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doc_第1页
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doc_第2页
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doc_第3页
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doc_第4页
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要:单亲家庭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些问题,这将严重影响到个体的健康长。本文通过对儿童心理状态和单亲家庭环境特殊的分析,阐述了单亲家庭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偏差行为及其原因,进而提出了关单亲家庭、弱化儿童社会化问题的相关思考和建议。关键词: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当前,婚姻的状态、方式已为们的自由选择,试婚、离婚、分居和未婚的出现,加之部分丧偶况的发生,致使单亲家庭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父共同给予的家庭之。大量事实和研究表明,由于家庭结构的缺损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各种嘲讽、轻蔑、忽视,单亲家庭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缺乏父或而变得心理失衡。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常常感到孤独、

2、忧虑、无助,从而产生学习障碍、绪障碍、往障碍等心理问题。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纠正,就会使孩子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意志、感和品格的发展。那么,单亲家庭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偏差?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社会又该如何帮助单亲家庭儿童,使其走社会化的正常轨道呢?对此,笔者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1、社会化与儿童社会化的界定11社会化的涵义111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1112社会化的过程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从广义说,由于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个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就必须不断学习,因此,的一生都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

3、程。从狭义说,的一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是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主要是指未年的教化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称为基本社会化过程,因为社会化的基本任务是在这一阶段完的,的个也是在这一阶段形和定型的。212儿童社会化的涵义121儿童的概念目前,世界各对于儿童这个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其界定的前提是一致的,都是从心理、生理角度出发,并依据年龄做出划分。本文中所说的儿童是指三四岁到十六七岁这个阶段,即从记事起至中学毕业。122儿童社会化儿童社会化是一个发展过程,是经过儿童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包括获得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使个追求的目标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掌握个取得社会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需的技能、学

4、会认同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的角等四个方面。32、单亲家庭的社会形态及其环境的特殊21单亲家庭的社会形态单亲家庭又做“不完全家庭”,指的是未年子女只与父亲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家庭。4当代中单亲家庭有以下四种形态:(1)丧偶式单亲家庭:家庭内部配偶一方去世,另一方与未年子女共同生活。(2)未婚式单亲家庭:未婚女未办理法律手续同居后,所生子女与父一方共同生活。(3)分居式单亲家庭:保留夫妻名份,在一定程度夫妻的权利、义务得以保留,但夫妻不共同居住在一起,其中一方与未年子女共同生活。(4)离婚式单亲家庭:夫妻双方经法律程序解除婚约,父中的一方与未年子女共同生活。522单亲家庭环境的特殊家庭是儿童社会

5、化的主要场所。由于单亲家庭的经济、文化、感生活的特殊,形了儿童社会化环境的一些独有特点:(1)家庭权力关系缺乏调节力量,即由父、子所构的三角形在单亲家庭中变了直线形;(2)家庭角形态缺乏平衡机制,即由、女、长、幼所构的多重角形态,在单亲家庭中变得只有长、幼形态;(3)家庭经济来源缺乏双重保障,即原为父共同负担的经济支出实际多变为由父或一方承担;(4)家庭伦理关系失却了“关系伦理”,致使父或的感投向单一化,即原为父、子三方分享的家庭之,演变为父或一方与子一方的双向感依赖;(5)家庭语言缺乏另一种别象征,即原有两种别彩的语言系统的支配作用变了一种别语言系统的支配作用。3、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产

6、生的偏差及原因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社会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它是儿童社会化的外部动因;而个体内化是社会教化得以实现的内在因素,它是个体的内部心理结构同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并对后者加以选择和适应的过程。6在这两方面相辅相的过程中,家庭了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31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家庭这个以缘关系组的,一出生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群体是们社会化的最场所,是儿童长的最自然的生态环境。与父共同生活,享受家庭天伦和乐的生活氛是儿童长最基本的条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亲家庭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受到无助、孤独、无所

7、适从,从而导致其偏离了正常的社会化轨道。311学习方面单亲家庭会给孩子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极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给孩子的学业带来或轻或重的损害。据全联于1988年组织的题为“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特点及其对策研究”的研究果表明,从全按1:1的样调查看,在学业努力进的,离婚家庭子女占1921%,完好家庭的子女占6335%;贪玩的,离婚家庭的孩子占2641%,完好家庭的孩子占685%;放任学习或对学习不感兴趣的,离婚家庭子女占2517%,完好家庭子女占268%。7312思想品德方面单亲家庭的儿童因为父不在家,经常和社会的青年分子在一起,并染了吸烟、喝酒、博、打架等恶习;有的经常网吧或租影碟观看一些

