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小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等湿陷性土层)范本_第1页
高层住宅小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等湿陷性土层)范本_第2页
高层住宅小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等湿陷性土层)范本_第3页
高层住宅小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等湿陷性土层)范本_第4页
高层住宅小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等湿陷性土层)范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xxxx房地产XX公司xxxx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阶段)项目编号: 勘察资质证书: xxx建筑设计院2010 年 2月 24 日建设单位: ccccXX公司项目名称: cccc 项目编号: cccc 院 长: 处 长: 审定: 审核:项目负责:报告编写:勘察资质证书: ccc建筑设计院2010 年 2月 24日13 xxxx房地产XX公司xx新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目 录1 前言1.1 工程概况1.2 场地自然地理概况2 勘察工作概况2.1 目的任务2.2 工作依据2.3 工作方案2.4 工作完成情况3 地层划分及岩性特征3.1 地层时代成因3.2 各层岩性特征及分布情况4 地下水简况及水

2、土的腐蚀性评价4.1 水位变化规律4.2 土的腐蚀性评价5 岩土参数分析选用5.1 室内试验5.2 原位测试6 地震效应6.1 抗震设防烈度6.2 场地类别6.3 场地卓越周期6.4 抗震地段划分7 场地地基条件分析评价7.1 场地条件7.2 地基条件8 地基基础方案分析8.1 天然地基8.2 地基处理8.3 桩基础方案8.4 基坑边坡分析8.5 施工环境分析9 结论建议9.1 结论9.2 建议附图、附表序号图表名称张数图表编号图幅A3A41勘探点一览表2KTB01-022建筑物与勘探点位置图1PIM-013工程地质剖面图22POM01-224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2TJB01-025探井试样

3、分层统计结果总表2TYTJB01-026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2BGB01-027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统计表1DTB018分层土工试验结果总表7FCB01-079钻孔综合柱状图27ZZT01-2710三轴剪切试验成果图表7SZ01-0711固结试验成果图表(e-p)16GJ01-1612钻孔波速测试报告3BS01-03xxxx房地产XX公司xx新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 前言1.1 工程概况xxxx房地产XX公司拟开发建设xx新区工程,委托XX市建筑设计院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以评价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分析论证基础方案,提供结构设计及施工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拟建xx新区工程,共有3栋高层住宅、6栋多层住宅及

4、临街商业。各单体建筑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1-1楼号长度(米)宽度(米)地上室外地坪标高(米)地下预估基础层数高度(米)层数类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预估基底埋深(米)预估基底压力(KPa)1#65.613.82824.520.300筏基乙-2.01502#66.617.20113320.300筏基乙-2.22003#63.212.94824.520.300筏基乙-2.01504#74.9513.8461820.300条基丙-1.85#77.0513.8461820.300条基丙-1.86#73.9513.8461820.300条基丙-1.87#77.0513.8461820.300条基丙-1.88#

5、81.8013.3461820.300条基丙-1.89#94.7013.3461820.300条基丙-1.8商业不连续1227.520.300条基丙-1.5注:预估基底压力为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拟建高层住宅主体采用砼框架结构体系,多层住宅及商业采用砌体结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1.2 场地自然地理概况1.2.1 气候气象条件拟建设场地地处太行山东麓,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半干旱区。历年结冰初日为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终日为翌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介于微冻区与冰冻区之间,季节性冻土,标准冻结深度0.60米。1.2.2 交通地理位置拟建项目位于XX县城东,北邻众立塑胶,南邻学校及幼儿园,东临x

6、x街,场地开阔,交通便利。1.2.3 地形地貌场地所处地貌单元为太行山东麓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的上部段,系耕地,局部地段原有取土坑及沟,现已填垫整平,场地内原植有桃树,现已伐走,地形略有起伏,地势开阔。2 勘察工作概况2.1 目的任务 1 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测试评价地基土层工程特性。 2 查明场地有无不良地质作用,分析评价场地稳定性。 3 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析其对工程影响。 4 评价场地地震效应,判别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所需计算参数。 5 评价地基均匀性,预测地基变形特征,提供承载力及变形设计参数。6 分析论证地基基础方案,提出地基处理及基坑边坡支护方案建议,对基坑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

