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我的三个高中教学案例的有效性_第1页
反思我的三个高中教学案例的有效性_第2页
反思我的三个高中教学案例的有效性_第3页
反思我的三个高中教学案例的有效性_第4页
反思我的三个高中教学案例的有效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反思我的三个高中教学案例的有效性 内容提要:案例与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两。本人反思了讲述、提问、教学方式采用的三个低效案例,思考实施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出发点,针对学生特点来讲课、提问,选择教学方式,从教师行为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有效性 讲述法 问题情境 教学方式低着头谨慎走路,会让我们摸不清方向,看不到周围同伴的努力,也看不到来路旖旎的风光;抬着头,傲视前方,则会让我们忽视脚下的路,看不到可能出现的绊脚石,也看不到自身在荏苒岁月中留下的串串脚印。所以,我们走在历史教学的路上,要多回头追忆,多低头走路,多抬头看方向。在教学中,反思才能有进步,进步了更需

2、要反思。好在我们不是在“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的华山险道上,我们的工作相对安稳,环境也鼓励着我们“边走边看”。在这里,我把自己的三个教学案例拿出来,对其有效性进行反思,从反思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与分析。第一例 我讲故我在尽管我很不愿意承认,也很不愿意坦白,但我不得不从实招来,还是有不少学生觉得我的高中历史课比较闷,不喜欢学历史。为了增加“人气指数”,我想了很多办法,但结果却不如人意,要么走极端,要么摸不着方向。我曾找了很多帮手来充实我的课堂:音乐、电影、表演、图片、朗诵、写板书、讲故事、竞赛、奖励但是,热闹是课堂的,脑瓜是空白的,心灵是空虚的,热闹之余深入不够。我也曾坚定地信仰“我讲故

3、我在”,我以为,我讲给学生了,学生能否听懂或者是否在听,都是他自己的事情。“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他不听拉倒,反正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学不会考不上大学也是他自己的事情。我讲了就算是尽职了。现在才幡然醒悟并羞愧着:这就是无效教学!确实,历史课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是我的三寸不烂之舌,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是讲述法,但是,课不能乱讲,特别是试卷评讲课。2009年的第一场冬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晚一些,我拿着月考成绩单,步伐沉重地走向高一班。这是早晨第一节课7:40-8:20,高一班拥有55名同学,拥有“二十五金刚”。金刚者,学习习惯差、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只想混过日子也。扭开教室的后门,扑鼻而来的是一阵康

4、师傅花旗参方便面的味道。空气很冷,紧闭的窗外下着大雨,我从后门走向讲台,“花旗参”分子弥漫到每一个角落。有两三个女生匆忙从书桌下抽出课本,其他人置我不理。这次我们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好的好,差的差。希望通过评讲,同学们能够明确对和错的理由是什么。”学生拿到试卷后,对分数有了一阵骚动,之后我开始评讲:“请看选择第一道题,答案是,因为”、“第二题,答案是*,“第三题,答案是*,因为”,五个金刚睡了。“第四题,答案是*,因为”,“第五题,答案是*,因为”,十个金刚睡了。“第六题,答案是*,因为”,这回,不仅十五个金刚睡了,不是金刚的学生神情也有些恍惚了。我觉定提问。“下面这道请一位同学讲一讲,丁

5、涛,你选什么?”丁涛站起来,说:“选a。”我赞赏地说:“很好,选对了。为什么选a呢?”丁涛假装认真地说:“我感觉a是对的。”我追问:“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因为a是答案。”丁涛脱口而出。一些同学笑了起来,丁涛也狡猾地笑了。唉!他是存心捉弄我,我故作严肃地瞪着他。丁涛有些愧疚,说:“其实,我是点纸兵兵猜出来的。”我一阵晕眩,只得让他坐下来好在经过这一番舌战,学生都有了精神。我继续评讲试卷。时间过去了20分钟,金刚们又困了,我停下来叫他们睁开眼睛,严肃地说:想睡觉不要选择三年高中!读高中是为了高考升大学的,你们这种状态,怎么跟人家争啊?我们起点低,但我们勤奋,我们认真。“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

6、虫儿被鸟吃”我正想说下去,谢明突然冒出这句话,全班哄堂大笑,睡觉的同学终于睁开了眼睛我回想起这一段,都无法设计自己当时的表情:该尴尬、该生气,该欣赏地笑,还是该严肃地斥责并把道理讲下去。表情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反思我课堂语言的单一、沉闷和乏味。当考试压力遭遇学生厌学,课时不够、教学任务重的时候,我们如何避免低效,讲出精彩,引领学生学到该学的历史知识与能力呢我所教的班级有三个层次,这要求我的讲课必须“因材施教”在考虑课程标准和考纲的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把最基本最简单的“讲述法”做到更受欢迎更有效果。第二例: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只有老师的讲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会变成“滿堂灌”。新课

7、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不能没有“问”这一环节。老师通过问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学生通过问来反映疑难杂症,得到释疑解答。但是,问什么,怎么问,如何对待答的结果,却需要老师仔细揣摩。一旦处理不好,不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还会气学生在问题的轰炸中失去信心,无效学习。在讲授必修二第八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代的服装,同时加深对中央集权制下森严等级制度的理解,我先展示了清朝官员服装的图案,后列出表格说明图案上的飞禽走兽,同时问:“这些清朝的官服,反映出中国古代官服有何特点?”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又引导说:“文官们的服装是飞禽,武官

8、们的服装是走兽,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服饰,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们的想法还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我望向班里的历史1号人物宁虎,眼神里装满了期待。宁虎也低下了头,我地绝望了,自报家门,按动鼠标,点出答案反映了清朝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学生们有些恍然大悟。反思这一幕,我犯了几大错误,直接导致了学生该讲时不讲而鸦雀无声。第一,古代服装只作为背景资料存在,目的是为了引出近代中山装、洋装、旗袍,在这个地方可以展示图片,直接说明特点,不必设问。设问有点喧宾夺主,浪费时间。第二,问题抛出来之时过于简单、生硬、抽象,问“官服有什么特点”,学生可以从表面颜色、图案来思考,不一定能够由表及里去思考问题。设问没有分层,缺乏

9、梯度,学生思维跳不到那么快。第三,我的急躁和对个别学生的偏爱,扼杀了课堂探讨时应有的的民主、轻松、自由、和谐的气氛,使好学生不敢说而中低层次的学生不去想。高中历史的教学所要求的知识面更广,问题分析更深刻、看问题所站的角度更高。考虑高中生的思维特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专家为我指出了三条路:一、层层设疑,二、结合史料,三、联系现实。“层层设疑”,我的理解是分成小步子来走。而怎么分,分多少步呢?这需要我们先摸清学生的雪情。有些学生初中没学过历史,或者学的不认真,忘得七七八八。有些学生爱好历史,课外书读得多,知识积累丰富,一步就跨到终点。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综合考虑,面对大多数,因材施教。第二个要求是史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