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艺学第三章烃类热裂解_第1页
化学工艺学第三章烃类热裂解_第2页
化学工艺学第三章烃类热裂解_第3页
化学工艺学第三章烃类热裂解_第4页
化学工艺学第三章烃类热裂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石油炼制工业石油炼制工业 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 l石油化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 有机原料、三大合成材料有机原料、三大合成材料 l有机精细化工有机精细化工 l食品工业食品工业 l油脂工业油脂工业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石油炼制石油炼制 l石油化工石油化工 烃类裂解烃类裂解 C4馏分馏分 芳烃芳烃 常减压精馏常减压精馏 催化裂化催化裂化 催化加氢催化加氢 催化重整催化重整 原油加工得到各原油加工得到各 种油品的过程种油品的过程 利用石油生产有利用石油生产有 机化工原料产品机化工原料产品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

2、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石油二次加工过程,石油化工的基础石油二次加工过程,石油化工的基础 不用催化剂,将烃类加热到不用催化剂,将烃类加热到750-900 发生热裂解发生热裂解 l原料:原料: 石油系烃类原料(天然气、炼厂气、石油系烃类原料(天然气、炼厂气、 轻油、柴油、重油等)轻油、柴油、重油等) 低分子烷烃(乙烷、丙烷)低分子烷烃(乙烷、丙烷) l主要产品:主要产品: 三烯三烯 (乙烯、丙烯、丁二烯)(乙烯、丙烯、丁二烯) 三苯三苯 (苯、甲苯、二甲苯)(苯、甲苯、二甲苯)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世界石化工业最重要的基础原料之一世界石化工业最重要的基础原料之一 75%的石油化工产品由

3、乙烯生产的石油化工产品由乙烯生产 l2003年底,世界乙烯生产能力达到年底,世界乙烯生产能力达到110.8Mt l2003年底,我国乙烯生产能力达到年底,我国乙烯生产能力达到5.65Mt,居,居 世界第三位世界第三位 l单裂解炉生产能力由单裂解炉生产能力由20kt/a发展到发展到100-120kt/a, 最大达最大达210kt/a l中东、亚洲是新建、扩建裂解装置的重点地域中东、亚洲是新建、扩建裂解装置的重点地域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裂解裂解 汽油汽油 热裂解热裂解 预分馏(急冷) 预分馏(急冷) 原原 料料 净化(脱酸、脱水、脱炔净化(脱酸、脱水、脱炔) 分离分离 精馏分离系统精馏分离系统

4、 深冷深冷 压缩制冷系统压缩制冷系统 三烯三烯 分离部分分离部分 反应部分反应部分 芳烃芳烃 裂解气裂解气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化学反应化学反应 : 反应规律、反应机理、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反应规律、反应机理、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 l工艺参数和操作指标:工艺参数和操作指标: 原料性质及评价、裂解温度、烃分压、停留原料性质及评价、裂解温度、烃分压、停留 时间、裂解深度时间、裂解深度 l工艺过程:工艺过程: 管式裂解炉管式裂解炉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3.1.1 烃类裂解反应规律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脱氢反应脱氢反应 : CnH2n+2 CnH2n+H2 (CH键断裂键断裂 ) 断链反应断链反应

5、 : CnH2n+2 CmH2m+ CkH2k+2 m k=n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相同烷烃断链比脱氢容易相同烷烃断链比脱氢容易 l碳链越长越易裂解碳链越长越易裂解 l断链是不可逆过程,脱氢是可逆过程断链是不可逆过程,脱氢是可逆过程 l在分子两端断链的优势大在分子两端断链的优势大 l乙烷不发生断链反应,只发生脱氢反应生成乙烷不发生断链反应,只发生脱氢反应生成 乙烯,甲烷在一般裂解温度下不发生变化乙烯,甲烷在一般裂解温度下不发生变化 主要产物:主要产物: 氢、甲烷、乙烯、丙烯氢、甲烷、乙烯、丙烯 特点特点: 生产乙烯、丙烯的理想原料生产乙烯、丙烯的理想原料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比正构烷烃

6、容易裂解或脱氢比正构烷烃容易裂解或脱氢 l脱氢能力与分子结构有关,难脱氢能力与分子结构有关,难 易顺序为叔氢仲氢伯氢易顺序为叔氢仲氢伯氢 l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异构烷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异构烷 烃与正构烷烃裂解所得乙烯和烃与正构烷烃裂解所得乙烯和 丙烯收率的差异减小丙烯收率的差异减小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主要产物:主要产物:氢、甲烷、乙烯、丙烯、氢、甲烷、乙烯、丙烯、C4烯烃烯烃 特点特点: 异构烷烃裂解所得乙烯、丙烯收率远较正异构烷烃裂解所得乙烯、丙烯收率远较正 构烷裂解所得收率低,而氢、甲烷、构烷裂解所得收率低,而氢、甲烷、C4及及 C4以上烯烃收率较高以上烯烃收率较高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

7、艺学 l断链反应断链反应 在在位生成位生成烯烃烯烃 无无位难裂解位难裂解 l脱氢反应脱氢反应 生成生成二烯烃二烯烃和和炔烃炔烃 l岐化反应岐化反应 生成不同烃分子(生成不同烃分子(烷烃、烯烷烃、烯 烃、炔烃烃、炔烃) l双烯合成反应双烯合成反应 二烯烃与烯烃生成二烯烃与烯烃生成环烯烃环烯烃, 再脱氢生成再脱氢生成芳烃芳烃 l芳构化反应芳构化反应 C6以上烯烃脱氢生成以上烯烃脱氢生成芳烃芳烃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主要产物:主要产物:乙烯、丙烯、丁二烯;环烯烃乙烯、丙烯、丁二烯;环烯烃 特点:特点: l烯烃在反应中生成烯烃在反应中生成 l小分子烯烃的裂解是不希望发生的,需小分子烯烃的裂解是不希望

