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诸侯王墓棺椁及置椁窆棺工具浅论_第1页
西汉诸侯王墓棺椁及置椁窆棺工具浅论_第2页
西汉诸侯王墓棺椁及置椁窆棺工具浅论_第3页
西汉诸侯王墓棺椁及置椁窆棺工具浅论_第4页
西汉诸侯王墓棺椁及置椁窆棺工具浅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汉诸侯王墓棺椁及置椁窆棺工具浅论刘尊志(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 天津市 300071)关键词:西汉 诸侯王墓棺椁 工具摘要:西汉诸侯王墓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多用棺椁,并有相关配套用具,体现出与身份地位相符的棺椁制度。棺椁在质地、重数及装饰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差异,反映了多样化的特点。棺椁是盛放墓主尸身的重要设施,在置椁下 棺时会使用较多的工具以达到要求,保证安全。相关工具的使用一方面是对旧葬制、葬俗的继承,另一方面又与墓葬 形制、结构,棺椁自身特点等密切相关,体现出丧葬礼俗的演进、相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及诸侯王墓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 征等。key words: western han

2、 dynasty princestombs inner and outer coffins equipmentsabstract: influenced by previous burial practice and mortuary rite,the tombs of the western han princes had inner and outer coffins as well as coffin accessories the sumptuary regulation of material use,decorations,and quantity of inner and out

3、er coffins not only reflects the diversity of social statutes,but also the diversity of mortuary practice the inner and outer coffins are important facilities for the proper placement of the corpse a variety of equipment is used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the coffin during interment the use of the g

4、iven equipment is primarily habitual,an inheritance of early funerary customs,and secondarily is relative to the burials shape and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ner and outer coffins the variety of equipment reflects the evolution of mortuary practice,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

5、hnology,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er- tain time periods as well as regional differences葬具组合6。也有少量墓葬仅有棺而无椁,如江苏徐州东洞山 m37等。( 一) 西汉诸侯王墓的椁 西汉诸侯王墓中,椁发现很多。置椁的室一般称为椁室,面积相对较大,如山东长清双乳山m18,椁室位于墓室 底 部 中 央 偏 北,南 北 长10. 6、东西宽 9 3、深 17 米 ( 图一) 。 椁多为木 质,髹漆,部分有彩绘,一些分内、外椁或更多层, 设椁门。如湖南长沙象鼻嘴 m1,分内、外椁,皆 木质,平面长方形。外椁由枕木

6、、底板、墙板、盖 板及外椁门组成,内椁由底板、墙板及椁门等构 成,设计和制造均较考究9 ( 图二) 。还有的一 墓之中既有木椁也有石椁。其中安徽双墩 m1, 墓内为重椁,外椁木质,内外髹黑漆,东端对开一 门。内椁为石椁,内壁髹黑漆,北壁上端有云纹 红彩,东端对开石门10。河北获鹿高庄 m1,椁 室位于墓底正中,用条石砌筑,平面长方形,底部棺椁是我国古代墓葬中最主要的葬具,棺用来装敛尸体,居内,椁用于放置和保护棺的,居 外。西汉时期,诸侯王墓多有棺椁,史书中有相 关记载1,而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更多,体现出 相应的棺椁制度。关于西汉诸侯王墓的棺椁及 相关问题,俞伟超2、韩国河3、李如森4、高崇 文

7、5等均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在 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考古与文献资料,试就 西汉诸侯王墓的棺椁及置椁窆棺工具作浅显论 述,不当之处,以求指正。一、西汉诸侯王墓棺椁及相关葬具西汉一代,与丧葬相关的制度和内容等在发展中得到不断完善,诸侯王墓的棺椁即是如此。 就目前资料,西汉诸侯王死后的葬具多数既有棺 又有椁,如河北满城 m1 等就出土有外椁内棺的* 本研究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项目批准号: nkzxb10073) 成果之一。研究与探索66等级较高者死后用棺一般称为“梓宫”。汉书外戚传载: “共王母及丁姬棺皆名梓宫。”汉 书霍光传亦载: “光薨,赐梓宫、便房、黄 肠

