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姓名:王磊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区域经济学指导教师:李宗植72010-1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后工业时代的典型象征,具有高知识密度、高附加值、高技术手段等特点,承担了知识生产和资源配置的双重功能,是知识经济社会基础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大省,近些年来各级政府也逐渐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驱动者的作用,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对于江苏省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制造业强省之路有
2、着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从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与现状入手,运用四个竞争力指标对江苏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横向看,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弱于浙江、广东、上海;纵向看,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与总体经济发展趋势趋于一致,增加值占GDP比重总也趋于稳定。论文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角度对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其次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理论方面看,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对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提高创新能力、完善江苏城市功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吸引投资及推动制造业及其它服务业发展等六个方面有明显的作用;在实
3、证方面,本文运用就业弹性系数、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投入产出分析、面板数据模型四个实证分析模型从就业、劳动生产率、产业关联度、经济增加值等方面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最后,依据国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经验并结合江苏省自身特点给出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法律和行业协会建设、实行互补和错位竞争、推进市场机制改革、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劳动收入比例等加快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I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Abstract Producer services as a symbol of the typ
4、ical post-industrial era, with high knowledge intensity, high value-added, high-tech mean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assumed the dual functio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economic and social infrastructure of knowledge of the important part. As Chinas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
5、 and manufacturing province,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is also growing recognition in recent years to the production of services on the one hand the basi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guiding, drivers role, on the other production services industry 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nufactu
6、ring sector, for the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manufacturing out of the way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ing the province.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Jiangsu trend and present situation, and use four indicators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
7、he productive services sector in Jiangsu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nalysis. From the horizontal, the Jiangsu competitive producer services is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but weaker than in Zhejiang, Guangdong, Shanghai; from a vertical perspective, Jiangsu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li
8、ne with the overall trend,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its GDP, the total tends to be stable. Papers from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the perspective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Jiangsu analysis. And then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both the
9、economic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promoting the role,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Jiangsu productive human capital services to improve efficiency, and promote urban development in Jiangsu and the impac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ree of Jiangsu significant aspects of the role; i
10、n the empirical context, this paper, employment elasticity, Granger causality points, input-output analysis, empirical analysis of panel data model of four models from employment, labor productivity, industrial linkage, economic increase values, etc. to validate the producer services on a significan
11、t role in promoting the economy. Finally, the overseas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based o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Jiangsu Province, is given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layout,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legal and i
12、ndustry association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lementary and dislocation competition, promote market mechanism reform, urbanization process, improve the labor income ratio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Jiangsu, Production services,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ing effect II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13、 图表清单 图1.1论文技术路线图7 图2.1 江苏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13 图2.2 江苏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14 图2.3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变动趋势16 图2.4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四部门合计)占GDP和第三产业比重17 图2.5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六部门合计)占GDP和第三产业比重17 图2.6 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四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占GDP和第三产业比重18 图2.7 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四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占GDP和第三产业比重18 图3.1 微笑曲线36 表2.1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及其增长率、比重15 表2.2 江苏生产性服务行业规模优势指数19 表2.3 江
14、苏生产性服务行业效率优势指数20 表2.4 江苏生产性服务行业增长优势指数21 表2.5 江苏生产性服务行业经济综合优势指数22 表3.1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代表性行业城镇单位从业人数(不含私营、个体)28 表3.2 江苏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数(2007年)30 表3.3 2008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36 表4.1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就业弹性系数38 表4.2 江苏省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及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单位根检验结果41 表4.3 Johansen极大似然法协整检验结果42 表4.4 江苏省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及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44 表4.5 江苏省旅客周
15、转量、货物周转量及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误差修正模型的检验统计量45 表4.6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中间需求率47 表4.7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率49 VI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4.8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影响力系数51 表4.9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感应度系数52 表4.10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直接劳动报酬系数54 表4.11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直接生产税净额系数56 表4.12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直接消耗系数58 表4.13 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的检验统计量61 VII 承诺书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
16、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0世纪以来,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服务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产业,而且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速度,其产值比重和就业人数也逐渐超过了农业和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和产
17、业体系中的主体部分,标志着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进入了“服务经济”、“后工业社会”时代,服务业逐渐成为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但服务业的涵盖范围很广,对于处于发展中阶段的国家和地区而言,难以全面顾及,故而在特定阶段必须要有主有次的发展。从国际经验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知识密集性、网络性集中体现了现代服务业的精髓,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80%,而这其中又有40%左右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先导和主体,是社会运转的主要载体,可以起到对服务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高端化和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根据2009年
18、江苏统计年鉴,从1999年到2008年10年间,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由于部分行业的数据难以获得,所以本文从中选择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生产性服务业。其中1999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是484.86亿元,到2008年增长到1218.81亿元,增长151.37%;金融业增加值从1999年的330.25亿元增长到2008年1483.23亿元,增长349.12%;房地产业增加值从1999年的272.3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220.98亿元,增长348.34%。作为专业服务业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江苏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从1999年的112.