8、发生的,需 要控制要控制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裂解反应包括裂解反应包括: l 断链开环反应断链开环反应 l 脱氢反应脱氢反应 l 侧链断裂侧链断裂 l 开环脱氢开环脱氢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主要产物:主要产物: 单环烷烃生成单环烷烃生成 乙烯、丁二烯、单环芳烃乙烯、丁二烯、单环芳烃 多环烷烃生成多环烷烃生成 C4以上烯烃、单环芳烃以上烯烃、单环芳烃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侧链烷基断裂比开环容易侧链烷基断裂比开环容易 l脱氢生成芳烃优于开环生成烯烃脱氢生成芳烃优于开环生成烯烃 l五环比六环烷烃难裂解五环比六环烷烃难裂解 l比链烷烃更易于生成焦油,产生结焦比链烷烃更易于生成焦油,产生结焦 化

9、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v烷基芳烃的侧链脱烷基反应或断键反应烷基芳烃的侧链脱烷基反应或断键反应 v环烷基芳烃的脱氢和异构脱氢反应环烷基芳烃的脱氢和异构脱氢反应 v芳烃缩合反应芳烃缩合反应 v产物:产物:多环芳烃,结焦多环芳烃,结焦 v特点:特点:不宜做裂解原料不宜做裂解原料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Ar-CkH2k+1+CmH2m ArH+CnH2n Ar-CnH2n+1 Ar-CnH2n+1 H R1 R2 R3 R4H H+ + Ar-CnH2n-1+H2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 + + + R 3 1 R 4 HR R 2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各种烃在高温下不稳定各种烃在高温下不稳定 l

10、900-1000以上经过炔烃中间阶段而生碳;以上经过炔烃中间阶段而生碳; 500-900经过芳烃中间阶段而结焦。经过芳烃中间阶段而结焦。 l生碳结焦是典型的连串反应生碳结焦是典型的连串反应 l单环或少环芳烃单环或少环芳烃多环芳烃多环芳烃稠环芳烃稠环芳烃 液体焦油液体焦油固体沥青质固体沥青质焦炭焦炭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形成过程不同形成过程不同:烯烃经过炔烃中间阶段烯烃经过炔烃中间阶段 而生碳;经过芳烃中间阶段而结焦而生碳;经过芳烃中间阶段而结焦 氢含量不同氢含量不同:碳几乎不含氢,焦含有微碳几乎不含氢,焦含有微 量氢(量氢(0.1-0.3)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正构烷烃正构烷烃在各族烃中最

11、利于乙烯、丙烯的生成。在各族烃中最利于乙烯、丙烯的生成。 大分子烯烃大分子烯烃裂解为乙烯和丙烯裂解为乙烯和丙烯 环烷烃环烷烃生成芳烃的反应优于生成单烯烃的反应。生成芳烃的反应优于生成单烯烃的反应。 无烷基的芳烃无烷基的芳烃基本上不易裂解为烯烃,基本上不易裂解为烯烃,有烷基的有烷基的 芳烃芳烃,主要是烷基发生断碳键和脱氢反应,有结,主要是烷基发生断碳键和脱氢反应,有结 焦的倾向焦的倾向 正烷烃正烷烃异烷烃异烷烃环烷烃(六碳环环烷烃(六碳环五碳环)五碳环)芳烃芳烃 3.1.2 烃类裂解的反应机理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链引发反应链引发反应是自由基的产生过程是自由基的产生过程 l链增长反应链增长反

12、应是自由基的转变过程是自由基的转变过程 l链终止链终止是自由基消亡生成分子的过程是自由基消亡生成分子的过程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链引发链引发 断裂断裂C-C键键产生一对自由基产生一对自由基 活化能高活化能高 l链增长链增长 自由基夺氢自由基夺氢 自由基分解自由基分解,活化能不大活化能不大 被夺走氢的容易顺序:被夺走氢的容易顺序:伯氢伯氢仲氢仲氢叔氢叔氢 自由基分解反应是自由基分解反应是生成烯烃生成烯烃的反应的反应 l链终止链终止 两个自由基形成稳定分子的过程两个自由基形成稳定分子的过程 活化能一般较低活化能一般较低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自由基分解为碳原子数较少的烯烃自由基分解为碳原子数

13、较少的烯烃 的反应活化能较小的反应活化能较小 l自由基中带有未配对电子的碳原子,自由基中带有未配对电子的碳原子, 若所连的氢较少,就主要分解为氢若所连的氢较少,就主要分解为氢 自由基合同碳原子数的烯烃分子自由基合同碳原子数的烯烃分子 l链增长反应中生成的自由基碳原子链增长反应中生成的自由基碳原子 数大于数大于3,还可继续发生分解反应,还可继续发生分解反应 l自由基分解反应直到生成氢自由基、自由基分解反应直到生成氢自由基、 甲基自由基为止甲基自由基为止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链引发链引发: 链增长:链增长: 得到两个自由基得到两个自由基 和和 ,通过两个途径进行链,通过两个途径进行链 的传递的传

14、递 83H C 3 HC H 正丙基自由基正丙基自由基 352 HCHC 52H C HHC 42 途径途径A: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生成的异丙基自由基进一步分解为丙烯生成的异丙基自由基进一步分解为丙烯 分子和氢自由基分子和氢自由基 反应结果是:反应结果是: 73H C n 途径途径B: 生成的正丙基自由基进一步分解为乙烯分子和自由基:生成的正丙基自由基进一步分解为乙烯分子和自由基: 342 HCHC 反应结果是:反应结果是: 83H C 442 CHHC 83H C 242 HHC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计算计算800丙烷裂解的产物比例丙烷裂解的产物比例: 4 .3 6 7 .12 16