8、题凑各一具。”服虔注亦称梓宫即“棺也”。从 考古资料看,许多西汉诸侯王墓用棺所使用的木 材就是梓木,如曹 墓、大葆台 m1 等,因此这些 棺被称为“梓宫”当无疑义。放棺的室一般称为 棺室,如象鼻嘴 m1 的棺室位于内椁正中,东、 南、北三边由立板、隔板围成一“”形,顶部有盖 板。由于被盗或扰乱严重,部分墓葬内已无棺的 痕迹发现,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墓葬内有所遗留。 相关资料表明,西汉诸侯王墓的用棺情况并不一 致,且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棺的重数表现得尤为 明显,大致看来可分为四种类型。1 一重棺。东洞山 m216、满城 m1、山东巨 野红土山汉墓17 等为一椁一棺。东洞山 m3 为 一重漆木棺,外无椁

9、,满城 m2 有一重棺,无椁或 以石室代椁18,江苏泗阳大青墩汉墓墓室内为 一重棺19。2 二重棺。双墩 m1 为重椁重棺,河北石家 庄小沿村汉墓为一椁二棺20,长沙望城坡渔阳 墓为二椁二重套棺21,风篷岭 m1 为二层漆绘套 棺22,江苏高邮天山 m1 为三椁两棺23。3 三 重 棺。 献 县 m36、象 鼻 嘴 m1 为 三 重 棺,双乳山 m1、北京大葆台 m1、老山汉墓24 为 二椁三重棺。4 五重棺。河北定县八角廊中山怀王刘修 墓( m40) 为五重漆木棺25。可以看出,西汉诸侯王墓使用棺的重数并不 固定,而且存在较多差异。二重和三重者居多, 但有低于或高出的情况存在。具体差异主要有

10、 三点: ( 1) 早期诸侯王墓使用棺的重数较晚期相图一 山东长清双乳山 m1 棺椁复原图平铺 2 层石板。石板内有木炭及木纹痕迹等,由此推测石椁内可能有木椁11。两处诸侯王墓的 时代均为西汉中期,说明此时,诸侯王墓椁室虽 仍以木构为主,但其构建有了新的发展,即诸侯 王墓使用椁的质地并非完全限制在木质材料上, 一些已开始使用石料来修建内层或外层的椁室, 这也说明石椁是在木椁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西 汉帝陵亦有类似的情况,时代与上述两墓较为接 近。三辅黄图载: “( 昭帝) 初作寿陵,令流水 而已。石椁广一丈二尺,长二丈五尺。”由此可 见,西汉中期,诸侯王及天子的墓葬可能受中小 型墓葬的影响,采用了

11、日渐流行的石椁墓形制, 但规模较大,建造极为考究,而使用石椁还可能 是出于加固墓葬以及防水、防盗或其他目的。据仪礼、礼记等记载,椁的一些构件还 有专门名称。如椁盖板称折,围嵌在盖板四周的木 料为抗木,椁下为底板,另外还有一些下部的材料 称为茵等,李如森已对此作过相关论述12,在此不 再多谈。从已公布的资料看,竖穴土坑木椁形制的 西汉诸侯王墓多保留有相关构件或痕迹。河北 献县 m36 的椁由垫木、椁底、椁壁和盖板等部分 组成13,长沙曹 墓的椁有顶板,有铺设的垫木 和以枋木东西向铺设的底板等14,象鼻嘴 m1、 北京大葆台 m115等也有保存较好的相关遗存。( 二) 西汉诸侯王墓的棺 棺是放置墓

12、主尸身的设施。西汉时期,身份图二 湖南长沙象鼻嘴 m1 内、外椁门平面结构图西汉诸侯王墓棺椁及置椁窆棺工具浅论672 曹 墓,三重棺盖板上有朱绘云气纹痕迹。3 双乳山 m1,棺表面贴苎麻,其上再经漆饰 彩绘。棺外棕内朱,图案多为卷云纹,少量动物 纹。中棺、内棺还装饰有鎏金钉形饰。4 大葆台 m1,中、外棺髹漆均外黑内红。外 棺底板残留有丝织品,花纹朝下,色彩艳丽,推测 可能为荒和帷。除髹漆、绘彩及简单的金属装饰外,还有一 些西汉诸侯王墓用棺的漆木质棺壁上有规律地 镶贴有玉片( 含璧或璧形器等) ,称为镶玉漆棺。 目前已知有五墓出土,分别为满城 m2、高邮天山 m1、m2、徐州狮子山汉墓26、北

