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公司治理结构比较_第1页
中外公司治理结构比较_第2页
中外公司治理结构比较_第3页
中外公司治理结构比较_第4页
中外公司治理结构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东英良泰业律师事务所中外公司治理结构比较 山东英良泰业律师事务所 邹丹中文摘要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不仅是法学家研究的领域,他更多地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关注。本文以股东本位、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各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分析,发现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的股权结构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效率所产生的影响,提出可以从改善公司的股权结构和改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缺陷两方面对中国的公司制度的加以完善。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保护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之上,探索如何使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与公司的股权结构相协调,使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性安排与保护股东的利益

2、相协调,从而使公司的运行更加有效率。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运用了比较分析、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世界三种典型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模式与中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比较研究,分析各国公司采取不同的内部治理结构的原因,对我国公司不同股权结构下,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得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与公司的股权结构有关的结论,从而对完善我国的公司立法有所借鉴。关键词:公司治理模式;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股权结构序言 一、研究的目的公司是各国经济体制框架下的基本元素,公司发展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态势。良好的法律制度是公司保持鲜活生命力的基本保障。纵观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公司发展历史,其

3、有关公司法律制度的构建都是围绕着有利于公司这种组织形式的发展为根本一步步趋于完善的。股东是公司的投资者和创立者,股东成立公司的目的是获取投资利益,任何以保护股东利益为根本的制度安排不但会增加和鼓励股东的投资热情而且会对公司这种组织体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否则公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影响公司形成不同的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会使公司内部治理效率低下,有时甚至偏离公司存在的原始价值追求。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进行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索如何使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与公司的股权结构相协调,使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性安排与保护股东的利益相协调,从而使公司的运行更加

4、有效率。二、研究的现状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的核心问题,但公司治理问题并非存在于所有的公司形式。早期的公司形式是无限公司,一般由所有者出资并由所有者进行经营管理,出资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二者的利益是统一的,股东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此时的公司只有管理的问题而并不存在治理的问题。19世纪中叶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公司制度,主要是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进入了黄金时代。律师阿道夫伯利和经济学家加德纳米恩斯所著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拉开了公司治理研究的帷幕。这部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的著作,在对大量的实证材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结论,现代公司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了分离,在一个规模巨大并且对公开

5、市场的资本有很大依赖性的准公共公司,经营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所有者的利益相背离。1993年出版的美国匹兹堡大学Douglas Branson教授的Corporate Governance一书据说是美国第一部以Corporate Governance为题的书籍。到20世纪末公司治理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国内理论界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才被重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司治理进行了阐述。有组织结构说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股东将公司的资产交给董事会管理,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权,高级管

6、理人员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公司。,制度安排说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认为狭义的公司治理就是指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的安排。,有机整合说该学说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可被界定为“整合以法制为基础,对公司参与者具有重大影响,并最终决定公司内部权力如何运作的各种力量的过程”。但学者们对公司治理概念的认识基本上着眼于公司股东、董事、经理三者之间的权力与利益平衡。随着学者们对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入,认识到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只是诸多利益相关者冲突中的一种,股东、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银行、政府、债权人、职工以及其

7、他利益相关者在公司的运作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冲突。公司治理应该包括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公司外部治理两个方面。从而将公司外部治理纳入到公司治理的内涵中加以研究。关于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有的学者从解析公司治理问题的两个纬度即公司的组织形式和公司的融资状况入手,认为公司治理问题有两类:一类是代理型公司治理问题;另一类是剥夺型公司问题。代理型公司治理问题面对的是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关系;而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则涉及到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直接参与公司经营的股东与不参与经营的股东必然会存在利益冲突,现代的公司控股股东大多会选择直接参与经营把持公司的

8、控制权,如此一来控制型股东对非控制型股东的剥夺就变得顺理成章了。随着公司这种体制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随着学者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概念的内涵可能会不断丰富,但其并不能无限拓展。笔者认为公司的内部治理应是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保护股东权益则是重中之重。目前,国外有三种比较典型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模式,每种模式的形成都与各国公司存在的外部环境(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内部环境(如股权结构、公司文化、职工等)等诸多因素有关。从公司内部来讲,股权结构的不同是影响公司形成不同的内部治理模式的重要因素。英国是公司制度发展最早的国家,其公众公司的比例很高,而且股权结构高度分散,每个股东的持股比例都

