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教学设计_第1页
教师培训教学设计_第2页
教师培训教学设计_第3页
教师培训教学设计_第4页
教师培训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要求: 1 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2. 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 注意事项: 1. 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表格从网页上复制到 word中,在word中进行填写, 注意要删除内容说明(蓝色部分)。再上传到网上,为了方便辅导老师批阅 大家的作业,请大家将内容全部粘到页面上,不要以单一附件形式上传。 2. 如教学设计与反思中用到图片,上传到编辑器时不能直接粘贴,必须用插入 的方式,如图: 教学设计模板 注:填写表格时,请您删除蓝色部分 课题:青山不老 科目:小学语文 教学对象:六年级课时:1课时 提供者:钟俊梅 单位:瑞金市九堡镇清溪小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青山

2、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 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 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 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 用15年的 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 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水平,找出环境恶劣的语句和奇迹的句子来说,较容易。

3、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 课件。 2. 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3,合作交流、小组讨论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播放我国大西北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等视频。 2、播放改造大西北后的森林视频图片。 师:美吗在这美丽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 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 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 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读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奇迹。 1、师: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自由读课

4、文。 2、用一句话向大家形容一下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这位老人。 板书:老人81岁瘦小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课文讲了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的事情。课文中, 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奇迹) 师:什么样的事才称得上奇迹你能举个例子吗 出示:15年啊,绿化了 8条沟,造了 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 迹。 指读,理解,指导读,比赛读。 师:我们的学校大不大一亩约667平方米,我们的学校大约占地20亩,3700亩约等于多 少个珠光小学180个。想一想,我们学校全种上树是什么样子180个珠光小学全种上树是什么 样子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引导学生想象,

5、然后齐读。 3、 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请找出来。(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1)窗 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 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一读这段话吗 指导读这段话。 第3句话是一个什么句(比喻句)把 比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播放我国大西北土地沙漠化和沙尘 暴等视频。 2、播放改造大西北后的森林视频图 片。 了解现在的环境 运用多媒体 展示让内容形象 直观,激趣导入, 提高学生学习的 自觉性和探究的 主动性。 指读,理解,指导读

6、,比赛读。 反复朗读、分组朗读 图文并茂加上老 师的讲解,再让 学生从读中悟情 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拓宽学生 的思维,让他们 来说说自己的理 解 (3、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 一奇迹请找出来。(第1自然段和第5自 然段)(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 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 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 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 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 受到了什么你能读一读这段话吗 指导读这段话。 第3句话是一个什么句(比喻句)把 比作。 。 朗读关键的语句,反复读,说出 自己的感受 通过与之前环境 的对比,加

7、深对 课文主题的领悟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指导朗读相 关语句。 师小结: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 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 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 不起的奇迹”啊! 。 分组讨论思考,交流思想。 加深对环 境恶劣的认识 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 辉”是什么意思 师: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另一种东 西”是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 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师: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 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 一起共同存在。“与日月同辉”就是 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 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 发

8、出光辉吗请大豕联系上下文想一 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 同辉呢 思考讨论并回答。 深化主题 拓展,进行环保教育 课件放环境受到破坏的图片。你们看 到了什么看到这些,再想想老农十五 年来创造的奇迹,你想对老农说什么 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说的训练 让他们切身 体会我们该怎么 做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学生 姓名 评价 日期 评价项目 学生自评 平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优 良 中 差 优 良 中 差 优 良 中 差 课堂表现 回答冋题 作业态度 知识掌握 综合评价 寄 语 八、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一一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

9、自然条件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 辛,义无反顾地植树造林,绿化山野,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 现了自己的额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层次井然,内容清晰。先描写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副改造山林、 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 最后以作者自身 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 以“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 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经创造了这块绿洲”统领整个教学过程, 先让学生想象作者在 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心情会怎样再找找出体现老人年纪的语句,想象老人的形象。学生通过

10、读句子想象,一个饱经风霜、脸上刻满岁月痕迹、手上长满老茧的晋西北的老人形象跃然纸 上。接着我让学生找找如此年迈的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通过找句子、想象画面、谈体 会,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八旬老人创造的奇迹令人敬佩。然后马上组织学生找一找老人再 怎样的环境中创造出了这片奇迹。 在交流中插入晋西北的资料,让学生想象老人植树中遇到 的各种困难,学生再一次被老人的绿化山林、造福后代的执着精神所震撼。此时再读“就在 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 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时,学生充 满了对老人的敬重之情。因为这个教学环节比较深入,因此学生对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永远 不会老的”这个问题迎刃

11、而解。最后以小练笔“如果为老人塑造了一座铜像, 你站在铜像前 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心里话”结课,学生在写话中再次感悟老人和青山一样伟大的精神。 我觉得每单元的略读课文应该是让学生在前几篇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这一课 中运用,这样的文章教师应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纵观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自 己觉得从让学生了解一位老人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创造的奇迹,到最后集中体会老人的精神 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时由表及里,梯度把握得当,情感体验层层深入。课堂上,我努力营 造学生自读自悟的氛围,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让学生由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想开去, 尊重 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 实现

12、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 中走几个来回,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朗读能力。但整堂课教学节奏有些前松后紧,导 致课堂时间不够,对学生的回答反馈语言还有待于再细化。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 辛,义无反顾地植树造林,绿化山野,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 现了自己的额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层次井然,内容清晰。先描写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副改造山林、 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 最后以作者自身 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阅读提示中的三个

13、问题, 以“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 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经创造了这块绿洲”统领整个教学过程, 先让学生想象作者在 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心情会怎样再找找出体现老人年纪的语句,想象老人的形象。学生通过 读句子想象,一个饱经风霜、脸上刻满岁月痕迹、手上长满老茧的晋西北的老人形象跃然纸 上。接着我让学生找找如此年迈的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通过找句子、想象画面、谈体 会,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八旬老人创造的奇迹令人敬佩。然后马上组织学生找一找老人再 怎样的环境中创造出了这片奇迹。 在交流中插入晋西北的资料,让学生想象老人植树中遇到 的各种困难,学生再一次被老人的绿化山林、造福后代的执着精神所震撼。此时再读“就在 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 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时,学生充 满了对老人的敬重之情。因为这个教学环节比较深入,因此学生对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永远 不会老的”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最后以小练笔“如果为老人塑造了一座铜像, 你站在铜像前 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心里话”结课,学生在写话中再次感悟老人和青山一样伟大的精神。 我觉得每单元的略读课文应该是让学生在前几篇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这一课 中运用,这样的文章教师应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纵观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自 己觉得从让学生了解一位老人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