15、)( )( 仲氢原子反应相对速度丙烷中仲氢原子数 伯氢原子反应相对速度丙烷中伯氢原子数 生成丙烯裂解丙烷按途径 生成乙烯裂解丙烷按途径 B A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一次反应是指原料烃在裂解过程一次反应是指原料烃在裂解过程 中首先发生的原料烃的裂解反应中首先发生的原料烃的裂解反应 生成目的产物乙烯、丙烯的反应生成目的产物乙烯、丙烯的反应 属于一次反应促使其充分进行属于一次反应促使其充分进行 l二次反应则是指一次反应产物继二次反应则是指一次反应产物继 续发生的后继反应续发生的后继反应 乙烯、丙烯消失,生成分子量较乙烯、丙烯消失,生成分子量较 大的液体产物以至结焦生炭的反大的液体产物以至结焦生炭

16、的反 应千方百计抑制其进行应千方百计抑制其进行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一次反应一次反应 原料烃的原料烃的脱氢和断链脱氢和断链反应反应 经一次反应,经一次反应, 生成氢、甲烷和低分子烯烃生成氢、甲烷和低分子烯烃 l二次反应二次反应 烯烃在裂解条件下继续反应,最终生成焦或炭烯烃在裂解条件下继续反应,最终生成焦或炭 烯烃裂解成较小分子烯烃烯烃裂解成较小分子烯烃 烯烃加氢生成饱和烷烃烯烃加氢生成饱和烷烃 烃裂解生成炭烃裂解生成炭 烯烃聚合、环化、缩合和生焦反应烯烃聚合、环化、缩合和生焦反应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3.1.3 裂解反应的热力学 和动力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基尔霍夫公式:基尔霍夫公式

17、: 原料产物 )( fftpt HHHQ)( 2 1 21 t t ptt dtCHH 原料产物 )()( ppP CCC 裂解反应的热效应裂解反应的热效应 强吸热强吸热过程过程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根据裂解反应器的实际进出口根据裂解反应器的实际进出口 温度计算反应器的热负荷温度计算反应器的热负荷 l常用常用氢含量氢含量或或摩尔质量与生成摩尔质量与生成 热的关系热的关系估算生成热,计算裂估算生成热,计算裂 解反应的热效应(计算公式解反应的热效应(计算公式P95)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裂解反应系统的化学平衡裂解反应系统的化学平衡 乙烷裂解过程主要由以下四个反应组成乙烷裂解过程主要由以下四个

18、反应组成: 242 K 62 HHCHC p1 442 K 62 CHHC 2 1 HC p1a 222 K 42 HHCHC p2 2 K 22 H2CHC p3 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常数Kp 可由标准生成自由可由标准生成自由 焓焓 G0计算,也可计算,也可 由反应的自由焓由反应的自由焓 函数计算函数计算(p9697)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如使裂解反应进行到平衡,所得如使裂解反应进行到平衡,所得 烯烃很少,最后生成大量的氢和碳。烯烃很少,最后生成大量的氢和碳。 必须采用必须采用 尽可能短的停留时间,以获得尽可能尽可能短的停留时间,以获得尽可能 多的烯烃。多的烯烃。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

19、Kp1、Kp1a远大于乙烯消失反应的平衡常数远大于乙烯消失反应的平衡常数Kp2 l随着温度的升高,各平衡常数均增加,而随着温度的升高,各平衡常数均增加,而Kp1、 Kp1a与与Kp2的差距更大。的差距更大。 lKp3虽然远高于虽然远高于Kp1、Kp1a,但其值随温度的升,但其值随温度的升 高而减小。高而减小。 提高裂解温度对生成烯烃是有利的提高裂解温度对生成烯烃是有利的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烃类裂解时的主反应可按一级反应处理烃类裂解时的主反应可按一级反应处理 l设设 C=C0(1-X),上式即转为:),上式即转为: kC dt dC C C t kdt C dC 0 0 C C lnkt

20、0 )1 ( 1 ln )1 ( ln 0 0 xxC C kt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阿累尼乌斯方程阿累尼乌斯方程: 式中:A反应的频率因子;反应的频率因子; E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的活化能,kJ/mol R气体常数,气体常数,kJ/kmol; T反应温度,反应温度,K 裂解动力学方程可以用来计算原料在不同裂解动力学方程可以用来计算原料在不同 工艺条件工艺条件 下过程中下过程中转化率的变化情况转化率的变化情况,不能确定,不能确定产产 物组成物组成 RTE Aek /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Zdonik实验数据推导出预测式:实验数据推导出预测式: l考虑存在二次反应,实际反应速率常数:考虑存

21、在二次反应,实际反应速率常数: 05. 1lg51. 1lg 5 i i N k k Xa k k 1 0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原料性质及评价原料性质及评价 l原料烃组成原料烃组成 裂解温度、烃分压、裂解温度、烃分压、 停留时间停留时间 对裂解结果的影响对裂解结果的影响 l裂解深度裂解深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转化率(单程转化率、总转化率)转化率(单程转化率、总转化率) 转化率转化率=参加反应的原料量参加反应的原料量/通入反应器的原料量通入反应器的原料量 (%) l产气率(一般小于产气率(一般小于C4的产物为气体)的产物为气体) 产气率产气率

22、=气体产物总质量气体产物总质量/原料质量原料质量 (%)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选择性选择性 选择性选择性=转化为目的产物的原料量转化为目的产物的原料量/反反 应掉的原料量(应掉的原料量(mol%) l收率和质量收率收率和质量收率 收率收率=转化为目的产物的原料量转化为目的产物的原料量/通入通入 反应器的原料量(反应器的原料量(mol%)()(wt%)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族组成族组成-PONA值值 l氢含量氢含量 l特性因数特性因数 l芳烃指数芳烃指数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适用于表征石脑油、轻柴油等轻质馏分油适用于表征石脑油、轻柴油等轻质馏分油 烷烃烷烃P (paraffin)烯烃

