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 岳阳楼记(第二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0 岳阳楼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品味优美语言,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品味优美语言,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 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复习旧课复习旧课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 晖夕阴,气象万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以下句子翻译以

2、下句子 背诵抽查背诵抽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滕滕子京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守巴陵郡”而而“重修岳阳楼重修岳阳楼”说明了说明了 什么问题?什么问题? 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么?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么? 课文第课文第3、4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迁客骚人”的的“悲悲” 和和“喜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研讨问题研讨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和“古仁人之心,或异古仁人之心,或异 二

3、者之为二者之为”两句中的两句中的“异异”字,分别指什么?字,分别指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的?合在一起的? 滕滕子京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守巴陵郡”而而“重修岳阳楼重修岳阳楼”说明说明 了什么问题?了什么问题?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不以己悲”,仍奋,仍奋 发有为,有阔大的胸襟,和一般的发有为,有阔大的胸襟,和一般的“迁客迁客”不不 同。同。 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

4、因是什 么?么? 第一,作者明言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前人之述备矣”,因此,因此 不必再去重复。不必再去重复。 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 物,而在于借景抒情,引发出自己的观点。物,而在于借景抒情,引发出自己的观点。 课文第课文第3、4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第第3段描绘了洞庭湖一幅阴冷的画面,第段描绘了洞庭湖一幅阴冷的画面,第4段段 描绘了洞庭湖一幅晴朗的画面。描绘了洞庭湖一幅晴朗的画面。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作者用哪

5、些话概括说明了了“迁客骚人迁客骚人”的的“悲悲” 和和“喜喜”?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了概括了“迁客骚人迁客骚人” 的的“悲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了概括了“迁迁 客骚人客骚人”的的“喜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 喜感情跟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作对比,引出下文,由 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和“古仁人之心,或异古仁人之心,或异 二者之为二者之为”两两句中的句中的“异异”字,分别指

6、什么?字,分别指什么?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的“异异”,是指不同,是指不同 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不同的感触,即 “悲悲”与与“喜喜”两种不同的心境。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中的“异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 “迁客骚人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情? 表达了作者对表达了作者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物喜

7、,不以己悲”这类这类 古仁人的向往与敬慕之情。古仁人的向往与敬慕之情。 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的?合在一起的? 文章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不到一年,就做到文章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不到一年,就做到“政通政通 人和,百废具兴人和,百废具兴”,已暗含,已暗含“不以己悲不以己悲”的意思,说明他不同的意思,说明他不同 于一般的于一般的“迁客迁客”,为写下文,为写下文“迁客骚人迁客骚人”的的“览物之情览物之情”做做 铺垫。接着写铺垫。接着写“岳阳楼之大观岳阳楼之大观”,至,至“然则北通巫峡然则北通巫峡”一转,一转, 描写了两幅画

8、面,极力渲染描写了两幅画面,极力渲染“迁客骚人迁客骚人”们的悲和喜,每一个们的悲和喜,每一个 画面都是先写景,后写情,他们的形态虽有别,但实质却相同,画面都是先写景,后写情,他们的形态虽有别,但实质却相同, 都是都是“以物以物”“”“以己以己”而生。由此再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而生。由此再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 潮,提出潮,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的观点。 品析语言品析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 句或好的词语,仔细揣摩品味并与大家交流。句或好的词语,仔细揣摩品味并与大家交流。 示例:

9、示例:“衔远山,吞长江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中一句中“衔衔”“”“吞吞” 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 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 第第3段文字运用四字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段文字运用四字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 极力描绘出一幅阴冷的画面,读后给人一种天昏地暗、极力描绘出一幅阴冷的画面,读后给人一种天昏地暗、 阴风惨惨的感觉。阴风惨惨的感觉。 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流利畅达,简洁凝练,节奏鲜明,音本文语言流利畅达,简洁凝练,节奏鲜明,音 调铿锵,意境优美,意

10、趣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调铿锵,意境优美,意趣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 染力,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那么染力,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那么 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呢?请小组思考、讨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呢?请小组思考、讨 论。论。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 字数相等的两句话。它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字数相等的两句话。它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 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 散句,指句式灵活而富有变化的句子。长短散句,指句式灵活而富有变化的句子。长短 不一,自由活泼,生动感人。散句能

11、使语气舒缓,不一,自由活泼,生动感人。散句能使语气舒缓, 舒卷自如。舒卷自如。 骈句、散句简介骈句、散句简介 本文骈句、散句的运用,依文章的内容而变化。本文骈句、散句的运用,依文章的内容而变化。 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性文字运用散句,庄严而质朴;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性文字运用散句,庄严而质朴; 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采华美,音韵和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采华美,音韵和 谐;议论抒情语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谐;议论抒情语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这样,骈散结合,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这样,骈散结合,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 的艺术感染力。的艺术感染力。 拓展延

12、伸拓展延伸 孟子在孟子孟子在孟子 梁惠王下中劝说君主要梁惠王下中劝说君主要“乐以天乐以天 下,忧以天下下,忧以天下”,范仲淹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之乐而乐”和它在内容上有何联系?和它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表现了作 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 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

13、子继承并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 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 师,有师,有“亚圣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孔孟”。 孟子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 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 点(仁政、民本、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是点(仁政、民本、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是“四四 书书”之一。之一。 孟子孟子 总结总结 这篇课文表现了作者这篇课文表现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悲”的旷达胸襟和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的政治抱负。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 默写课文。默写课文。 现实生活中也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