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保藏原理与技术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_第1页
食品保藏原理与技术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_第2页
食品保藏原理与技术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_第3页
食品保藏原理与技术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_第4页
食品保藏原理与技术第二章 食品变质腐败的抑制--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低温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二、低温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一、高温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一、高温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2.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 1.高温与微生物的关系高温与微生物的关系 1.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 三、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三、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3.微生物耐热性的特性微生物耐热性的特性 2.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 第一节第一节 温度对变质因子的抑制作用温度对变质因子的抑制作用 四、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和代谢的影响四、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和代谢的影响 五、温度对其它变质因子的影响五、温度对其它变质因子的影响 2.低温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低温对微生物

2、的抑制作用 1.低温与微生物的关系低温与微生物的关系 3.影响微生物低温致死的因素影响微生物低温致死的因素 1 1、高温与微生物的关系、高温与微生物的关系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长温度范围。超过其生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长温度范围。超过其生 长温度范围的高温,将对微生物产生抑制或杀灭作用。长温度范围的高温,将对微生物产生抑制或杀灭作用。 细菌的耐热性细菌的耐热性 2 2、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 Txt 菌株与菌种菌株与菌种 芽孢培育经历芽孢培育经历 热处理温度和热处理温度和 时间时间 原始活菌数原始活菌数 pH值值 水分活度水分活度 蛋白质蛋白质 脂肪脂肪 糖含量糖

3、含量 盐浓度盐浓度 其它因素其它因素 Text 影响微生物耐影响微生物耐 热性的因素热性的因素 菌种与菌株菌种与菌株 菌种不同、耐热性不同;同一菌种,菌株不同,耐热菌种不同、耐热性不同;同一菌种,菌株不同,耐热 性也不同性也不同 正处于生长繁殖的细菌的耐热性比它的芽孢弱正处于生长繁殖的细菌的耐热性比它的芽孢弱 各种芽孢中,嗜热菌芽孢耐热性最强,厌氧菌各种芽孢中,嗜热菌芽孢耐热性最强,厌氧菌 芽孢次之,需氧菌芽孢最弱芽孢次之,需氧菌芽孢最弱 同一种芽孢的耐热性也会因热处理前菌龄、培同一种芽孢的耐热性也会因热处理前菌龄、培 育条件、贮存环境的不同而异育条件、贮存环境的不同而异 食品污染前腐败菌及其

4、芽孢所处的生长环境对其的耐热性食品污染前腐败菌及其芽孢所处的生长环境对其的耐热性 有一定影响有一定影响 芽孢培育经历芽孢培育经历 在含磷酸或镁的培养基中生长出的芽孢具有较强耐热性;在含磷酸或镁的培养基中生长出的芽孢具有较强耐热性; 在含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环境中培养芽孢的耐热性很强;在含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环境中培养芽孢的耐热性很强; 在高温下培养比低温下喂养形成的芽孢的耐热性要强在高温下培养比低温下喂养形成的芽孢的耐热性要强 热处理温度越高,杀死一定量腐败菌芽孢所需的时间越短。热处理温度越高,杀死一定量腐败菌芽孢所需的时间越短。 1 10 100 1000 0204060 热处理时间( 分钟

5、) 活菌残存数 908480 不同温度时炭疽菌芽孢的活菌残存数曲线不同温度时炭疽菌芽孢的活菌残存数曲线 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热处理温度和时间 热处理温度对玉米汁中平酸菌死亡时间的影响热处理温度对玉米汁中平酸菌死亡时间的影响 温度温度 平酸菌芽孢平酸菌芽孢 全部死亡所全部死亡所 需时间(分)需时间(分) 温度温度 平酸菌芽孢平酸菌芽孢 全部死亡所全部死亡所 需时间(分)需时间(分) 温度温度 平酸菌芽孢平酸菌芽孢 全部死亡所全部死亡所 需时间(分)需时间(分) 1001200115701303 105600120191351 1101961257 腐败菌或芽孢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时间随原始菌数而异,腐败

