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话中感受文本的行文思路与表达效果_第1页
在对话中感受文本的行文思路与表达效果_第2页
在对话中感受文本的行文思路与表达效果_第3页
在对话中感受文本的行文思路与表达效果_第4页
在对话中感受文本的行文思路与表达效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对话中感受文本的行文思路与表达效果青浦区逸夫小学语文课题组 蒋一新 每一篇文章的诞生都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晶。那么教师如何与文本对话,深入解读教材,制定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文章背后的内涵便显得尤为重要了。语文,顾名思义,学语成文。在阅读教学中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并且用恰当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并能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行文构篇是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为此,我以沪版教材第六册的起死回生与第七册的五彩池为例来阐述说明。一、 师本对话,寻找切合点,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行文思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17课五彩池(一)教材分析课文讲了“我”到四川的“黄龙寺九寨沟

2、”旅游时,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课文对五彩池进行了生动的描述,重点讲述了五彩池大大小小、玲珑多姿;池水颜色鲜艳多彩以及形成的原因。使人读后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作者介绍像瑶池那样的五彩池,自己被它奇异的景象深深吸引;第二、三、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五彩池是什么样的以及五彩池呈现各种美丽色彩的原因;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结束语:原来奇异的五彩池就在人间。这是作者的赞叹,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开头呼应,意味深长,再一次突出五彩池的神奇、美丽。课文紧扣“奇异”两字,运用大量打比方的句子,描写生动形象,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二)片段解析及师本对话最美丽的是那鲜艳多彩的池水。

3、此句是本段落的总起句。概括描写了五彩池的池水颜色鲜艳多彩。教学过程中联系课后练习来揭示。站在山上,向下望去,漫山遍野的水池在阳光下闪耀着红、黄、绿、白、紫、蓝等各种光彩,像一幅巨大的彩画铺展在眼前。作者站在高处观看五彩池所看到的五彩池犹如一幅巨大的彩画。用比喻的手法说明五彩池的鲜艳多彩。此处教学时引导学生抓比喻句体会。使人惊奇的是,这些彩池虽然相互连接,水也来自同一溪流,但每池的水色却各不相同。有的上边的池水是咖啡色,流入下边的池就成了柠檬黄;有的左边的池水呈湖蓝色,注入右边的池却变成了橄榄绿;有的水池只有一种颜色,有的一个水池呈现出多种色彩。作者重点描写了池水颜色变化多端。教学时抓两组颜色,

4、进行对比。“黄、蓝、绿”“柠檬黄、湖蓝色、橄榄绿”结合作者当时的位置变化。体会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看到的颜色也会有变化。如果把各池的水舀起来一看,却又跟普通清水一样,什么颜色也没有了。同样的水,在不同的池子里怎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原来池底生着许多石笋,而这些石笋表面又凝结着一层细腻的石粉。在阳光照射下,池底就像一面面高低不平的反光镜,显出各种美丽的颜色。变化的色彩使五彩池显得格外美丽 ,格外神奇。解释了五彩池颜色变化多端的原因。教学时加入语言训练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三)教学片段:师:第二小节通过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描写了五彩池造型奇异。有人说,黄山归来不看岳,黄龙归来不看

5、水,可见,黄龙风景区最美的还是五彩池的池水。那作者又是描写了池水哪方面的奇异?生:第三小节描写了五彩池鲜艳多彩的池水。师:是啊,那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欣赏。生:朗读(漫山遍野的水池在阳光下闪耀着红、黄、绿、白、紫、蓝等各种光彩,像一幅巨大的彩画铺展在眼前。有的上边的池水是咖啡色,流入下边的池就成了柠檬黄;有的左边的池水呈湖蓝色,注入右边的池却变成了橄榄绿;有的水池只有一种颜色,有的一个水池呈现出多种色彩。如果把各池的水舀起来一看,却又跟普通清水一样,什么颜色也没有了。同样的水,在不同的池子里怎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原来池底生着许多石笋,而这些石笋表面又凝结着一层细腻的石粉。在阳光照射下

6、,池底就像一面面高低不平的反光镜,显出各种美丽的颜色。变化的色彩使五彩池显得格外美丽 ,格外神奇。)师:从第三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大家边默读边圈划,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生1:站在山上,向下望去,漫山遍野的水池在眼光下闪耀着红、黄、绿、白、紫、蓝等各种光彩,像一副巨大的彩画铺展在眼前。从这句话中我觉得五彩池的颜色很多。生:我有补充,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比喻句,把五彩池比作巨大的彩画,说明了五彩池鲜艳多彩。师:你抓住了作者用的比喻修辞手法来说明。继续交流。生:我从“这些彩池虽然互相连接,水也来自同一溪流,但每池的水色却各不相同。”这句话中看出这些池水来自同一溪流,但每池水色各不相同,颜色变化很多。师:我

