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_第1页
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_第2页
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_第3页
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_第4页
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 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的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姓名:王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民族传统体育指导教师:周之华20100301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的研究中文摘要沧州是驰名中外的武术之乡,是多个拳种的发源地和荟萃众多武林英豪的地方,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弘扬武术文化和向国内外传播推广中华武术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992 年沧州市被评为全国首批唯一的地级市武术之乡,沧州武术 2006 年被国务院和省政府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 年被确定为奥运精品旅游线路。体现

2、了沧州武术文化遗产在我国非物质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沧州作为中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有着非常辉煌的历史,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现如今沧州武术,它的发展状况和过去的辉煌相比,却形成了极大的落差,令人堪忧。沧州武术在具有全国传统武术的普遍问题的同时,它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更加突出和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以沧州武术作为切入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概述沧州武术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希望为“武术之乡”沧州武术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也为其他地域武术的发展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对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将武术提升到文化的高度进行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3、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沧州武术的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从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基本概念进行概述;其次,本文对沧州武术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全面梳理;然后对沧州武术发展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后,总结归纳出沧州武术发展现状较之过去的辉煌不禁令人堪忧,主要体现在:文化内涵的流失;武术习练者的流失;武术传承人的流失;传统武术拳械和门派、流派的流失;教学手段的落后;思想保守守旧;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传媒介入太少等等。分析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令人堪忧的问题主要有:历史原因,即冷兵器时代的退却和文

4、革的影响;现实原因,即现代科学的冲击和全球化的影响;机制原因,即传统武术的保护机制和保护措施还没有建立和完善;观念原因,即保守思想的影响等等。再次,文章在此基础上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对沧州武术进行解读,同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最后,文章针对沧州武术发展现状,建设性地提出了一些保护对策:强化文化安全意识,保护传统武术文化内涵;提升传统武术竞争力,唤起习练者对传统武术的保护意识;提高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水平;对传统武术推行立法性保护;保护传统武术要适当借鉴国外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成功经验等。关键词:沧州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状I对策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的研究ABSTRACTCan

5、gzhou is a famous hometown of martial arts, is the birthplace of manyboxing and martial arts meets a number of Kennedys place, has a unique charm,promote dissemination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and promote Chinese martial arts athome and abroad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My Government attaches g

6、reatimport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1992, Cangzhou City,was named the countrys only prefecture-level city of the first martial arts village,Cangzhou Martial Arts in 2006 by the State Council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s as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non-material culture

7、 heritage of the Olympic Games in2007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high-quality tourist routes. Cangzhou Wushu embodiesth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s non-material culture has a pivotal position.Cangzhou As a famous Chinese martial arts of the township has a very glorioushistory,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8、 has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development; however, is now Cangzhou Martial Arts, its state of developmentcompared to the past glory, but the formation of a great gap, cold people worrying.Changzhou has a national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of wushu in the general problem, itis the proble

9、ms encounter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 more prominent andrepresentative. Therefore, this paper Cangzhou Martial Arts as a starting point, fromthe perspective of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 overview of the status of thedevelopment of Cangzhou Martial Arts, propose appropriate protection me

10、asures,hoping to martial arts village Cangzhou Martial Arts put the feasibility of theproposed development, but also for other development of Wushu study area provide agood reference for meaning; but also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ou

11、ld be the height of martial arts enhancethe study of culture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By applying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surveys, expert interviews, field visitsFrance, inductiv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deduction of Cangzhou Wushu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were stu

12、died. First of all, this articlefrom the Institutes fundamental concept, an overview of the basic concepts; Secondly,this papers historical origins of Cangzhou Martial Arts has conducted acomprehensive sort; then Cangzhou Wushu Development of a questionnaire survey,expert interviews, field visits Fr

13、ance and other methods to collate and analyze later,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us quo out of Cangzhou Martial Arts than inthe past glory can not help worrying, mainly embodied in: the loss of cultural content;martial arts practitioners of the loss; martial arts persons loss of inheritance