6、菌或芽孢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时间随原始菌数而异, 原始菌数越多,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原始菌数越多,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罐头食品杀菌前被污染的菌数和杀菌效果有直接的关系。罐头食品杀菌前被污染的菌数和杀菌效果有直接的关系。 121121时的时的 杀菌时间杀菌时间 (分钟)(分钟) 玉米菌数平酸腐败的百分率玉米菌数平酸腐败的百分率 无菌无菌/10/10克克 食糖食糖 6060个平酸菌个平酸菌 /10/10克食糖克食糖 25002500个平酸个平酸 菌菌/10/10克糖克糖 700095.8 800075 900054.2 原始菌数和玉米罐头杀菌效果的关系原始菌数和玉米罐头杀菌效果的关系 原

7、始活菌数原始活菌数 121.1 110 食品食品pHpH对芽孢耐热性的影响对芽孢耐热性的影响 pH值值 一般地,水分活度越低,微生物细胞的耐热性越强一般地,水分活度越低,微生物细胞的耐热性越强 水分活度水分活度 水分活度对不同细菌和芽孢的影响不同水分活度对不同细菌和芽孢的影响不同 水分活度水分活度 细菌芽孢在细菌芽孢在110加热时加热时 死亡时间(死亡时间(D值)和水分活值)和水分活 度的关系度的关系 1. 肉毒梭菌肉毒梭菌(E型型); 2.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加热时食品介质中如有蛋白质加热时食品介质中如有蛋白质(包括明胶、血包括明胶、血 清等在内清等在内)存在,将对微生物起保

8、护作用。存在,将对微生物起保护作用。 蛋白质蛋白质 脂肪的存在可以增强细菌的耐热性。比如在油、脂肪的存在可以增强细菌的耐热性。比如在油、 石蜡及甘油等介质中存在的细菌及芽孢,需在石蜡及甘油等介质中存在的细菌及芽孢,需在140140 200200温度下进行温度下进行5 545min45min的加热方可杀灭的加热方可杀灭 脂肪脂肪 0.1 1 10 100 杀菌温度 杀菌时间( 分钟) 无糖10%蔗糖 糖对细菌耐热性的影响糖对细菌耐热性的影响 高浓度的糖液对受热处理的细菌高浓度的糖液对受热处理的细菌 的芽孢有保护作用。的芽孢有保护作用。 糖含量糖含量 通常食盐的浓度在通常食盐的浓度在4%4%以下时

9、以下时, ,对芽孢的耐热性有一定对芽孢的耐热性有一定 的保护作用的保护作用, ,而而8%8%以上浓度时以上浓度时, ,则可削弱其耐热性。则可削弱其耐热性。 这种削弱和保护的程度常随腐败菌的种类而异这种削弱和保护的程度常随腐败菌的种类而异 盐浓度盐浓度 淀粉对芽孢没有直接影响 如果食品中加入少量的杀菌剂和抑制剂也能大大减弱 芽孢的耐热性 其它成分其它成分 返回第一节主页面返回第一节主页面 3 3、微生物耐热性的特性、微生物耐热性的特性 F值值 热力致死速率曲线热力致死速率曲线D值值 热力致死时间曲线热力致死时间曲线Z值值 热力致死速率曲线热力致死速率曲线 10 100 1000 10000 01

10、2345 加热时间(分) 每毫升芽孢数 D DDDDD 微生物及其芽孢的热处理微生物及其芽孢的热处理 死亡数是按指数递减或按对数死亡数是按指数递减或按对数 循环下降的。循环下降的。 若以纵坐标为物料单位值若以纵坐标为物料单位值 内细胞数或芽孢数的对数值,内细胞数或芽孢数的对数值, 以横坐标为热处理时间,可得以横坐标为热处理时间,可得 到一直线到一直线热力致死速率曲热力致死速率曲 线或活菌残存数曲线。线或活菌残存数曲线。 D D值的定义就是在一定的处理环境中和在一定的热力致值的定义就是在一定的处理环境中和在一定的热力致 死温度条件下某细菌数群中杀死死温度条件下某细菌数群中杀死90%90%原有残存

