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青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前言“十三五”期间,青阳县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时期,建设用地规模需求不断增加,耕地保护与建设发展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青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自实施以来,在耕地保护与基本农田、保障重点基础设施和城镇发展的用地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并全面实施以来,特别是城乡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新情况、新问题的凸现,如规划编制时使用基期数据为第一次土地调查成果,而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中的行政区总面积、耕地、建设用地现状与规划编制时制定的土地利用目标发生较大变化,
2、规划制定的土地利用布局、目标与客观实际、发展需求不协调、不适应,影响规划的权威性与严肃性。为适应新形势下青阳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和用地空间布局,进一步确保青阳县实有耕地保数量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抓紧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皖国土资函2016125号)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青阳县实际情况,编制青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一、自然与经济社会状况(一)区域概况1、地理位置青阳隶属池州市,东连芜湖、北接铜陵、西依安庆、南靠黄山,面积1131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人口2
3、7万。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金旅游带中心。环青阳2小时经济圈覆盖合肥、南京、芜湖、安庆、铜陵、黄山、池州等城市,环青阳4小时经济圈覆盖上海、苏州、杭州、温州、台州、宁波等城市。2、经济社会状况2014年,青阳县地区生产总值79956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3年增长8.9%。第一产业增加值98561万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416206万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284798万元,增长9.0%。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9130元,比2013年增加1805元。三次产业比例由2014年的12.9:52.9:34.2变化为12.3:52.1:35.6,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
4、P的比重为43.9%,比2013年下降1%。(二)土地利用状况2014年末,全县土地总面积113071.12公顷,其中农用地100165.81公顷,建设用地8900.64公顷,其他土地3899.20公顷。1、农用地耕地24358.20公顷,占农用地面积24.32%;园地3413.9公顷,占农用地面积3.41%;林地67443.1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67.33%;其他农用地4950.58公顷,占农用地面积4.94%。2、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7279.36公顷,占建设用地81.78%,其中城镇工矿用地2309.23公顷,占建设用地25.94%;交通和水利设施及其他用地1726.74公顷,占建设用地
5、19.40%。3、其他土地水域1706.76公顷,占其他土地43.77%;自然保留地2192.44公顷,占其他土地56.23%。二、规划实施情况(一)规划确定指标情况1、总量目标规划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为23602.79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21013.84公顷;规划到2020年全县园地面积为3195.55公顷,林地面积为68014.21公顷;规划到2020年全县建设用地总规模为8388.96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为6180.80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总规模为2208.16公顷;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总规模为2605.16公顷。2、增量目标规划到2020年全县新增
6、建设用地总量为1100.3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为902.75公顷,占用耕地为345.04公顷;规划到2020年全县各类补充耕地规模为345.03公顷。3、效率目标规划到2020年,全县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115平方米/人以内。(二)总量目标实施情况1、耕地保有量截止2014年底,全县耕地保有量24358.20公顷,规划目标年耕地保有量23602.79公顷,比规划目标多755.31公顷。2、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截止2014年底,青阳县基本农田面积21060.85公顷,规划目标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1013.84公顷,比规划目标多47.01公顷,全县基本农田保护已经达到规划要求。3、建设用地总规
7、模截止2014年底,全县建设用地总规模8900.64公顷,规划目标年为8388.96公顷,少于规划目标511.68公顷。4、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截止2014年底,全县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7279.36公顷,规划目标年为6180.8公顷,高于规划目标1098.56公顷。5、林业等生态用地变化情况截止2014年底,全县城林业用地总面积67443.13公顷,规划目标年为68014.21公顷,少于规划目标571.09公顷。(三)效率目标实施情况2014年,全县总人口27.3万人,城镇工矿用地总规模2309.23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85平方米,未超过规划下达人均城镇工矿用地115平方米/人。(四)增量
8、目标实施情况截止到2014年,全县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2760.94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2208.75公顷、占用耕地1794.61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与占用农用地规模均超出规划控制指标。截止到2014年,全县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2086.67公顷,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五)规划重点项目实施情况现行规划确定全区重点建设项目共计七类36项,其中交通项目14项,水利项目4项,旅游项目3项,重点独立建设项目10项。青阳县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了有效的用地保障,对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工建设具有积极推进作用,但是对于部分重点项目由于发展方向的变化和规划编制时间的问题没有列入到重点项目清
9、单中去,影响了项目建设。现行规划已实施的项目有:茶溪小镇度假村、池州至黄山城际青阳段等。三、规划调整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节约用地制度,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强化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青阳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二)调整原则1、总体稳定、局部微调根据规划中期成效,在“大稳定、小调整”的前提下,稳步推进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局部优化调整耕地、基本农田及建设用地布局,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
10、性,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2、应保尽保、量质并重严格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按照应保尽保、数量质量并重原则,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除因国家、省级大型重点建设项目占用外,其余耕地均予以保护,并将其中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3、节约集约、优化结构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用地的总要求,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统筹增量与存量建设用地,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提升人居环境水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4、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增强规