9、很小,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分离,如何使董事会效忠于股东会为股东的利益经营公司是这类公司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英国公司实行的一元制的董事会模式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德国实行的是二元制的董事会结构。股东会产生监事会,监事会产生董事会。监事会制度是德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特色。这与德国公司的主要股东是银行有关。银行为了控制其资金风险,就通过资本结合股权以及人事渗透的方式加强对公司的监督。三角形的内部治理结构模式是日本的创新。从力学原理讲,三角形的结构是最稳固的支撑结构。由股东会产生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负责执行,监事会负责监督,而这两个机构都受控于股东会,从理论上讲这种结构对权力制衡应该是有效率的。中国的

10、公司立法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架构亦采用了日本模式。但中国公司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国有股占控股地位,一方面公司管理者的经营行为受到政府部门的不正当干预,另一方面,由于所有者虚位,经营者的权力又不受约束,这两个问题同时存在。本文以股东本位、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各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分析,发现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不同的股权结构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效率所产生的影响,从改善公司的股权结构和改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缺陷两方面对中国的公司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三、研究的方法公司这种体制在实践中是不断发展的,以公司股东承担责任的形式不同,在实践中出现了

11、无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几种不同的组织形式,中国的公司法只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组织形式,因此本文在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进行研究时主要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中外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各国公司采取不同的内部治理结构的原因,对我国公司不同股权结构下,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从而对修订、完善我国的公司立法有所借鉴。另外本文还采用了理论结合实际、数据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加强了对本文所持观点的分析和论证。四、研究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世界三种典型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模式与中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比较研究,得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与公

12、司的股权结构有关的结论。立法无法针对不同的股权结构作出不同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立法的职能是通过考察比较有活力的公司组织形式的内部治理结构模式,同时考虑到与世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从有利于公司这种组织形式发展壮大的角度,选择一种相对完善科学和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明确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与公司的股权结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的方式,使公司的运行产生活力;立法者也可以通过修订公司法弥补立法中存在的缺陷,从而使法律更趋于完善、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世界典型的三种公司治理模式(一)英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模式在美国人们对经济体制的信念是以自由企业为基础

13、的,政府的职能是运用政治和经济的手段为自由企业的正常运转服务。任何不以自由企业为基础组建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尝试-无论是因为自由企业体制的失败,还是因为它不被看好-都会使美国社会的政治信仰和社会信仰产生对立,使美国人民的愿望与行为产生冲突,而这些都将危及我们国家的团结,使我们的政治和经济趋于瘫痪。美国人对自由企业体制的理解是“它不排斥政府对企业的监管或限制;但是他认为政府的功能在于为企业设立运行的体制,而不是管理企业。美国人没有把国营企业视为普遍现象,而是把它当作一个例外。根据美国人对自由企业信条的普遍理解,工商业公司不能由政治当局的雇员所控制,也不对法庭之外的任何政治机构负责。此外,国家的生产性

14、资源应该由私人拥有。公司由私人拥有,实行独立管理,以盈利为生产目的,并在竞争的市场中出售其产品”。彼得.F.德鲁克:公司的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美国的这种自由企业的理念指引着美国公司制度的发展,也造就了其独具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1、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会19世纪40年代以前,当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业主式企业和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数量很少,股东既是出资人又是管理者,而且管理方式非常简单,不存在公司治理的问题。19世纪40年代后,美国的工业发展迅速,石油、汽车等新兴的工业部门日益成为经济的主导,这些产业的发展要求吸引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需要

15、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因此采取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便成为最佳的选择。19世纪后半期,各个州相继通过了简化公司组建过程的法案。法案规定,公司治理通过股东会实现,股东会有提名并选举董事会以及要求董事承担说明责任的权力。张新民:公司治理结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无独有偶,在英国,19世纪末出现工业高潮,股份制的公司成为加速资本集中促进垄断形成和发展的有力工具,股份公司数量逐年增加,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在20世纪初,股份公司控制了国民财富的1/41/3。张新民:公司治理结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与此同时,规范公司的相关立法也逐步健全,自英国“

16、泡沫法案”首次公司立法,到1814年公司交易法颁布,1844年股份公司法出台,1855年通过对股份公司的股东责任进行限定的“有限责任法案”,逐步完成了公司权力分配和权力制衡的基本架构。尊重股东利益不仅成为被普遍接受的公司治理理念而且在法律中得到体现。法律规定,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会。英美国家股份制公司的投资者人数众多并且股权的分布非常分散。以美国为例,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增长很快,各种养老基金、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持股比率上升很快。在20世纪50、60、70年代,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分别为23%、28%、37.8%,到20世纪90年代,机构投资者的总资产已由19