19、1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188.69亿元,增长959.82%。从上面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对江苏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且从各个年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率来看,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更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其中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它们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呈现严格正相关关系,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要更为明显。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指出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建设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服务业和工业的融合,并以服务业为中心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是发达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后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整个价值链中,研究开发、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等环节附加价值和盈利率高,中间的加工环
20、节附加价值和盈利率则较低。然而现在,大部分出口企业安于做高强度、低附加值的加工,牺牲不可再生资源和生态环境,把高附加价值和高盈利率的机会让给别人。要建设新型工业化社会,就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是直接同人打交道的,高度依赖于经济社会体制。而目前在我国市场制度还很不完 1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善。这样的环境下,要使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充分发展,就要尽一切努力改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环境,消耗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也将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 人大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
21、提出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和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处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历史时期,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 1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江苏省委关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深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充分发挥我省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
22、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虽然各方已经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但目前从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角度进行系统全面分析的文献非常稀少,主要是针对某个具体细节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促进作用等,故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力图从总体上分析江苏生产性服务行业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并寻找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的政策措施。主要研究意义为:该研究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是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江苏地少人多,资源相对馈乏,人口密集度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
23、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提高经济增加值,实现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及其与制造业的关系,为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布局,促进制造业及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提供理论依据;为制定生产性服务业政策提供依据。探索江苏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来自于外部环境的机遇、挑战,同时借鉴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针对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给出加快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相应建议。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1)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西方文献中,没有专门研究生产性服务与经济增长的模型,但
24、对几个生产性服务关键行业与经济关系增长的关系却有相应的模型。 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产性政府服务与经济增长 Samuelson(1954)的公共品模型和拥挤模型说明,经济增长率与生产性政府服务在GDP中所占份额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调的。当政府规模很小时,经济增长率随份额的上升而上升,当52政府规模变得过大时,经济增长率会随着份额的上升而下降。 金融服务与经济增长 Levine(1997) 和Berthelemy and Varoudakis(1996)认为,金融服务是一种中介服务,它的存在使交易更加便捷,同时更容易控制个体信贷的风险,通过金融业的中介作用,全社会可以利53用原本分散
25、的金融资源,并使这些资源更合理有效的分布。King and Levine(1993)认为,金融54服务业主要通过资本积累与技术创新两种方式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影响。Mackinnon(1993)和Shaw(1973)认为,如果金融服务业发展不够完善,经济增长将受到很大抑制。 与以上传统观点中认为金融服务体系仅仅是为了适应实际经济部门融资的需要而被动地产生作用不同的是Patrick(1996)分析了“供给导向”和“需求导向”的金融服务发展的区别后,55认为金融服务系统的充分发展反过来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奠定基础。 教育服务与经济增长 Rebelo(1991)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及之后B
26、arro and Sala-I-Martin(1995)所采用的Cobb-Douglas函数的特例Uzawa-Lucas模型分析后得出,教育服务具有很强的人力资本密集性56,如果一个教育服务部分中,人力资本的投入量相对物质资本投入量的丰裕,则产出增长率将随着不平衡程度的加深而趋于上升,反之,人力资本投入相对稀缺,则广义产出增长率会随着不平衡程度的加深而降低。 其它生产性服务投入与经济增长 其它生产性服务可利用生产性中间投入品的形式进入到企业生产函数中去。Romer(1990)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认为当生产者服务在种类上不断增加,质量上连续改进时,就会导致内生技术进步。而当社会储蓄倾向和