11、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制定完善保障措施,切实解决影响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5、加强协调、充分衔接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强化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充分衔接,推进全县“多规合一”和海绵城市建设。(三)调整范围与期限调整范围为青阳县行政辖区范围内(不含九华镇和九华乡)全部土地,总面积113071.12公顷,包括蓉城镇等11个乡镇。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调整基期年为2014年,调整目标年为2020年。(四)调整依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
12、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20141237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667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61096号)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前期工作的通知(皖国土资函2015312号)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抓紧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皖国土资函2016125号)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池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池州市全域基本农田划定方案青阳县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四、规划指标调
13、整情况1、耕地保有量规划下达耕地保有量23602.79公顷,调整后至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为23840.00公顷,较调整前增加237.21公顷。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规划下达基本农田保护目标21013.84公顷,调整后至2020年,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1420.00公顷,较调整前增加406.16公顷。3、园地规划至2020年,全县园地总面积3195.55公顷,调整后至2020年,全县园地面积3373.33公顷,较调整前增加177.78公顷。4、林地规划至2020年,全县林地总面积68014.21公顷,调整后至2020年,全县林地面积68360.00公顷,较调整前减少345.79公顷。5、建
14、设用地规划至2020年,全县建设用地总规模8388.96公顷,调整后至2020年,全县建设用地总规模9646.67公顷,较调整前增加1257.71公顷。其中,规划至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6180.80公顷,调整后至2020年,全县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7806.67公顷,较调整前增加1625.87公顷;规划至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总规模2605.16公顷,调整后至2020年,全县城镇工矿用地总规模3360.00公顷,较调整前增加754.84公顷;规划至2020年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2208.16公顷,调整后至2020年,全县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1840.00公顷,较调整前减少368.16
15、公顷;6、新增建设用地规划至2020年,全县新增建设用地1100.3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902.75公顷,占用耕地345.04公顷,调整后至2020年全县新增建设用地2366.67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1780.00公顷,占用耕地1173.33公顷,较调整前分别增加1266.28公顷、877.23公顷、828.29公顷。规划至2020年,全县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345.03公顷,调整后至2020年全县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1173.33公顷,较调整前增加828.30公顷。7、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划至2020年,全县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115平方米,调整后至2020年,全县人均城镇工矿用
16、地面积179.92平方米。五、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调整情况(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农用地结构调整2014年末,全县农用地面积100165.81公顷,规划到2020年农用地面积99685.72公顷,较2014年减少480.09公顷。耕地规划2014-2020年耕地净增加374.10公顷。园地规划2014-2020年园地净减少69.60公顷,来源于建设占用及农业结构调整。林地规划2014-2020年林地净减少402.68公顷。牧草地规划期内全县没有牧草地分布。其他农用地规划2014-2020年其他农用地净减少381.91公顷。2、建设用地结构调整2014年末,全县建设用地面积8900.64公顷,规
17、划到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9585.42公顷,比2014年增加579.32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划2014-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净增加1063.29公顷。农村居民点规划2014-2020年农村居民点净减少523.30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划2014-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净增加115.78公顷。3、其他土地结构调整2014年末,其他土地面积3899.20公顷,规划到2020年其他土地面积3800.00公顷,比2014年减少99.20公顷。(二)农用地布局优化调整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总抓手,借力“互联网+”,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两大平台,实施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
18、、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实施“绿色皖农”品牌培育计划,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名牌产品,加强品牌资源整合,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品牌营销推介;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改良土壤,提升土壤肥力。全力实施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结构,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1、注重培育粮食生产能力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国家千亿斤粮食工程,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开展绿色增产模式
19、攻关示范活动,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以及农机化生产推广力度,扶持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经营主体,稳定水稻种植面积,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培育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发展壮大特色种植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实施绿色模式,提高安全品质,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3、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实施总量扩张战略,坚持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理念,着力建设畜禽养殖,推进水产养殖,形成分布合理、特色明显的生态养殖新格局。4、深化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创新强化农业结构调整。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顺序,鼓励粮经轮作、粮肥轮作,发