17、50年的1070亿美元增加到1990年的58000亿美元,拥有美国全部大公司的60%以上的股权。但是由于法律和公司章程的限制,各金融机构在每家公司的持股比例都不大,并且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反对公司间相互持股,美国的证券法也不鼓励法人和投资者集中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因此尽管从整体上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超过一半,但并没有导致公司股权的高度集中,股权分布仍然非常分散。股权结构的分散状态致使任何投资者都无法仅凭一己之力达到控制公司的目的,如果想联合行动,参与的成本又会很高,况且投资者持股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投资利润,使机构的资金保值增值,因此机构投资者一般不会长期持有某一个公司的股票,他们会根据公司的业

18、绩好坏不断地更新所持股票的种类以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这比他们实地改善公司的管理更为经济。而且股东的有限责任更使他们希望将管理公司经营公司的职责由其他投资者去完成,而自己坐享其成,享受收益。股东们都希望塔“免费的便车”,结果是股东们都无意于真正参与公司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经常召开股东会研究公司的重大事项便成为不可能。但是公司的出资者创设公司,股东以丧失公司财产所有权的代价换取了股权,股东有权利为获取出资利润最大化确定公司的发展方向。因此股东会对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等有关公司的重大事务当然享有决定权的实践反映在制度层面上就成为世界各国在公司立法中的规范,股东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19、。基于上述的原因,股东全体实施公司管理的成本高昂,而且在股权高度分散以及股东无意参与的情况下,股东会作为常设机构实际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也成为不可能,因此选择一个他在公司中的代言人便成为更好的选择,这个代言人在英美国家是董事会,在德国是监事会。2、公司的决策机构-董事会董事会的存在及其权利由法律加以规定。但这并不能回答董事会存在的经济方面的理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Fama在1980年的文章“Agency Problem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以及他和另外一位经济学家Jensen 在1983年的文章“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

20、ol”中对为什么要有董事会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清晰地阐述。他们认为,虽然公司控制市场是对经理道德行为最有力的约束,但是,董事会是监督经理的一个成本最低的内部资源。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在笔者看来,对经理人员的监督职责只是股东与董事会之间建立的信托关系下董事会所应具有的职能之一。董事会是由全体股东组成的股东大会选举的董事组成的,其在公司的组织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目标就是使股东利益最大化。股东基于对董事会的信任,将公司委托给董事会管理,董事会的权力地位正像美国标准公司法第35条的规定的那样,“除本法令或公司章程另有规定外,公司的一切权力都应由董事会行使或由董事

21、会授权行使,公司的一切业务活动和事务都应在董事会的指示下进行”。理论上,股东只要把持了董事会成员的选任和罢免权就能够实现对公司的有效控制。但是如何保证董事会尽职地按照股东的目标来行使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呢,这一问题贯穿了美国董事会制度发展的历程。董事会中心主义是美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主要模式。美国董事会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尽管在美国,一些州在稍早些年已经普遍地采取了合股公司的形式,但是所有的一般商业公司法只有在19世纪之后才出现。当时的公司立法体现了对股东利益的保护,对如何保护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控股股东与非控股股东之间的利益衡平问题却没有做出规定。有学者在评述美国股份制的

22、发展时说:“从业主制、合伙制过渡到股份制,同时从家族统治过渡到两权分离,形成企业家和经理阶层,这是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明显的作用”。张新民:公司治理结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和尝试主要集中于公司法究竟应该如何保护非股东相关者的利益。并出现了世界三大模式之一的经理人导向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就是相信经理人是无私的受托人,在大型的商业公司给经理人自由决定权。此时的公司董事会成员大多是公司的职业经理人。董事会有权将部分经营管理权转交给代理人代为执行,这个代理人就是首席执行官,即CEO。在多数情况下

23、,首席执行官由公司的董事长兼任,或者由公司的执行董事(公司董事长的继承人)担任,他们集决策管理与决策控制权于一身,内部人控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这正应了美国的一句经典名言“如果经理人对公司的投资策略享有很大的自由决定权,那么他们通常会最终服务于自身,尽管最初他们可能怀有良好的意愿”。Jeffrey N. Gordon Mark J. Roe:Convergence and Persistenc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赵玲、刘凯 译公司治理:趋同与存续),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1页。有学者把这一阶段称为内部人控制阶段。这一阶段的董事会的独立地位被削弱,其监督经理人的职能被