27、技术水平越高时,促使生产者服务种类增加和质量改进的研发成本越低时,则经济增长率越高。 (2)有关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研究 Daniels(1985)研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较大,风险较高和回报不确定,为了解决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必须寻求集聚经济效应,由此可解释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分布中所产生的高集中57度现象。Beyers(1993)对1985年美国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中,有90%左右集中在大城市,而在大城市所创造就业岗位中有83%是生产性服务行业的。而中心城市的58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所占比重较小,除金融业之外,其余生产性服务行业区位商都低于1。Sven(1996)通过采用样卷调查
28、的方式,分析了发达国家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分布的相关因素,认为在影响其区位分布的各种因素中,易达性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3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贝利(Bailly1995)通过对高级生产性服务业(APS)区位布局演变趋势的研究,发现企业总部和服务业国际贸易越来越聚集于国际大都市中,而这一趋势来源于高级生产性服务业本身的国际化过程;各中小城市则起到对高级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扩张的作用。总体来看,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部及其集聚区主要存在于大都市的核心位置,而分支机构和较小的公司则分布于中小城市。与APS日益集中于大都市所不同的是,其它生产性服务业则在区域间呈现出较均衡的分布趋势。
29、 (3)有关服务业就业、劳动生产率、需求弹性三者关系的假说鲍莫尔-富克斯假说 鲍莫尔-富克斯假说是以Baumol 的两部门非均衡增长宏观经济模型为基础模型的。此假说基本上总结为以下几点:一,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二,服务业的就业增长较快,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相对滞后;三,服务的需59求弹性对服务业的增长影响很大。 而根据实践经验分析,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并不明显大于1,也就是当服务价格上升时,对其需求并不会大幅减少,但另一方面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又普遍滞后,有些部门属于“停滞部门”,从而容易导致“成本病”的发生。 (4)有关生产性服务业跨国贸易
30、马库森(Markusen)生产性服务贸易模型 马库森模型强调跨国贸易对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专业化和积聚化作用。生产性服务业是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品大多是差异性和产出的规模报酬递增性,国际贸易恰恰能够提供与国内要素互补的投入品和更大的市场容量,因而能够带动生产性服务60业自身的专业化与积聚化。 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品的自由贸易帕累托要优于单纯的最终商品自由贸易。 弗兰克斯(Francois)生产性服务贸易模型 与马库森模型强调跨国贸易对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优化作用不同的是,弗兰克斯模型强调61生产性服务业在协调和联结各中间生产过程中的积聚作用。 当生产过程日益
31、复杂后,对于这种复杂而庞大的过程所产生的“组织需求”限制了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及由专业化所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的实现。而这种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水平取决于企业内部生产规模,并受到市场容量的限制。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将带来企业规模及市场容量的扩大,使生产过程趋于专业化,并带来相应规模报酬递增的实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有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方面 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强荣、徐学军(2007)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中从生态学共生的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提出“紧密工作(working together)”和“共2生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并利用广
32、东制造业问卷调查的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周丹、应瑛(2009)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综述与展望中首先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和布局的互动过程的外在表现进行了分析,其次从产业分工、价值链分布、创新与共生发展四个角度研究了这种互动过程的内部机理,最后结合外在表现与内部机理预测了进3一步研究的方向与趋势。 (2)有关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理论方面 方远平、闫小培(2006)在大都市服务业区位理论与实证研究中以大都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西方服务业四分法,对服务业区位因素体系及服务业区位选择、区位演变及布局特征等进4行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陈殷、李金勇(2004)在生产性服务业区位模式及影响机制
33、研究中论述了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区位选择的特点,除了受传统区位要素外在影响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有其内在的发生机制,而聚集因素在生产性服务企业区位模5式中扮演主导作用。孙华平(2009)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及演化中基于产业经济学、6空间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相关理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与演化进行了机理分析。 (3)对国外已有研究成果介绍 甄峰、 顾朝林、朱传耿(2001)在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述评中对西方近十几年来关于7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总结与评述。王晓玉(2006)在国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述评中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内涵和机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模式与演化以及集
34、聚与扩散8的关系等方面,对国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评论。邱灵、申玉铭、任旺兵(2007)在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进展中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区位特点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提出新背9景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地理学研究方向。 (4)生产性服务业实证研究 何骏(2009) 在前人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源起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和重点模式,10并指出了我国加快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推动力和发展方向。 谷永芬、宋胜洲、洪娟针对长