20、展绿色农业,引导传统种植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现有品牌优势,加快粮食、蔬菜、畜禽养殖、生态水产等基地建设,开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示范主体的创建和培育工作,建设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功能区,强化农业产业化平台的支撑作用,培育一批规模大和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增值空间。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果,加快实施不动产登记工作,扩大农村信用评价体系覆盖面,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促进农村资源进入资本市场。推进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规范土地流转管理,落实土
21、地流转风险防范、奖补等优惠政策,研究落实金融支持方案。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办法,引导发展大中型机械和多功能复式作业机具,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重点扶持有一定基础的乡镇、村建立农机化生产科技示范园区,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三)建设用地布局优化调整1、优化全县总体空间结构青阳县着力建设绿色协调发展先行区,产城融合建设示范区,机电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健康修身产业承载区。坚持“城镇化带动”和“产城协同”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功能区划,合理引导要素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互补、层次分明、协同发展的空间发展布局。2、完善基础设施用地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加快实施干线公路及县
22、际、市际公路升级和县乡公路改造工程。依托青通河全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推进港口航运体系建设,提高县城和重要集镇的防洪能力。继续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提升改造,开展小型水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建设,改善城乡水生态、水环境。完善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与改造。实施“宽带青阳”工程,加快下一代互联网、第四代移动通信、公共无线网络、广播电视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高速公路、国道、水运航道为骨架,以港口、高速和一般干线等项目建设为依托,以乡村公路为补充,构建与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相协调、城乡发展相适应、“高效、安全、便捷”的一体化交通运输网络。推进
23、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318国道二期、S358省道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新建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县城供水设施,实施水厂迁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保障城区正常供水。加快推进城区加油站、燃气管网建设;完善新区开发、旧区改造的道路燃气管道及配套建设。建设一批绿廊、角园、游园、公园等项目。突出海绵城市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做好以污水、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严格实行达标排放。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深化水利建管体制改革,加快防洪、除涝、节水灌溉等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加强沿青通河综合整治,实施河道防洪排涝、堤坝除险加固、河道整治等防洪工程。推进能源基础
24、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选择在废弃土地、荒山荒坡、农业大棚、鱼塘湖泊等适宜地区建设一批并网光伏电站;鼓励社会各类主体投资建设光伏电站,引进好亚能源,阳光能源等项目落户我县;实施光伏扶贫项目。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加快4G、光纤宽带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政府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商务楼宇等场所的光纤宽带接入。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实施数字村镇建设工程,加快农村宽带网络、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无线宽带专网等项目建设。3、着力园区优化发展实施县经济开发区“东进南扩”工程,加快路网、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盘活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探索创新融资方式,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
25、置。引导机电装备制造首位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打造“百亿”产业园区。优化乡镇工业布局,促进集群化、专业化发展。加快青阳经济开发区建设加快县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推进园区内及周边住宿、医疗、餐饮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园区科技型、创新型品牌,奋力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4、着力美好乡村建设按照点线结合、逐步延伸、全面覆盖的思路,每年统筹推进15个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建设,重点实施“规划引领、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土地整治、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社会保障、平安和谐、基层组织建设”九大工程。持续高标准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加快“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打造
26、一批环境优美、特色发展的美丽乡村。到2020年,力争全县80%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四)重点建设项目调整情况1、交通运输用地完善县域交通路网,重点推进G318南陵界至青阳段改建工程(二期)、S358青石路建设项目、S468桃花潭朱备(青阳段)道路改建工程、S219大通青阳陵阳、G330省道(铜陵青阳黄山)、S228梅龙五溪九华山、S461丁桥至西湖、S463丁桥至何湾、S225石门高至六都道路改建工程、合肥-屯溪等道路建设。2、水利工程建设加快青通河朱备段治理项目、青阳河东河段治理项目、青通河航道治理工程、七星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官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牛冲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花塘水库除险
27、加固工程、龙井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平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厂等水利工程项目建设。3、能源工程建设通过加油站、国网青阳县供电公司运维检修中心建设、风力发电项目、光伏发电、35KV变电站等多方位提升能源工程建设。4、旅游建设通过青阳县九华山东北部旅游资源整体开发项目、青阳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灵秀山水画廊项目(朱备-陵阳)、国家登山健身步道项目、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牵头,全面发挥我县旅游文化产业的传统优势,打造旅游城市、生态城市。(五)其他用地布局调整优化情况规划调整前,全县划定有条件建设区4119.23公顷;规划调整后,划定有条件建设区6445.66公顷,较调整前增加2326.