24、削弱,公司经理人损害股东利益事件的增加就成为了必然。70年代到80年代引发的一系列对公司董事会及经营管理层不信任的法律诉讼案,使这种经理人主义的模式受到普遍的质疑。股东开始警惕董事会对权力的滥用,开始从公司外部寻求一种力量以实现对董事会的制约与监督,由此外部独立董事制度应运而生。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使董事会的内部构成发生显著变化,出现了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的划分,内部董事一般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所以也叫执行董事,外部董事是从社会上聘请的技术、投资、财会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与公司没有任何联系,既不是公司的经营者、管理者,也不是公司的雇员,不参与公司日常事务的管理,所以也叫独立董事或非执行董事。美国机构

25、投资者(CII)将独立董事定义为是除董事资格外与公司无重大关系的人。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理论上看应该对执行董事起到制衡作用。但其独立性程度因在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而屡屡受到质疑。有的学者认为,独立董事因为与公司没有关系,不代表公司中任何群体的利益,可以保证其决策的公正性;独立董事由于不在公司任职,能够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制衡,并对其业绩进行客观评价;而且独立董事多是经济、金融、法律等各专业领域的专家,有利于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独立董事制度的这些优势从另一个角度却恰恰反映了该制度的弊端。第一,独立董事由于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其本身的报酬与公司效益不产生联系,因此在工作中就会缺乏经济动

26、力,在执行职务的时候就会缺乏必要的责任心。第二,独立董事由于不在公司任职,因此无法接触到公司经营的核心信息,不掌握公司的经营动态,他们所了解的只是公司表面的状况,因此就缺乏证据与经理层抗衡,也很难对经理层的工作做出准确的评价。第三,正因为独立董事都是经济、金融、法律等各领域的专家,掌握专业知识,因此其本身的社会兼职就会很多,独立董事有多少精力投入到公司的经营决策研究中就受到质疑。因此独立董事制度在制度的设计上看似完美,但由于独立董事的选任本身存在的弊端使该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遭到质疑。探索在董事会下建立委员会就成了完善这一制度的新发展。美国公司一般都根据各自的规

27、模、内部治理的环境等在董事会下组建各专业委员会,也可以根据公司的发展需要解散已有的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通常由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组成,根据委员会的职能不同,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比例也会不同。一般的专业委员会有财务委员会、长期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报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公司治理委员会等。财务委员会一般负责监督、检查公司的年度财务政策、报告,制定有关分红和融资的建议等。长期战略委员会一般负责对公司的长期战略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和决策。这两个委员会主要侧重于分享董事会的决策职能,它要求在其中工作的董事必须实际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掌握公司经营和长期决策所需要的专业化和有价值的信息,因而在这两个委员会中内

28、部董事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实证研究中发现,财务委员会和长期战略委员会中内部董事的比例与公司会计业绩及股票市值存在正向的关系,相对两个委员会中内部董事比例较少的公司来说,内部董事在这两个委员会中较多的公司能获得较高的当期股票收益和投资回报。中中祥投资有限公司、美董事会咨询公司: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地震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审计委员会主要是帮助董事会加强其对有关法律和公司内部审计的了解,增进董事会对财务报告和选择性会计原则的了解,使财务管理真正起到一种控制作用。报酬委员会决定公司董事(执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方案。提名委员会负责向董事会挑选和推荐新董事的人选。但随着提名委员会职能的扩

29、展,一些公司将提名委员会重组为公司治理委员会,除了负责董事会候选人的提名以及董事的续任之外,还负责处理董事会委员会结构与规模、委员会成员的任命、委员会主席的选择等问题。审计委员会、报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或公司治理委员会行使的是董事会的监督控制职能,因此委员会成员大多由独立董事担任。美国律师协会2001年指南中的论述更是对这一模式给予了肯定。2001年指南称,许多上市公司董事会已经以不同的方式解决如何加强非执行董事的地位与作用的问题。已被广泛采取的措施包括,董事会主要的委员会(诸如审计、薪金报酬、提名或者公司治理委员会),其成员均由独立董事构成,委员会主席由委员会成员自行选定或者公司治理委员会选

30、定,而不是由CEO或董事会指定。王文钦:公司治理结构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董事会是公司内创业进取、承担风险、进行商业判断的主要代理人,董事会的议事规则是通过集体的决策确保公司的经营目标经营方向正确,各专业委员会在董事会的领导之下,发挥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控制职能,对内部人控制现象起到制约作用。但将董事会主席与CEO分开由不同的人选担任在美国的公司实践中并没有被广泛采纳。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由于几个大公司的CEO的不正当行为导致公司陷入困境的案例引发了学者们对公司治理结构、特别是董事会制度的设计与运作问题的专题研究。在英国先后成立的有关委员会研

