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作3》研讨课教案_17_第1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作3》研讨课教案_17_第2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作3》研讨课教案_17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习作3:我的发现【教材解读】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第3篇习作。借刘常宁同学的小草中的发现这篇习作例文进行示范引路,引导学生学会用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去仔细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这样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学到很多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简洁而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生活中的发现。【教学目标】1. 读懂例文,了解小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小动物的,又是如何细致地写出它们的活动的。2. 学会用一颗充满好奇的心去细心观察,认识事物,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3. 按要求完成习作,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描写出来,做到文通句顺。【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例文引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生活中

2、的新事物或新现象。 (2)在观察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描写出来,做到文通句顺。2.教学难点:如何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描述出来,做到文通句顺。【教学准备】1. 提前一周,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寻找新的发现。2. 在黑板报上专辟一个角,为“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每天写下自己的发现,做到每日更新。【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法运用】1. 范文引路法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始阶段,本次习作,有意安排两次范文引路,一次安排在习作指导前,通过阅读优秀习作,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如何把观察到的东西表达出来;一次安排在习作修改时,通过优秀习作赏析,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如何把新发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

3、,学会修改。2. 生活连接法叶老曾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由此可见,习作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两者相得益彰。这次习作,就是写生活中的发现,因此,在习作教学前,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寻找“发现”;习作指导时,紧扣生活,叙述“发现”;习作评讲时,还原生活,修改“发现”。【教学流程】1、 谈话导入,回忆“发现”1. 师:小朋友,春天来了,你们有没有新发现呢?你们能说给大家听听吗?2. 导入:清代袁牧曾这样说过:“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人人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即使在草丛、树林、池塘甚至泥土里,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二、例文引路,学会“发现”1. 指名读例文,了解小作者

4、的发现2. 品读悟法(1)小作者不仅看到蚂蚁和甲虫,还发现蚂蚁洞口是一堆“新土”,“那土一粒一粒的”,甲虫头上有“长长的须不停地动着”。你看,小作者多么会发现,他不仅发现了“什么”,还发现了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2)小作者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们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你的发现(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要求:力求把自己的发现说清楚(什么时候发现的;什么地方发现的;发现了什么;发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三、指导拟题,直指“发现” 题目: 为了写好作文,我们必须拟订一个好题目。先确定自己要写什么内容,再想一想,给自己的发现加一个什么题目,才能更吸引人呢?四、起草成段,细说“发现”1

5、. 开头:写你怎么发现你要观察的东西的【略写】 第一种:开门见山:蜘蛛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有着许多奇妙之处。 接着再是怎么发现的 第二种:事件的起因:怎么发现的,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2. 正文:写细致的观察【详写】你发现了什么?(可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是表达更生动、形象)你的发现是什么样的?由此你想到的什么?产生怎样的你的疑问? 发现知识,明白道理:最后怎么解除疑问的,你最后有什么想法,明白道理。 3. 指名交流,述说“发现”五、范文赏析,修改“发现” 小河边的发现那是在一个炎热而凉爽的夏天 我和妹妹正在池塘边玩耍。突然,一条红色的小鱼跳了出来,一个优美的海豚式的跳水动作,带着的水珠就

6、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一样落在了荷叶上,打一个滚,翻一个身,再跳起来,一个完美无缺的跳水动作就这样诞生了。我想,荷叶一定被水珠打湿了,荷叶又没有毛巾,很容易感冒,而且它又不能吃药。我把它晒干,算是给它一个日光浴的机会吧.于是,我连拽代拖地把荷叶拽出了池塘。用手摸一摸荷叶,嗯,毛茸茸的,质感还不错。再仔细瞧瞧,咦?怎么是干的呢?我不相信,又把荷叶放进塘里泡了一会儿澡,拿起来一看,还是干的。是不是荷叶太热了,热了就渴;渴了就想喝水,就把水珠吞下去了吧?一定是这样的。我倒想看一看荷叶没有嘴巴怎么喝水。于是,我也不管荷叶感不感冒,又让它泡了一会儿澡。这次,我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怀着激动的心情看着,心还不时“砰砰”的乱跳,生怕错过了水珠被荷叶吃掉的情景。可是,事与愿违,水珠没有被荷叶吃掉,而是像弹珠一样“弹”进水里了。 “为什么荷叶不沾水呢?”我带着疑问走进书房,翻开了十万个为什么。一查,哦,原来是荷叶表面有一层纳米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