14、;Traditional Wushu boxing armed and Men Pai, schools of loss; teaching meansbackward; ideological conservative and old; Government supports the efforts is notenough; the media, and so little to intervene. Analysis of Cangzhou Martial ArtsDevelopment Status worrying problems are: For historical reaso

15、ns, that the age ofcold steel of the retreat, and the impac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ractical reasons,namely, the impac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mechanism ofthe reasons that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protective mechanism and protective measureshave not been established

16、 and improved; the concept of reason, that the influence ofII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的研究conservative ideas. Again, the article on this basis,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ngzhou Martial Arts, and proposeappropriate protection measures.Finally, the articl

17、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ngzhou Martial Arts constructivelymade a number of protection measures: strengthening of cultural safety awareness, the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to enhance thecompetitiveness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practitioners of traditional

18、martial arts toarouse the awareness of conservation; improvement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heritagethe protection of human consciousness and the level of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martial arts program of legislative protectio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to draw lessons from abroad

19、on the success of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culture experience.Key words: Cangzhou Martial Measure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StatusHeritageIII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的研究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的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1前言1.1选题依据1.1.1理论依据独具殊荣,弘扬中外沧州“武术之乡” 。沧州,古有“远恶郡州”之称,明时有“小梁山”之号,可见沧州武风之盛和武术之发展,与其历史及特定地理环境关系密切。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

20、有“武建泱泱表海雄风”之誉。历代薪火相传,武风沿袭不衰。仅明、清两代沧州就出过武进士、武举人 1937名。沧州民间武术,兴于明,盛于清,至乾隆时,“武术之乡”已形成,至清末,则声扬海外。千百年来,沧州武林精英荟萃,豪侠云集,形成浓厚的习武、尚武民风。源起或流传沧州的门类、拳械达 52 种之多,占全国 129 种门类 、拳械的 40%,乃中国武术发源地之一。1992 年,沧州市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武术之乡”,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1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沧州武术。沧州为我国著名的“武术之乡”,传统武术门类众多,特色鲜明,既有大开大合的勇猛气势,又有推拨擒拿小巧灵活的招法,讲究实战,具有刚

21、猛骠悍、力度丰满、长短兼备、善于攻守风格特点。沧州武术门类及独立之拳、械,除失传者外,计 50 余种,其中“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就是前人对深受民众喜爱的太极拳和八极拳的赞誉,八极拳的创建者就出生在沧州的孟村。现如今,太极、八卦更是遍布世界各地。上自技击,下至内家养生、导引、按摩、硬气功,不一而足,其术深入民间,遍及全国,远播海外,竞相演习,且传人辈出,国手盖世无双。2武林师表,民族骄傲沧州武师。沧州武林名师众多、武精德高,他们的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如民国时期张之江创办的南京中央国术馆中,就曾先后有 52 位沧州拳师在馆任教。他们为御辱镇邪、弘扬国威、光大中华武术贡献极大,被誉为武林

22、师表与民族的骄傲。同时,他们吸取各地武技精华,充实沧州武林。因而使得沧州武林门类与拳械技艺愈加丰富,许多拳械套路,经过提炼、改进、创新,独具沧州特色。1.1.2现实依据沧州武术已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沧州是驰名中外的武术之乡,是多个拳种的发源地和荟萃众多武林英豪的地方,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弘扬武术文化和向国内外传播推广中华武术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政府12沧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沧州市志(第九册),2003,第 3276 页,送审稿。百度网:沧州武术专辑1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的研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992 年沧州市被评为全国首批唯一的地级市武术之乡,沧州武术

23、2006 年被国务院和省政府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 年被确定为奥运精品旅游线路。体现了沧州武术文化遗产在我国非物质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源远流长的民风武俗与宽广宏富的沧武文化是弘扬地域民族文化的载体。沧州是闻名全国的武术之乡,沧州武术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的“齐人隆技击”、赵人“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经汉时渤海郡守 沧州地方前身 示民“卖刀买犊,卖剑买牛”,再到明清时的“镖不喊沧州”,民国时“中央国术馆”的“沧州会馆”之说,经世代传承,“明清已降,武术器械品类之繁,与日俱增,其荦荦大者,拳脚不下五十余种,器械则多至百种。上自技击,下至内家养生、导引、按摩、气功、硬气功