35、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大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以长三角为例中总结了国内外大都市圈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提出11 城市分工的发展战略、产业分工、功能定位以及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战略措施。宁越敏(2000)以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市为例,分析转型时期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分12布特点,得出影响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的因素。 5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李金勇(2005)在其博士论文上海生产性服务发展研究结合上海与长江三角洲产业发展13的状况,对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分工关系进行了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研究内容 第一章:导论部分,介绍文章
36、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理论综述、研究方法并提出文章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第一部分首先利用近20年的数据分析江苏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展状况,并对2007年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四省产业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利用规模竞争力、生产率竞争力、发展竞争力、综合竞争力四个分析指标分析了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从江苏生产性服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方面进行SWOT分析。 第三章:从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提高创新能力、完善江苏城市功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吸引投资及推动制造业及其它服务业发展等六个方面分析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四章:第一部分利用就业
37、弹性系数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与就业的关系;第二部分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的方法分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江苏生产性服务各部门与经济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加值的推动关系。 第五章:选取外国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分析,借鉴其中有利于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的经验并结合江苏自身特点,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第六章:结合前述分析给出本文的结论并总结出本文的不足。 1.3.2技术路线 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总 论 发展趋势、相对竞江苏生产性服SWOT分析 力分析务业发展现状 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
38、增强江苏人才实力 就业弹性系数分析 江苏生江苏生提高创新能力 产性服产性服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务业对务业对完善城市功能 经济促经济促 机进作进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投入产出分析 用的理的实证 吸引投资 论分析分析 面板数据模型 对其它行业促进作用 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 结论图1.1论文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点 1.4.1研究方法 (1)采取的研究方法之一是文献综合的方法。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文献的分析,揭示本文写作的实际意义。 (2)采取的研究方法之二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本文试图借用计量经济学中的面板数据模型、投入-产出分析法、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对生产性服务业对经
39、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以此反映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的现实状况及发展前景,增加了结论的客观与真实性;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某一时点将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与其跨年度的发展指标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弥补单一方法分析时有失偏颇的缺点,力求使研究结论更加全面客观。 7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4)对比分析法。将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各项指标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比较不同细分行业同一年份及同一细分行业不同年份之间的异同点,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 1.4.2 论文创新点 (1)运用规模竞争力、生产率竞争力、发展竞争力、综合竞争力指标,用定量化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现
40、阶段江苏生产服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水平; (2)对江苏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与全社会劳动率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指出江苏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对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有单向因果关系,同时给出三者间长期均衡方程及二阶误差修正模型; (3)对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各细分行业运用投入产出法进行分析,并结合经济关联度及财政税收贡献度、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等方面得出结论,江苏省经济的发展对生产性服务部门有较高的依赖度。 1.5相关理论综述 1.5.1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1)内涵 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马克卢普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生产“知识”的产业。格林费尔德从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对