23、烯烃O (olefin) 环烷烃环烷烃N (naphthene)芳烃芳烃A (aromatics)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烷烃含量越大,芳烃越少,则乙烯产率越高。烷烃含量越大,芳烃越少,则乙烯产率越高。 l对于科威特石脑油,其烷烃、环烷烃及芳烃典对于科威特石脑油,其烷烃、环烷烃及芳烃典 型含量型含量()分别为分别为72.3、16.7、11,大庆石脑,大庆石脑 油则为油则为53、43、4。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可判断原料可能达到的裂解深可判断原料可能达到的裂解深 度,及度,及C4及及C4以下轻烃的收以下轻烃的收 率率 100 12 )( 2 HC

24、H H H C HC 12 /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u用元素分析法测得,是用于各种原料,用以用元素分析法测得,是用于各种原料,用以 关联烃原料的乙烯潜在产率。关联烃原料的乙烯潜在产率。氢含量高则乙氢含量高则乙 烯产率越高。烯产率越高。烷烃氢含量最高烷烃氢含量最高,芳烃则较低。芳烃则较低。 乙烷的氢含量乙烷的氢含量20,丙烷丙烷18.2,石脑油为,石脑油为 14.515.5,轻柴油为,轻柴油为13.514.5。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反映裂解原料芳香性的强弱反映裂解原料芳香性的强弱 表征石脑油和轻柴油等轻质油化学组成特表征石脑油和轻柴油等轻质油化学组成特 性的一种因数,用

25、性的一种因数,用K表示。表示。 主要用于液体燃料,主要用于液体燃料,K值可以通过下式算出:值可以通过下式算出: 6 .15 6 .15 3/1 )(216. 1 d T K B 3 1 3/1 )( n i iiB TVT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K值以烷烃最高,环烷烃次之,芳烃最值以烷烃最高,环烷烃次之,芳烃最 低低 原料烃的原料烃的K值越大则乙烯产率越高值越大则乙烯产率越高。乙烯乙烯 和丙烯总体收率大体上随裂解原料和丙烯总体收率大体上随裂解原料K值的值的 增大而增加增大而增加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p即美国矿务局关联指数(即美国矿务局关联指数(Bureau of Mines Correlat

26、ion Index),简称简称BMCI。 用以表征柴油等重质馏分油中烃组分的用以表征柴油等重质馏分油中烃组分的 结构特性。结构特性。 8 .456473 48640 6 .15 6 .15 d T BMCI V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n正构烷烃的正构烷烃的 BMCI值最小(正己烷为值最小(正己烷为0.2),), 芳烃则相反(苯为芳烃则相反(苯为99.8),因此),因此烃原料的烃原料的 BMCI值越小则乙烯潜在产率越高。值越小则乙烯潜在产率越高。中东轻中东轻 柴油的柴油的BMCI典型值为典型值为25左右,中国大庆轻左右,中国大庆轻 柴油约为柴油约为20。 n烃类化合物的芳香性愈强,则烃类化合物的

27、芳香性愈强,则BMCI值愈大,值愈大, 不仅乙烯收率低,结焦的倾向性愈大。不仅乙烯收率低,结焦的倾向性愈大。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原料由轻到重,相同原料量所得乙烯收率下降。原料由轻到重,相同原料量所得乙烯收率下降。 原料由轻到重,裂解产物中液体燃料又增加,产原料由轻到重,裂解产物中液体燃料又增加,产 气量减少。气量减少。 原料由轻到重,联产物量增大,而回收联产物以原料由轻到重,联产物量增大,而回收联产物以 降低乙烯生产成本的措施,又造成装置和投资的降低乙烯生产成本的措施,又造成装置和投资的 增加。增加。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裂解温度对裂解结果的影响裂解温度对裂解结果

28、的影响 l停留时间对裂解结果的影响停留时间对裂解结果的影响 l温度温度-停留时间效应停留时间效应 l 烃分压与稀释剂烃分压与稀释剂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3.2.1 裂解温度的影响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裂解温度范围裂解温度范围 l750900 l原料分子量越小,所需裂解原料分子量越小,所需裂解 温度越高。乙烷裂解温度最温度越高。乙烷裂解温度最 高。高。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u裂解温度影响一次反应的产物分布裂解温度影响一次反应的产物分布 u裂解温度影响一次反应对二次反应的竞争裂解温度影响一次反应对二次反应的竞争 提高温度对生成烯烃有利提高温度对生成烯烃有利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按自由基链

29、式反应机理按自由基链式反应机理分析,温度队一次产物分析,温度队一次产物 分布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各种链式反应相对量分布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各种链式反应相对量 实现的。实现的。在一定温度内,提高裂解温度有利于在一定温度内,提高裂解温度有利于 提高一次反应所得乙烯和丙烯的收率。提高一次反应所得乙烯和丙烯的收率。 正戊烷正戊烷异戊烷异戊烷 60010006001000 乙烯收率乙烯收率43.246.010.112.6 产物组成产物组成乙烯乙烯 丙烯丙烯 10.1 15.2 13.6 20.3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从裂解反应的从裂解反应的化学平衡化学平衡也可以看出,也可以看出, 提高裂解温度有利于生成

30、乙烯的反提高裂解温度有利于生成乙烯的反 应,并相对减少乙烯消失的反应,应,并相对减少乙烯消失的反应, 因而有利于提高裂解的选择性。因而有利于提高裂解的选择性。 (Kp) l根据裂解反应的根据裂解反应的动力学动力学,提高温度,提高温度 有利于提高一次反应对二次反应的有利于提高一次反应对二次反应的 相对速度,提高乙烯收率。相对速度,提高乙烯收率。 (k1/k2)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3.2.2 停留时间对裂解结果的影响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停留时间停留时间 裂解原料经过辐射盘管的时间裂解原料经过辐射盘管的时间 l表观停留时间表观停留时间tB: l平均停留时间平均停留时间tA : 近似计算时近似