24、,不一而足。其术深入民间,遍及全国,远播海外,竞相演习,且传人辈出,国手盖世无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强势区域文化。1.2研究目的、意义沧州武术是沧州独特的地域文化载体,是沧州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是彰显沧州城市品牌的靓丽名片,更为重要的是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对民族壮大的功能价值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社会价值。沧州武术在中国武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缩影,由过去的兴盛到今日的困境是中国武术发展中的一个典型。所以研究沧州武术的问题,不但对沧州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地区传统武术的发展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以沧州武术为切入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

25、,概述沧州武术发展现状的,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希望为“武术之乡”沧州武术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也为其他地域武术的发展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对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将武术提升到文化的高度进行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3研究任务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将沧州武术视为一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作为切入点,主要体现在如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审视、保护传统武术等内容;将沧州武术视为一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沧州武术的历史由来、沧州武术之乡名号的由来、沧州武术获批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前提条件、申请步骤、保护对策等作为主要概

26、述内容。1.4文献综述2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的研究1.4.1当前国内对武术发展现状的研究徐志杰在中国武术发展现状研究一文中指出:“武术必须采取多方法、多层次、多文化的价值观来取代中国武术历史上形成的单一性,或者整体综合性的价值观念,将其武术比赛的内容分割,并以单纯的体育竞技价值和健身、娱乐的生物性价值这种思路去着手工作,使中国武术不仅成为专业体育竞技项目,拥有世界性的体育观众,同时将中国武术投入到世界各族人民实用又可行的健身娱乐中去。”3吕振宇在我国传统武术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一文中指出:“由于传统武术在民族文化、健身、技击等方面独具魅力,进入新世纪,传统武术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蓬勃发展。首

27、先,国家和地方政府组织了以传统武术为主要竞赛内容的交流比赛或年会。第二,以挖掘和宣扬传统武术的电视节目开始出现在百姓面前。第三,练习传统武术的人群急剧增加,据统计,现在练习传统武术的人有 2 亿多,这是世界上其它 129 任何体育项目都难以与此相比的,这正显示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生命力之旺盛。最后,近些年来,关于传统武术的书籍、影像制品和科研论文如雨后春笋般纷沓而至,呈现出繁荣景象。但我们仍需要看清这“繁荣景象”的背后隐藏着对传统武术发展的诸多的不足和隐患。”4孙洪茹在沧州传统武术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沧州是驰名中外的武术之乡,是多个拳种的发源地和荟萃众多武林英豪的地方,具有独特的魅

28、力,在弘扬武术文化和向国内外传播推广中华武术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到今天,它的发展状况和过去的辉煌相比,却形成了极大的落差。随着沧州的发展,经济形势格局的嬗变以及一批老武术家相继谢世,有部分传统武术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沧州武术的繁荣时期已淡出历史,风光不再。沧州传统武术存在着具有全国传统武术普遍问题的同时,它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更加突出和具有代表性。”5喻德桥在21 世纪传统武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加强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在已挖掘整理出的传统武术项目中择优选出风格和特点突出具代表性的拳种和器械,加以改造,编出动作简单、朴实、实用的传统武术套路;加大传统武术在全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修课

29、和全国武术馆校的日常教学内容,形成各自不同的优势传统武术项目的体育院系和武术馆校;为满足广大民众健身的需求,在政府体育职能部门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应广泛成立武术辅导站,其教学内容为传统武术项目;积极向世界各国推广中国传统武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活动;以提高带动普及,定期举办世界传统武术大赛,可冠名“世界杯”,世界各洲及345徐志杰.中国武术发展现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 年 28 期吕振宇.我国传统武术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年 05 期孙洪茹.沧州传统武术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8 年 02 期3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的研究