7、,提供支护设计相关岩土参数。2.2 工作依据 本次勘察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任务委托书及国家、行业现行技术规范标准,主要包括: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修订版) GB5002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修订版) GB50011-2001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GB50025-2004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JGJ72-200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工程地质钻探标准 CECS 240:2008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 JGJ89-92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23-1999XX

8、省建筑地基承载力技术规程(试行) DB13(J) /T 48-2005低强度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 DB13(J) 32 2002建筑工程勘察文件深度编制规定 建设单位提出的任务委托书及双方所签定的工程勘察合同本报告所有图表及试验数据统计分析计算均使用理正工程地质勘察CAD软件(GICAD8.13网络版) 完成。2.3 工作方案2.3.1 勘察等级本次勘察为一次性详勘,勘察范围内高层住宅楼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多层住宅楼及商业建筑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岩土勘察等级均为乙级。2.3.2勘察技术方法勘察技术方法采取以钻探取样试验为主,配合标准贯入试验、重型(或超重

9、型)动力触探试验、波速测试等多种原位测试手段进行。2.3.3布孔方案勘探点按拟建建筑物边角布设,共布置勘探孔74个,孔深1330米, 孔距约25.0米,高层建筑场地选取2孔进行剪切波速测试。为评价场地湿陷性,布置探井3个,深8.0米,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在探井内采取级原状土样进行湿陷性试验。2.3.4勘探点定位及高程测量本次勘察高程采用假设系统。勘探点定位以建设单位所放建筑物轮廓线为依据,用钢尺实地测放。孔口高程测量,以图示规划路与xx街中心线交点(假设BM=20.00米)为基准点,在钻探施工完毕后用水准仪量取。孔口高程在20.3721.58米之间,相对高差1.21米。2.3.5 技术要

10、求2.3.5.1 钻探工作钻探采用DPP-100、G1、GY-150型钻机进行施工。采用提土器回转干钻。要求粉土及粘性土岩芯采取率90%,砂卵层75%以上,每回次进尺一般不大于1米。 2.3.5.2 取样工作采用单动三重管回转或谢贝尔氏薄壁取土器静压采取原状土样,固结及三轴试样要求采取级样。取样间距在020米段, 间隔不大于2米;20米以下,3米间隔取样;大于0.5米厚夹层应采取土样;砂层或碎石土按层采取扰动样;试样按规定进行密封防护、搬运、贮存。 2.3.5.3原位测试 野外测试工作严格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0.5节相关要求进行,波速测试委托“xx神东工程XX公司

11、”进行,波速测点间距为1米,测试深度大于20米,测试采用RSM24FD型浮点工程动测仪、CDJ-10井下三分量检波器。 2.3.5.4室内试验 除一般常规分析项目外,依工程需要分别进行剪切试验及固结试验,剪切试验采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固结试验采用慢速法,中压固结试验最大加荷压力应大于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要求提供三轴剪切及固结试验曲线,湿陷性试验采用双线法。测试依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有关条文进行。2.4 工作完成情况2.4.1 勘察工期进度根据建设单位要求,我处于20_年1月29日开始放点并施工钻孔,至2月2日完成全部77个勘探点的勘探测试任务,室内试验

12、自2月3开始,于2月20日完成并提交分析结果;经各项资料的综合分析整理,于2月24日提交本报告。2.4.2 勘察工作量汇总表2-1 勘察工作量明细表 钻探工作量类型取土试样(井)孔标准贯入试验孔鉴别孔合计数孔数孔深(m)430.0820.01915.038.0225.0416.01213.0225.0416.01913.0430.0425.0820.0816.01915.03113.038.0累计孔数34182577累计进尺(m)5892703611220取样及原位测试类型原状样扰动样动探进尺标贯试验剪切波速测放勘探点数量220件20件2.8米86次2孔/50 m77个土工试验项目常规物性试验

13、中压固结试验高压固结试验三轴剪切(UU法)筛分试验粘粒含量试验湿陷试验数量(件)22021834203321组3 地层划分及岩性特征3.1 时代成因在最大钻深30米范围内,据其岩性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可划分为七层,表层为填土及耕土,层为新近沉积地层,层至层为第四系全新统(Q4alpl)冲洪积成因地层,层至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Q3alpl)冲洪积成因地层。3.2 各层岩性特征及分布情况表3-1 地层岩性特征表 地层编号岩性名称岩性特征描述层厚m层底埋深M层底高程m分布情况1素填土黄褐色,粉质土,稍湿,松散。局部地段含碎砖块与灰渣等建筑垃圾。1.704.401.704.4016.1919.23局部分