8、黄录像,并在同学面前大肆渲染。这些直接导致了他们在思想道德陷入泥潭,从而引发校园力、青少年犯罪等危害校园危害社会的恶事件。313心理方面当家庭破裂时,一些脆弱的孩子一时难以接受残酷的现实,而出现了一些心理障碍。(1)封闭自锁。他们大都自卑、忧郁、怯弱、狭隘、孤独、沉默寡言、格内向。据有关调查表明,85%离异家庭儿童对教师和同学比较冷漠,对集体活动总是于消极状态,不愿参加。(2)放任。他们由于心理失衡从而破罐破摔、自自弃,产生任骄横,有报复心理和攻击意识,部分甚至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压抑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本的自我控制力,发泄的方式往往带有攻击和挑衅。于是接触社会的不良分子,欺负

9、同学,勒索钱财,打群架,寻衅闹事,放任自流。(3)双重格型。一些家庭因为父的离异,为争夺财产与子女的抚养权,各施各法,使孩子在小小年龄就要周旋于父之间,从而很小就养圆滑世故的世态度,这不利于孩子的长。314行为方面单亲家庭的生活环境是造子女思维偏颇的原因,这虽不是绝对的,但单亲家庭的某些环境对儿童及青少年行为方式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是绝不能否认。(1)犯罪率相对较高。在单亲家庭中,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结于家庭可见形态的破裂,而是造的离异前后的紧张争吵和动摇,以及父对离异后的子女不负责任地排斥和放任自流的家庭生活环境。(2)自自弃,放弃生的追求目标。单亲家庭的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他

10、们作为包袱或法码,在父离婚的过程中,领略了生的冷落、放弃、无助的一面,也体会到了间的冷暖炎凉。他们或失去了可以依赖并得到生庇护如山一样高大的父亲,或失去了充满浓浓意无时无刻不在小心呵护自己的亲,过去的一切幸福都随父的离异而消失殆尽,生则被一片黑云遮蔽。孩子作为需要、保护的幼者,他们还无力在短时间内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他们只好采取了自我放弃、躲避、逃跑、离家出走等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32产生偏差的原因321单亲家庭的众多非正常况,是导致其子女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家庭一直被认为负有照料、抚养儿童的基本职责。虽然各家庭的组合分大有差异,但是家庭员的行为和家庭创立的环境对儿童都有着强烈的影

11、响。单亲家庭中出现的众多非正常况,为导致其子女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3211家庭缺乏凝聚力单亲家庭一般都缺乏家庭凝聚力。一般况下,凝聚力的缺乏,夫妻感薄弱,矛盾重重,家庭中的际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紧张是导致离异的重要原因。离异家庭不论是在离异的过程中或离异后,由于缺乏凝聚力,便缺乏对孩子的吸引力。在这种况下,孩子的离心倾向会越来越严重,若再受到社会不良分子的勾引,就会导致孩子走向社会犯罪。3212失去家庭的暖和应该得到的儿童的健康长需要得到家庭的暖和家庭的,特别是父的暖和。在单亲家庭中,特别是离异家庭中,若父的素质不高,在离异的过程中或之后,使孩子失去应得到的暖和心,就会扭曲孩子的心态,

12、使孩子对家庭和父失望,逐渐厌弃以至仇恨,怀有这样心态的儿童,有的离家出走造越轨、失足,有的悲观厌世导致自杀亡,其后果不堪设想。3213失去了应得到的教育在单亲家庭中孩子应得到的家庭教育都会失去或严重失去。父一方或双方亡故会使孩子失去应得到的和教育。在离异家庭,夫妻双方忙于离异的战争或另寻新欢使孩子失去了应得到的家庭教育和,而使孩子受到坏的拉拢走了流氓犯罪的道路,这种况亦不罕见。3214心理失衡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单亲家庭,特别是因离异而形的单亲家庭的子女,因心态被扭曲而常常导致心理失衡;因在家庭中失去、暖和得不到应得的照管,由对父的仇恨而转向对社会的报复,进行杀投毒放火等犯罪活动。322儿童自的