30、全国和各省、市、区应相应举办传统武术大赛。” 6潘春娥在对一个地域拳种的开展状况及对策分析-以梅山武术为例一文中指出:“对地方武术开展的合理对策包括:明确发展方向;辩证对待传统;政府重视, 社会支持;引进课堂, 强化归属意识;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竞赛娱乐活动;突出重点, 打造文化品牌;以休闲为导向, 加强科学研究。”7李玲军在梅山武术旅游市场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 随着武术源于中国, 属于世界步伐的加快,激发了国内外武术爱好者们到武术发源地和兴盛地寻找武术之根,学习武术技术的热情。武术旅游能消除人们对武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 亲身体会中国武术的无穷魅力和深厚文化内涵, 展示和

31、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8综上所述,国内对武术发展现状的研究并不缺乏,概括起来可以表述为两个切入点:第一,从宏观角度出发界定研究对象,例如中国武术、我国武术、21世纪武术等,将武术视为一个整体,宽泛而集中,不分传统与竞技,不分地域与流派,作为一个总体目标进行研究;第二,从微观角度出发界定研究对象,将武术划分为传统与竞技,并多以传统武术作为主要出发点进行研究。对武术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明确清晰的定位与分析。本文将地域武术作为研究对象,将武术看作一个整体,不分传统与竞技,同时把武术提升到文化的角度,将武术视为一种文化符号,对地域的武术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包括地方武术组织、武术馆校、拳种、武术家等的发展

32、状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前提条件。1.4.2当前国内对武术保护对策的研究张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保护方法一文中指出:“目前各级政府正在制定国家、省、市、区 县 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传统武术占据了重要位,据不完全统计,进人各级第一批和第二批名录的传统武术已有40 多项。其中沧州武术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沧州市劈挂拳、燕青拳、查滑拳被列为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张云崖在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一文中指出:“传统武术的传承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种,以非物质性传承为主,包括传承内容、传承途径、传承方式和传承人四个方面。传承内容分为不可变

33、易的基本部分和可进化的发展部分;传承途径包括口传心授、身体示范、观念影响等;传承方式包括群体传承、家庭 师徒 传承、学校传承等;传承人涉及到遴选、评价、管理等诸方面。”10陈永辉在加强乡土武术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 21 世678910喻德桥.21 世纪传统武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 02 期潘春娥.对一个地域拳种的开展状况及对策分析-以梅山武术为例J. 搏击(武术科学).2008 年 03 期李玲军.梅山武术旅游市场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2008 年 03 期张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保护方法J.体育与科学,2008,

34、(5)张云崖.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年 07 期4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的研究纪是终身体育时代,是体现民族个性的时代,是东西文化多样化发展的时代,加强乡土武术发展很有必要。朱德同志曾说过“要重视祖国几千年的传统” 的确,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乡土武术发展,多渠道发展乡土武术,使乡土武术为国为民服务。”11葛毕敬在沧州传统武术的生存与发展一文中指出:“保护传统武术应:从沧州体育师范教育着手在体育系开设传统武术项目,开设传统体育专业,培养传统武术的师资;政府要加大对传统武术的扶持力度,发挥传统武术的经济价值和健身价值,要进行资金的投入,使传统

35、武术走出沧州,走出中国,走向世界。”12郭玉成在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当代价值和发展发略一文中指出:“民间武术的创城特征表现为脆弱性、师承性、长期性很非标准性。发展传统武术的重点是保护武术传人、发展武术教育、重视农村武术、进行数字化传承。”13综上所述,对武术保护对策的研究中,提出的相应对策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从教育角度出发,通过改革与完善武术教育中的相关因素,增加武术的习练人群,避免武术的流失;二,从传承的角度出发,是沿袭旧有的师承式传授方法,还是打破旧有方法,开拓更多交流平台,从而使武术更好的发展;三,从文化角度出发,武术本身所具有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

36、;四,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出发,武术体系中某些拳种已被列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因此保护武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任道重远。本文针对地域武术现状的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保护 对策,同时涵盖以上四个方面,综合提出针对集地域武术、武术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一体的沧州武术相符合的保护对策。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出发,以沧州武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论述。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与 CNKI 网络资料获取历史及背景性资料,其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如沧州武术志等的记录性全书,以及一些发表过的和未发表的博士硕士111213陈永辉.加强乡土武术发展的必

