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_第1页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_第2页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_第3页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大旺中学 陈少伟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理解地球的形状; 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大小; 掌握地球仪的概念,利用图或地球卫星照片与地球仪作比较,说明地球形状和地 球仪的特点。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在生活的事物中总结出地球的形状。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日常生活中很多事例可以反映地球的形状,培养学生热爱科 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教具: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地球仪(学生可自带小型地球仪)、自制课件等。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

2、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入:引用李白的一首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面的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板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提问:要求学生说出这四句诗所包含的意境(学生:朋友乘着的船越来越远,慢慢只剩下一个影子,后来 变成水天相接的一线,从而映进诗人眼中的只有滚滚西去的长江之水,而友船消失在李白的眼中。)针对这诗的意境,假设两个条件(一,地球是方的;二,地球是圆的),让学生在这两种条件下进行 讨论,看哪种假设最能符合李白诗中的意境。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第一种假设,地球是方的,地平面就和人的视线平行,所无论船走多远,都会出现“远影”的 景象(人的

3、视力是无限的),不会出现“碧空尽和天际流”的情景;而第二种假设,地球是圆的,在一个 球面上,球面和人的视线是有一定的夹角,随着船的距离拉远,船在人的视野中过程,先是船,再是帆, 最后是“碧空尽”,船消失在人的视野中,只有滚滚的长江水在流。(边讲,边简单课件动画演示或黑板 示意图演示)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讲授新课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李白这诗句里面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老师再次演示示意图,并加以引导学生思考)板书:地球和地球仪讲述:不错,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侧面反映地球不是方的,而是圆的,但地球是不是一个正圆体呢?看课本 第二页“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找出答案

4、!板书: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直觉认知) 斗笠,地如覆盘(臆想感知)地球是一个球体(真实认知)学生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谈谈自己的体会。讲述:我们通过阅读“阅读材料”P3,可以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经过了无数人的艰辛努力,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最终认知了地球的形状一一是 一个球体。所以我们应该树立一个科学的信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科学技术是实践的方法和 手段。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而地球的真正形状虽是一 个球体,但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中间略大、两端稍小的不规则

5、椭球体。板书:地球的形状个不规则的椭球体提问:出了上述课本和老师举的例子,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留意到一些可以证明地球形状的例子啊, 大家一起来分享各自的发现!学生 1 在海边或江边,观望往来的船只,不是先看到整个船只,再慢慢剩下的只是桅杆,最终船只消失 在我们的眼球;或是先是茫茫的海水 / 江水,再慢慢可以看到桅杆,最后船只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船由远 而近的向我们驶过来。学生 2 每个月都可以看到的月相,尤其是发生月偏食时, 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 面上, 而地球的影子在月球上, 就是我们平时观看到月相缺失的部分, 所以月相就是地球球体形状的反映。学生 3 其实最能真实反映地

6、球形状的,我认为是卫星航片里的那个蔚蓝色的球体。(教师对学生举出的现象及时做出评价,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探究)小结:由此可见,地球形状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处处透视着地球形状,只是我们 有没有这个细致观察的心,像牛顿那样,去发现而已。所以只要我们留心身边日常的事物,并加以观察分 析,或许大家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牛顿”。讲述:我们现在通过学习,知道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地球的一些基本信息地球的 大小板书:二、地球的大小讲述:人们不仅通过,准确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还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准确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学生通 过投影和书本总结地球的大小数据)学生:读图,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7、 6371 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 5.1 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 4 万千米。 师在黑板画简图,学生在此图相应写出)提问:1. 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 53 倍)2. 如果你骑着一辆时速 50 千米自行车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 500 小时)讲述:通过对地球大小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球体,那么对于这么一个巨大的球体,我 们人类能否通过肉眼把地球的全貌尽收眼底?所人类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地球的全貌浓缩在一个球 体上地球仪。(拿出地球仪放在讲台上)板书: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是否就是地球真实面貌的全部反映?(不是,只是地球的模型,部分反映

8、地球的情况)2 、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地形、地貌、定位、通讯、交通、气候气象、军事等领域)3 、地球仪有什么特点?(老师拿着地球仪或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总结) 学生:小结: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2、地球仪可以表示地球表面的事物,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3. 地球仪上有一些网格状的线条,这些线条是可以用于确定地理事物位置的经纬网,这些网格在真实地球上是不存在的。4. 地球仪上还有一条人为加上去的假想轴地轴,这个地轴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地球仪可以绕着这条假想轴旋转。课后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课后完成课本P

9、4的活动,下节课进行评比,评出制作地球仪的优胜组,进行表扬。并请优胜组的同学介绍制作经验。总结: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性认识了一些关于地球的基本情况,加深了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而地球是人 类的惟一家园。所以我们要珍惜和保护这个人类的唯一家园一一地球,保护地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天圆地方(直觉认知) n斗笠,地如覆盘(臆想感知)地球是一个球体(真实认知)地球的形状不规则的椭球体二、地球的大小1. 平均半径:6371千米2.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3. 最大周长:4万千米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的特点: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2、地球仪可以表示地球表面的事物,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