11、活菌数时原有残存活菌数时 所需要的时间所需要的时间 D D值越大,细菌的死亡速率越慢,即该菌的耐热性越强。值越大,细菌的死亡速率越慢,即该菌的耐热性越强。 D D值随热处理温度、菌种、细菌活芽孢所处的环境和其值随热处理温度、菌种、细菌活芽孢所处的环境和其 它因素而异。因此它因素而异。因此D D值大小和细菌耐热性的强度成正比。值大小和细菌耐热性的强度成正比。 注意:注意:D D值不受原始菌数影响值不受原始菌数影响 D值值 D D值可以根据热力致死速率曲线中直线横过一个对数循环值可以根据热力致死速率曲线中直线横过一个对数循环 所需的热处理时间求得,也可以根据直线方程式求得,即:所需的热处理时间求得

12、,也可以根据直线方程式求得,即: D = t log a log b 以加热温度为横坐标,以其所对应的杀死以加热温度为横坐标,以其所对应的杀死 某一菌种的全部细菌或芽孢所需最短加热时某一菌种的全部细菌或芽孢所需最短加热时 间为纵坐标作图多得的曲线间为纵坐标作图多得的曲线 细菌的热力致死时间随致死温度而异。它表示了细菌的热力致死时间随致死温度而异。它表示了 不同热力致死温度时细菌芽孢的相对耐热性不同热力致死温度时细菌芽孢的相对耐热性 热力致死时间曲线(热力致死时间曲线(TDTTDT曲线)曲线) 与热力致死速率曲线与热力致死速率曲线 一样,若以热处理温度为一样,若以热处理温度为 横坐标,以热处理时

13、间为横坐标,以热处理时间为 纵坐标(对数值),就得纵坐标(对数值),就得 到一条直线,热力致死规到一条直线,热力致死规 律同样按指数递降进行。律同样按指数递降进行。 1 10 100 1000 95100 105 110 115 120 125 杀菌温度( ) 杀菌加热时间( 分钟) Z Z Z值的概念:值的概念: 直线横过一个对数循环所需要改变的温度数直线横过一个对数循环所需要改变的温度数()() Z Z值反应了不同微生物的加热致死温度值反应了不同微生物的加热致死温度 和时间的关系。和时间的关系。Z Z值越大,因温度上升而取值越大,因温度上升而取 得的杀菌效果就越小。得的杀菌效果就越小。 Z

14、 Z 值值 返返 回回 通常用通常用121121(国外用(国外用250F250F或或121.1121.1)作为)作为 标准温度,该温度下的热力致死时间用符号标准温度,该温度下的热力致死时间用符号F F 来表示,并称为来表示,并称为F F值。值。 F F 值的定义:值的定义: 在在121.1121.1温度条件下杀死一定浓度的细菌温度条件下杀死一定浓度的细菌 所需要的时间所需要的时间FF值与原始菌数是相关的。值与原始菌数是相关的。 F F 值值 1 1、低温与微生物的关系、低温与微生物的关系 任何微生物都有一定的正常生长和繁殖的温任何微生物都有一定的正常生长和繁殖的温 度范围。温度越低,它们的活动

15、能力也越弱度范围。温度越低,它们的活动能力也越弱 长期处于低温中的微生物能产生适应性长期处于低温中的微生物能产生适应性 返回第一节主页面返回第一节主页面 生长繁殖减慢生长繁殖减慢 代谢失调代谢失调 蛋白变性蛋白变性 细胞损伤细胞损伤 2 2、低温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低温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3 3、影响微生物低温致死的因素、影响微生物低温致死的因素 温度的高低 降温速度 结合水分和过冷状态 介质 贮期 温度大于温度大于8080时,多数酶的活力已遭到破坏,但过氧化时,多数酶的活力已遭到破坏,但过氧化 物酶在物酶在121121150150时仍有活性。时仍有活性。酸性食品中,酶的酸性食品中,酶的 耐热