31、计算时: V LS V V t R B R v V A V dV t 0 V V t V R A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从从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的观点看。如使裂解反应进行到的观点看。如使裂解反应进行到 平衡,所得烯烃很少,最后生成大量的氢和平衡,所得烯烃很少,最后生成大量的氢和 碳。为获得尽可能多的烯烃,必须碳。为获得尽可能多的烯烃,必须采用尽可采用尽可 能短的停留时间能短的停留时间进行裂解反应进行裂解反应 l从从动力学动力学来看,由于有二次反应,对每种原来看,由于有二次反应,对每种原 料都有一个最大乙烯收率的料都有一个最大乙烯收率的适宜停留时间适宜停留时间 短停留时间对生成烯烃有利短停留时间对

32、生成烯烃有利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n从裂解反应动力学方程可以看出,对给定从裂解反应动力学方程可以看出,对给定 原料而言,裂解深度原料而言,裂解深度(转化率转化率)取决于裂解取决于裂解 温度和停留时间温度和停留时间 n不同温度不同温度-停留时间组合,裂解结果不同。停留时间组合,裂解结果不同。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高温高温- -短停留时间短停留时间 最佳组合最佳组合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p可以获得较高的烯烃收率,并减少结可以获得较高的烯烃收率,并减少结 焦焦 p抑制芳烃生成,所得裂解汽油的收率抑制芳烃生成,所得裂解汽油的收率 相对较低相对较低 p使炔烃收率明显增加,并使

33、乙烯使炔烃收率明显增加,并使乙烯/丙烯丙烯 比及比及C4中的双烯烃中的双烯烃/单烯烃的比增大,单烯烃的比增大, 工业上利用此效应,适应市场需要。工业上利用此效应,适应市场需要。 对于给定原料,相同裂解深度时,对于给定原料,相同裂解深度时, 提高温度,缩短停留时间的效应提高温度,缩短停留时间的效应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裂解深度对温度裂解深度对温度-停留时间的限定(动力停留时间的限定(动力 学方程)学方程) 工程中常以工程中常以C5和和C5以上液相产品含氢量以上液相产品含氢量 不低于不低于8%为裂解深度的限度为裂解深度的限度 l温度限制温度限制 炉管管壁温度受炉管材质限制炉管管壁温度受炉管材质

34、限制 l热强度限制热强度限制 随着停留时间的缩短,炉管热通量增加,随着停留时间的缩短,炉管热通量增加, 热强度增大,管壁温度进一步上升。热强度增大,管壁温度进一步上升。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3.2.3 烃分压与稀释剂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压力对裂解反应的影响压力对裂解反应的影响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 n0时时: 增大反应压力,增大反应压力, Kx下降,平衡向原料方向移动下降,平衡向原料方向移动 P n x KPK P n P K T x ln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生成烯烃的一次反应生成烯烃的一次反应 n0 l烃聚合缩合的二次反应烃聚合缩合的二次反应 n2.3 深度裂解区深度裂解区 一次反

35、应已停止一次反应已停止 乙烯峰值在乙烯峰值在 3.56.5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热裂解反应过程的特点 l热裂解工艺方法 lSRT管式裂解炉的技术发展 l其它管式裂解炉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3.3.1 热裂解反应过程的特点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n强吸热反应强吸热反应 高温高温 n存在二次反应存在二次反应 短停留时间短停留时间 低烃分压低烃分压 n反应产物是复杂的混合物反应产物是复杂的混合物 供热方式供热方式 裂解设备裂解设备 裂解装置的性能和技术水平裂解装置的性能和技术水平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3.3.2 热裂解的工艺方

36、法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间接供热间接供热 管式炉裂解管式炉裂解 直接供热直接供热 以小颗粒固体如金属氧化物、以小颗粒固体如金属氧化物、 砂砂 子、焦炭为载热体,由气化的烃原料和子、焦炭为载热体,由气化的烃原料和 水蒸气使之流态化并进行裂解反应。水蒸气使之流态化并进行裂解反应。 蓄热炉裂解蓄热炉裂解 沙子炉裂解沙子炉裂解 流化床裂解流化床裂解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n 扩大裂解原料扩大裂解原料 n 获得最大的乙烯产率获得最大的乙烯产率 n 付出最少的能量付出最少的能量 有效的除焦方法有效的除焦方法 先进的供热和热能回收手段先进的供热和热能回收手段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3

37、.3.3 SRT(Short Residence Time) 管式裂解炉的发展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60年代初期年代初期 SRT-型炉型炉 双辐射立管双辐射立管 实现了高温、短停留时间实现了高温、短停留时间 l6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 SRT-型炉型炉 分叉变径炉管分叉变径炉管 降低烃分压降低烃分压 l7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 SRT-型炉型炉 材质材质 炉内管排增加炉内管排增加 提高热强度提高热强度 提提 高生产高生产 能力能力 l80年代年代 SRT-、型炉型炉 多分支变径管多分支变径管 带内翅片带内翅片 2程程 停留时停留时 间缩短间缩短 降低管内热阻降低管内热阻 延长清焦周期延长清焦周期

38、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烃类裂解的基本特点:高温、快速、急 冷。 l工业上如何将裂解原料迅速加热,并不 断供给所需的热量? l如何保证有适宜的停留时间和解决高温 裂解气的急冷? l如何保证生产的连续及控制裂解过程中 的结焦和有效地清除它们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采用合 适的裂解方法和选择先进的裂解设备。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目前工业上生产乙烯、丙烯的裂解炉有管式炉、蓄 热炉和砂子炉,最为广泛采用的是倒梯台下吹式管式 裂解炉,它属于先进的裂解炉,如日本三菱油化公司 发展的MTCF裂解炉。 一、倒梯台下吹式裂解炉结构的特点 如图: 炉宽4.2米,长8.25米,高27.5米。 上部为辐射段

