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考试题_第1页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考试题_第2页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考试题_第3页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考试题_第4页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考试题(一)、填空。(16 分,每空 0.5 分)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_。本_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分别是:课程功能、_、_、_、_、_。2、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转变学生的_。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_、学习_、学习_、学习_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_观、_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3、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_、_、_的过程。 4、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_者;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_者,也是新课程的_者和_者。_ 和课程_

2、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_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6、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_的人,学生是_的人,学生是具有_的人。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二、专业知识部分(80 分)( 一 )、填空(20 分,每空 1 分)1、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因素是科学兴趣、_、_ 、科学方法。2、凸透镜有放大、_、_的作用。3、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首位航天员是。4、植物的叶一般可以分为_ 、_ 、_三部分。 5、物体的冷热程度叫_。要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_。它是根据_的性质制成的。6、人类生长发育和其他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全部来自食物,食物中主要含有蛋白

3、质、_ 、_ 、_ 、_五种营养成分。7、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科学家是_。8、_、_和_是三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9、热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_。( 二 )、选择(10 分,每题 1 分)b、萼片、花瓣、雌蕊、雄蕊c、萼片、雄蕊、雌蕊、花瓣d、萼片、雄蕊、花瓣、雌蕊2、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是()。a、鸟类b、哺乳动物c、爬行动物 d、昆虫a、白糖、油b、食盐、沙c、氧气、白糖d、白糖、沙a、先看后闻再尝b、先看后尝再闻c、先尝后看再闻5、月球的引力,比地球的小得多,只相当于地球引力的()。a.二分之一b.六分之一c.十分之一6、我们在灯光下能看到物体,是光的

4、()。a、反射现象b、折射现象c、辐射现象 d、直射现象a、五种b、六种c、七种d、无数种a、无籽西瓜b、香蕉c、向日葵籽d、萝卜9、磁铁中吸铁本领最强的部分是在()。a、中间和两端b、中间或两端c、两端d、中间10、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步骤是()。a、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内焰加热,从正面盖上灯帽 b、打开灯帽竖放,从上往下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c、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 三 )简答。(40 分,每题 8 分)5、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

5、生这一实验步骤?( 四 )、案例分析(10 分)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 13 颗卫星。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不,老师,应该是 15 颗。”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不,是 16 颗。”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 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答,“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 16 颗。”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也落后了。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 附答案:( 一 )、填空。(16 分,每空 0.5 分)1、(为了每一位学生

6、的发展)或(教书育人)。(教育方针),(体系)、(结构)、(内容),(素质教育)。(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2、(学习方式)。(习惯)、(意识)、(态度)、(品质)。(价值)、(人才)3、(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或(获得知识)。4、(促进)(研究)(开发)(建设)( 二 )、简答(4 分)( 一 )、填空 4、叶片、叶柄、叶脉5、温度、温度计、液体热胀冷缩6、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7、袁隆平( 二 )、选择1、a2、d3、c4、a1、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

7、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2、日食的成因是什么?答: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太阳的一部分,于是形成了日食。3、雷电是怎样形成的?答:雷电是发生在天空中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天空中的云,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当两块带不同种电的云相互接近时,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放电现象。放电时出现的电火花就是闪电,发出的声音就是雷声。答:植物的叶子中的每一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

8、色“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叫做光合作用。意义: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养料和氧气。 5、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答:沉与浮一课“土豆沉浮”的实验程序,先放水与先放盐对实验的影响不大,因为不管水与盐哪样物体先放,对溶解的盐水来说,它的密度都不会发生改变(最好先放适量的水,再根据需要多次放盐进行搅拌)。但对放土豆的先后时间就有一定的讲究

9、,如果土豆提前放入水中,在调制(搅拌)盐水的过程中,时间一长,土豆有可能会被盐水浸润,由于盐水的高渗透作用,土豆内的水分可能会被盐水析出来,以至于改变土豆的密度,这样就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四 )、案例分析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 13 颗卫星。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不,老师,应该是 15 颗。”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不,是 16 颗。”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 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答,“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 16 颗。”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也落后了。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说明:答题的老师们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学得的理念及独特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感想。以下提供的答题思路仅供参考。) a、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