13、心理原因儿童时期,个体在生理、心理都还不熟,世界观、价值观、生观还于发展期,很容易产生逆、自卑、妒忌等心理问题,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很多的,常见的还有逃避心理,女化倾向,抑郁症等等。这些儿童心理问题都是单亲家庭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偏差的原因。323社会文化对其角的认同社会文化是在特定群体或社会生活中形的,并为其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价值观、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8在世俗的眼光中,单亲家庭的儿童就是“不正常”的儿童,们对其父离异或是未婚的鄙视态度,对单亲儿童这一特定角的不正视等等,也都是影响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产生偏差

14、的原因之一。324同辈群体的影响在儿童的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等环境为其提供了社会化的场所,而儿童此时很容易所影响的群体则是同学、小朋友等同辈群体。单亲家庭儿童的同辈群体对其生活习惯、学习态度等各方面的攻击语言、欺侮行为等都会对单亲家庭儿童的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4、单亲家庭儿童功社会化的对策41注重教育注重教育包含两个方面:即对单亲家庭儿童的教育和对单亲家长的教育。411对单亲家庭儿童的赏识教育孩子需要赏识,需要。赏识教育的本质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望赏识、望。作为单家庭的孩子,曾经历了亲早逝的痛苦或家庭破裂、双亲离异的恐惧,更有甚者,在单字亲家庭形后仍得不到父的疼和家庭的暖,孤独无助,失落

15、自卑,所以他们更望得到赏识,望得到更多一份关。在赏识教育中,教师应该当好主角,尊重儿童的格、接纳他们的缺点并励他们的进步,还必须动员家长、同学等做好配角,这是为单亲家庭儿童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健康良好的环境所必备的。412对单亲家长的教育单亲家庭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离婚和离婚后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和谐的家庭关系,给孩子以安全感和的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心发育,使之较好地实现个社会化,并且与其他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形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格。而婚姻破裂的家庭,孩子会缺乏安全感,自卑,难以建立对他的信任,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顺利发展,容易导致出现较多的心理、行为、品德方面的问题。目

16、前,从学科来说,“单亲家长教育学”尚待建立;从生活中来看,更多的也不清楚教育学训练对家庭履行社会化职能的意义。9教育工作者不妨有系统地与家长一起开展一些通俗的有关学生特点、智力活动方面的讨论,在家长学校没有普及的况下,传媒也可以系统地介入这项工作。42消除心理障碍421加强沟通。教师和家长与单亲儿童在心理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沟通,是消除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障碍的基础。教师和家长要用教育疏导和劝慰方法消除单亲儿童与父()的隔阂,通过教育启发,让单亲儿童感受到来自父、老师给予的心理支持,有安全感;用宣泄的方法让单亲儿童倾诉心中的苦闷、委屈;要重视“”的教育,创造奉献的机会。422尊重格单亲家庭的孩

17、子由于自己家庭的破损,往往会变得异常敏感,自尊也往往变得异常,要么是过强,要么是自卑感太重。学校、教师、家长在常言行中一定要注意维护单亲儿童的自尊,要强调他们做得好的方面,不要过分夸大他们的错误,要多鼓励。对犯了过失而又有悔改表现的儿童,更需要信任、尊重,要有足够的耐心,切忌讽刺挖苦。其实儿童做错事或者是做得不好,他自己也知道,老师和父()如果有足够的耐心,给他一份尊严,他也知道在以后的子里如何做得更好来维护自己的尊严。423励自信单亲儿童往往自信心不足,因为他们感到被抛弃。教师要运用励功能,发他们的信念,让他们尝到功的喜悦。要发现这些孩子的特长、优势、闪光点,表扬他们,励他们。安排他们在各项

18、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担当主持,在运动会为班争光,担任学习委员、课代表,使其有“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感觉。424友谊的力量开展了一帮一互助活动。即由一个普通学生和一个单亲家庭学生组一个小组,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相互帮助,共同去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间的关系变得融洽,还可以让单亲家庭学生通过对别的认识和帮助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生目标。此外,单亲家长应正视本的心态,尤其是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家长,要意识到孩子的悲剧不是父离婚本,而是父不能功的离婚。单亲家长一定要在精神高大起来,主宰自己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单亲家长要走进孩子的世界,注重心理的关照,与孩子沟通心灵。总之,单亲家庭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实都是可是避免或减轻的,关键在于家庭尤其是单亲家长、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对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照顾。只要单亲家长与学校、社会等各方面注重对单亲家庭儿童别角的培养、尊重其格、关注其心理健康,相信单亲家庭儿童会在社会化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点燃孩子未来的辉煌!参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