41、象的角度进行定义,生产性服务业就是面向生产者,而不是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的服务业。马歇尔、德姆赛克和伍德认为,生产性服务是提高其他行业在生产过程产出价值的活动。柏鲁伯和沃克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中间投入,不是直接用来消费并产生效用的,故而非最终产出,而是扮演一个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的中间角色。 我国的学者大体上吸收了外国学者的观点,但在此基础上也加进了一些自己的观点。程大中(2003)认为对生产性服务在其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即作为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如果服务能够像一般商品那样被区分为资本品和消费品的话,14那么生产性服务无疑对应着作为资本品的服务。钟韵、阎小
42、培(200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不直接参与生产或物质转化过程,它提供服务给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活动,而非直接提供给个体消费使用者,它是工业生产环节不可缺少的活动,但并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15陈仕权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产业,它们进入各个经济部门的企业16和其他组织的生产过程,是一种中间投入,并且一般都具有相当高的知识含量。 从以上观点演变的角度看,目前学界并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观点。但都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本质特征,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向其它组织或部门提供其用于进一步生产和运作的服务活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动的服务业。 (2)外延 布朗宁和辛格曼1975
43、年在服务社会的兴起:美国劳动力的部门转换的人口与社会特征中,根据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法把服务业分为四类:生产性服务业、流通性服务业、消费者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按照布朗宁和辛格曼的观点,生产性服务业只包括商务和专业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 丹尼尔斯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分作以下几类:信息加工型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市场营销、广告、财务、编辑信息与技术、资产管理以及一些录音、专利、建筑用图的资产权等;商业相关服务,包括交通管理、销售、基础设施及通信设备维护与安装、维修和维护等;人员支持服务,包括食物提供、个人出游及住宿、福利等。 我国学者高传胜、李善同利用“中间使用率”和“非居民消费比例
44、”两个指标作为判断标准,严格定义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延为: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批17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租赁与商业服务业等。 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主要依据高传胜、李善同的观点,同时为了提供更多有关生产性服务业的参考信息,将西方国家普遍纳入生产性服务业范围的房地产业也纳入考察范围。 1.5.2现代服务业的概念 本文叙述中会有涉及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对应,是一种现代化、信息化的服务业,是工业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融入现代管理的经营理念、组织形式及信息技术的服务业。它不仅涵盖了现代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包括信息服务、网络传媒、网络通信、
45、现代物流、数字影视、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等,同时还涵盖了经由新业态、新技术、新服务改造的传统服务行业,包括信息咨询、电信、金融业等。 现代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发展和延伸,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而生产性服务业则包含于现代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包含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两部分,服务业的现代化是其强调重点,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主体部分。 1.5.3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从制造业内部分离、独立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服务产业,与制造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大,它的发展正在使产业
46、结构发生变化。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融合性。在现代产业发展进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有融合趋势,在融合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尤其表现在生产性服务业中与生产过程相关的部门直 9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接融入制造业的生产流程中。两者的分工界限越来越模糊,呈现出互相交错的融合趋势。这种融合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及其产前产后服务本来就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同一条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现代制造业企业也从过去只注重生产环节转变为生产环节与18产前产后的服务环节并重。这种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现象会导致企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例如,IB
47、M由制造大型机转向IC设计服务业和更大范围内的全球IT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和制造业一体化的企业”;通用电器(GE)通过发展金融业为其客户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而不断提高产品销量等。 二是关联性。从产业关联效果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对生产者提供服务的行业,与其他产业关联效应大。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上下游服务环节相互关联、依存,服务的提供与消费不可分割。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更使得经济发展中敏捷制造、零库存、虚拟企业等现代经营理念成为可能。生产性服务业依托于制造业,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的各个环节中,两者的融合不断加强,前者在后者的生产过程中及产前、产后服务中起着提高附加值并且
48、实现价值的关键作用。 三是专业性。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过程专业化及企业组织结构的复杂化,致使企业对专业化服务需求的增强,其内部所提供服务活动已经不能满足需要,由此产生了管理咨询、信息服务等中间服务部门。知识与技术在生产环节中的实际应用大多是通过生产性服务的投入完成的,故而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将技术进步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和经济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产业发展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能否利用信息服务将新兴的技术融入生产过程,并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来推动经济活动进行是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关键。 四是差异性。生产性服务不仅是产品价值增值重要来源,也是形成差异性产品、进行非价格竞争的重要方式。生