13、洞山汉墓27 等。 满城 m2 出土的镶玉漆棺由 192 块青玉板镶贴而 成,棺内左、右侧壁和底部玉板的背面残存天干 及编号的朱书文字。该棺经复原后为一内侧镶 贴玉板,外侧镶嵌玉璧的髹漆棺28 ( 图四) 。狮 子山汉墓出土镶玉漆棺的形体较大,由 1781 块 玉片镶贴在外 层 棺 的 外 壁 ( 图 五) 。 玉 片 有 菱 形、三角形、长方形、弧形及大玉板等组成,有的 大玉板内雕刻有玉璧纹。复原后的镶玉漆棺图 案复杂,布局规整,特别是头挡处还有下方上圆 的图案,当有一定的寓意。从残留的漆棺板遗迹 及大量红、白、黑彩相间的云气纹等分析,该墓内 棺应为彩绘云气纹漆棺。北洞山汉墓用棺镶饰 玉璧,

14、这可从出土的一些带铆钉的玉璧29 及镶 贴玉璧等看出,另外该墓还出土有 5 件鎏金璧形 铜饰,纹饰精美并有相关数字和编号,应是配套 装饰。由于该墓被盗扰严重,所镶棺是内棺或是 外棺还有待进一步证实。高邮天山广陵王夫妇 墓出土漆棺上均有镶玉,其中 m1 的棺顶板外面 正中嵌有一块玉璧30,m2 的内棺前段中央以玉图三 湖南长沙象鼻嘴 m1 中棺盖板图四 河北满城 m2 出土镶玉漆棺复原外观透视图对多,与旧葬俗的延续及诸侯王自身发展较为一致。但这并不绝对,如大葆台 m1、老山汉墓、定 县 m40 等的用棺规格相对要高。( 2 ) 诸侯王与 王后用棺相比,差别并不大。有王的用棺重数多 于王后者,也有

15、王后的用棺重数多于王者,换而 言之,用棺的重数在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很难体 现出王与王后的区别。( 3 ) 不同地域之间也有 相应差别,体现出西汉丧葬的地域性特点。形成 上述差异大概与诸侯国原有葬俗的遗留,诸侯国 的权力、地位和发展程度及诸侯王自身的具体情 况等均有一定的关系。而从上述相关差异可以 看出,西汉诸侯王墓用棺制度有对先秦相关制度 的继承,但在很多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参考一些 列侯、贵族或官吏的墓葬资料,也有用二重棺的 墓例,说明棺的重数已不是衡量墓主身份地位的 绝对标准,而是参考的标尺之一。棺的装饰方面,以素面居多,一般外髹红漆, 内饰黑漆,其中既有旧葬俗的延续,也可能存在 一定的制度

16、问题。还有一些棺使用了其它颜色 的漆,或绘有相对简单的纹饰,少量还使用其它 装饰。简单举几例。1 象鼻嘴 m1,三重棺的内、外壁髹漆较厚, 外黑内红。外棺盖挡和侧板均有朱色彩绘,已模 糊不清。中棺盖上面有朱色漆彩绘方连形纹( 图 三) ,两挡有重三角形纹组成的花纹。内棺外表 无纹饰。图五 江苏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镶玉漆棺复原图研究与探索68晚至中期偏早阶段,一些诸侯王墓用棺仅为单层,无内外之分,而这类棺的装饰也趋简略,如满 城 m2 用棺。 中期偏晚阶段,仅有少量玉璧镶 贴,与一般漆木棺已较趋同,反映出不断衰落的 特征,如高邮天山 m2 用棺等。另外,使用镶玉 漆棺的墓葬中除高邮天山 m1 外基

17、本都有玉衣 发现,又说明二者都是墓主希望尸体不朽的载 体。西汉诸侯王墓用棺除其主体外,还有一些其 它配套用具,下文仅就部分举例说明。1 棺床。是用来承托棺的葬具,如棺有多图六 湖南长沙咸家湖西汉墓出土苓床复原图璧为饰31,二者镶玉数量均较少。另外,象鼻嘴m1 与曹 墓棺的近壁处也有玉璧发现,但就目 前所公布资料,这些玉璧不是镶在棺上的。其中 象鼻嘴 m1 中棺盖板的东端,放置青白色玉璧 1 件,曹 墓的棺内东端贴壁竖置玉璧 2 件,附近 残存头发 1 束、牙齿 7 颗等,可能都是表示死者 的头部位置。二墓中漆木器均保存相对较好,如 是镶贴棺的玉璧,痕迹当较为明显,故它们当为 葬玉为宜。镶玉漆棺