39、,炉管(裂解管)单排垂直排列, 下部为对流段,对流段与辐射段之间有拱形结构的耐 火墙(隔墙)炉顶与炉侧梯台处有烧嘴,因烧嘴轴线 与辐射段炉管轴线平行,烧嘴燃烧时火焰方向朝下, 故称倒火焰,亦称下吹式。废烟气由引风机排向烟囱, 急冷热交换器(急冷废热锅炉)设置在炉子顶部。炉 内侧截面是倒梯台形,故称倒梯台型裂解炉。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倒梯台型下吹式裂解炉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倒梯台下吹式裂解炉辐射段中,有4组裂解炉管, 每组有7根管子,材质为HK40耐高温合金钢。7根 裂解管的排列见图。 1、2、3、4四根管子是椭圆管,尺寸为长轴146mm, 短轴76mm,厚13mm

40、,长11800mm。分两列并流, 然后再合并到串联着的5、6、7三根圆管,尺寸为 14810.511800mm。采用椭圆管的好处是当椭圆 管与圆管具有同样的体积时,则椭圆管的管表面积/ 管体积的值大于圆管的管表面积/管体积的值,即每 单位长度的椭圆管的传热面积比圆管的大。这样传 热快,物料在椭圆管内的停留时间短,同时椭圆管 处理能力比圆管大。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2炉子烧嘴安装方向朝下,烧嘴分上部 (炉顶)和中部(梯台处)两层安排, 每层16个,每台炉子32个烧嘴,可以燃 烧气体燃料或重质液体燃料,也可以把 二者混烧。垂直向下喷烧的好处是燃料 在下行火焰中能充分燃烧,烧

41、嘴不易结 焦,避免了水平烧嘴不完全燃烧时的滴 漏或结垢等弊病;可以克服火焰及高温 气体自然向上的趋势,避免了一般炉子 的上部温度过高的毛病。这样,炉管受 热均匀,炉子的热效率高。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3炉管的安排布置为单排垂直悬吊布管。 这样,炉管受火焰的双面辐射,因此, 炉管周向及轴向受热均匀。另外,垂直 布管设备紧凑,维修方便,占地面积小, 同时高温炉管仅承受轴向应力。显然, 同样强度的炉管,垂直排布比水平排布 能承受更高的温度。 l4对流段与辐射段之间有拱形的耐火墙 隔开。拱墙的作用一方面是对辐射室起 反射热量作用,另一方面使烟气沿炉壁 通过拱墙,从旁引入对流段。这样,烟 气不致于直

42、接对对流段最上排的管子加 热,起到保护对流段炉管的作用(因对 流段炉管一般采用普通碳钢管,如STB, S)。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5急冷热交换器(急冷废热锅炉)安装数 目随裂解原料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煤 柴油裂解炉安装两台,乙烷裂解炉安装 一台,位于裂解管出口的正上方,用短 管直接联接,间距小,使裂解气一出裂 解管就被急冷,从而终止了二次反应。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二、裂解炉的结焦和清焦 裂解炉运转一段(一般为40天左右) 后,由于裂解过程中的聚合,综合第二 次反应的结果,生成的焦炭和高聚物积 附在裂解管内壁,并在急冷废热锅炉换 热管的内壁上形成焦炭层。因此,在裂 解炉运转过程中,经常掌握

43、炉管的结焦 情况,根据其结焦程度,确定裂解炉是 否需要清焦操作。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炉管结焦后,裂解炉会出现以下几点异 常现象。 (1)一般在无焦时,裂解炉管的管壁外表 面温度在1193K左右,运转40天后,其 温度可达1322K,在炉管表面会发现局 部光亮和斑点。 (2)裂解原料入口压力显著增大,裂解管 管内压力大于176kPa(1.76bar)。 (3)急冷废热锅炉换热管压力降大于 49kPa(0.49bar)。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4)继续提高裂解原料加入量,但乙烯、 丙烯的收率明显下降。裂解炉的结焦影 响稳定操作,并造成传热效果的严重恶 化,燃料消耗增加和炉管表面局部过热,

44、既浪费了能量,又加速炉管的损坏。此 外,结焦使炉管截面积减小,阻力增大, 使裂解炉的生产能力下降,烯烃的收率 也减少。因此,裂解炉运转一段时间后 就必须清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清焦就是除去炉管内壁表面形成的焦炭的过程, 以往的除焦方法,是将裂解炉和急冷废热锅炉 停车拆开,分别进行除焦后,再将这些设备组 装好重新开车运转。除焦时间需要34天,这 样会减少全年的运转天数,设备生产能力不能 充分发挥,目前一般轮换采用不停炉清焦和机 械清焦两种方法。 所谓不停炉清焦,就是不将裂解炉完全停车和 拆开,其方法是将裂解炉出口温度降至773 873K,同时用蒸汽和空气将沉积在裂解管和急 冷废热锅炉换热