31、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报告中,与美国一样强调增强董事会组织结构的独立性。其建议采取的措施与美国也基本相同。但1992年关于公司财务问题的Gadbury报告、1998年全面评估英国公司治理结构的Hampel报告、1998年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表的联合准则均建议董事会主席与公司CEO应由不同的人士担任,认为由同一人同时担任董事会主席和公司的CEO,会使权力过于集中,会妨碍公司的监督制约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防止经理层不正当的妨碍董事会的独立决策,董事会主席和公司的CEO应由不同的人士担任。在这一点上,英国董事会领导结构的改革较美国更为彻底。3、英美公司的监事制度美国公司没有设立独立的监事会,其对公司的监

32、督职能由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来执行。审计委员会有权决定聘用或者解聘外部审计机构,有权决定其报酬事项。英国的监视制度与美国类似,董事会中设非执行董事,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对公司进行监督。同时英国还实行审计员制度,英国公司法规定,审计员是公司的必设机构,审计员由股东任命,负责执行公司的财务审计。李雨龙、朱晓磊:公司治理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二)德国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模式与英美公司的一层董事会结构不同,德国公司的董事会属典型的二层结构。英美国家的内部治理结构是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会选举、任命董事组成董事会,并将大部分决策权委托给董事会行使

33、,董事会内部分内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内部董事侧重于对公司经营管理做出决策,独立董事侧重于监督和控制,但毕竟这两种权力的行使都集中于董事会这一个机构内部。德国的董事会的决策控制权则分别由监督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董事会(董事会,有的著作中称经管会)两个机构行使。监事会由股东会选举的代表和职工选举的代表组成,按照德国公司法规定,其职责是代表股东和职工行使监督权,任命和解聘董事,监督董事会是否按公司章程经营;对诸如超量贷款而引起公司资本增减等重要事项做出决策;审核公司的账目,核对公司的资产,并在必要时召开股东大会。董事会则负责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作出决策,其内部采取集体决策的议事规则,法律规定,在其执行业

34、务时所做出的决定应由董事会全体成员一致通过,但法律规定公司章程可以做例外规定,在实践中公司章程一般规定董事会决策采取简单多数的办法。董事会的成员由监事会选任和罢免,董事会成员不得兼任监事会成员,德国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完全分离,监事会基本上不受内部人控制,监事会有很强的独立性。另外德国公司治理机制有别于英美国家的重要特征是员工参与决策制度。监事会成员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职工代表的人数视企业规模而定,职工为500人以上的公司,监事会中职工选举的代表占1/3,股东选举的代表占2/3。员工为2000人以上的公司,监事会成员中股东选举的代表和职工选举的代表必须各占一半,但监事会主席通常由股东代表担任

35、,在监事会决议陷入僵局时拥有决定性的一票。王文钦:公司治理结构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页。(三)日本的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模式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则兼容了德国和美国模式的一些特点,监事会和董事会是两个平行设置的机构。日本的内部公司治理呈三角形结构,公司的股东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股东会选举产生董事和监事组成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成员通常由公司内部产生,公司的中层经理经过长期的考察,被选拔晋升为董事。这种从公司内部选拔董事的作法被当成了对公司员工的一种激励机制,公司存续的时间越长,董事的数量就越多。董事会中的董事之间通常会产生等级之分,特别是资历比较浅的董事,其职级虽然比中层经

36、理要高一级,但其在整个公司的等级结构中仍然属于中层,其薪水和职责并不会因为晋升而发生什么显著变化,董事职务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荣誉存在。这种体制通常使这些“荣誉董事”代表股东利益对公司进行决策和控制的权力受到限制,他们在履行董事职责的过程中一般会产生敷衍和服从资深董事的心理,缺乏重视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所需要的动力。为克服这种弊端,大型的日本公司通常在董事会下组成一个常务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董事会主席和少数资深董事组成,他们既作为董事参与公司的重大事决策,又作为公司内部的行政领导人掌握执行权。这种决策权与执行权相统一的公司,占了日本股份公司总数的92.8%,构成了日本公司权力构造的一大特色。陈工孟 支