18、在汉代之前可能已被使用,如汉 书贾山传载: “始皇葬骊山,( 其棺) 漆 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汉书楚元王 传亦载其“棺椁之丽,宫室之盛,不可胜原。”汉 代诸侯王使用这种棺下葬是其身份、地位的象 征,汉书董贤传载: “玉衣珠璧以棺,至尊无 以加”,“至尊”当是指皇帝,诸侯王墓出土镶玉 漆棺说明一些诸侯王或王后在死后用棺上可享 受与皇帝几近相同的待遇。出土镶玉棺的墓葬 所属封国分别为楚、中山和广陵等,墓主生活的 时代均为该国较为强盛时期,强大的国力和诸侯 王在中央政府中的地位等可能是决定他们可以 使用这一葬具的因素之一。但与西汉诸侯王墓 发现其他棺的数量相比,镶玉漆棺的出土数量很 少,说

19、明使用并不普及。从目前资料分析,西汉 诸侯王墓使用镶玉漆棺时间下限为西汉中期偏 晚,大致在宣帝五凤三年和四年( 公元前 55 54 年) 左右。而董贤为西汉末人,其传中有天子使 用这一葬具的记载,说明在西汉末年,镶玉漆棺 可能已成为皇帝专用而其他人禁用的葬具。上 述几墓的时代均在西汉晚期之前,相互间并无矛 盾之处。从发展来看,西汉早期的镶玉漆棺指的是大 棺,即最外层棺,礼记丧大记郑玄注曰: “大 棺,棺之在表者也。”其特点是形体大,基本布满 玉片,如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镶玉漆棺。早期偏32重,一般承托内棺。湖南沅陵侯墓 有相关实物出土,西汉诸侯王墓中虽没有明确的棺床描 述,但从一些保存相对较好的

20、墓葬来看,棺下一 般有承垫物,其中当有棺床存在。2 笭床。即楄柎,是棺中垫尸的木板。战国 楚墓 中 较 为 常 见,湖南长沙仰天湖第 25 号33、m00634墓 杨家湾等均有出土,髹漆,整木雕成,纹饰精美。长沙曹墓的内棺底板上有笭床,用长条板拼合。黑漆框边,透雕图案,朱绘描金,已残损,图案复原为“祥云拱璧”( 图六) 。3 席。在曹 墓的内棺底板下,还有竹席残 迹,并有两根南北放置的压席竹条。由上可知,西汉诸侯王墓的棺椁在发展过程 中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诸侯国自身发展等 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地域性和多样性 特点,但其又有许多较为明显的相同特征,体现 出不断发展完善和逐步趋同的态势

21、。二、西汉诸侯王墓的置椁窆棺工具置椁是指构置椁,窆棺为放置棺,一般情况下,置椁居前,窆棺在后。仪礼士丧礼胡培 翚正义注“既井构”曰: “葬时必先施椁再下 棺。”周礼 地官 乡师载: “及窆,执斧以莅图七 河北满城 m1 出土铜棺轮西汉诸侯王墓棺椁及置椁窆棺工具浅论69墓道外移至墓室内也大多用车。献县 m36 墓道的底面东部和中部清晰可见平行的凹槽向西断 续延伸,应为下葬时拖棺用车的车辙印。不过, 如果再使用墓外的运输车是很难行得通的,一方 面该类车形体高大,但一些墓葬的甬道等高度有 限; 另一方面,据潜夫论 浮侈篇载,京师贵 戚之棺,有的“重且万斤”,而诸侯王身份特殊, 用棺一般亦应较重,但墓

22、外运输车的车轮轮辐 大,且仅有两轮,从斜坡墓道运输,重力作用下的 惯性很大,平衡很难掌握。基于上述原因,西汉 诸侯王墓在从墓外向墓内运棺时,一般会使用轮 子和车体均较为低矮的载柩车,这种车可基本克 服上述墓外运输车遇到的一些问题。礼仪士 丧礼载: “升棺用轴。”郑玄注曰: “轴,輁轴也, 輁状如床,轴其轮,輓而行。”说文 车部亦 载: “下棺车曰”,段玉裁注曰: “谓天子诸侯窆图八 安徽巢湖放王岗一号墓出土载柩车图九 湖南长沙风篷岭 m1 北墓道平面图用 也。”因此该车又可称为。西汉诸侯王墓中有相关发现,如长沙望城坡渔阳墓的套棺之下即置载柩车,长方形框架,长2 56、宽 1 1、高 0 22