37、要性及对策研究J. 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5 年 12 期葛毕敬.沧州传统武术的生存与发展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 年 01 期郭玉成. 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当代价值和发展发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405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的研究论文、以及相关领域的核心期刊,收集、查阅大量权威性的有关文献, 包括专著科技期刊 和有关的学术论文等各方面的文献,其中参考文献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 沧州武术志的文献;2 沧州传统武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的文献;3 对传统武术保护问题的思考相关文献;4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传统武术保护相关文献;5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

38、遗产濒临灭绝的相关文献 6 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获得客观、可靠的理论依据。2.2.2问卷调查法针对本文研究的需要特制定此专家调查问卷,发放人群主要针对沧州武术界、武术协会、市体校、武校等相关专家、教练、拳师进行问卷调查。对概念性问题以及现状情况进行了相关专家问卷调查,共发放专家问卷 30 份,采用当场回收的方式,回收 30 份,回收率 100%,有效问卷 30 份,有效率 100%。2.2.2.1 问卷的效度检验本文根据调查需要设计了一份问卷,并邀请了 9 位专家对问卷的设计进行效度检验,所请专家职称结构,见表 1。表 1 专家职称结构表(N 9)职称人数教授2副教授7总

39、计9对专家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对问卷进行修改和补充。通过对问卷的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后,问卷设计的内容符合研究任务,能够满足研究需要,具有较高的效度,见表 2。表 2 问卷的效度检验 (N 9)很完善比较完善基本完善不完善很不完善专家人数063002.2.2.2 问卷的信度检验使用“再测法”,随机抽取了测试对象 10 名,进行了问卷再测,对再测问卷进行统计处理,计算两次测量的 Pearson 相关系数大于 0.85,证明此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性。2.2.2.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调查工作是在 2009 年 57 月份进行的,本研究选取的问卷发放对象主要是沧州市武术界、武术协会

40、、市体校、武校等相关专家、教练、拳师进行问卷调查。对概念性问题以及现状情况进行了相关专家问卷调查,共发放专家问卷6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的研究30 份,采用当面发放、当面收回的形式发放回收问卷,发放、回收情况,回收30 份,回收率 100%,有效问卷 30 份,有效率 100%。见表 3。表 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表发出份数30回收份数30回收率100%有效问卷份数30有效率100%2.2.3专家访谈法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对沧州武术界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其中所拜访的专家主要有:沧州市武术协会副会长、披挂拳派代表人王志海先生;沧州市体校主教练石中秀、齐保卫;沧州市十佳教练员尹显跃等。

41、本文认真聆听了他们对文章的看法和宝贵建议,以确保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科学性、可行性,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访谈提纲见页尾附件二)2.2.4实地考察法本文主要研究沧州武术的相关问题,因此主要对沧州市的武术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沧州市武术界相关人士、沧州市武术学校的拜访与访谈,获取沧州市地方武术的主要发展状况,为本文进一步研究提供信息资料及现实依据。2.2.5数理统计法对所获得的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以及专家访谈获得的数据资料等进行归纳整理与逻辑分析,并采用 SPSS FOR WINDOWS 17.0 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3研究结果与分析3.

42、1“博大精深,气势恢宏”相关名词概述3.1.1对“沧州”的概述首先从地域角度来说,沧州是河北省境内的一个市级城市名词,是一座具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古城;那么从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来说,沧州它地处渤海之滨,北接京津,东临渤海,南接山东,是我国南北方交通枢纽,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施耐庵的水浒传使沧州名扬天下,更使得沧州成为闻名全国的“武术之乡” 。沧州素有中国武术之乡之称,辖境古属燕齐,民风以醇厚勤劳、尚义任侠著称。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武建泱泱”之誉。历代薪火相传,武风沿袭不衰,到清末民初,达于鼎盛,有“小梁山”之称。据志书记载,仅明、清两代沧州就7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的研究出过武进士、武

43、举人 1937 名,丁发祥、窦尔敦即为清初武功盖世的武术名师。沧州,古有“远恶郡州”之称,明时有“小梁山”之号,可见沧州武风之盛和武术之发展,与特定地理环境关系甚密。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京济、京大要道贯通南北。沧州、泊头、河间、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要冲,为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为官府巨富走镖要道,故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兴盛。各业相争,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既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又体现了浓郁的特色和民族特色。3.1.2对“武术”的概述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对于武术的概念,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中华武术原本没有传统与竞技之

