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_第1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_第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_第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_第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按要求掌握生字。会认 5 个生字,会写 4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3. 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古代少年们童年生活的情景。4.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3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 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写着美丽的故事。这 些画卷体现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真实 再现了古代少年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范成大的四时田

2、园杂兴(其三十一),看看诗中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板书课题,释 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一下诗 文会写些什么?)2. 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学生举手自由发言,可根据课外掌握的或是课前搜集的资料,知道多少说 多少。)3.师相机补充介绍范成大及其文学成就。(课件出示: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他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 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六十首,描写农村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今天要学习的是其中一首,这首 诗描写的是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1)请说说古诗应该怎样读?(指名说)明确:朗读诗歌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2) 师范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 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3) 个人自由朗读。指名试读、评议。2. 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说说诗歌写的什么情景吗?3. 小声自读,边读边想: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从哪 儿看出来的?(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小结板书:村庄儿女耕田织布童孙学种瓜)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 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昼:白天。耘田:在田间锄草。绩麻:把麻搓成线。儿女:男男女女。 各当家

4、: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解:理解,懂得。耕织:耕田织布。 供:从事。傍:靠近。阴:树荫。2.结合注释,学生自主逐句翻译诗句。(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诗句的意思:白天外出耕田,夜晚把麻搓成线,农家男男女女各人都担负起 一定的家庭责任。(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的意思: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的事,也模仿着大人的样子,靠近桑树 荫学着种瓜。3.指名说整首诗的意思。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农民繁忙的劳动景象)(2)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农民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 “昼”指白天,“夜”

5、指晚上(插秧、收割、种豆、犁地、施肥)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3)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自由读、指读、做着 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2.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为什么? (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爱劳动)(2)指导诵读,带着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 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小孩子热爱劳动、勤奋劳作的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的辛勤劳动。学生入情入境地 齐读,

6、在朗读中自然成颂。五、总结拓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搜 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进行积累。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件出示冰的图片)同学们,请用“冰像”这个句式说一个句子。(指名 说)你们知道冰在古人眼里像什么吗?今天,我们一起从稚子弄冰这首诗中 找出答案吧。(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理解字词1.认识作者。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 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他的诗通俗易懂, 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2.字词理解。稚子:幼小的孩子。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

7、里把冰取出来。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磬(q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3.划分节奏。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1.同桌之间互相读诗,读给对方听,有错误改正再读。同桌合作翻译诗句, 全班汇报交流。(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早晨小孩子从金属盒里把冰取出来,用丝线穿着当作钲来打击。(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轻轻敲打,冰块发出清脆嘹亮的声音,忽然听到了如玉石落在地上碎裂的声 音。2.谁能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整首诗的意思。明确:写小孩子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

8、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清 脆、嘹亮。忽然,冰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玉石碎裂的声音,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 漫。四、含情诵读,体会童年生活的趣味(一) 学生自读。思考:诗句中何处让你觉得有趣?(二) 交流对古诗的解读。(课件出示诗句)1.抓住“脱”“穿”“敲”等动词,感受儿童的天真淘气。明确: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了(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 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2. 想象声音,感受儿童的快乐。3. 想象儿童从“脱晓冰”到“当银钲”再到“敲玉磬”至最后的“忽作玻璃 碎地声”的心理特征,体会孩子从快乐到失望的心理变化。4. 关于“银钲”“玉磬”这些名词的理解要立足于诗歌

9、实际。明确:“银钲”指穿了丝线的冰块,“玉磬”指玉磬形状的冰块,表现出冰块的色 泽、透明、易碎的特点。(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情绪的变化。 明确:从字词出发,以“趣”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的生活与诗中儿童生活的联系,想象有趣的画面和变化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 活的快乐。五、拓展延伸,改写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稚子弄冰改编成短文,展现诗句中的情景,可以加 入自己的合理想象。(课件出示改写提示)六、课堂总结稚子弄冰这首诗写了孩子们的一场嬉戏,诗句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喜 乐与失望,宛然在目。大家课后还可以读一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进一 步感受少年儿

10、童的快乐和生活的纯真、烂漫。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引导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出示诗题:村晚。解题:启发学生用逐字理解、补充意思的方法读懂诗题,初步了解这首诗描 绘的乡村傍晚的景色。二、初读古诗,激发疑问1. 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提出要求,指导自学。要求:读得流利,有问题可 以在书上做记号。2. 检查自学效果。(1) 读准字音,指名分句朗读,相机出示生字,指导识记。(2) 读好诗句,重点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朗读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3)教师组织学生点评朗读情况。3.激发疑问。师:读了这首诗,

11、同学们有疑问吗?(学生阐述自己的疑问,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做笔记。)问题假设:(1) 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 ?(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不相同的, 一个是池塘,一个是池岸 )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图说出诗 句的意思,理解这句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显得生机勃勃。(2) 这一句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呢 ?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山衔 着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 理解“寒漪”。(指的是水中的波纹 )“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 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 ?为什么 ?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 ?( 学生自 由地发挥想象,可以说说图

12、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4) “牧童”是指什么人 ?(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归 去”是指去哪里?(回家)“横牛背”是什么意思 (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 )看看牧童 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 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曲调地在吹。)(5) “牧童归去横牛背”中的“横”字用得好,表现出牧童怎样的性格特点?找一找本诗中还有没有能表现牧童性格特点的好字?(“横”字用得好。从“横” 字可以看出牧童顽皮、活泼、可爱的特点。“信口”这个词用得好,可从这个词 体会到牧童悠闲自得的样子。)(6)本诗中用了两个“满”字,请问有什么表达效果?(

13、两个“满”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水草生机勃勃的景象和池水满塘的美 景。)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1. 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只有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 一想,解决疑问的办法有哪些 ?(指名说,比如,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 合课文插图等。)2.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3. 集体交流。4. 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 的理解)四、练习背诵1. 教师引读:草满池塘2. 分组练习背诵:一组背诵,另一组听,然后进行交换。3. 指名背诵。4. 全班一起背诵。五、课堂总结本诗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晚间乡村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赞 美和向往之情。教学板书1 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村庄儿女耕田织布童孙学种瓜童年的纯真生活稚子弄冰稚子银钲玉磬玻璃童年的趣事村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