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水文化漫谈_第1页
济源水文化漫谈_第2页
济源水文化漫谈_第3页
济源水文化漫谈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济源水文化漫谈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处太行、王屋山。在远古的洪荒年 代,淮南子览冥训曾这样记载:“往古之时火爁炎而不灭, 水浩洋而不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 以济冀州”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济源境 内虽有黄河、济水、蟒河、沁河四大河流,却也有时旱时涝的时候。 但是,无论旱与涝,济源的水文化,都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说到旱,唐代大文豪、散文家、诗人韩愈游览济源后,曾赋峡 石西泉,诗曰:“居然鳞介不能容,石眼环环水一钟。闻说旱时求得 雨,只疑科斗是蛟龙。 ”说到涝,地处蟒河中游的荆王村,有一通清 咸丰三年( 1853年)的石碑,记述的是清道光二十八

2、年( 1848年) 本村遭受水灾的情形, 并呼吁人们居安思危, 防患于未然。 此碑铭曰: “此地当浝水(即今蟒河)之冲,其西北一曲尤急。每夏日雨甚,波 涛汹涌,骇人心目,赖石堤巩固幸免崩决,然濒于殆者数矣。道光二 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水暴发,人习以为常,未之备。入夜雷雨交作, 水大至延堤而上,村中妇女老幼戚戚然不知所之。但闻水声扬沸,墙 倾屋陷,以及人语呼号,惊心动魄,莫可名状。天明水退,计点房屋 淹塌一百七十余间,甚有压杀其中者。灾民无贫无富,家积扫地一空, 居处衣食等付之无(读音 m6。关于蟒河,老人们还常常讲起“悬 剑镇蟒”的故事。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有一条巨蟒修炼成仙后升天成 了蟒神,后

3、来蟒神触犯了天规,又被逐出天宫,发配人间,就变成了 蟒河。因它性情暴躁, 越是汛期越要兴风作浪, 古人就取“蟒不过剑” 之意,在济源城东门外的石拱桥下,高悬一把长长的青铜剑,剑柄砌 于桥拱石缝之中,劍锋直刺河心,来制止蟒河的暴涨。其实, “悬剑 镇蟒”之举,只不过是古代劳动人民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蟒河依然 我行我素。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综合治理,才使蟒河变 害为利,造福人民。 济源水文化源远流长。 回望历史, 真正把济源山水描写得豪迈而 荡气回肠的诗篇,当数唐代诗人李白的上阳台帖 ,诗曰:“山高水 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 ”李白是一位站在九天之上看 人间,昂首天外观宇宙,

4、能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的诗人。全诗虽然 只有 16 个字,读之却使人既能感受到王屋山高耸挺拔之势,源远流 长之水象,又能感受到群山万象不可胜数、无法穷尽之意境。可谓诗 人极尽张扬之神笔。李白的上阳台帖 ,不仅诗写得好,而且还是 目前发现的李白唯一存世手迹。 其书法苍劲雄伟中可见挺秀, 一如诗 人豪放、俊逸之诗风。卷前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标题,卷之前后还有 元人张晏、明人项元汴、清人梁清标及乾隆、嘉庆皇帝鉴藏印记。而 古代描写济源山水的众多诗人中,白居易的诗最为直白。他写的游 坊口悬泉偶题石上,就像民歌,读来朗朗上口, 诗曰:“济源山水好, 老尹知之久。常日听人言,今秋入吾手。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

5、走。 危蹬上悬泉,澄湾转坊口。虚明见深底,净绿无纤垢。仙棹浪悠扬, 尘缨风斗薮”诗中写沁水,蜿蜒如蛇,清明如镜,轻舟荡漾,景 色如画。其实, 真正把济源山水融入和浓缩画中的,是被誉为北方山 水画派的鼻祖、 唐末至五代初年的一代大师荆浩。 他的唯一存世作品 匡庐图,全景式生动地表现了济源山水的雄奇、壮美和幽深的气 象。画面整体气势雄伟夺目,局部刻画甚为精到。画中山挺拔、峥嵘 崔嵬且不待言,仅就画中之水,远看山间飞瀑如练,飘逸而落;近观 一泓涧水,一叶扁舟,船夫撑篙正欲靠岸,好一派烟雨苍茫景色!元 代诗人韩屿为此题诗曰: “翠微深处著轩楹,绝磴悬崖瀑布明。 ”匡 庐图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济源已故

6、作家北岸先生在生前曾说: “黄河流水诗千首,济水千 里诗百篇。”黄河流经济源南部,是济源与洛阳的行政区划分界线。 黄河文化,丰富多彩。且不说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即使在黄 河流经济源境内这一段, 船工的号子歌谣和历代文人骚客的佳作就不 可胜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篇关雎中所描写的“关 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发生在周代济源 境内黄河西滩岛上的一个爱情故事。 西滩岛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首情 谣恋歌的发祥地。 西滩在古代就曾是古人的游览胜地。 唐代诗人温庭 筠有河中陪帅游亭诗曰: “倚阑愁立独徘徊,欲赋惭非宋玉才。 满座山光摇剑戟,绕城波色动楼台。鸟飞天外斜阳尽,人过桥边

7、倒影 来。添得五湖多少恨,柳花飘荡似寒梅。 ”曾在王屋山学道的唐代诗 人李商隐,也有奉同诸公题河中任中丞新创河亭四韵之作诗云: “万里谁能访十洲,新亭云构压中流。河鲛纵玩难为室,海蜃遥惊耻 化楼。左右名山穷远目,东西大道锁轻舟。独留巧思传千古,长与蒲 津作胜游。”诗中的意境非常之美,不仅有楼台亭阁,而且有鸟语花 香。古代天下河流有“四渎” ,数济水最微。唐代诗人白居易甚至说 它“盈科不足尺,岸柳难通舟” ,那它为什么又能与长江、黄河、淮 河并称“四渎” 而受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的顶礼膜拜呢?甚至,就 连唐太宗李世民对此也大惑不解。他曾问手下大臣许敬宗: “天下洪 流巨谷,不载祀典,济甚细而在四

8、渎,何也?”许敬宗解释说: “渎 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 尊也。”唐太宗闻之,对济水十分欣赏,曰: “善。”一个“善”字, 让我们看到了济水不仅是一条神化了的河流, 更是一条人格化了的河 流。于是乎,自唐而清,历代帝王对济水封祀有加:唐玄宗封济渎为 “清源公”,后又将济水加封为“清源王” ;宋徽宗封济水为“清源忠 护王”;元仁宗则封济水为“清源善济王” ;明朝的朱元璋把济渎更加 神化,封为“北渎大济之神” ;清袭明制,雍正皇帝似乎对前朝皇帝 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有些不服气, 又将济渎改封为“北渎永惠大济之神” ; 康熙和乾隆皇帝还为济渎庙亲书匾额“沇济灵源” “流清普惠”。皇家 对济水的崇拜, 也影响着历代文人对济水情有独钟。 白居易虽然视济 水为细水微流,但他临水思量之后,却发出了“自古称一字,高洁与 谁求?唯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的赞叹。唐达奚珣对于济水的赞美 则更加旗帜鲜明, 他在游济渎记一文中说济水“不以险阻断其势, 不以清浊汩其流,终能独运长波,滔滔入海,沉潜刚克,斯君子之量 欤”。宋代诗人文彦博亦有题济渎诗曰: “导沇灵源祀典尊,湛然 凝碧浸云根。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 ”诗人赞美的同样 是济水的高洁情怀。到了清代,仍有不忘济水的诗人,如孙灏,其诗 济水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