16、性增强。耐热性增强。 酶钝化程度有时也被用做食品杀菌的测定指标,例如酶钝化程度有时也被用做食品杀菌的测定指标,例如 牛乳巴氏杀菌的效果可以根据磷酸酶活力测定的结果牛乳巴氏杀菌的效果可以根据磷酸酶活力测定的结果 判定。这是因为牛乳中磷酸酶热处理时的钝化程度和判定。这是因为牛乳中磷酸酶热处理时的钝化程度和 肺结核菌及其他病原菌热处理时的死亡程度相互一致。肺结核菌及其他病原菌热处理时的死亡程度相互一致。 1 1、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 2 2、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 高温可使酶蛋白变性、酶钝化;低温可抑制酶的活性,高温可使酶蛋白变性、酶钝化;低温可抑制酶的活性, 但不

17、使其钝化但不使其钝化 大多数酶活性化学反应的大多数酶活性化学反应的Q10Q10值为值为2 23 3。即温度每下降。即温度每下降 1010,酶活性就削弱,酶活性就削弱1/21/21/31/3。 冷冻或冷藏不能破坏酶的活性,冻制品解冻后酶将重新 活跃,使食品变质 为了将冷冻、冻藏和解冻过程中食品内的不良变化降低 到最低限度,有些速冻制品会采用先预煮,破坏酶活性, 然后再冻制。 四、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和代谢的影响四、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和代谢的影响 温度是物质分子或原子运动能量的度量。当物温度是物质分子或原子运动能量的度量。当物 质中热量被去除后,物质的动能减少,其组成物质质中热量被去除后,物质的动能

18、减少,其组成物质 的分子运动变缓。由于物质生化和化学反应速度主的分子运动变缓。由于物质生化和化学反应速度主 要取决于反应物质分子的碰撞速度,因此,反应速要取决于反应物质分子的碰撞速度,因此,反应速 度取决于温度。度取决于温度。 K Kt t是温度是温度t t时反应速度,时反应速度,K Kt+10 t+10是温度 是温度(t+10)(t+10)时反应速度。时反应速度。 温度商数温度商数Q Q10 10表示温度每升高 表示温度每升高1010时反应速度所增加的倍数,时反应速度所增加的倍数, 或温度每下降或温度每下降1010反应速度所减缓的倍数反应速度所减缓的倍数 Kt+10 Kt Q10 = 反应速

19、率随温度的变化可用温度商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变化可用温度商Q Q10 10表示: 表示: 低温保藏的目的是抑制反应速度,所以温度商越低温保藏的目的是抑制反应速度,所以温度商越 高,低温保藏的效果就越显著高,低温保藏的效果就越显著 五、温度对其它变质因子的影响五、温度对其它变质因子的影响 引起食品变质的原因除了微生物及酶促化学反应外,还有其它一些引起食品变质的原因除了微生物及酶促化学反应外,还有其它一些 因素的影响。如氧化作用、生理作用、蒸发作用、机械损害、低温冷害因素的影响。如氧化作用、生理作用、蒸发作用、机械损害、低温冷害 等。其中较典型的例子是油脂的酸败,油脂与空气直接接触,发生氧化等。其中较

20、典型的例子是油脂的酸败,油脂与空气直接接触,发生氧化 反应,生成醛、酮、酸、内酯、醚等物质;并且油脂本身粘度增加,比反应,生成醛、酮、酸、内酯、醚等物质;并且油脂本身粘度增加,比 重增加,出现令人不愉快的重增加,出现令人不愉快的“哈喇哈喇”味,称为油脂的酸败。维生素味,称为油脂的酸败。维生素C被氧被氧 化成脱氢维生素,继续分解,生成二酮古乐糖酸,失去维生素化成脱氢维生素,继续分解,生成二酮古乐糖酸,失去维生素C的生理的生理 作用。番茄色素是由八个异戊二烯结合而成,由于其中有较多的共轭双作用。番茄色素是由八个异戊二烯结合而成,由于其中有较多的共轭双 键,故易氧化。胡萝卜色素类也有类似的反应。键,

21、故易氧化。胡萝卜色素类也有类似的反应。 二、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的关系二、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的关系 一、水分活度与食品含水量的关系一、水分活度与食品含水量的关系 2.水分吸附等温线水分吸附等温线 1.水分活度概念水分活度概念 三、水分活度与酶的关系三、水分活度与酶的关系 第二节第二节 水分活度对变质因子的抑制作用水分活度对变质因子的抑制作用 四、水分活度与食品氧化的关系四、水分活度与食品氧化的关系 1. 1. 水分活度概念:水分活度概念: Aw = P / P0 P:食品中水的蒸汽分压:食品中水的蒸汽分压 P0: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 一、水分活度与食品含水量的关系一