28、43公顷。规划调整前全县划定禁止建设区8470.00公顷;规划调整后划定禁止建设区1587.98公顷,较调整前减少6882.02公顷。坚持“绿色和谐”发展战略,推进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集约利用及生态旅游建设,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构筑生态文明风尚,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县。1、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推进青通河等河流两岸以及县道、省道、国道、高速公路等道路两旁的生态廊道和农田林网防护体系建设。建设一批森林村庄、森林城镇,争创省园林县城。2、全面治理环境污染以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监管废气、危险废物等污染物的总量减
29、排、污染防治。加大重点河段沿线的污染防治力度,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加快重点乡镇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推进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划定水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实施消灭黑水沟等农村清洁工程,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加强土地污染治理。3、推进资源节约利用以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目标,逐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着重改造燃煤小锅炉等项目,抓好工业、建筑等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大不锈钢等高能耗企业改造力度,降低资源消耗强度。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
30、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等固废循环利用项目,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5、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实施生态文明考评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构筑生态文明风尚,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六、三线划定情况(一
31、)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1、划定原则坚持依法依规、规范划定。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有关规定,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确定的目标任务,以已有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成果、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为基础,结合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综合利用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和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严格按照基本农田布局调整的有关规定,规范有序开展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协同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规划调整完善,两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充分协调。城市(镇)周边和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要充分衔接,划定成果要全部纳入地方各级规划调整方案,同步完成方案编制。结合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生态红线划定
32、等工作,与相关部门充分衔接,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成果科学合理。坚持保护优先、优化布局。按照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应保尽保、量质并重的要求,优先确定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把城市周边“围住”、把公路沿线“包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先保留规划基本农田中的高等级耕地、集中连片耕地。杜绝基本农田“保远不保近、保劣不保优”等问题,严禁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之机擅自调整基本农田布局。坚持优进劣出、提升质量。优先保留原有基本农田中的高等级耕地,集中连片耕地;落实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重点地区、重点部位优先保护类和安全利用类耕地优先调入;将受重度污染的严格控制类耕地及其他质量低下耕地按照质量由低到高的顺
33、序依次调出,提升耕地质量,保证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划定后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应高于划定前的平均质量等级,基本农田中水田水浇地比重有所提升,坡耕地比重有所下降,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有所提高。确保划定的基本农田的数量充足、土壤肥沃、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坚持特殊保护、管住管好。加强和完善对永久基本农田管控性、建设性和激励约束性保护政策,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强化全面监测监管。建立健全“划、建、管、护”长效机制。2、划定依据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政策规定: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10号文件)。标准规范:基
34、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1032-2011)、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调整试行稿)等。相关资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已有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城市(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土地变更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调查与评价等成果资料。3、划定范围及面积全县永久基本保护红线范围内面积21440.08公顷,全部为耕地,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局,除个别乡镇外保护率均超过90%。4、质量情况青阳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内基本农田全部为耕地。基本农田中,无零星分散、规模过小、不宜耕作、质量较差的耕地,也无需生态退耕、严重损毁无法复垦的耕地,划定后的基本农田质量较现行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质量有所
35、提高。(二)城市开发边界1、划定原则(1)以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城市扩展边界由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共同形成,其中只有在不突破控制指标和特定条件的前提下有条件建设区才可作为建设用地利用。(2)避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立足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控制开发强度,明确需要永久保护的空间。(3)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进紧凑布局、组团式发展、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利用,减少对土地的占用,提高用地效益和效率。(4)优化空间结构布局。统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明确区域空间发展格局。2、划定依据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青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