37、晓强 周清杰:公司治理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日本商法典规定,公司内部必须设立法定监事,监事由股东会选举,代表股东监督董事的工作。在规模较小和负债较少的公司可以只设立一名监事,主要负责监督公司的财务状况,在公司资本额达到5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以及债务额达到2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除了一个财务监事外,还必须有至少3个法定监事,共同组成监事会。胡鞍钢、胡光宇:公司治理中外比较,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监事会的成员不能同时担任董事也不能是公司的员工。与德国公司监事会所扮演的决策不同,日本的监事会只代表股东利益对公司的经营进行监督。二、股权结构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关系

38、 研究英美、德、日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公司股东的类型、各股东的持股比例、股东的稳定性、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等对公司采取什么样的内部治理结构有很深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司的股权结构决定着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发挥效率的程度。各国的立法虽然对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构筑了框架,但在公司内部许多具体制度的安排却取决于各方利益的博弈。从微观上说,每个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同的,各机构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从这方面来讲,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立法者的思路是在保护股东利益使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一公司成立的原始目标基础之上,从公平、公正、平等的角度出发,致力

39、于使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达到一种衡平的状态,以尽量减少公司的经营者对股东利益的损害,并且为在利益博弈中可能受到损害的弱者提供充分的救济手段和救济途径。因此公司股权结构的差异导致各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上亦存在差异。(一)英美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关系英美国家的上市公司具有股权高度分散,股权流动性很大,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的特点。有资料显示,1993年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50家上市公司中,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只有13.7%,前5大股东的持股总合也只有30.4%,所有持股3%以上的股东持股比例约占总股本的1/3。李雨龙、朱晓磊:公司治理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0、第37页。在这种股权分布结构下,股东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居于次要地位,如何使董事会站在股东的立场上代理股东经营公司,董事会如何实现对经理层的监督,防止内部人控制公司损害股东的利益,也就是说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利益冲突、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上升为主要矛盾。关于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矛盾,通常依靠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对执行董事的监督来解决。上市公司的股东一般不参与经营但又希望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这种状况要求公司的经营透明,信息公开。在股东之间很难达成利益均衡的机制的情况下,建立一个中立的机构,公正的代表大家的利益是股东们的需要。股东引入外部人参与公司的决策以实现对内部人的监督控制从制度本身的设计

41、来分析无疑是有效率的。尽管独立董事因为其精力的投入以及责任心等问题对其是否能完全发挥该制度的有效性曾一度受到质疑,但该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建立在董事作为一个善良的被聘用者能够尽忠实勤勉职责的基础上的。而且有关独立董事的权力义务、任职资格、薪酬、责任保险等方面的规定都在不断的规范化、系统化,各国立法也在相互借鉴有关立法经验,以使独立董事制度日趋完善。关于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通常围绕如何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展开对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和创新。除了在董事会内部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因实现对内部董事的监督,在董事会内部设立各专业委员会并大部分由独立董事组成之外,董事会主席和CEO分别由不同的人选担任,切

42、断公司经理层与董事会的暧昧关系,削弱经理层在公司的控权地位的规定亦是使董事会的独立地位得到加强的有效途径。(二)德国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关系德国公司的股权结构与英美相反,股权高度集中。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了79.2%。张小奇:中股股份制企业股东事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在德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非常紧密,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其股份由许多银行共同持有,但只有一个银行承担监督企业的主要职责,这家银行被称为主银行。主银行既是企业资金的最大出资方又是企业主要的股东,银企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银行贷款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资金方面的支持必须与主银行

43、保持良好的稳定的资金交易关系,但这种信贷关系仅仅是一种资金风险控制的经济关系。主银行对公司的重大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主银行的资本结合股权的参与和人事渗透。主银行通常会派遣自己的人事代表进入监事会。当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时,主银行保障了企业日常融资需求,董事会有经营自主权,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的工作。当企业的经营出现困境,主银行对公司的干预除了提供紧急贷款之外,还可根据需要采取更换经理人员,直接派遣执行董事,对公司进行重组等措施,形成对董事会的有效约束。可见,在给予董事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的情况下,银行保留了对公司经营的监督权。这也是德国公司监事会权力强大的原因。近年来,从德国公司治理

44、改革的实践分析,德国董事会制度正逐步吸收英美一层结构的特点,监事会的权力正进一步加强,其与董事会的合作也在加强。2001年德国公司治理专家小组公布的德国公司治理准则将监事会与董事会的合作用专节作出规定,并就监事会与董事会的合作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另外还规定,监事会下可以成立综合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人事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等若干专业委员会,这与英美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的做法完全相同,这说明监事会不仅仅担负着监督的职能,而且充当了决策者的角色。实际上,德国公司的监事会与英美公司的董事会的职能有趋同的迹象,监事会兼有决策控制和决策管理双重职能,而德国的董事会则更接近于经理层的角色。(三)