7、们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生:变化多端师:句子说完整。生:说明了五彩池的颜色变化多端。师:是五彩池变化多端么?生:是五彩池的池水颜色变化多端。出示媒体,两组颜色对比:黄、蓝、绿与柠檬黄、湖蓝色、橄榄绿。师:大家看看这两组描写颜色的词有什么区别?生:第二组描写得比较具体,第一组只是说黄、绿、蓝。师:为什么第二次作者描写的具体?生:因为他看的仔细。师:(出示图片:一张远景、一张近景)请同学们结合作者当时的位置来思考思考。生:作者第一次是站在山上远看,所以看到的只是黄绿蓝,第二次是走近池边仔细看,看到的颜色更具体。师总结:对呀,正是由于作者由远到近地观察,看到的颜色才会有变化。你们还读懂了什么?生:如

8、果把各池的水舀起来一看,却又跟普通清水一样,什么颜色也没有了。这句话也说明了五彩池的池水变化多端。师: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生:有!(踊跃举手)师:作者也有疑问,相信你们的疑问和他一样,谁来读好这句句子。(媒体出示:同样的水,在不同的池子里怎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指名朗读。师:我觉得你没有什么疑问嘛?谁能读出疑问的感觉。再指名朗读。师点评:你果然和作者一样充满疑问呀!我们一起来读好它。 齐读。师:那谁能为我们答疑解惑呢?生:因为池底生着许多石笋,而这些石笋表面又凝结着一层细腻的石粉。在阳光的照耀下,池底就像一面面高低不平的反光镜,显出各种美丽的颜色。师:大家同意么?生:同意。师:一起来

9、读读。齐读师:这说明了五彩池哪方面的也非常奇异?生:这说明了五彩池的形成原因非常的奇异。师:五彩池会显现不同颜色有哪些方面的原因?生:池底生着石笋,石笋表面有石粉。而且它们高低不平坑坑洼洼。师:还有其他的原因么?生:还需要阳光的照射。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生:疑惑地看着老师。师:比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你对着阳光吹泡泡,泡泡上就会出现彩虹。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折射。师:谁能来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这形成的原因。出示填空:因为 ,所以五彩池显出各种美丽的颜色。师:现在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这一段作者围绕哪两个方面介绍池水的?生:作者是从下面两个方面来介绍的:五彩池的池水颜色鲜艳多彩,形成

10、的原因也非常奇异。(四)片段解读:1. 语文课堂提高效率方法之一: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教学是21世纪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即学生根据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个人的看法,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大量地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们自己圈划、小组讨论。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不被课堂短短的35分钟所局限。据调查显示,一部分的学生不愿举手与全班同学交流的原因是害怕自己的观点有误从而受到其他同学地嘲笑或者老师地批评。而在3-5人组成的小组中教师只是从旁指导,他们才是主角。抛开了包袱,学生们能够积

11、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参与其中,提高课堂效率!2. 语文课堂提高效率方法之二: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理解在学习本文的第3小节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两组颜色对比:黄、蓝、绿与柠檬黄、湖蓝色、橄榄绿。师:大家看看这两组描写颜色的词有什么区别?”教师的用意是让学生体会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感受。但是因为一开始在朗读时候,教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因此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时就存在着难点,建议教师做如下修改:是啊,那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欣赏。(师:来到五彩池的山顶,向下望去)生:漫山遍野的水池在阳光下闪耀着红、黄、绿、白、紫、蓝等各种光彩,像一幅巨大的彩画铺展在眼前。(师:于是作者赶忙来

12、到山脚下,仔细的观察池水,发现)生:有的上边的池水是咖啡色,流入下边的池就成了柠檬黄;有的左边的池水呈湖蓝色,注入右边的池却变成了橄榄绿;有的水池只有一种颜色,有的一个水池呈现出多种色彩。如果把各池的水舀起来一看,却又跟普通清水一样,什么颜色也没有了。(师:于是作者产生这样的疑问)生:同样的水,在不同的池子里怎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师:后来经过他的仔细观察与别人的介绍终于明白了,原来是)生:池底生着许多石笋,而这些石笋表面又凝结着一层细腻的石粉。在阳光照射下,池底就像一面面高低不平的反光镜,显出各种美丽的颜色。变化的色彩使五彩池显得格外美丽 ,格外神奇。这种引导方式,强调了作者当时所处的位

13、置,也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使学生能够联系教师的语言进行解答,也训练学生学会倾听。3.语文课堂提高效率方法之三:教师有目的性地提问叶老曾说过“语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学教学生学。教的是办法,而不是答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刚开始接触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急着请学生概括全篇内容,因为这势必会吓到学生。采用先理解每一小节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概括。其中,在概括第三小节的节意时,学生运用“抓概括句”的方法,找这一小节的概括句“五彩池的池水颜色鲜艳多彩”,而这段文字除了这一方面,其实还介绍了池水形成原因奇异这一点,学生往往会忽略。因此教师在请学生概括时强调“

