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国当代建筑史新蓝图_第1页
打开我国当代建筑史新蓝图_第2页
打开我国当代建筑史新蓝图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打开我国当代建筑史新蓝图2008年8月8日晚,在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绚丽的焰火中,将上演一场举世瞩目的盛大狂欢。无疑,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鸟巢”内的开幕式狂欢,同时也是北京当代建筑的盛大庆典。 培养中国自己的建筑师队伍 近年来一系列重要建筑的落成,使北京建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外国建筑师为北京提供了具有学术意义的建筑设计方案,吸引了国人乃至全世界的目光。库哈斯设计的CCTV新楼,就是一个重要的方案,该方案将行政管理和新闻、广播、演播室和节目制作即电视制作的全过程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电视传媒之城。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鸟巢”,以纯粹的建筑语言构筑了新的体育建筑

2、形象。此外,福斯特设计的北京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院美术馆等,也都是世界一流建筑师为北京提供的颇具创造性的作品。它们陆续建成,为北京增添了在世界当代建筑史上有影响的新建筑,使城市呈现更多的活力,并忠实地记录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下文明。 外国建筑师进入中国建筑市场,这是大家很关注的事件。因为这牵扯到中国城市面貌的改变,对中国建筑师来说又有个竞争的问题。进入21世纪之后,北京重大项目招标中,大都是外国建筑师中标。我想这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外国建筑师和我们中国的老一代建筑师和新一代建筑师相比,他们有更丰富的国际经验,特别是超大型建筑的设计经验,他们的介入对整个中国的城市和建筑发

3、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中标的外国建筑师有不少是普利茨克建筑奖(PritzkerArchitecturePrize)得主。1979年设立的普利茨克建筑奖是国际建筑界的权威奖项,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我个人则认为普利茨克建筑奖比诺贝尔奖更具当代性。诚然,我们没有必要对普利茨克建筑奖盲目崇拜,但这批建筑师代表了世界建筑的当代潮流,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方面,中国的建筑师为什么在国际重大竞赛中纷纷落榜?这又需要我们深思。我们最好不要以狭隘民族主义的眼光来看。中国老一辈建筑师为解决中国城市和乡村量大面广的建筑问题,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必将为历史所铭记。但正像你不能指望中国足球队在北京奥运会

4、上夺取金牌一样,对中国建筑师同样也不能要求过高。 有很多国际上著名的建筑师来北京搞设计,应该说是北京的一种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当然,我们并不是提倡把北京所有的大建筑都交给外国建筑大师去设计。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有一定的引导责任。比如说办奥运,我们很多工程还是会请外国建筑师来做,要达到国际水准;但在重大项目的建设中,也应当注重培养中国自己的建筑师队伍。 新旧共存的出路在哪里? 有的人可能会担心外国建筑师的作品破坏了北京的古都风貌,对此还是不要急于下结论,先反思一下历史。 1950年2月,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规划专家陈占祥先生合写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他们建议“早日决定首

5、都行政中心区所在地,并请考虑按实际的要求,和在发展上有利条件,展拓旧城与西郊新市区之间地区建立新中心,并配合目前财政状况逐步建造”。 保存旧城,另建新区,梁陈二公对发展北京建设做了详细规划。可惜当年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致使北京市新旧建筑混杂,城市建设陷入两难境地。这是当年有关领导缺乏远见留下的历史遗憾。 而在1963年,有关单位还做了故宫的改建规划方案,该设计方案要把故宫全部拆光、推平,重新盖大楼,今天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当时却确有其事。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北京的大部分城墙都被拆除了,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悲剧。这一时期的历次政治运动,不仅摧毁了这些历史建筑,也摧毁了我们的精神,但

6、精神还是可以重建的,城墙拆了就永远不能恢复,再复原就只能是制造假古董了。20世纪80年代中叶,北京市提出要“保护古都风貌”。到了1993年,北京市有关领导又提出“夺回古都风貌”的口号,措施却是幼稚可笑的,就是给大型新建筑加上大屋顶、小亭子和垂花门。如果说前些年北京的建设存在问题的话,那么最严重的问题是北京城里有价值的古建筑拆得太多,又盖了两类很糟糕的建筑复古建筑和平庸的现代建筑。这才是北京建筑问题的最突出之处。 这20年国家发展很快,整个城市有了很大改观,当我们被全新的东西包围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漂浮,缺乏安全感。因为现在的城市经过迅速的拆除和建设,我们会发现自己关于城市的记忆大面积丧失了。比如

7、望京就是一个让人恐怖的地方,那么大片的建筑,多少年了,我去那里,永远都会迷路。所以我觉得就当前城市发展而言,新和旧的矛盾恐怕最为突出。一个城市的新旧交替、共存或者平衡的出路在哪里?我倒觉得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简单到了极点。可以组织一批真正的专家划定城市的历史保护区,历史建筑坚决保护,不允许拆除,新的区域和新建筑就大胆发展。重要的不是技术问题,不是说某个城市具体应该保留多少古建筑,关键是我们全民需要有一种观念,一种面对历史的态度。比如北京的很多四合院,我们没有把它当成历史建筑,而是当成“危房”,一旦视为危房,那就只有拆除了。所以说,观念的转变很重要。 北京这个城市,有古典时代的建筑,也有革命时代的建筑,还有现代、后现代建筑。古城中,在革命时代的广场周围,在改革时代的现代建筑旁边,又增添了一批更新的建筑,经典的建筑风格被解构,北京城的矛盾性凸现了出来,同时也显示出丰富性。空间在历史与现实的叠架中变得更为复杂,不同时空状态下各种建筑思潮互相碰撞,也是中国当代文化状态的真实写照。以“文化古都”闻名于世的北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远逝的风景成为无奈的回忆。德国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