22、、水分活度与食品含水量的关系 微生物的最适水分活度微生物的最适水分活度 二、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的关系二、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的关系 微生物的耐热性与水分活度的关系微生物的耐热性与水分活度的关系 芽孢的形成与水分活度芽孢的形成与水分活度 酶与水分活度酶与水分活度 三、水分活度与酶的关系三、水分活度与酶的关系 酶的稳定性与酶的稳定性与AwAw 最低最低AwAw 水活性降低时,金属离子的流动性降低,氧的溶解度水活性降低时,金属离子的流动性降低,氧的溶解度 降低,氧化作用变慢降低,氧化作用变慢 四、水分活度与食品氧化的关系四、水分活度与食品氧化的关系 大分子脱水时,催化部位不能暴露,氧化速度变慢大分子脱水时

23、,催化部位不能暴露,氧化速度变慢 一、一、pH与微生物的关系与微生物的关系 二、二、pH与酶的关系与酶的关系 第三节第三节 pH对变质因子的抑制作用对变质因子的抑制作用 三、三、pH与食品化学变化的关系与食品化学变化的关系 微生物微生物最低最低pHpH最高最高pHpH最适最适pHpH 大肠杆菌大肠杆菌4.39.56.0-8.0 乳酸菌乳酸菌3.210.46.5-7.0 金黄色葡萄金黄色葡萄 球菌球菌 4.09.87.0 霉菌霉菌0-1.511.03.8-6.0 酵母酵母1.5-2.58.54.0-5.8 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最高和最适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最高和最适pHpH 一、一、pHpH与微生物

24、的关系与微生物的关系 二、二、pHpH与酶的关系与酶的关系 肉类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肉类物质加热时产生的H H2 2S S与与pHpH有密切关系,有密切关系, 酸性条件酸性条件 下,一般无下,一般无H H2 2S S产生产生 三、三、pHpH与食品中化学变化的关系与食品中化学变化的关系 软体动物、甲壳类罐头、金枪鱼等罐头中出现的硫酸软体动物、甲壳类罐头、金枪鱼等罐头中出现的硫酸 镁铵结晶与镁铵结晶与pHpH有关,酸性条件下一般不结晶有关,酸性条件下一般不结晶 在强酸性条件下,腌制品易产生亚硝胺等致癌物质在强酸性条件下,腌制品易产生亚硝胺等致癌物质 二、辐射的化学效应二、辐射的化学效应 一、辐射的基

25、本概念一、辐射的基本概念 三、辐射的生物学效应三、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第四节第四节 电离辐射对变质因子的抑制作用电离辐射对变质因子的抑制作用 四、辐射与酶的关系四、辐射与酶的关系 五、辐射与其它变质因素的关系五、辐射与其它变质因素的关系 1.辐射类型辐射类型 4.辐射单位辐射单位3.辐射源辐射源 2.核衰变核衰变 1.辐射对微生物的作用辐射对微生物的作用 4.辐射对果蔬的作用辐射对果蔬的作用 3.辐射对其它生物的作用辐射对其它生物的作用 2.微生物对辐射的敏感性微生物对辐射的敏感性 低频辐射线(非电离辐射):低频辐射线(非电离辐射): 波长较长、能量小波长较长、能量小 (频率低),仅能使物质分子

26、产生转动或振动而产(频率低),仅能使物质分子产生转动或振动而产 生热,也可起到加热杀菌作用生热,也可起到加热杀菌作用 高频辐射线(电离辐射):高频辐射线(电离辐射): 频率较高、能量大,如频率较高、能量大,如 X-X-,-射线,可使物质的原子受到激发或电离,射线,可使物质的原子受到激发或电离, 因而可起到杀菌作用(冷杀菌)因而可起到杀菌作用(冷杀菌) 1. 1. 辐射类型辐射类型 频率频率 波长波长 =C =C/ 低频辐射区低频辐射区10101018 18Hz Hz E能量能量 无线电波无线电波 微波微波红外红外 可见可见 紫外紫外X射线和射线和射线射线 105Hz 1010 1015 101