14、布。耕土黄褐色,粉质土,稍湿,松散。含植物根茎。0.601.000.601.0019.7520.88大部场地分布。粉质粘土新近沉积地层,暗黄褐色-黄褐色,夹粉土薄层,含树根,可塑,偶见青砖块及瓦砾,本层土上部段湿陷系数s=0.022-0.024,湿陷性轻微。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0.304.204.105.2015.5717.10全场地分布。粉土黄褐色-黄色,稍湿,中密,具灰斑,可见孔隙。湿陷系数s=0.016-0.021,湿陷性轻微。无光泽反应,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及韧性低。1.303.406.207.9012.9314.55全场地分布。粉土黄褐色,层顶为棕红色粉质粘土薄层

15、,偶夹细砂薄层,稍湿,中密。无光泽反应,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及韧性低。3.204.609.4011.608.9711.35全场地分布。粉质粘土棕红色-棕黄色,可塑,含少量角砾,切面稍有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0.402.0010.0013.207.6810.75全场地分布。卵石灰白色,中密-密实,上部粒径多在5-15mm,多圆砾,含少量角砾,层顶粘性土充填,中下部粒径多在20-100mm,卵石为主,含少量圆砾,亚圆形为主,花岗岩及白云岩质,骨架颗粒质量约占50-70%,交错排列,砂砾充填,无胶结。5.808.5017.8019.800.883.04全场地分布。粉质粘土棕红色-棕黄色

16、,硬塑,含零星圆砾及卵石,切面稍有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本层层底未揭穿,最大钻探厚度11.50米。全场地分布。各钻孔岩性特征描述及地层变化详见钻孔柱状图。各土层的分布延伸与厚度变化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4 地下水简况及水土的腐蚀性评价4.1水位变化规律本次勘察在最大钻深30米内未见地下水。本工程可不考虑其影响。4.2土的腐蚀性评价场地土壤未被污染,根据有关资料及当地建筑经验,土壤对混凝土结构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5 岩土参数分析选用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4.2节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附录E有关条款规定,场地各层土的

17、室内试验及原位测试数据的数理统计,是按划分的工程地质层分别进行,置信水平取95%,并按Grubbs准则剔除了部分离差较大的数据。对各工程地质层的物理力学参数提供了算术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统计个数、标准差、变异系数、标准值等。详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对各工程地质分层的各主要项目指标测试数据,分析评价如下:5.1 室内试验 5.1.1 土的状态1层素填土,天然含水量平均值W=18.0%,稍湿。界限值为12.1%23.5%,含水状态不均。层新近沉积粉质粘土,液性指数平均值IL=0.26,可塑。界限值为00.62,软硬不均。层粉土,天然含水量平均值W=16.3%,稍湿。界限值为11.6%25.9

18、%,含水状态不均。层粉土,天然含水量平均值W=17.4%,稍湿。界限值为10.8%28.5%,含水状态不均。层粉质粘土,液性指数平均值IL=0.38,可塑。界限值为0.090.68,软硬不均。层粉质粘土,液性指数平均值IL=0.08,硬塑。5.1.2 土的压缩性 各层粉土及粉质粘土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1380.258MPa-1, 均为中等压缩性土。5.1.3 土的抗剪强度表5-1土层编号1试验方法三轴剪切(UU)三轴剪切(UU)三轴剪切(UU)三轴剪切(UU)三轴剪切(UU)内摩擦角标准值uuk18.113.722.720.613.1粘聚力标准值Cuuk24.6KPa36.4KPa25

19、.5KPa21.6KPa49.3KPa试验数据详见分层土工试验结果总表及三轴试验成果图表。5.1.4土的湿陷性场地探井取土室内湿陷性试验结果:T1探井试验结果:新近沉积粉质粘土层,上部段(埋深约2.0米以上)湿陷系数s=0.024,湿陷性轻微,湿陷起始压力Psh=76KPa,自重湿陷系数zs=0.001,具非自重湿陷性;粉土层,湿陷系数s=0.0160.018,湿陷性轻微,湿陷起始压力Psh=167189KPa,自重湿陷系数zs=0.0010.004,具非自重湿陷性;粉土层,湿陷系数s=0.007,不具湿陷性。总湿陷量s=65.0mm。T2探井试验结果:新近沉积粉质粘土层,上部段(埋深约2.0