44、分,但既然有了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也就形成了传统武术这一概念来加以区别的必然。程大力认为:“传统武术是建立在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并不断积淀而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14周伟良认为: 传统武术是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 ,是以套路、散手包括功法练习为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传播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15赵国庆将传统武术定义为: 传统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活动目标,体用兼备,打练结合,并融健身修身、防身自卫

45、、娱乐审美为一体,富有浓厚的民族传统特色的身体运动。”16虽然人们对传统武术及相关概念从逻辑学、社会学、文化学等不同的学科进行了论述,但对传统武术及相关的概念的界说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一是因为武术体系本身的纷杂与庞大,使对其进行界定时免不了挂万漏一;二是因为一些研究者人云亦云,缺乏必要和深入的学理探讨;三是因为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民族心理的变化给了武术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底蕴,使其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远非一个概念所能涵盖;四是因为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动态概念,处于不断变更的过程之中,任何静态文字对其的描述,都只能是某个特定时期的武术。因此,完整而比较

46、准确地界定这些141516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4 :17 - 20周伟良,传统武术 你将何去何从J .武林,2000 2 :3 C 5赵国庆,传统武术真意的思考与寻绎J.体育文化导刊,2003 9 :388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的研究概念显得十分困难,也难免会存在某些缺陷。3.1.3对“沧州武术”的概述沧州武术根植于民众生活之中,形成了与沧州乡村社会的广泛联系。从民众参与上看,文献记述,清代中叶,沧州武术已获得了广泛的普及;民国至 1949年前时段,沧州境内把式房林立,民众“冬日闲暇,则群聚公益局之把式厂,习练拳艺,春则弃干戈

47、而讲农事”,发展至今天,沧州境内习武者数十万人,武术人口所占比例高达 40.02%;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沧州范围内武术馆校、乡村把式房有 600 多个,仅八极拳把式房,广布于市区、孟村、南皮、沧县、青县等县。沧州武术门类众多,内涵丰富。资料显示,国家审定的 129 个拳种中,在沧州形成并广泛流传的就占 52 个,其中重要的武术门类在传承传播过程中又形成若干个支派;1986 年国家挑选 10 种民间名拳编订规定套路,其中八极和通臂均在沧州主要形成和流传;且传承时间久、传播范围广的武术门类都行成了从传承形式、门类武术规范、基本功练习、拳械套路到技击思想等较为完备的门类武术体系。1985 年沧州

48、市被河北省体委正式命名为“武术之乡”,1992 年,国家体委首批公布 35 个“武术之乡”,而沧州市是全国唯一的地市级“武术之乡”。17沧州武术兴于明盛于清,在民国达到鼎盛时期。纵观沧州武术志所有武术门派都是在明清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就连声明远扬的疯魔棍也是在民国时期创编的。所以沧州武术符合传统武术的概念,也符合传统武术的三个具体表现特征。即本文认为传统武术的概念: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以技击攻防动作为主要载体,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形神兼备,打练结合,内外合一的修炼,融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总合。它是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特色

49、的体育活动。那么传统武术的具体特征表现为:l 从时间性上,我们排除了解放以后为了竞技比赛新编的各种套路,包括贯以传统武术拳名的套路,同时,也排除竞技形式的散打比赛等内容。2 从属性上,要求自成体系的武术拳种,包括清晰的历史传承、系统的训练、完整的技术、独特的风格等。3 从内容上,主要指经过 20 世纪 80 年代挖掘整理出来的 131 个拳种内容。181718沧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沧州市志(第九册),2003,第 3276 页,送审稿武冬.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落差与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12 :16239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的研究3.1.4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

50、述2005 年,国务院办公厅在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 和文化空间。”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 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不断运动着的活态存在,活态流变性是它的主要特征。19国际公约文件和我国政府的文件制定的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标准,大体可以归纳为: 1)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 2)具有见证显存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3)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群体或地方文化特性; 4)具有促进民