23、米,由边框、支枋、滚轮组 成。两支枋各距边框 0 35 米,长 0 88、宽 0 1、 厚 0 25 米。滚轮圆形,长 0 88、直径 0 13 米。 由于墓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多数西汉诸侯王墓 中载柩车基本不存,但常有轮轴等发现,发掘报 告中常称其为棺轮。轮大多为铜制,铸造厚实, 基本圆形,形体较小且低矮,这样不仅节省空间 还增加了稳定性,而轮壁较厚,又使得较为耐磨, 承重能力也大大增强。轮中穿轴,内方外圆,这 样内侧方形与木轴结合较为牢固,外侧圆形则利 于轮的转动。另外还有相关构件如架等。轴及 构件亦多为铜质,少量为铁或其他质地。棺轮一 般出土于棺的四角或边侧,根据使用轮的数量不 同,可将

24、此种载柩车分为两类。1 四轮载柩车发现相对较多,棺轮位于棺下部四角,对称 分布。长沙望城坡渔阳墓套棺下的载柩车即为 四轮载柩车36。徐州驮篮山楚王墓后室出土有 成套的铁轴或铜轴铜轮,位于棺椁四周37,该地 区的中型墓葬多为石坑竖穴洞室墓,亦多有棺轮 发现,如绣球山 m138、翠屏山汉墓39 等,一些 铜棺轮上还套有泥瓦盖,设计较为精巧。长清双 乳山 m1 的棺底四角各嵌一铜棺轮。满城 m1 出匠师。”郑注曰: “窆,谓葬下棺也。”因此置椁窆棺也可称为施椁下棺,而在此过程中当使用一些 相关工具,以便安全完整地将棺椁放置到理想的 位置。已公布的西汉诸侯王墓考古资料中多有 置椁窆棺工具,但较为零散。

25、( 一) 运输工具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有一定身份地位者死后 所用棺椁及随葬品等基本都用车运送到墓地,所 用之车有乘、道、稾魂车之称。有学者认为,目前 发现的西汉诸侯王墓中,多有同时殉葬三辆大型 实用真车马的现象,这也是沿袭了先秦周代的丧 葬用车礼制35,值得参考。西汉时期,椁的构筑一般在前,相关材料从 墓外运至墓内相对简单一些,主要工作为搬运, 考虑到一些材料形体较大,其间可能会借助杠 杆、滑轮之类的工具等。棺内盛放有墓主尸身及 一些随葬品,而它们在棺中的位置等都有较为严 格的要 求,因此在运输及 下棺时当较为注 意。汉书霍光传中有“载( 霍) 光尸柩以辒辌车” 的记载,说明载尸柩之车与载随葬品

26、之车是有分 别的,而辒辌车当为一种较为高级的尸柩车。考 虑到诸侯王的身份地位,他们死后的尸柩车大多 应是“辒辌车”。带斜坡或平坡墓道的西汉诸侯王墓,将棺从研究与探索70( 二) 临时构建设施河北献县 m36 内侧二层台上有 16 个柱洞, 间距不等,大致两两相对,稍有错位。柱洞或柱 窝内未发现朽木痕迹,推测应为下葬时墓道搭蓬 所用,用毕即拆除,空留柱洞。此类柱洞在山东 章丘洛庄汉墓的东墓道南北两侧也有发现,发掘 者指出,“这里的建筑物是在修墓或入葬时为举 行某种仪式而特意修建的”42,值得参考。望城 风篷岭 m1 的第三级台阶至墓道下端口有两道 与墓道方向一致的平行沟槽,各长约 6 1、宽约0