20、米以上)湿陷系数s=0.022,湿陷性轻微,湿陷起始压力Psh=66KPa,自重湿陷系数zs=0.009,具非自重湿陷性;粉土层,湿陷系数s=0.0190.020,湿陷性轻微,湿陷起始压力Psh=176189KPa,自重湿陷系数zs=0.0010.003,具非自重湿陷性;粉土层,湿陷系数s=0.012,不具湿陷性。总湿陷量s=70.0mm。T3探井试验结果:新近沉积粉质粘土层,上部段(埋深约2.0米以上)湿陷系数s=0.023,湿陷性轻微,湿陷起始压力Psh=66KPa,自重湿陷系数zs=0.008,具非自重湿陷性;粉土层,湿陷系数s=0.0190.021,湿陷性轻微,湿陷起始压力Psh=18

21、5189KPa,自重湿陷系数zs=0.0010.004,具非自重湿陷性;粉土层,湿陷系数s=0.011,不具湿陷性。总湿陷量s=72.0mm。综合分析地基湿陷等级为级,属轻微湿陷(级标准s300mm)。各土层详细室内试验数据见分层土工试验结果总表、探井试样分层统计结果总表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5.2 原位测试结果5.2.1标准贯入试验及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反映:1层素填土,标贯击数(实测)N=35击,平均值N=4.0击,强度低。层新近沉积粉质粘土,标贯击数(实测)N=58击,平均值N=6.1击,强度中等。层粉土,标贯击数(实测)N=57击,平均值N=6.0击,强度偏低。层粉土,标贯击数(实

22、测)N=69击,平均值N=7.4击,强度中等。层粉质粘土,标贯击数(实测)N=814击,平均值N=11.2击,强度较高。层卵石,重型动力触探击数平均值(修正)N63.5=12.6击,处于中密状态,依经验估算其压缩模量Es=50.0MPa。各层土的标准贯入及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测试结果,详见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表及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表。5.2.2波速测试成果本次勘察在Z5、Z8孔进行剪切波速测试,测试结果详见“xx神东工程XX公司”提供的xx新区钻孔波速测试报告。各层土工试验及原位测试数据汇总统计结果详见所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及分层土工试验结果总表。6 地震效应6.1 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

23、规范GB50011-2001附录A, XX县城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6.2 场地类别xx新区钻孔波速测试报告结果:Z5孔等效剪切波速值Vse=284m/s,Z8孔等效剪切波速值Vse=282m/s;本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米,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1.24.1.6条分析判定:场地类别为类。6.3场地卓越周期根据各土层实测剪切波速,按金井清重复反射理论公式计算得出:场地卓越周期T=0.33s0.35s,设计时建筑物自振周期应避开此值。6.4抗震地段划分综合场地土层组合情况结合地形地貌条件分析判定:拟建设场地为可进

24、行建设的一般场地,该地段地层分布连续稳定,且土质均匀。7 场地地基条件综合评价7.1 场地条件拟建设场地,地形起伏不大,地势开阔,地貌类型单一,无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地质环境基本未受破坏,地基土层分布较稳定,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场地稳定,适宜建设。7.2 地基条件7.2.1 各层土的工程特性分析表层为填土及耕土,层为新近沉积地层,层至层为第四系全新统(Q4alpl)冲洪积成因地层,层至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Q3alpl)冲洪积成因地层。各土层分布规律,工程性质变化不大。1层素填土,土质松散,工程性质不稳定,位于基坑坡肩处较易滑塌。不经处理不应直接做地基持力层使用。层耕土,土质松散,厚度不大,对本工程