51、族文化认同或社区文化传承的作用; 5)具有精粹的技术性;(6)符合人性,既有影响人们思想感情的精神价值;(7)其生存呈现某种程度的濒临性。20民间武术是扎根在我国广大农村的民族传统体育,也是最集中体现我国各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体育,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不断积累下来的,能体现本民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文化资产,它能给本民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给本民族生存构筑文化根基,给本民族个性展示提供文化符号。然而,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更多的人疏忽了情感需要,民间武术文化愈来愈生活边缘化。因此,在我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程下,关注对民间武术文化遗产的开发刻不容缓。3

52、.2“历史悠久,慷慨悲歌”沧州武术渊源概述3.2.1战乱催生的尚武之风沧州有武术,是因为沧州有武术发生、发展必备的条件。历史上的沧州属于站辅重地,为历代兵家必争只要,战事频仍,生灵涂炭,民众不得以纷纷习武技以自存。民间武风,为封建王朝所畏。汉书 龚遂传记载,龚遂出任渤海郡太守时,曾告示乡民“卖刀买犊,卖剑买牛”;至隋唐时,此地匪劲之风愈强;元皇庆元年,沧州乡民曾与蒙古军发生激战;明建文元年, 靖难之役”,沧州乡民多被杀戮,更激起乡民武风;正德十五年,乾隆曾下“严沧州捕盗之令”;崇祯192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Z.2005 年 3 月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53、.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710沧州武术发展现状与保护对策的研究二年除夕夜,清兵突袭沧州,民遭重劫。在这种种因素的激发下,沧州武风愈烈,至清代中期,沧州民间武术已迅速普及,练武之场所遍布城乡各地。光绪二十二年和二十四年,清政府支持英、法在沧州建起教堂,当地人民为反赃官,灭洋教,又兴起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设坛练武,广演武技,这一运动虽然后来遭到了失败,但是对于沧州武术的发展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2.2旱涝交加的九河下梢历史上,沧州因地处“九河下梢”,土地瘠薄,旱、涝、虫灾不时降临。正常年景,许多人家糠菜半年粮;重灾之年,流浪乞求,卖儿卖女者不鲜;许多壮丁,无奈以贩盐维生,而官府缉拿

54、甚言,民求生不得,反抗则必习武事。民谣云:“抛弃黄口儿,一乳恩情尽,但恨生不辰,莫怨父母忍。”许多壮丁以贩盐为生,而官府缉拿甚严。民求生不得,必然反抗,反抗则必兴武事。乾隆沧州志记载:“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一气节著闻。承平之世,家给人足,趾高气昂,怏怏乎表海之雄风。一旦有事,披肝胆,出死力,以捍卫乡间,虽捐弃顶锺而不恤”。古之沧州,方圆百里,人烟稀少,是犯军发配之地,不少朝廷要犯借沧州民众强悍喜武之俗隐姓埋名,传艺为生,所以沧州古有“远恶郡州”之称,明时又有“小梁山”之号。21因为京杭大运河纵穿其境,明清以来沧州又曾是官府巨幅走镖要道,所以当地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兴盛。各业相争,有

55、高强武技者方可立足,清末传扬四方的“镖不喊沧”,便是当时沧州武术之盛的反应和写照。沧州又系多民族杂居之地,在旧时代的漫长岁月中,由于历史原因,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也曾发生隔膜、误解与摩擦,民族之间曾经的不快与当今的融合交流,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当地武术的发展。3.2.3因武扬名的募兵之习由于沧州武名远扬,历代军旅来此征兵者屡见不鲜。特别是近代以来,一些旧军阀更是争先恐后来此寻募武林高手,对于当地的浓郁武风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民国七年,直隶督军曹锟为扩充其势力,在沧州募武士 50 多名到其武术营任武术兵;民国十四年,直隶督办李景林部在沧县举办武术表演,选拔武术人才;民国二十四年,东北军张学良部在沧县举办民间文艺武术大会,募集武功高手等。民国十七年,沧籍国民军陆军上将张之江任中央国术馆馆长,大力提21沧州武术志编纂委员会.沧州武术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