45、管内的焦炭逐渐烧掉。经过20 小时后,分析放空尾气中CO2的含量,当小于 0.39时,说明焦炭基本烧掉了。除焦时间一般 在24小时之内,这样裂解炉运转周期大为增加。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机械清焦是用刮刀或专用工具清除急冷废 热锅炉内的焦炭的方法。 由于裂解炉不停炉清焦温度为973993K, 裂解管的焦炭一般在此温度下烧尽,即急冷废 热锅炉换热管内温度却低于此值,管内焦炭不 能完全用燃烧方法清除,所以要进行机械清焦。 实际生产中,机械清焦和不停炉清焦结合 在一起进行,即每清焦三次中,前两次为不停 炉清焦,后一次为停炉机械清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46、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炉型:烧嘴炉型:烧嘴 侧壁无焰烧嘴侧壁无焰烧嘴 侧壁烧嘴与底部烧嘴联合侧壁烧嘴与底部烧嘴联合 l盘管结构盘管结构: 炉管的排列、结构、管径、材质炉管的排列、结构、管径、材质 多程多程 双程双程 减少结焦部位,延长操作周期减少结焦部位,延长操作周期 光管光管 带内翅片带内翅片 降低管内热阻降低管内热阻 延长清焦周期延长清焦周期 等径等径 分支分支 增大比表面积,传热强度量增加增大比表面积,传热强度量增加 变径变径 缓解管内压力的增加缓解管内压力的增加 HK-40 HP-4 提高热强度提高热强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不同辐射盘

47、管裂解工艺性能不同辐射盘管裂解工艺性能 表表3-20 l不同不同SRT炉型的裂解产品收率炉型的裂解产品收率 表表3-21 l变径管分析变径管分析 表表3-22 l不变径与变径反应管的比较不变径与变径反应管的比较 表表3-23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3.3.4 其它管式裂解炉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n超选择性裂解炉(超选择性裂解炉(USC) 单排双面辐射多组变径炉管单排双面辐射多组变径炉管 出口与在线出口与在线USX直接相连接直接相连接 n毫秒炉(毫秒炉(USRT) 直径较小的单程直管直径较小的单程直管 n混

48、合管裂解炉混合管裂解炉(LSCC) 单双排混合型变径炉管单双排混合型变径炉管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u预分馏的目的与任务 u急冷与急冷换热器 u结焦与清焦 u预分馏工艺过程 u裂解汽油与裂解燃料油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3.4.1 预分馏过程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将裂解炉出口的高温裂解气中的将裂解炉出口的高温裂解气中的 重组分,如重组分,如燃料油、裂解汽油、水分燃料油、裂解汽油、水分 等通过冷却手段进行分馏,再送至下等通过冷却手段进行分馏,再送至下 一步压缩、净化、深冷分离工段一步压缩、净化、深冷分离工段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尽可能降低裂解气的温度尽可能降低裂解气的温

49、度 尽可能分馏出裂解气的重组分尽可能分馏出裂解气的重组分 在裂解气的预分馏过程中将裂解在裂解气的预分馏过程中将裂解 气中的稀释蒸汽以冷凝水的形式气中的稀释蒸汽以冷凝水的形式 分离回收,用以再发生稀释蒸汽分离回收,用以再发生稀释蒸汽 继续回收裂解气低能位热量继续回收裂解气低能位热量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保证裂解气压缩机的正常运转,保证裂解气压缩机的正常运转, 并降低裂解气压缩机的功耗,减并降低裂解气压缩机的功耗,减 少进入压缩分离系统的进料负荷少进入压缩分离系统的进料负荷 大大减少污水排放量大大减少污水排放量 合理的热量回收合理的热量回收 急冷油用于发生稀释蒸汽急冷油用于发生稀释蒸汽 急冷水用

50、于分离系统的工艺急冷水用于分离系统的工艺 加热加热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3.4.2 预分馏主要过程-急冷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n急冷的目的急冷的目的 终止裂解反应终止裂解反应 回收废热回收废热 n急冷的意义急冷的意义 l 决定清焦周期,甚至决定裂解炉的周期决定清焦周期,甚至决定裂解炉的周期 l 影响全装置的能耗和原料的单耗影响全装置的能耗和原料的单耗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直接急冷直接急冷 冷却介质(水、油)与裂解气直冷却介质(水、油)与裂解气直 接接触,适用于极易结焦的重质烃接接触,适用于极易结焦的重质烃 l间接急冷间接急冷 急冷锅炉急冷锅炉 废热锅炉废热锅炉 用换热器回收大量的热量,

51、冷却用换热器回收大量的热量,冷却 介质用高压水,以提高蓄热能力介质用高压水,以提高蓄热能力 一般工业上采用一般工业上采用间接急冷间接急冷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直接急冷直接急冷间接急冷间接急冷 l设备费少设备费少 操作简单操作简单 l传热效果好传热效果好 l产生大量含油污水,产生大量含油污水, 难分离难分离 l不能回收高品位的热不能回收高品位的热 能能 l回收高品位的热能回收高品位的热能 l能量利用合理能量利用合理 l无污水无污水 l不如直接方式中冷热物不如直接方式中冷热物 流接触空间大流接触空间大 l结焦比较严重结焦比较严重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裂解原料裂解原料 稀释蒸稀释蒸 汽含量汽含量

52、 急冷急冷 负荷负荷 重组分液重组分液 体产物含体产物含 量量 结焦结焦间接间接 急冷急冷 油直油直 冷冷 水直水直 冷冷 乙、丙乙、丙 丁烷丁烷 较少较少较小较小较少较少较不较不 易易 石脑油石脑油 中等中等中等中等中等中等较易较易 轻柴油轻柴油 较多较多较大较大很多很多较易较易 重柴油重柴油 很多很多很大很大很多很多很易很易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工艺要求:工艺要求: l传热强度大传热强度大 l能够承受大压差和热量传递所引起的温差能够承受大压差和热量传递所引起的温差 l便于清焦便于清焦 使裂解气在使裂解气在0.010.1s内骤冷至露点左右内骤冷至露点左右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p控制停留时