27、 6、深 0 1 0 7 米,相距 0 65 米( 图九) ,推测 与当时向墓坑内运送棺椁等葬具材料或建造墓 葬时搭建某种木构建筑有关。另外,一些墓葬如 徐州狮子山汉墓的墓道处极不平整,在下棺及运 送相关材料时当垫有临时性的木板等物。( 三) 牵引、推动工具满城 m1 出土的铁架铜滑轮当系安装在载 柩车的前端,用来系绳牵拉车的( 图一) ,大葆 台 m1 内棺板的底板 上,铺 有 三 条 滑 板 ( 图 一 一) ,并保留有套棺在上面的推动痕迹,说明三层 套棺是利用滑板推入椁内的。满城 m2 的棺底 留有横木朽痕三条,当为架棺之用。 获鹿高庄 m1 东墓道的中部纵置一根圆木,铁箍绕在圆木 上,

28、外有席、布包裹的痕迹( 图一二) 。从铁条、 铁圈和圆木的关系判断,整个圆木由三段圆木相 接,铁条和铁箍用来衔接和加固圆木,其外围包 裹的席等起到了减少摩擦、增加润滑度的作用, 而该铁圈包裹的圆木亦可能起到类似滑板或其 他作用。鹿泉北新城 m2 墓道底的中部东西各 纵置一圆木,已朽,残留有柱洞和木灰,洞壁光 滑。该圆木与下葬有关,下葬后被弃置于墓道 内,笔者推测它们可能是下葬时用来搭架放置滑 轮等物。斜坡墓道的诸侯王墓在下棺时因有重 力而会形成惯性的向下作用力,因此后部应用图一 河北满城 m1 出土铁架铜滑轮一一 北京大葆台 m1 内椁底板下的滑板( 局部)土铜棺轮 4 件,中心贯圆轴,两侧各

29、有一马蹄形铜轴架( 图七) ,从遗留下来的构件看,铜轮便于 往里拖运棺。鹿泉市北新城汉墓 m2 出土棺轮 ( 简报称庳轮) 4 件,形制相同,由铜轮、铁轴、铁 架组成。轮为圆柱体,有铁轴贯穿铜轮中心,轴也为圆柱体,轴的两端有铁架,出土时锈蚀严重。铁架的底部呈三角 形,余 面 平 直。 铜 轮 直 径16. 5、厚 9 5 厘米,非一般贵族所用40。2 六轮载柩车发现相对较少,棺轮位于棺下部四角及两长 侧的中部,亦对称分布。典型墓葬如高邮天山 m1,外棺底部即有六只铜轮。安徽巢湖放王岗 一号墓的墓主吕柯为地方官吏或商贾,墓内出土 有 6 只木轮的载柩车。车置于内椁室正中,平面 长方形,平铺有长方

30、形木板。横断面呈“凹”字 形,两长边凸出部分套住棺( 图八) 。木轮中间 的孔径略大于轴径,载柩车行驶是靠木轮的自 转,轮轴则固定不动41。笔者认为,该载柩车纵 面似船形,一端弧上收的特点也是为下棺考虑, 即方便于斜坡墓道的斜向下运输。该载柩车的 发现为我们认识西汉诸侯王墓使用的载柩车提 供了较为直观的参考资料。图一二 河北获鹿高庄 m1 东墓道内木杆和铁圈结构示意图西汉诸侯王墓棺椁及置椁窆棺工具浅论71系棺的丝带。( 五) 其他工具一些西汉诸侯王墓如狮子山汉墓、满城汉 墓、南越王墓等的墓道及一些墓室内发现有铁 臿、镢、铲等,其中部分为造墓工具,部分则可能 为构建椁室工具或下棺时的辅助工具,用

31、这些工 具可平整垫土或石子等。双乳山 m1 底板下有 2 厘米厚的碎木炭,再下是为垫平墓底的石子。象 鼻嘴 m1 的棺下所铺青灰色膏泥,有的厚 5 厘 米,有的部位却未铺,体现的这一作用更为明显。 顺便提及,徐州地区的西汉楚王墓发现数量 多,有较完整的发展序列45。早期在斜坡墓道 的末端多有一较平的过渡地带,这样当利于运棺 及相关材料。早期偏晚阶段,斜坡墓道被平坡墓 道代替,其原因可能与平坡墓道更有利于保护用棺及随葬品等有关。至中晚期,甬道窄长且较 矮,如使用多重棺,除内棺外,其余都有可能会在 墓内加工而成,这也许是促使后室面积变大的原 因之一,因此,木料加工、髹漆等木工工具也当应 用其中。另