49、产性服务对产品附加值的贡献比重越来越大。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链竞争中可以实现差异化功能。实践中围绕产品研发的整个过程,包括产前的产品定位与市场调研服务,研发过程中的创新设计服务、模具研发服务,生产过程中的融资租赁服务、技术服务、工程管理服务,营销阶段的网络服务、原料采购代理、品牌宣传服务、进出口服务、物流管理服务等环节都是产品差别化的来源,它使得企业的产品和竞争对手相区分,增强企业的溢价能力和控制市场能力。 五是知识性。生产性服务业是人力、知识、技术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Cruble&Walker,1989)。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新技术和产品研发的主要推动力,极大促进了制造业技术变革、创
50、新。生产性服务业中软件、研发、信息传输等行业以先进科技、专业人才为主要生产要素,以智力型服务为服务活动的主要特征,服务过程以知识的生产、应用和传播为主,科技知识含量较高,高新技术的应用较多,具有典型的高知识技术密集度特征。最典型的例子是研发行业,它以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为其他行业提供研发创新的成果。 1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江苏服务业的发展迅速,比重稳步上升,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兴服务业在最近20年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本章首先对江苏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及其细分行业发展及现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其次利用SWOT模型对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从优势、
51、劣势、机遇、挑战四个方面的进行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分析。 2.1 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概述 2.1.1 江苏服务业整体发展概述 (1)缓慢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受意识形态领域“极左”思潮的深刻影响,服务业被看作是不创造价值的“非生产性”活动,加之新中国刚刚诞生,国力贫弱,国家亟需采取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故而对服务业采取歧19视、压低价格等抑制政策。 受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江苏服务业在这一阶段发展缓慢,在国民经济构成中的地位迅速下降,1952年服务业增加值为14.39亿元,1978年增加值为49.44亿
52、元,年均增长率仅为3.9%,低于同期GDP的5.2%,远低于同期工业部门的12.4%增长速度,三次产业经济构成由1952 年的52.7:17.6:29.7转变为1978年27.6:52.6:19.8,从“一、三、二”变为“二、一、三”结构。从吸纳就业人口角度看,1952年时三次产业吸纳就业人数比为93.3:3.8:2.9,在1978年时为69.7:19.6:10.7,有了比较大幅度的提升,而对比1980年时世界服务业吸纳就业的平均比重60%及低收入国家的45%有巨大的差距。可以看出此时接近七成的就业人口仍束缚在农业当中,服务业没有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人口的优势。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这一时期主要
53、以传统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为主,且政府交通运输、电信、邮政、教育、医疗、商业等实行了高度控制与垄断,各个行业的国有化率都在90%以上。 (2)腾飞阶段(1979年-1993年) 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改革开启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大门。与此同时,随着理论认识上的拨乱反正,服务业问题逐渐被提升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江苏省政府将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推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高度化的主要着力方向,采取多项20政策举措促进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层次的提升。 这一阶段服务业处于快速上升期,维持着年均16.1%的增长率,高于同期GDP12.3%,工业14.2%的平均增长率,并且在1
54、985年实现了增加值突破100亿元的大跨越,达到116.7亿元, 11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其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提升,第二产业保持基本稳定,农业在GDP中的比重迅速下降。1993年三次产业经济构成为16.4:53.3:30.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1978年提高了10.5%,平均每年提高0.7个百分点;而同期农业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27.6%下降到1993年的16.4%,下降10.2个百分点。其中1989年是有标志意义的一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升到25.8%,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24.5%的比重,从而使江苏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1993年三次产业从业人数构成为51.4:30.5:18.1,相比1978年,服务业上升了7.4个百分点,有了大幅的提升。 这一时期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而随着90年代以后服务业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开始纷纷进入,经营主体开始呈现多元式发展格局。 (3)稳步增长阶段(1994年至今) 90年代初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运行出现了不正常的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土建合同增项合同范本
- 地面清洗加工合同范本
- 国企对外借款合同范本
- 团建场地租借合同范本
- 域名转让协议合同模板
- 多位聘用保安合同范本
- 商铺租赁合同取消协议
- 塔吊电梯解聘合同范本
- 器官捐献如何签协议书
- 外贸家具销售合同范本
- 安徽省蚌埠市A层高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10月)英语试卷
- 新湘科版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全
- 淘宝交易流程
- 2025公路水运试验检测师桥梁隧道工程真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西安法院聘用制书记员招聘(57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高端照明灯具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 胸椎的解剖讲解
- 宿州市中石化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炼油工艺技术岗
- Unit5MyhouseLesson1(课件)-剑桥国际少儿英语Kids'box预备级
- 2025中国融通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子公司社会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西南化工销售分公司秋季高校毕业生招聘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