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陶渊明诗歌的意境美 提起陶渊明,大家或许并不陌生,自然会想到他那优美的田园诗。的确,他的诗就像一颗璀璨的夜明珠,照亮了魏晋时期那黑暗空虚的诗坛,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研究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东晋的九十余年间,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更盛,对文学的影响也更大,他们“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玄言文学占了文坛的统治地位,这种文学在内容上严重脱离现实,空洞毫无生气,失去了艺术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直到东晋末的陶渊明的出现,才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生气。为什么陶渊明的诗歌具有如此的力量呢?综观陶诗不难发现,他的诗在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表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使人流连忘返。正像苏轼所说的“质而实绮,癯而
2、实腴”(苏轼和陶诗序,表现了冲淡的意境美。意境理论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据有关学者研究考证,它最初同周易中的“立象以尽意”有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则形成了“意象”这一概念。在唐代,这一概念被普遍使用,并且在王昌龄诗格和皎然的诗式中出现了“境”的概念。明代谢榛认为:“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可以看作是对“意境”的最为简洁明了的解说。也即“意境”是情与景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的契合;景是触发主观情感的媒介,主观情感则是诗的胚胎与实质。二者的结合便是诗,也便是诗的意境。在我们今天看来,所谓意境,就是主观内心情感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审美过程
3、中的统一。综观陶诗,其中确实表现了一种清新的意境,情境交融,表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的统一,令人心向往之。这种意境美与李太白、杜甫等人的雄浑、豪放不同,突出表现在他诗歌意境的冲淡上。冲淡的意境美,属于一种柔美的范畴,它蕴含的情感是隐微而淡泊的,并表现出冲灵隽永而超迈的韵味,富于“高情远韵”,染着一层或浓或淡的超脱世俗的佛老思想的色彩,体现出相对的和谐与稳定,呈现出一种柔曼的气氛;其表现语言冲淡自然,毫不雕饰,有一种让外观完全消融于内在含义的倾向,甚至追求一种得意玄言的境界。陶渊明诗歌的意境美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一、冲淡意境美需要有隐而淡泊的情感。雄浑之境,情感汪洋壮大,奔腾浩荡,而冲淡一境,情
4、感则需要淡而微之。冲淡意境中的情绪是灵动、淡泊、隐微甚至不易觉察的,具有一种非刺激性的和平之美,让人婉转低回流恋不已。他的田园诗和他同时代的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吸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他的归园田居第一首: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其中我们不只看见榆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样的描写并不只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
5、而是需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这种情趣在诗的字里行间早已经表露无遗,正是隐微淡泊、宁静自然。让我们再看看陱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在真意,欲辩已忘言。倾注在此诗中的情感真是要多淡有多淡,淡得像一缕缥缈的轻烟,一线若有若无的云丝。他似乎只是在做客观的不动声色的描绘,其主观情感几乎消融得看不见了。但不是没有主观情感,他对这个宁静而美丽的黄昏,情不自禁地给予了主观评价“佳”多美啊!在这轻盈的感叹中,无疑透露出他对大自然热爱的“悠然”之情。尤其最后两句议论与抒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写得含蓄蕴藉,主客观的倾诉
6、与描写在此诗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因此,冲淡的意境美,由于情思淡泊而隐微,节奏舒缓柔和,“犹惠之风荏苒在衣”,当我们读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或“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响”(归园田居)时,确实有一种惠风荏苒的轻纱淡宕之情,陈望道先生曾论述过类似的美感,只是极自然的、极柔和的以仿佛明月侵柔般的有一种适性顺情之感,带来极平静愉悦的心情。二、冲淡意境美蕴含着隽永超迈的韵味。冲淡绝非平淡,亦非淡盐寡味,虽冲之而淡之依旧韵味无穷。“发纤秾于干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东坡在这句话中确实接触到了冲淡意境美的本质特征。冲淡意境美往往不以物象的琐碎的现实中去描摹,更多的是摄取事物的