14、这一小节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五彩池的奇异?”使学生明白概括这一小节的节意时要抓两个方面。教师有目的性地提问,学生针对性的解答,提高课堂效率!二、生本对话,在对话中体会表达效果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11课起死回生(一)教材解读起死回生这篇课文讲述了扁鹊在虢国都城对太子突然间死亡感到纳闷,通过询问侍卫官情况,诊断病情,把脉、针灸,使虢国太子“死而复生”的故事。扁鹊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不仅显现了高超的医术,更向我们展示了其高尚的医德。(二)片段解析及师本对话扁鹊心中纳闷,忙赶到宫门口“赶忙到宫门口”这个词语表现出当时扁鹊非常得着急,一心一意想着病人,也是从侧面体现他的医德高尚。此处教学时

15、引导学生抓动词体会。,问侍卫官:“太子得了什么病?”“太子只说胸口闷,后来就死了。”“死了多久?”“早上鸡叫的时候。”“入棺了?”“从死到现在,还没过半天,那就入棺了呢?”侍卫官有点不耐烦。此处两组对话都没有提示语的出现。这样的写作手法使得语言更为简洁,也与比扁鹊此时着急的心情更为一致。与上文的“忙赶到宫门口”是互相照应的。而第三组对话中侍卫官在回答扁鹊时,使用了反问的方法,也与后面的提示语“不耐烦”相照应。此处教学让学生试着与以前所学习对话的方式作比较来体会这里的不同之处。体会扁鹊急人所急。扁鹊松了一口气,说:“烦你通报一声,就说我是秦越人,能使太子死而复生。”扁鹊通过与侍卫官短短的对话中,

16、诊断出虢国太子的病症,证明他的医术之高明。教学过程时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他的医术高明。(三)教学片断:指导朗读扁鹊与侍卫官的对话。a、 理解句子“扁鹊心中纳闷,忙赶到宫门口,问侍卫官:太子得了什么病?”师:扁鹊为什么忙赶到宫门口询问侍卫官?生:他怕再迟一些太子就死掉了。师:这也突出了扁鹊是个怎样的人?生:他很为病人着想。他一心一意想着病人。师:也就是说扁鹊他医德生:高尚。b、轻声读扁鹊与侍卫官的对话,边读边思考,扁鹊询问了侍卫官哪些问题?一读:师做扁鹊,生做侍卫官。师:这段对话与以前所学的对话有什么不同?生:缺少提示语。师:缺少提示语,给人什么样的感觉?生:感觉语速更快,扁鹊非常的着急。c、师读侍

17、卫官的话,学生读扁鹊的话。边读边思考,通过这番对话,扁鹊了解到哪些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未入棺、胸口闷、鸡叫时)根据板书复述扁鹊从侍卫官的口中了解到的太子的情况。给予关联词:因为所以生:因为太子早上鸡叫时觉得胸口闷就死掉了,从早上到现在只有半天时间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入棺。d、理解句子“我能使太子死而复生。”师:了解到这些情况,扁鹊松了一口气,那是因为他觉得? 生:太子还没有死。师引导:于是,他对侍卫官说烦你通报一声,就说我是秦越人,能使太子死而复生。师:当时他说这话的时候用怎样的语气才能够让侍卫官为他通报?生:要胸有成竹,这样别人才会相信他。师:生病的人是虢国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如果没有救活

18、太子会怎样?生:可能会被杀头,性命不保。师:那扁鹊冒着生命危险还要进宫帮太子治病是为了什么?生:扁鹊为病人着想。他救死扶伤。师总结:扁鹊医德非常高尚,他在路上听到消息,就主动过去询问,而且还这么的着急,看来真的是为病人着想。(四)片段解读:1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直接提问“扁鹊为什么忙赶到宫门口询问侍卫官?”学生的回答无非就是怕太子死掉。可是对于扁鹊急人所急的崇高医德并没有体会。而是在教师一而再、再而三的点拨下,最后以“贴标签”这种方式来理解他的医德高尚,因此在朗读时生并未读出急切的语气。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文字语言训练,最为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19、,就是对语言敏锐地感觉。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语感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不断地培养学生。当学生能在朗读时投入自己的感情,那才是真正理解了文章,与作者产生共鸣。2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训练学生语言的逻辑性。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就语文学科而言,它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要想真正掌握语文这一交际的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靠的是训练。”而J老师就抓住了这2-9小节中的语言训练点。首先请学生概括扁鹊从侍卫官口中了解到的太子的病情,培养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提炼文本所包含的重要信息。其次请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