32、据上文,多数西汉诸侯王墓是在墓室 内构筑椁室的,木工工具因此当是常用的工具, 而修葺石椁者则会使用较多的石工工具。总的来讲,西汉诸侯王墓的置椁窆棺工具包 括很多,上述几类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未 置于墓葬之中,一些已朽不存,一些暂难确认等 等,因此目前还不能就此作全面描述。不过可以 看出,这些工具一部分是对旧式方法的继承,更 多的则与墓葬形制、结构,棺椁自身特点等密切 相关,体现出丧葬礼俗的演进、相应科学技术的 进步及诸侯王墓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等。图一三 北京大葆台 m1 外棺底板上丝带痕迹绳、滑轮等施以牵力,以保证安全。而一些甬道窄长、较矮且底部平的诸侯王墓如徐州西汉中晚 期的楚王墓等,

33、将棺送进墓室内仅靠搬拉是很难 办到的,因此在棺前当有绳索牵引,而在其后也 应有作用力推送,这又要借助棍、撬、楔等物。竖穴式墓道的诸侯王墓如山东昌乐 东 圈 m143等的下棺方法则是竖向将棺悬吊入墓,称 为悬封。后汉书周磐传载: “敛形悬封”,唐 李贤注曰: “悬封谓直下棺”。礼记 檀弓下 载: “公室视丰碑”,郑玄注: “丰碑,斫大木为之,下棺以 绕”,孔颖达疏曰: “以绕者, 即绋( 绳索) 也,以绋之系棺缄,一头系卢鹿。”由 此可知,悬封下棺时当使用轮轴、滑轮、绳索、碑 等工具从上往下吊棺入室,湖北江陵凤凰山 167 号汉墓即发现有类似的下棺痕迹44。( 四) 捆绑加固工具无论是墓外,还是

34、从墓外往墓室内运输,棺 均当有绳束,以增加稳固,保证安全。因诸侯王 墓棺大多髹漆彩绘,因此在捆绑时还应垫一些布 帛等物。考古资料中,象鼻嘴 m1 中棺底板的两 端,残留有多股绞合的麻绳,麻绳粗 3 5 厘米,可 能是入葬放棺时所用。大葆台 m1 的外棺底板 内侧有丝带 2 条,推测可能为棺束,而底板内侧 至棺帮上,亦残留有数道丝绳( 图一三) 。北京 老山汉墓棺底部还保存有 6 条用于往下放棺时1后汉书礼仪志载: “诸侯王、公主、贵人皆樟棺,洞朱,云气画。”范晔 后汉书: 礼仪志( 第 16 卷) m 北京: 中华书 局,1965: 31522俞伟超 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形制分析-兼论“周制

35、”、 “汉制”、“晋制”的三阶段性c 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 北 京: 文物出版社,1985: 117 1243韩国河 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 社,1999: 52,68 694李如森 汉代丧葬礼俗m 沈阳: 沈阳出版社,2003: 68 70,75 975高崇文 试论先秦两汉丧葬礼俗的演变j 考古学报,2006( 4)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 满城汉墓研究与探索72发掘报告m 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0: 5 367孟强 徐州东洞山三号墓的发掘及对东洞山汉墓的再认识j 东南文化,2003( 7) 8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省文物局,长清县文化局 山东长清

36、县 双乳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j 考古,1997( 3) 9湖南省博物馆 长沙象鼻嘴一号西汉墓j 考古学报,1981( 1) 10安徽省六安市文物管理局胡援 对六安双墩一号汉墓的几 点认识n 中国文物报,2007 7 27( 7) 1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鹿泉市文物保管所 高庄汉墓m 北 京: 科学出版社,2006: 7 1112同4: 80 811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沧州市文物管理处,献县文物管理所 献县第 36 号汉墓发掘报告c河北省考古文集 北京: 东 方出版社,1998: 241 26028李银德 汉代的玉棺与镶玉漆棺c 孙厚兴,郭海林 两汉文化研究( 第 3 辑)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42 5429朱江,张寄庵,于家怡 江苏铜山考古j 考古通讯,1956( 3) 30殷志强 汉代穿璧 玉璧含义的新变化n 中国文物报,2001 5 20( 8) 31徐湖平 江苏馆藏文物精华m 南京: 南京出版社,200132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怀化市文物处,沅陵县博物馆 沅 陵虎溪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j 文物,2003( 1) 33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长沙出土的三座大型木椁墓j考古学报,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