7、风流韵致,气氛情调来写。出语平淡而又有深味,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是比较恰当的。请我们看他的移居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本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这样的诗,像说话一样明白,而诗味却又非常深厚,愈读情景愈逼真,愈体会愈觉有深意,给人的印象不是稍纵即逝,而是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意境感受。冲淡意境美这种含蓄的韵味还具有超越的风度一种高情远韵,每读陶诗,明明感到它意蕴隽永,“有一种清和婉约之气在笔墨外。”所谓“寂处有意,冷处有神,句中有句,味中有味,”正是对陶诗超迈风度
8、的概括和形象的说明。又如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群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复何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绝尘羁。陶诗风格清奇,于田园松草之间,往往能见其含蓄超迈的韵味。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这些似乎“琐碎”的景物背后,却隐藏着无穷的妙味。其饮酒、杂诗、吟贫土等咏怀之作,慨然致世之意每见于言外,最能体现其超迈的风度。三、冲淡意境美需要一种静谧如乡野黄昏一样的氛围,需要宁静与单纯(但绝不是单调),就像春光抚弄依栏妇子的衣襟,竹林响着悠悠的余韵一样优美和谐而安定,使我们欣赏时身心得到的是一种和风细雨般的感受,也即司空图所谓“遇之匪深、
9、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冲淡意境美的这种和谐与稳定,常常表现在意象的选择上,陶渊明选取的意象是细小的、琐碎的、纤弱的,有一种阴柔之美,一枝小花,一棵小草,一丝轻风,一个微笑,在他的笔下均表现出了和谐与稳定。“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里描写的无非是最普通的农家生活的和谐、稳定。“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也无非是狭路、小草、夕露,“想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透过这些平淡的描写,我们可以想
10、象农村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对丰收的喜悦,表现出了农民之间纯朴无私。睦邻友好的深情厚谊。在陶诗中,我们不容易看到色彩斑斓的跳跃的描写,经常出现的是一种宁静的不刺目的色彩,其线条柔和适人,色彩平缓舒和,如薄暮的秋山,夜晚的月色等,有时甚至是朦胧的,仿佛“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一样。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这里我们似乎觉着有一种色调弥漫其间,但又那么的淡然缥缈,充满着一种来自天籁之间的平静之感。总之,冲淡离不开和谐、稳定。冲淡意境中都显示出一种静谧安静的气氛,读来备觉平淡悠远,给人以深深的回想。四、冲淡意境美离不开自然朴素率直的语言。冲淡意境美要求语言单纯明净,反对错采铺金、雕琼镂
11、玉,因此在创作上反对刻意创作,主张本其自然,一挥而就。陶渊明诗歌的语言艺术是此杰出的代表。陶诗语言虽近“田家语”,多写朴素的田园风光和平淡的躬耕生活,但这也就决定了他的诗歌语言的基本特色,率真天然,不事雕饰。当我们读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类的诗句的时候,真仿佛在倾听诗人款款诉说自己的心曲。“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行行听当行,止于所不得不止”(苏轼答谢志师书),自然本色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以至连说话口吻神态都活灵
12、活现,这在“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刘勰文心雕龙)的晋宋诗坛是独树一帜的,正如他饮酒中所说:“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那样,表现了与众不同语言魅力。千百年来,陶诗之所以能时时拨动读者的心弦,与他率真自然富有光泽的语言是分不开的。在这一点上,诗人一方面继承了先前诗歌语言中古朴浓厚的特点,另一方面,从下层劳动者生活中提炼诗歌语言,从而给自己的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游仙诗,玄言诗充斥诗坛的时候,令人耳目一新。乍谈陶诗,仿佛诗人随其所见指点成诗,不费什么力气。其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集)于陶诗中可以想见诗人在创作中遣词造句的功力,正是这种能力,才赋予他作品新鲜的
13、活力和最大的美的空间。以上我们探讨了陶渊明诗歌冲淡意境美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陶渊明诗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真是让人读来口舌生津,回味悠长。那么陶渊明是怎样创作出这样具有优美意境的诗歌呢?陶渊明诗歌主要是歌咏田园风光的,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所歌颂的客观事物之中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这些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的记咏中,创造出一种物我合一的美的艺术境界。“诗中贵有人在”,陶渊明的作品,或情以景观,或缘景生情,婉曲蕴藉,变化多端,成功地在作品中创造了主客观统一的优美的艺术境界。情以景观:以归园田居第一首为例,当诗人误落尘网对仕途生活极端厌恶的时候,一朝归园,如释重负,精神得到解脱,心情之愉快是不