25、无影响。层新近沉积粉质粘土,可塑,压缩性中等,工程性质一般。上部段湿陷性轻微。层粉土,稍湿,土质中密-稍密,工程性质一般。湿陷性轻微。层粉土,稍湿,土质中密-稍密,工程性质一般。层土,土质中密-密实,沉积时间较长,工程性质较好,承载能力较高。7.2.2 承载力及变形设计参数根据室内试验结果及原位测试数据,结合地区经验综合分析评价给出各层土的承载力及变形设计参数如下表:表7-1地层编号岩土名称各压力段压缩模量平均值Es(MPa)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备注Es1-2Es2-3Es3-4Es4-5Es5-6Es6-8Es8-10粉质粘土9.9514.7416.461301、各层粉土粘粒含量平均

26、值均大于10%。2、内系估算值粉土13.0818.5920.73120粉土12.7918.9421.48140粉质粘土7.379.8211.09180卵石300粉质粘土9.1613.5419.1224.1025.9328.34220计算地基变形时压缩模量取值,可根据“自重压力至自重+附加应力”段范围值按上述数值以压力值内插计算取得。7.2.3 地基均匀性评价7.2.3.1多层建筑地基均匀性评价根据设计交底情况,4#9#住宅基底标高按18.5米计,其中7#、9#楼地基持力层跨越1层素填土与层新近沉积粉质粘土,工程特性差异显著,地基不均匀;4#、5#、6#、8#楼地基持力层为层新近沉积粉质粘土,地

27、层界面平缓(坡度小于10%),地基均匀。商业建筑基底标高按18.8米计,地基持力层跨越1层素填土与层新近沉积粉质粘土,工程特性差异显著,地基不均匀。7.2.3.2高层建筑地基均匀性评价根据设计交底情况:1#、3#楼基础埋深均为2.0米(相应标高18.30米),2#楼基础埋深均为2.2米(相应标高18.10米),地基持力层均跨越1层素填土与层新近沉积粉质粘土,工程特性差异显著,地基不均匀。8 地基基础方案分析8.1 天然地基8.1.1拟建4#9#多层住宅楼,地基持力层大部为层新近沉积粉质粘土(局部为1层素填土),本层土仅上部段具轻微湿陷性,位于基底标高以上,且下伏层粉土湿陷起始压力达167189

28、KPa,综合分析认为可考虑采用天然地基浅埋基础方案,其承载力特征值可取130 KPa。建议基底下铺设一定厚度的灰土垫层,以提高地基土的均匀程度与承载能力。8.1.2商业建筑也可采用天然地基浅埋基础方案,可对基底设计标高以下填土及层新近沉积粉质粘土上部湿陷性层段进行灰土换填处理,其承载力特征值可取130 KPa。8.2 地基处理8.2.1拟建1#、2#、3#高层住宅楼,地基持力层大部为层新近沉积粉质粘土(局部为1层素填土),本层及下伏层粉土承载能力较低,且层粉土具轻微湿陷性,天然地基不满足规范与设计要求。建议采用挤密成孔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方案。估算单桩承载力时,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

29、值可参考表8-3取用。8.2.2 处理目标根据工程情况及设计交底, 本工程要求地基处理后需达到:1#、3#楼处理后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fspk150KPa;2#楼处理后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fspk200KPa;同时各楼地基需满足规范规定的变形要求。8.2.3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设计建议以层粉土做桩端相对硬层,按桩径=350mm, 桩长6.0米,水泥土体积配比1:6计算,初步估算:1#、3#楼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约m=0.055,2#楼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约m=0.107,承载力可满足工程需要。桩顶需铺设100-300mm厚褥垫层,垫层材料可用中、粗砂或级配砂石。经验算(Pz+Pczfaz),下伏各层作

30、为地基下卧层满足复合地基下卧层要求。8.2.4 复合地基变形估算依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各楼复合地基变形量,复合地基压缩模量取Esp=fspk / fsk Es 计算。公式: sS=sPo/Esi(Zii-Zi-1i-1)1 中心点沉降量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对应的基底附加应力,计算得出中心点最终沉降量:表8-1楼号1#2#3#中心点沉降(mm)34.4128.5635.23在地区经验范围之内,小于地基规范对体形简单高层建筑基础的平均沉降量允许值200mm的规定, 不会对建筑物使用功能产生不良影响。(2)横向倾斜根据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第662页推荐方

31、法,经计算拟建建筑角点沉降及横向倾斜如下表:表8-2项目1#备注Z1Z13Z4Z16按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角点沉降(mm)31.2528.3633.1228.99倾斜0.000210.0003项目2#备注Z5Z17Z8Z20按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角点沉降(mm)24.3220.2523.5522.41倾斜0.000210.00006项目3#备注Z9Z21Z12Z24按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角点沉降(mm)32.5827.6932.2528.58倾斜0.000350.00026按建筑物高度Hg=2433m计,上述值小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3.4条规定的允许倾斜值(0.