27、8 1020 3km 3cm 3m 3nm 0.3nm 410-10 ev 410-5 410-3 4 4102 4k 4M 每个放射性同位素放出射线后,就转变成每个放射性同位素放出射线后,就转变成 另另 一个原子核,从不稳定的元素变成稳定同一个原子核,从不稳定的元素变成稳定同 位素,原子核转变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位素,原子核转变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2.2.核衰变核衰变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60 60Co Co、137 137Cs Cs 3. 3. 辐射源辐射源 X X射线原:射线原: 采用高能电子束轰击高能质量的金属靶,采用高能电子束轰击高能质量的金属靶, 其能力可变为其能力可变为X-

28、X-射线射线 不超过不超过5Mev5Mev的的X-X-射线源射线源 电子加速器产生:电子加速器产生: 不超过不超过10Mev10Mev的加速电子的加速电子 间接作用:间接作用: 水分子对辐射比较敏感,首先产生辐射效应,水分子对辐射比较敏感,首先产生辐射效应, 生成水合电子、生成水合电子、OHOH、HH、H H2 2O O2 2等,这些成分与食等,这些成分与食 品的成分发生发反应,引起食品化学变化品的成分发生发反应,引起食品化学变化 直接作用:直接作用: 射线与基质直接碰撞的靶理论射线与基质直接碰撞的靶理论 由电离辐射使食品产生各种粒子、离子及质子的基本过程由电离辐射使食品产生各种粒子、离子及质

29、子的基本过程 二、辐射的化学效应二、辐射的化学效应 生物学效应指辐射对生物体如微生物、病毒、生物学效应指辐射对生物体如微生物、病毒、 昆虫、寄生虫、植物等的影响,这些影响是由于昆虫、寄生虫、植物等的影响,这些影响是由于 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造成的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造成的 种种 类类 剂量(剂量( G y G y ) 高等动物、人类高等动物、人类5 51010 昆虫昆虫101010001000 无芽孢细菌无芽孢细菌5005001010,000000 有芽孢细菌有芽孢细菌1010,0000005050,000000 病毒病毒1010,000000200200,000000 各种生物肌体的致死剂量各种

30、生物肌体的致死剂量 三、辐射的生物学效应三、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返回第四节主页面返回第四节主页面 直接效应:指微生物接受辐射后本身发生的反应,直接效应:指微生物接受辐射后本身发生的反应, 可使微生物死亡可使微生物死亡 1.1.辐射对微生物的作用辐射对微生物的作用 A. A. 细胞内蛋白质、细胞内蛋白质、DNADNA受损,即受损,即DNADNA分子碱基发生分分子碱基发生分 解或氢键断裂等,由于解或氢键断裂等,由于DNADNA分子本身受到损伤而致分子本身受到损伤而致 使细胞死亡使细胞死亡直接击中学说直接击中学说 B. B. 细胞内膜受损,膜由蛋白质和磷脂组成,这些分细胞内膜受损,膜由蛋白质和磷脂组成

31、,这些分 子的断裂造成细胞膜泄漏,酶释放出来,酶功能紊子的断裂造成细胞膜泄漏,酶释放出来,酶功能紊 乱,干扰微生物代谢,使新陈代谢中断,从而使微乱,干扰微生物代谢,使新陈代谢中断,从而使微 生物死亡生物死亡 间接效应:间接效应: 来自被激活的水分子或电离的游离基,当水分子来自被激活的水分子或电离的游离基,当水分子 被激活和电离后,成为游离基,起氧化还原作用,这被激活和电离后,成为游离基,起氧化还原作用,这 些激活的水分子就与微生物内的生理活性物质相互些激活的水分子就与微生物内的生理活性物质相互 作用,而使细胞生理机能受到影响作用,而使细胞生理机能受到影响 返回第四节主页面返回第四节主页面 2. 微生物对辐射的敏感性微生物对辐射的敏感性 为了表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