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_第1页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_第2页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_第3页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发生于2007年5、6月间,我国江苏省的太湖爆发严重蓝藻污染,造成无锡市全城自来水污染。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太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其流域气候温和,特产丰饶,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太湖风景秀美,引人入胜,是江苏省著名旅游景区。然而近来几乎年年夏季爆发的蓝藻时间却为太湖蒙上了一层阴影。太湖蓝藻爆发事件即为我们常说的水体富营养化,俗称水华。水华(water bloom)或明确的藻华(algal bloom),学术名词为“水体富营养化”,是发生在淡水中,由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导致藻类突然性过度增殖的一种自然

2、现象,同时也是一种二次污染。通常水的颜色呈现出绿色或蓝色。而一般“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涉及到的藻类有蓝藻(即蓝细菌)、绿藻、硅藻等。自然形成的水华现象会很快消失,并不会带来环境影响。但是我国中国的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等地频频爆发的水华现象却离不开人为的因素,人类向往水体中排放氮素(主要是铵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和磷素(主要是正磷酸盐和各种形态的磷酸盐),使得淡水富营养化,超出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会导致“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而发生在江苏太湖的蓝藻大范围爆发事件,一些专家人为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称是持续高热造成的,而国家环保总局认为既是天灾也是人祸。民

3、间却普遍认为是大量兴建排污严重的化工厂,以及政府对太湖污染治理不力造成了今天的恶性事件。我却认为这件事的确存在自然和人为两部分原因,而人为才是主因:一、人为因素1、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以及正近年来太湖周围兴建高污染化工企业,大量含有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包括人类的生活废水和含磷清洁剂等,未经适当处理便直接排入水体,使水体中氨氮、磷以及有机污染物等耗氧物质浓度的升高,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而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施用化肥逐年增加,经过雨水的冲刷和渗透,有更多的营养物质流失而进入水中,也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水产养殖方面

4、,为达到渔业高产,太湖周围一些地区更是采用投放饵料的方法,这也成为水体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的主要渠道。因此这些直接的人为活动向往水体中排放了大量的氮素和磷素,使得太湖淡水富营养化,超出其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于是太湖蓝藻爆发了。2、太湖周围的水泥钢筋围栏筑坝,以及围湖造田等行为,对太湖的生态也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将太湖圈成一个个不活动的水池。导致太湖水体流动性比较差,无法及时冲走蓝藻,这也是形成蓝藻的一个原因。3、太湖所在流域内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基础环境设施建设滞后。太湖所临近的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经济发展较快,但是相应的城市化进程却无法到位。城市建设不断向湖边发展,而配套的基础环境设施建设

5、相对滞后。城市污水收集管网不配套,导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远远赶不上污水增加的速度。甚至流域内个别污水处理厂接纳超出其日处理能力的污水而成为污染源。就无锡市而言目前虽然已建成51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超过100万吨/日但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仅70%。故周围的生活化工污水无法得到有效的处理,因此直接排入了太湖,导致水中氮磷元素超标严重,水体富营养化。根据太湖流域联合编制的水质评价,1983年流域内污染河道长度约占40%,1996 年升至86%,为各流域之最。从1987年开始,太湖流域每年排入江湖的污水达360亿吨,其中上海占1/2,80%未经处理。二、自然原因近年来无锡市夏季气温较高,降水减少,

6、使得水位降低,同时适宜蓝藻繁殖,导致大量堆积死亡的蓝藻腐烂、发酵、沉入水底发黑发臭导致水体发臭。气温过高导致蓝藻提前暴发,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太湖蓝藻蔓延的面积将越来越大,蔓延时间将继续增加。无锡太湖水域的地理位置处于太湖西北部。整体上是一个呈半封闭状的湖湾,湖域三面被陆地包围,只有一面向南方敞开,故水体的流动性较差。同时由于太湖流域常年以东南风居多,整个太湖水污染往往随风飘向无锡水域并积聚不散。其次无锡市位于太湖流域中段从上游流入无锡太湖湖域的京杭运河、金坛、溧阳来水水质均为类已基本没有环境容量。导致太湖无锡水域的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太湖蓝藻事件已经严重影响了周围人民的正常生活,太湖的

7、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大量鱼虾死亡。太湖,失去了它本来清澈的面貌。如何采取有效地防治措施,才能拯救太湖?一、工程防治从根本上限制污水的排放。必须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之后再进行排放,并限制周围化工企业的建设。政府应建立相关监督系统,并加强全民意识,保护太湖,利在千秋。预防措施。建立太湖水环境质量预测、预警、预报工作机制,做好监测工作。 人工打捞和设置蓝藻拦截设施。必要时进行人工打捞集聚在岸边水域浓稠的蓝藻,同时设置太湖蓝藻拦截设施,减少蓝藻数量,防治大范围聚集繁殖,以减轻蓝藻危害,并妥善处理打捞后的蓝藻。“引江济太”,实施引江济太和梅梁湖泵站调水,严格沿太湖水闸控制运行,增加太湖水流动性,以遏制太湖

8、蓝藻进一步暴发。无锡与苏州交界处,有一条望虞河,北起长江边的耿泾口,流经嘉陵荡、漕湖等数个湖泊后,在沙墩口注入太湖,全长60.8公里。正如一条“脐带”,它从长江引水,注入污染严重的太湖,“输血换肾”。太湖治理者们对这项“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寄予厚望。据太湖流域管理局2011年年底最新监测资料,通过“引江济太”工程,太湖的水质已经发生转变。2011年,太湖主要水质指标浓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和总氮分别达到了iii类、ii类、iv类和劣v类,比2007年分别下降了17%、42%、12%和12%。二、生物防治1、恢复沿岸带水生植被,增强太湖自净能力。沿岸带水生植被有抑制风浪、促进沉降、固持底泥

9、、吸收净化、保护水质的显著功效压,对浮游藻类有强烈的抑制作用。2、采取科学方法防治。对于整个太湖湖区的蓝藻应该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主要采用用生物调控措施实现湖内生态恢复,着力改善和提高水源地水质及水源地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如通过直接投放肉食性鱼类来控制食性鱼类,借此促进大型浮游动物的发展,以控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通过植食性鱼类影响浮游植物,以控制藻类的过度生长,提高水质;通过人工饲养、直接添加方法,建立合适的浮游动物种群,控制浮游植物的大量发生3、建立人工湿地。人工湿地作为一种低成本、低能耗、低技术要求的处理技术,近年来被较多地应用于湖泊营养化修复的研究中。湿地是地球之肾,能有效缓解太湖的生态破坏。4、生态浮床。在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前下,利用生态浮床技术,采用浮床陆生植物作为先锋种植载于水面,如菖蒲,美人蕉等,利用它们对氮、磷营养物质的大量吸收,最终通过收割植物彻底去除水中过量的营养物质,使水体透明度增加,为水生高等植物的生长、繁殖提供条件,最终使水体系统得到全面修复。但是,彻底治好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