32、003)。经以上分析计算,1#、2#、3#楼采用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变形均满足工程要求。8.2.5若地基承载力不满足4#9#楼天然地基设计要求,可以层新近沉积粉质粘土为桩间土,以层粉土做桩端持力层,采用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方案,其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载荷试验确定并应满足设计要求。8.3桩基础方案拟建1#、2#、3#高层属乙类建筑,基础之间的沉降差不宜过大,为了避免建筑物产生不允许的倾斜或裂缝,考虑地基土的湿陷性,并根据当地建筑施工经验,建议基础设计首选桩基础方案。8.3.1桩端持力层及桩型的选择根据拟建各高层建筑的结构特性,结合地基土的构成与工程特性可看出,层卵石可做桩端持力层,可采用

33、干作业法钻孔灌注桩。8.3.2干作业法钻孔灌注桩极限侧阻力及极限端阻力标准值的确定根据各地基土层的埋藏深度、土性、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标贯值,参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给出各土层桩基设计参数如下表:表8-3 桩的极限侧阻力及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一览表土层编号岩土名称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Pa)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Pa)备 注1素填土18新近沉积粉质粘土40粉土36粉土42800粉质粘土50卵石15040008.3.3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估算按表8-3提供的桩的极限侧阻力及端阻力标准值,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公式5.3.5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如下

34、:桩长9.0米,桩径0.4米,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800KN。以上估算仅供参考,待桩基方案确定后,设计人员可根据表8-3自行估算单桩承载力值, 并以桩基静载试验为准。鉴于桩基沉降计算考虑因素较复杂,按现时设计条件计算还不成熟,待桩基方案最终确定后可由设计人员另行计算。8.4 基坑边坡分析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约为室外地坪下1.52.2米。基坑周边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地下水对施工无影响,破坏后果不严重,基坑工程安全等级综合确定为三级。基坑边坡土体主要为粉质粘土,较利于边坡稳定,但表层素填土,土质松散易风化散落,为边坡稳定的不利因素。建议建设单位根据施工期间周边超载的实际分布情况确定开

35、挖或支护方式,基坑边坡设计相关岩土参数详见下表:表8-4层号岩土名称素填土粉质粘土粉土粉土粉质粘土(kN/m3)19.019.218.418.719.1uuk (度)18.113.722.720.613.1Cuuk (KPa)24.636.425.521.649.3注:以上试验数据均采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方法。8.5 施工环境分析场地地形起伏不大,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楼间空地位置可用于施工堆料,场地邻近学校及厂区,施工中产生的噪音、灰尘,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施工中应注意采取合理的工序工艺,降低噪音和灰尘污染,文明施工。9 结论建议9.1 结论9.1.1 场地据地形地貌及区域地质构造条

36、件分析,拟建设场地无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场地稳定,适宜建设。9.1.2 多层建筑基础方案9.1.2.1拟建各多层建筑,综合分析认为可考虑采用天然地基浅埋基础方案,其承载力特征值可取130 KPa。详见报告8.1节。9.1.2.2若地基承载力不满足4#9#楼设计天然地基要求,可采用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方案。详见报告8.2节。9.1.3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浅埋基础方案拟建1#、2#、3#高层住宅楼,天然地基不满足规范与设计要求。建议采用挤密成孔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方案。详见报告8.2节。9.1.4高层建筑桩基础方案桩型可选用干作业钻孔灌注桩,层可做桩端持力层。详细论述见报告8.3节。9.1.5拟建设场地

37、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地基不需考虑液化影响,据波速测试资料计算分析,场地类别为类,结构设计可据此进行抗震设计。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结论均是在既定场地和特定设计条件下推算而得,若其中条件发生变化,本报告不宜直接采用。9.2 建议9.2.1由于本场地土层具中等湿陷性,建议建筑采取结构措施和检漏防水措施。9.2.2本工程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基坑周边具备放坡条件,建议基坑采用分级放坡开挖,放坡坡度可根据施工期间周边超载的实际分布情况具体计算确定,其技术要求应符合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有关规定。相关设计参数见报告8.4节中表8-4。9.2.3基坑施工开挖前应详细了解XX市政管网、通信