36、10-2030年)青阳县全域基本农田划定方案青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3、划定范围及面积根据划定结果,青阳县城市开发边界所包含的区域主要为蓉城镇,部分涉及杨田镇。全县城市开发边界内总面积4316.96公顷,其中农用地2453.44公顷,建设用地1739.35公顷,未利用地124.17公顷。4、与相关规划衔接情况(1)与青阳县城市规划衔接情况青阳县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在城镇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上与青阳县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落实了城市规划确定的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2)与开发区规划协调情况根据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工作成果,将除开发园区内具有生态功能、不可建设的山体、水面等不宜建设
37、空间之外,其他区域全部划入城市开发边界内。(3)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协调情况在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中已将城市开发边界内的集中连片基本农田全部划出。(4)与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衔接情况城市开发边界以允许建设区为基础,县城城区及各乡镇集镇范围内集中连片的允许建设区均纳入边界。5、与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衔接情况城市开发边界以允许建设区为基础,县城城区及各乡镇集镇范围内集中连片的允许建设区均纳入边界。(三)生态保护红线1、划定原则(1)强制性原则据环境保护法规定,应在事关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以及其他重要的生态区域内,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保护。(2)合理性原则。生态
38、保护红线划定应在科学评估识别关键区域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与管理可行性,合理确定生态保护红线方案。(3)协调性原则。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应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城乡规划等相协调,共同形成合力,增强生态保护效果。(4)可行性原则。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前监管能力相适应,预留适当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空间,切合实际确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规模并落到实地。2、划定依据生态红线划定依据为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各类禁止开发区。3、划定类型及级别青阳县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为安徽青阳盘台省级自然保护区、九华山风景名胜区(部分)、九华山国家
39、森林公园(部分)、安徽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部分)。4、划定范围及面积九华山风景区(部分)位于朱备镇西部、陵阳镇西部,少量位于蓉城镇南部、安徽青阳盘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杨田镇,总面积2086.71公顷。七、规划调整完善方案可行性分析(一)规划调整完善对规划目标影响分析通过规划调整完善,有效落实上级下达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同时,将建设用地总规模、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上级下达控制指标之内。通过调整完善有效的满足“十三五”期间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同时也满足各类开发园区的用地需求。通过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划定,既能够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也能够促进各类实施农业发展,增
40、加农民收入。(二)规划调整完善对土地利用布局变化影响分析1、耕地、基本农田布局变化情况分析按照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应保尽保、量质并重的要求,青阳县优先确定了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把城镇周边“围住”、把公路沿线“包住”,优先保留了规划基本农田中的高等级耕地、集中连片耕地。落实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重点地区、重点部位优先保护类和安全利用类耕地调入基本农田,将受重度污染的严格控制类耕地及其他质量低下耕地按照质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调出,提升耕地质量,保证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划定后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略高于划定前的平均质量等级,基本农田中水田比重有所提升,坡耕地比重有所下降,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有所提
41、高,划定后的基本农田的数量充足、土壤肥沃、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良好。既保证了全县耕地保护的目标,又提高了全县耕地及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效益。2、建设用地布局变化分析本次调整完善建设用地布局以“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城市总体建设用地布局未依据,对各部门规划进行及时的修改、调整和修编。根据青阳“十三五”规划项目库,对全县建设用地进行合理布局,有效的结合了发改委、交通、水利、规划、环保、安监部门及相关其他部门的规划成果,更加切合青阳县“十三五”期间建设发展的规划,提高了全县建设用地布局衔接度。(三)规划调整完善环境影响分析1、规划调整完善对土地生态环境影响通过全县规划调整完善和环保部门综合划定的生态保护
42、区相结合,本次调整完善全县加强了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提升保护了层级,加大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资源保育,增强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青阳县共划定生态保护区面积2086.71公顷,全县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制度,推进分类分区管控。对于承担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生态环境高度敏感的区域,坚持保护优先,加强生态建设,稳定和扩大森林、湿地等生态空间,调整区域发展方式和开发强度;实施林业提质增效行动和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加强新造林、中幼龄林抚育管理;继续开展湿地生态修复与管理能力建设,加强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建设,完善湿地保护体系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河(湖)岸带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湿地植被恢复、人工湿地减污等措施,开展重要湿地生态恢复与综合治理。在以提供粮食为主的区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京海淀区北京一零一中学2025年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存瑞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金山学校2025届高考考前提分英语仿真卷含解析
- 2025届贵州省铜仁市一中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5建筑项目廉政合同
- 2025年远程医疗服务助力分级诊疗的智能医疗技术应用报告
- 2025射频识别(RFID)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下的生产设备远程控制与诊断创新报告
- 2025工程中介居间合同
- 2025域名交易注意事项与合同撰写指南
- 2025合法民间借贷合同模板
- 第18课《井冈翠竹》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指导手册
- 第七章-生物医学工程的伦理问题
- MOOC 中医与辨证-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大学课件】色彩构成
- 智能健身镜行业分析及案例
- 大型场馆TD-LTE覆盖优化指导意见
- 中联HIS系统挂号收费 操 作 说 明
- HIT(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课件
- 焊接件检验合格率统计表
-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