。佛家的思想中被阐述为,地、 水、火、风。老子;以道、天、地、王来表述。你的四大平稳和合,你身体的风水就为上乘风水,散发的都是好的能量,你的四大不合,就为差风水,散发出来的就是坏的能量。真正的好风水,好人生,其实就是我们内心的高贵。在这个世界上,内心的高贵比物质的高贵更加宝贵。富是物质的拥有,没有精神的高贵,永远成不了贵族。富二代在中国俨然是一个贬义词,目中无人,横行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