38、光缆的分布,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保护、改移方案。开挖接近坑底设计标高时,应注意尽量保护好地基土的天然结构,减少对地基土的扰动。确定基坑开挖底标高时,应提前和地基处理单位沟通,施工中应严格控制避免超挖。9.2.4本工程施工,土方量较大,宜进行统一的施工组织规划,合理组织调度土方,避免给后续施工带来不便,基坑附近堆土应符合有关规定,保证施工安全。9.2.5基坑坡顶附近不得堆放重物并禁止重载车辆通行,以防超过设计荷载而导致边坡失稳,基坑施工过程中宜布置地面及坑内排水系统,雨期应对坡顶、坡面采取临时遮挡措施,防止局部积水漏水恶化坡体土质,影响边坡稳定。基坑开挖验收后,应立即进行地基施工,基础施工完毕

39、后应按要求及时分层夯实回填。9.2.6夯实水泥土桩建议采用挤密成孔,施工严格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和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DB13(J)39-2003有关要求进行,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复合地基检测,应进行静载试验,只有达到处理要求后,才可进行下步施工。施工前应将填土全部清除,以1:9灰土分步夯填至施工标高。9.2.7建议桩基施工采用干作业法钻孔灌注桩成桩工艺,施工严格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有关要求进行。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以静载荷试验测定的结果确定。施工前应将填土全部清除,以1:9灰土分步夯填至施工标高。9.2.8施工期间应对高层建筑主体沉降及基坑工程

40、进行监测,以监测资料做为调配施工进度与工艺工序的依据之一。9.2.9基坑开挖后,应及时通知勘察设计人员进行验收,如发现异常土质情况,由相关人员现场协同处理。9.2.10本报告各工程地质剖面图中,钻孔间地层为推断地层,局部坑、井、墓穴等岩土问题是在施工开槽后才能揭露出来,因此开槽过程中应加强对地层变化的鉴别。当建筑条件和地质条件中任一发生变化时,应及时通知我院,以便对地基基础方案做出修改建议。 20_年2月24日 附件:工程施工现场应急预案及安全保证措施一、编制原则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原则。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作为首要任务。 2、统一领导,分级负

41、责原则。在本项目部领导统一组织下,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3、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依照行业安全生产法规,规范应急救援工作。 4、预防为主,防止结合原则。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坚持突发事件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重点做好预防、预测、预警、预报和常态下风险评估、应急准备、应急队伍建设、应急演练等项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二、编制目的1、应急预案应针对那些可能造成企业、系统人员死亡或严重伤害、设备和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突发性灾害,如

42、触电事故、泥石流灾害、火灾、环境破坏等。2、应急预案是对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补充,应急预案应以完善的预防措施为基础,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3、应急预案应以努力保护人身安全、防止人员伤害为第一目的,同时兼顾设备和环境的防护,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程度。4、应急预案应结合实际,措施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5、应急预案应经常检查修订,以保证先进科学的防灾、减灾设备和措施被采用。三、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应急组织机构为加强安全领导,进行系统化、网络化管理,项目部成立应急预案管理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任组长,项目总工程师、常务副经理、安全总监、项目副经理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安全环保部

43、安全员、各施工队专职安全员、施工队队长为组员,负责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2、应急领导小组职责负责重、特大事故的现场应急抢险救援指挥,对施工现场突发性情况进行技术、资金和设备支持,在施工现场发生重特大事故时以最快的时间达到现场,分析紧急状态和确定风险事故级别,负责分部和有关地方管理部门、组织、机构联络和报告事故情况,制定抢险救援的方案措施,领导现场应急抢险救援工作,确定紧急状态的解除,协助事故原因的调查和处理工作。在上级和有关地方部门进入的情况下,参与制定抢险救援方案措施,做好应急抢险救援配合工作。四、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1、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后,施工现场应急处理措施一般规定 当发生事故时,负伤人员或者最先发现事故的人,应立即报告项目经理或专项安全负责人,并应马上组织人力现场抢救伤害者,根据伤情需要,协助医务人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