53、间控制停留时间 一般控制在一般控制在0.04s以下以下 p控制裂解气冷却温度不低于其露点控制裂解气冷却温度不低于其露点 急冷换热器出口温度急冷换热器出口温度 T出 出 = 0.56TB +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3.4.3 结焦与清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在进料量不变的情况下,检查进料在进料量不变的情况下,检查进料 压力的变化,因为进料压差与设备压力的变化,因为进料压差与设备 压差有关,而结焦则影响压差压差有关,而结焦则影响压差 l原料进出口的温差不变,若燃料消原料进出口的温差不变,若燃料消 耗量增加,则说明传热性差,应是耗量增加,则说明传热性差,应是 结焦严重,热能

54、利用率低结焦严重,热能利用率低 l裂解产物中乙烯的含量下降裂解产物中乙烯的含量下降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u传热系数下降(热量利用率低)传热系数下降(热量利用率低) u压差升高(设备阻力增大)压差升高(设备阻力增大) u乙烯收率下降乙烯收率下降 u能耗增大能耗增大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u停炉清焦:切断进料及出口,用惰性气体或停炉清焦:切断进料及出口,用惰性气体或 水蒸气清扫管线,再用空气和水蒸气烧焦水蒸气清扫管线,再用空气和水蒸气烧焦 u在线清焦:交替裂解法和水蒸气、氢气清焦在线清焦:交替裂解法和水蒸气、氢气清焦 法。切换物料法。切换物料 u其它方法:加入助剂,起到抑制作用其它方法:加入助剂

55、,起到抑制作用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C + O2 CO2 + Q 2C + O2 2CO + Q C + H2O CO + H2+ Q 出口干气中出口干气中CO+CO2含量低于含量低于 0.2%0.5% 清焦结束清焦结束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3.4.4 预分馏工艺过程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急冷水急冷水 原料原料裂解气裂解气 裂解汽油裂解汽油 80 800900200300 40 裂解炉裂解炉废热锅炉废热锅炉水洗塔水洗塔 油水分离器油水分离器稀释蒸汽发生器稀释蒸汽发生器 冷却冷却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9501050 220300 100110 180200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3.4.

56、5 裂解汽油与裂解燃料油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裂解汽油裂解汽油 C5至沸点至沸点204以下的所有裂解副产物以下的所有裂解副产物 其组成与原料油性质和裂解条件有关其组成与原料油性质和裂解条件有关 表表3-25 裂解汽油组成举例裂解汽油组成举例 n用途用途 l 经一段加氢可作为高辛烷值汽油组分经一段加氢可作为高辛烷值汽油组分 l进行两段加氢经芳烃抽提分离芳烃产品进行两段加氢经芳烃抽提分离芳烃产品 l全部加氢全部加氢 C5 C6C8 C9-204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 裂解燃料油裂解燃料油 烃类裂解副产的沸点在烃类裂解副产的沸点在200以上的重组分以上的重组分 n分类及控制指标分类及控制指标

57、 裂解轻质燃料油裂解轻质燃料油 200360馏分馏分 相当柴油馏分相当柴油馏分 闪点应控制在闪点应控制在7075以上以上 裂解重质燃料油裂解重质燃料油 360以上馏分以上馏分 相当于常压重相当于常压重 油馏分油馏分 闪点应控制在闪点应控制在100以上以上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石油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加热到它的蒸汽石油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加热到它的蒸汽 与火焰接触发生瞬间闪火时的最低温度。与火焰接触发生瞬间闪火时的最低温度。 l油品的危险等级是根据闪点来划分的。油品的危险等级是根据闪点来划分的。 l从闪点可判断油品组成的轻重,油品越轻,从闪点可判断油品组成的轻重,油品越轻, 闪点越低。闪点越低。

58、 l用闭口闪点测定器测定的闪点称闭口闪点,用闭口闪点测定器测定的闪点称闭口闪点, 一般用以测定轻质油品。闪点越高越安全。一般用以测定轻质油品。闪点越高越安全。 我国规定不低于我国规定不低于55。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3.5.1 酸性气体的脱除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酸性气体的来源酸性气体的来源 CO2,H2S和其他气态硫化物和其他气态硫化物 气体裂解原料带入的气体硫化物和气体裂解原料带入的气体硫化物和CO2 液体裂解原料中所含的硫化物高温氢液体裂解原料中所含的硫化物高温氢 解生成的解生成的CO2和和H2S 结炭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结炭与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和CO2 当裂解

59、炉中有氧进入时,氧与烃类反当裂解炉中有氧进入时,氧与烃类反 应生成应生成CO2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裂解气分离裂解气分离 装置装置 干冰堵塞管道干冰堵塞管道 催化剂中毒催化剂中毒 下游加工装置下游加工装置 产品达不到规定产品达不到规定 聚合等过程催化剂中毒聚合等过程催化剂中毒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碱洗法碱洗法 NaOH为吸收剂为吸收剂 化学吸收化学吸收 CO2+2NaOH Na2CO3+H2O H2S+2NaOH Na2S+2H2O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l乙醇胺法乙醇胺法 MEA DEA为吸收剂为吸收剂 化学、物理吸收结合化学、物理吸收结合 CO2+H2O CO2+H2O - (HOC

60、2H4NH3)2CO3 2HOC2H4NH3HCO3 2HOC2H4-NH2 (HOC2H4-NH3)2S2HOC2H4NH3HS -H2S H2S -H2S H2S CO2+H2O CO2+H2O - 2HOC2H4-NH2(HOC2H4NH3)2CO3 2HOC2H4-NH2+CO2HOC2H4-NHCOONH3-C2H4OH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碱洗法碱洗法 除酸彻底 优点优点 乙醇胺法乙醇胺法 吸收剂可再生 适用酸含量高 缺点缺点 碱洗法碱洗法 碱不可再生 消耗大 适于酸含量低 黄油问题 废水处理量大 乙醇胺法乙醇胺法 设备要求高 吸收双烯烃再生 易聚合 化学工艺学化学工艺学 化学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