14、言而喻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舍炊烟,狗吠鸡鸣,而对这些极其平凡的田园景色,诗人以充满感情的笔调把它们描写得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这朴素的田园风光比起污浊的官场,环境是那样安闲,气氛是那样宁静,这难道仅仅是写景吗?相反,在这静谧闲适的环境的描绘中,透露出了作者高洁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蕴合。诗人的主观情感借助鲜明的自然景物画面诉诸于读者,在这里“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情与景已达到了混化无迹情景交融的境界,是情是景令人难以置辩。缘景生情: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东坡最早评为“意与境界”,这两句好就好在对情与景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诗人采菊东篱,本无意于旁迂他涉,只是
15、于无意之间“悠然”看见了南山,联系下文“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万物自由自在,各得其所,物来动情,意与境会,便从眼前大自然的景色中体味出一种悠然自乐之趣,感情上得到了极大的欣慰与满足,这也就是诗的末尾所说的“真意”。既然领悟到了自然的意趣,“欲辩已忘言”,何必还要去辨别,还要去用语言表达呢?“诗缘情而发”在表达感情的独特方式上,陶渊明善于把自我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合于客观事物之中。他在抒发感情时,把思想感情很自然地融合于客观事物中,如饮酒其五,诗人在这首诗中,并没有突出自我,在抒发感情时,只是极自然地去描写真实客观景物,这些客观事物,构成一个特定的典型环境,恰能表现出闲适,恬静的自我心境。诗句中
16、也讲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但它是和自然景色的刻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的,正所谓“薄言情晤,悠悠天钧。”(司空图诗品)总之,陶渊明带着特有的审美的眼光,真挚的感情,深挚的热爱来观照和再现自己愿意生活在其中,陶醉在其中的环境或事物,并且把它们艺术再现到物我两忘的程度,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意趣、追求完全融合到描写的对象中去了。陶诗却就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样的境界中,在种豆南山,采菊东篱,共语桑麻、披衣言笑,欢酌新酒、清吹鸣弹,泛览典籍、赏析奇文的生活中,感受到人生最高的解脱。天气佳,草木长,新苗茂,飞鸟还,这样一些平凡的自然景象也给人以无比愉快的赏心之乐。这样,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完全混为一体了。作者的主观内心情感世界就在这质朴自然的田家诗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综上所述,陶渊明诗歌意境的形成,表现了陶渊明创作的独特的艺术手法。他把情感融入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保理业务方案(3篇)
- 高级方案工程师(3篇)
- 顶拉管工程方案(3篇)
-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2025年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报告
- 农业企业数字化种植案例研究:农业物联网设备互联互通分析报告
- 劳务公司务会计面试题及答案
- 电商平台大数据分析在2025年实现个性化营销策略报告
- 修理服务合同
- 聚焦2025年:精神心理健康医疗服务供需现状与市场拓展报告
- 网络购物服务合同
- 非车主押车借款合同范本
- 2025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惠亚医院事业编制人员招聘37人(第二批次)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GJB2220A-2018 航空发动机用钛合金饼、环坯规范
- 精神卫生防治业务技能竞赛理论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 2025年生物制药靶点发现与验证技术临床试验监管政策报告
- 睿卡古筝课件
- 【课件】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 煤矿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部编版语文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及课时教案
- 养殖场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国企中层干部竞聘笔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