45、日本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关系 日本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德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公司之间允许法人交叉持股,股权高度集中,法人和银行是公司最大的股东。法人交叉持股的目的往往不在于从股票市场上获取投资收益,而在于加强公司间的业务联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营销网络,藉此增加公司的利润。个人股东持股的比例都很小。日本的公司法本身就是在借鉴德国公司法基础上,逐步引进英美公司法律制度的特点发展起来的,因此其公司治理结构兼具两大模式的特色,即设立董事会负责公司的决策,监事会负责公司的监督,监督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与德国治理结构不同的是,日本的监事会和董事会是两个平行设置的机构,监事会没有董事

46、的任免权,监事会的独立性存在问题,对董事会监督的力度相对较弱。仿效英美国家的独立董事制度,日本引进外部监事加强了对公司经营的监督。事实上,无论是英美模式还是德日模式,这几种模式的形成从外部环境来讲与其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从内部环境来讲,要受股权结构的制约,各种模式在实践中、在一定时期对本国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又都在发展中暴露了某些缺陷。我们很难评价哪种模式是最佳模式,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与公司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宜,能够促进公司效益持续增长的制度安排才是最好的。但没有一种制度安排是持久不变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逐步形成经济一体化的格局,社会化生产冲破了国家的

47、界限,大型的跨国公司、上市公司不断涌现,这些公司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和经营人才的融入,各国对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也成就了这些公司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发达,使公司的股权结构趋向分散化,这与英美国家公司的股权结构趋同。英美是世界上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对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也使曾一度伴随及经济持续增长的公司治理模式成为其他国家仿效的对象。三、中国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关系及完善(一)中国公司股权结构的分类及其内部治理结构相对于英、美等股权相对分散国家公司的市场导向型模式和德、日等股权相对集中的内部控制导向型模式,中国的企业的所有制格局的多元化,决定了中国公司的治理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总

48、体来讲,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正经历着一个不断学习、改善的过程,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一古典价值目标的回归是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的终极价值取向。从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来进行分类,中国公司治理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胡鞍钢、胡光宇:公司治理中外比较,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国家控制型公司及其内部治理结构在我国,经济成份虽然呈多元化,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统计显示,在我国多种多样的所有制形式中,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截至1992年年底国有资产账面价值总量达30697亿元,其中能源、交通、金融、外贸等重要产业中,国有资产占了社会总资产的90%以上

49、。廉守昌:山东国有大型企业管理现代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46页。1994年5月11日李铁映同志在94中国北京国际高级经济论坛会议上的演讲中指出:“目前,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占48.3%,集体工业占38.2%,个体、私营、外资工业占13.5%;在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商业占41.3%,集体商业占27.9%,合资、个体私营商业占30.8%。当时的国有企业受控于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内部设立党的组织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党组织负责人和行政负责人由党和国家有关机关进行任免、考核和奖惩,在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制度框架下,企业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均在政府的统一计划下进行,企业没有经

50、营活动自主权,也没有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职工依国家的制度安排必须依附于某一企业,而企业也必须依国家的制度安排承担职工除工资之外的诸如住房、托儿、养老等诸多社会问题,企业并不是完全以盈利为目的,解决职工的就业、维持社会稳定是政府对企业的强制性的、政策性安排。政府不但为企业设立运行的体制,而且直接参与企业管理,此时企业与政府不分家,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时的国有企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更像是政府下属的一个社会保障机构。从现代公司治理的角度讲,此时的国有企业也并不存在公司内部治理的问题。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

51、制度。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同时提出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在探索现代企业法人制度的过程中,产权的归属问题是必须解决的一个论题,它是建立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的基础条件。理论界对现代企业产权的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其中最有针对性的是苏星和鞠庆麟的观点,他们认为,国有资产所有权应属于国家,归全民所有。所有权是统一的,不能分割,而产权则可以分割,因此可以将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出来。廉守昌:山东国有大型企业管理现代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63页。现代企业法人制度将政府和企业的职能分开,国家摆脱了经营者的身份,只保留企业股东身份,

52、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家行使股东权;将经营权交给企业,实行工厂制的企业成立管委会,实行公司制的企业成立董事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委托管委会和董事会经营,管委会和董事会是企业资产所有者的代表。企业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谋求效益的最大化。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控制权的分离使公司治理问题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虽然实现了分离,但公司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非常明显。厂长、经理往往集股东会、董事会的职权于一身,既行使一定的决策权同时又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具有准股东和管理者双重身份,而此时的有关企业的相关法律制度安排又制约了厂长或经理的经营积极性,比如分配制度。企业的

53、管理者为企业创造了高额的利润,但由于企业所有者缺位,没有及时针对企业的发展状况对内部激励机制进行调整,或者说所有者对分配制度的安排严重滞后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获利水平,这都使管理者的付出与所得失去平衡,对管理者的激励达不到管理者的预期,管理者的管理成本投入就会削减,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发展目标发生背离,管理者通常会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本该归属于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另外企业的管理者作为自然人存在,其也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当股东的利益与其自身的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以丧失股东利益为代价获取自身的利益便成为可能。因此国有企业中内部人损害股东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93年公司法的颁布使国有企业有了法律层面上的公司治理结构模

54、式。公司法规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是股东大会产生的两个平行机构,董事会负责公司的决策和经营管理,监事会的职能是监督董事会。这种制度安排是借鉴了当时日本的“二元制”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国有股权过度集中于国家手中,而真正的所有者又出现缺位,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从理论上讲,全民都是国有企业的股东,在全民不可能都行使股东的权利时候,便由政府代表全民行使股东权,政府下设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又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的职责,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的目标,许多学者提出,这其中存在着多重委托关系,政府代表全民行使股东权是第一层委托,政府设立专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代其行使股东

55、权是第二层委托,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又将公司的决策控制权交由董事会行使是第三层委托。层层转委托又缺乏有效的监督问责机制,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国有企业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委托人。既然不存在真正代表股东利益的委托人存在,股东的利益就必然会被漠视,董事会便成为了实际的内部控制人,内部控制人通常以牺牲公司利益为代价从而实现公司内部某些机构组织利益的最大化为其目标。监事会由职工代表和股东代表组成,但在行政管理上他们又受制于董事会,在所有人虚位的情况下,监事会的职能也被虚化了。、法人控制型公司及其内部治理结构法人控制型公司是指公司的股权主要集中于法人股东手中。法人控制型公司的治理模式与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结

56、构的特点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比国有企业的治理机制要有效。法人股东因为持股比例较高,其较少追求股票市场的短期投资行为,相反法人股东参与董事会决策的积极性很高,所有者缺位问题变得不再突出,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也比国有企业有效。 、家族控制型公司及其内部治理结构 家族型企业也被称为私营企业或民营企业,从1999年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到2004年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私营企业的政策逐步放开。家族型企业是创业型企业通常要经历的一个初级阶段。公司制的组织形式成为投资者所青睐的企业组织形式,但由于国内的法律制度对股份制企业成立的条件比较严格,更多的投资者选择

57、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家族型企业的所有权通常高度集中,公司的股东绝大多数都是家族成员。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其实质就是家族成员之间的权力分配和制衡。此时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呈现这样的特点。第一,股东人数较少,创业家长是公司的控股股东,其他家族投资者的投资比例很小,创业家长是公司的权力核心。第二,投资者往往具有双重身份,投资者既是股东也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降低了家族企业的代理成本。第三,较好地解决了内部人控制问题以及管理层的激励问题。家族型公司外聘的管理者数量很少,其参与重大决策的机会也很少,其对公司核心信息的掌握有限及其作为家族以外成员的身份使其客观上无法实施对企业的控制。

58、对他们的激励主要通过较高的工资水平和实施股权赠与等长期激励机制。第四,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只具有形式意义不具有实质意义。家族型公司一般会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建立起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但由于公司的控股股东往往也是家族的长辈,对公司的管理往往也是家庭式的管理模式,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全都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内部人担任,董事会是否能代表股东利益独立行使决策权,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控制问题,以及监事会能否发挥监督作用都不再成为家族型公司内部治理的突出问题。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内部的资金就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要求,资本社会化就成为家族企业发展的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治理结构的改组也会成为必然。(二)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关系及其完善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其股权结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国家是最大的或是最主要的股东;第二,国有股和法人股不允许上市流通;第三,流通股的比例较低;第四,多数上市公司存在绝对控股的大股东,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都较低。据统计,现在我国大概有60%的国家股,流通股的比例占1/3,各年份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在增量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股的比例过高,流通股的比例较低。这几年来一直没有什么改善。每年增量的股份中,流通股一直在30%40%之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